Quantcast
Channel: 纯情即堕;纯想即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82

北京人在纽约:生活的无奈

$
0
0

  
    闲来无事,忽然翻出这部旧作又重头至尾温习了一遍,这一温习不要紧,真真是温故而知新啊!一时之间觉得当初怎么就没觉得震撼呢?还是年龄大了,自然感触也就多了,体会也就深了啊?这不,我还翻出这本小说来恶补了一把,看了才知道,小说真没意思,可是,这帮编剧硬是把这本没意思的原著改编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典。我想,把这部电影剧本编成小说来,可能会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啊!呵呵,个人浅见而已,只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如此钟情这部电视剧。的确,除了和原著开头和结尾情节一致,基本上电视剧来了个大开刀,大换血,不仅增添了戴维(原著中是个不见经传的马老板。)这个男二号精彩的角色,还丰富了原著中的许多人物,譬如大李、秀梅、宁宁等人,使得剧情更加流畅和荡气回肠,改编的情节增添了很多原著中没有的冲突和文化分歧,譬如阿春和丈夫为了中药发生的矛盾;以及原著中宁宁被枪杀改编为大李被车撞死,而其实宁宁最终远走他乡更加深了两代人思想的分歧隔阂,这也是生存在国外的中国人的无奈。而且原著中所没有的大量英文对白恰恰反映出这部在美国实景拍摄的风情特色,一点也没有让人生厌和唐突,倒给人一种生动和自然的感觉。这是第一部反映在外国的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拍得很经典。冯小刚的艺术天分很早就显现出来了。
    1992年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闭塞年代?在那样的年代诞生了这么有味道的电视剧是极其轰动的。故事的情节和发展线路在当年是“破天荒”的震动。在一个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不知道美国是怎样的年代里,这部剧让人眼前一亮。姜文的演技无可挑剔,刘欢的主题曲也为本片增色不少。这一切,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经典。至今看起来依然很有味道。
  影片中姜文饰演的王启明从一个留着长发有着一脸桀骜不驯的艺术家,为了生存,变成了一个手段卑鄙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影片第一集姜文看着自己洗碗泡得发白的双手说“我这双手可是艺术家的手呀”到第十七集他花五万美金组建自己的乐队实现自己的梦,讽刺的是这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用他自己的话说操蛋的资本家,“我给别人送外卖,给别人洗碗,咱不怕,咱他妈的是艺术家!”如果影片在这结束了一定是部荡气回肠的励志片,但它不是 ……
  影片充斥着中英混合脏话、性、几乎每个镜头都是烟雾缭绕,放到今天广电局肯定是不让播,而当年却是在央视的黄金时段播出……每个场景都非常真实!王启明在大街上飚国骂,骂孙子,骂爷爷,骂脏话,对着他的竞争对手冷冷地说“By the way,fuck you。”不得不赞叹姜文将王启明这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即使在他用卑鄙的手段赚钱时,我作为观众,还是不由得为他开脱,与其说他卑鄙小人,不如说是他为了生存比别人更能适应新的环境。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容易入戏,也许是在王启明身上看到某某某谁的影子……也可能是自己的影子……影片最后可爱的冯小刚又客串了一把,饰演从北京到纽约投靠王启明的一个朋友,抱着王启明给他住别墅的幻想来到纽约,王启明二话没说啥,直接把他撂在影片开始时那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冯小刚望着开车扬长而去的姜文,追着大骂“王启明,我他妈操你姥姥”。看到这我不禁笑了,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呀,这是一个轮回。
  文化差异是影片着重想表达的,让人印象深刻。片头姜文用沧桑的语调说“If you love him,bring him to NY,for it is heaven;If you hate him,bring him to NY,for it is hell。”提醒抱着出国梦的人,外面的世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精彩。就像看毛片一样,屏幕前看着是爽,但谁知道女优是真疼还是真爽呢?国外的生活美是美,但唯有自己去体会,冷暖自知。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的真实,那么出自内心。你问他们,他们可能会说我们不比谁钱更多,我们比谁更幸福。这他妈说的是屁话么,但你也只能接受。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社会体系更完整更发达。最近看到新闻说法国的什么变形金刚轮滑大师来中国挑战纪录,又有什么一群外国人跑到云南参加跳伞跳大桥比赛,我不禁想问他们怎么那么会玩那么会享受生活?他们不用工作赚钱?大放假的,我他妈天天还得挣钱养家呢……他们的口头禅“我已经尽了全力”、“还有什么问题请跟我律师的谈”,你想反驳,却哑口。他们说相信那个万能的上帝会永不遗弃他,他们可以少想很多问题,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在美国没有什么比离婚更容易”看似个笑话,反倒觉得既然在一起不快乐,不如尽早离婚去寻找快乐。王启明说天天抱着老婆就跟抱着一块木头一样,但为了他们共同的女儿,绝对不会首先想到离婚。影片中戴维明抢王启明的老婆,他说他们过得不幸福,而我可以给她幸福,让抢老婆变得合情合理。抢别人女朋友、老婆就算放在当今开放的中国,还是觉得无耻下贱,但这么一说学学资本家的贪婪,对于女人、金钱的野心,做一个“坏人”也许会更幸福。影片中勤勤恳恳在美国边学习边打工8年,拿到了双学位的大李,依旧没有拿到绿卡却死于车祸,以这种方式永远留在了美国,是否在暗示着这是一个老实人吃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社会,在90年代那个闭塞的环境,编剧真是独具慧眼。
  生活的枷锁无处不在,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选择了一种限制方式。喜欢片中阿春的那句话“纽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是战场。”该变就得变,一切为了更好的生存……  

    关于国外的生活
  剧中的王起明和郭燕一下飞机就被打晕了。面对着英文字母,他认得你,你不认得他;耳边飞过的单词,似曾相识却没法捉进耳朵里;求人问路,话到嘴边,却恨不得直接用中文来表达。住在地下室,潮湿不潮湿不知道,但至少阴暗,白天都要开灯。上餐馆打工,面对成山的盘子,以桶计的洋葱以及锋利的菜刀,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餐馆的背后是这样的。
  当锋利的菜刀划进手指的时候,触觉神经先于痛觉神经感受到那冰冷的钢铁异物进入血肉之中。随之而来的钻心的痛才会让你下意识的弹开拿刀的手。没有酒精消毒,只能到前台倒一杯度数高的酒,把伤指泡在里面,眼看着酒杯被染红……相对而言,面对成山的碗碟要更容易点,因为已经麻木了,只有几个简单重复的动作,只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目的。时间和疲劳在这里已经凝固,比麻醉剂还管用。下工以后,精神已经疲倦到了极点,可身体却还因为惯性而兴奋着。那种矛盾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真正去体会。  
  而真正的原因是生活所迫,有的东西带不过来,有的东西在这里买不到,有的东西要买却很贵……就象剧中捡家具的情节,相信每一个出国的穷留学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经历不是用来羡慕的,经历是用来体会的,去体会那个过程,用那个过程在自己的心里印上一个烙印,而不仅仅是画一个“到此一游”。  
  关于梦想与现实  
  王起明在国内是大提琴演奏家,郭燕在国内是中医,一个艺术家,一个医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到了美国,却要睡地下室,洗盘子,受人白眼挤兑。那种心理落差比生活的简陋更加折磨人。因此,当王起明捡回电视机并且在那里自我满足的时候,郭燕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着他“我觉得你变了”。在她心里,梦想断不能因为现实的残酷而磨灭。现实的残酷,让她无法接受,因为,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梦想实现的希望。而王起明在事业成功了以后对他女儿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我靠什么活着?就靠这把琴!”,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与七八个人挤一间屋的时候,梦想都始终跟随着他。  
  当初都是带着梦想来到这里留学,可是,现实与梦想绝对是有差异的。在一年又一年的重修之后,在生活与赚钱的矛盾之中,如何去处理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  
  我无权去评价别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而现实中却又有无数的岔路让你选择,如何去选择?生存与梦想,何去何从?这个朋友是幸运的,他能够做得很好以致于老板愿意帮他转身份,也许这是适合他走的路,而其他人呢?那种打了几年工最后既不能继续学业,也无法转换身份,最后只能等待收遣返信的人难道还少了吗?  
  漂泊  
  出门在外的人,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漂泊感,无归属感。几个箱子,几套衣服,一台笔记本就差不多是全部的家当。哪里有家?哪里是家?是那个租住的睡觉的并堆放着行李的小小的空间吗?这个月可能在这里生活,下个月也许就得搬着所有的家当去到另一个城市,就像是北漂一族,无根的野草。漂泊的人只是一个过客,很无奈的过客!  
  别拿文凭说事儿  
  大李,王起明在餐馆打工时候的北京同乡,为人老实。在美国8年,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打了8年的工,什么苦都吃了,什么罪都受了,好不容易拿到绿卡,却最后永远的留在了纽约。文凭,文凭什么都不是。  
  其实,我并不是要鼓吹读书无用,更不是自贬身份。我只是想强调,学历,只是证明一个人有这样一个学习的经历并且拿到在这个教育框架下的合格的标准。但并不能代表,或者说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我知道,有很多人去国外,想的是拿到文凭后就回国,把文凭当作来留学的唯一目标和回国炫耀的本钱。有好多真的是属于混日子,根本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文凭,俨然成了他们的护身符,却殊不知这是一个多么脆弱的护身符。  
  爱情,亲情,夫妻  
  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难以表述清楚的话题。引用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出国,就是对夫妻关系的一个破坏性试验”。无论是一起出国还是分处两地。异地的,就象齐秦的那首歌里唱的“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当我思念时你正入眠……”,两个时空,两个生活,两个世界,时差和距离将两个人分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只凭电话和网络联系,却依然无法排解心中的寂寞。更何况,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境遇,两人的思想的差距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我不赞成门当户对这种选择方式,却不得不承认“门当户对”也有着它内含的道理。试想,两个境遇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思想不在同一个层次,如何又能够保证两颗心能够融合在一起,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如果你不能理解我,我也不能理解你,两个人在一起又有何意义。  
  那么一起出国的呢?王起明和郭燕就是这样的例子。艰苦的生活,梦想的破灭,从高空摔到谷底的落差,生活的琐碎,极易让人的心情烦躁,生活的矛盾便由此而生。打击之余的失望,是对人的残酷折磨。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有高质量的婚姻?王起明为啥和郭燕分道扬镳?不就是这种落差吗?郭燕为啥最后嫁给戴维?不也是因为戴维可以为她提供希望和优越的生活吗?虽然这样说起来很落俗,但在她的潜意识里,不可否认的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而在现实生活中,为着利益,国籍而投向有钱的老板或能够提供身份的外籍人士,这样的例子少吗?其实这种现实并不是只在国外才有,在国内同样有这样的现实,只是在国外的这种环境中,压力下,人更容易感到绝望,更容易没有安全感。寻找安全感,这是所有人,男人和女人,的最原始需求。  
  而王起明和郭燕毕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夫妻。他们是结婚十几年的夫妻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肌肤之爱可以去比较的。十几年的日夜相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那种抓住对方的手象抓住自己的手的那种感情;是那种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预料之中的熟悉;是那种过去十几年紧紧跟随一路的生命的融合;是那种挥之不去,伴随着成长过程的刻在骨髓里的记忆。所以,在两人分手之后,他们不可能完全的绝裂,也不可能仅仅成为简单的普通朋友,因为那种感情已经转化为亲情,已经融合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如何能够轻易的割舍。这也是为什么郭燕两次背叛戴维,向王起明提供信息;在戴维的车撞到王起明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300美元;在她知道王起明的工厂有困难的时候,跑到工厂里为他当工人为了按时完成订单;这也是为什么王起明在知道郭燕要拿到奖学金很困难后,主动向学校捐了一笔远高于郭燕奖学金的资金,既保证了郭燕的奖学金又保全了她的面子;当郭燕离家出走,王起明求助于私人侦探的时候,他说“他是我女儿的母亲”……两个人十几年的情份,又岂是这样的分开可以轻易断绝的??  
  引用两句剧中的台词:“我和王起明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他对我比对谁都好,可是到这儿,我们招谁惹谁了?”“在国外,必须学会,把感情和生存区分开来” 
  生活,是美好的,但也有太多的无奈,所以有太多东西要去学习,所以,时不时的复习一下,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无奈。经常回响在观众耳边的是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的一个街头艺人,用手敲击着塑料桶,虽然背景总在变换,但是他敲击出的对生存的无奈;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不停追问的鼓点却时时落在我的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尽管这部片子有相当多的穿帮镜头,但这部投资150万美元的电视剧不仅是当时的大制作,并且,也是部杰作。尤其是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林立的坟墓背后映衬着大片的高楼。你会发现,其实人活着还是死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选择活在哪里,死在哪里。
  移民问题在社会学里是个研究得挺多的事儿,移民一代/移民二代,他们的身份认同感都很成问题。这部片子表面上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儿,当然远远不止这些,爱情,自由,梦想,基本上人性的善与恶它都叙述到了,并且用一种你无法抗拒的笔调,透视出残酷与温情在一个人身上的共存。
  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在国内拥有的一切,来到陌生的国家?
  他们为什么要把希望寄托于一片虚无缥缈的土地?
  这个问题从郭燕的姨妈那儿能找到答案: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貌似自由公正的环境,让她迷恋于此并心甘情愿放逐自己,即使她丈夫回大陆养情人,她依然不愿意回去,四个字就能说服自己,那就是“不习惯了”。习惯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当一个从“熟人社会”里走出,来到“法理社会”里的人,想再次回到故乡的土地,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法理社会脱胎于熟人社会,公平的游戏规则与混乱无序相比,当然是前者更为优越。
  这是经历者与局外人的关系。这不是一次游戏,这是一个国家,经历了一个国家的人,他其实无法对局外人说清楚他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因为局外人对一个遥远国家的想象,永远只是想象而已。为什么王起明和郭燕到了美国十几年的感情一下子土崩瓦解?他们向往新的土地,觉得那里能让自己的欲望发芽,于是他们把自己从故乡的土里连根拔起。最后发现,旧感情留在了故土里,带不走。
  新文化让人从休克到习惯,移民者渐渐成为拥有双重身份认同的人。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双重身份认同,可以让人在两种语境中自由地选择并切换频道。当他认为人情更重要时,他可以告诉自己,我是中国人;当他认为利益更重要时,他可以告诉自己,我在美国,我要遵守美国的规则。这让一个人变得油滑,虚伪,失去原则与立场。也让一个人在享受这份自私的同时,另一半心脏忍受着背叛的煎熬。
  这个片子的副导演里有艾卫卫。片子里还有好几句台词,都提到了艾卫卫。而最近,我恰好看到了一部拍艾卫卫的纪录片,里面卫卫说了这样一句话:“猫会开门。它知道怎么把门打开,但是它从来不关门。”
  人是一样的,我们总是因为好奇,而去打开欲望的门。一旦开开,就很难再关上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18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