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诺言到底能守多久?对于一个极为守信的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然而,信守忠义的佘家,为了先祖的一句祖训,十七代人守了整整374个年头……
——题记
在北京崇文区第59中学校园内佘家小屋的后面,便是青砖矮墙围起来的明代抗清将领袁崇焕墓园。墓园内有一大一小两墓,大的墓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楷书,小的只有一块无字墓碑,则是佘家先祖的墓。佘家先祖的称谓已无从查考,连佘幼芝也说不上来,但后人一般以佘义士名之。袁崇焕系广东籍明朝一代名将。天启六年(1626),在宁远一役中大挫金军,努尔哈赤本人亦为袁军大炮重创身亡。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他构筑了关锦防线,帮奄奄一息的明朝抵挡住后金的围城与进攻。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败金军于北京广渠门外。但崇祯帝轻信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逮捕下狱。后被崇祯帝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被判凌迟,死于北京甘石桥。行刑当日,沿途一些误信他通敌的人一人一口咬他身上的肉,死得极其惨烈。佘义士是跟随袁将军多年的一位谋士,在袁被害后,他含悲衔愤冒灭门之祸偷偷取回悬于旗杆上的袁氏人头,埋在自家院中,从此隐姓埋名。佘义士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他埋在袁大将军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
袁崇焕祠
袁崇焕身后150年,清朝乾隆帝为他平了反。同时为他及佘氏修坟以旌气节。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曾批文指示保护袁墓,不得动迁。当时每年清明,周恩来、宋庆龄、朱德等都前来祭拜袁墓。
问世间“义”为何物
文革开始后,“红小将”的大锤便毫不留情地砸烂了袁墓、袁祠。佘幼芝欲哭无泪,那可是佘家人战战兢兢守了300多年的袁将军英灵啊。当时,佘家所有与袁崇焕,与守墓有关的照片、书等都付之一炬,佘幼芝当时抢救出来的唯一一件东西是她父母与外婆的合影。文革后,袁墓已面目全非,墓园被中学辟为操场,原先的文物有的散落学校各处,面对这一切,1978年起,她到处奔走呼吁,以期修复袁崇焕之墓。很多人对佘幼芝的举动不理解。1990年,佘幼芝因膝关节病入院,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自勉,内中有这么一句:“苦守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在她的床头,恭录着袁将军的一句话“心苦后人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袁崇焕墓终于重建起来。
1992年4月5日清明节,修葺一新的袁崇焕墓迎来了文革以来第一批祭奠的人们。那天,佘幼芝剪去留了十几年的发辫。当初她曾发誓:一天未修复袁墓,一天不剪头发。在佘家,有一个专用帐本,上面记载了每一笔海内外捐款的来源和支出,除了用于袁墓的维护与祭祀,这些钱款谁也不能动,而在他们家中,我看到除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外,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当地文物局曾一度要雇专人清扫袁墓,佘幼芝婉言谢绝了:“为修墓国家已经花了不少钱,请人扫墓又得花钱,还是我来扫吧。”
谁来继续守墓
如今,佘幼芝老人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袁祠的恢复。但如今的袁祠大院里住有十六、七户人家,光搬迁、安置就是个大难题。另一个叫佘幼芝大伤脑筋的是佘家第十八代计从何出。佘家后人到如今只剩佘幼芝一家六口在此坚守着,佘幼芝的哥哥,即佘家第十七代中的“掌门长子”在文革中便搬走了。不过,佘幼芝感到欣慰的是,女儿焦颖和儿子焦平都明确表示愿意继续守下去。爱人焦老师竭力支持,但他表示,得继续“考验”儿女:“因为光守墓仅仅是表面的东西,要把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接下去,教育后人”,“要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把墓交给政府,佘家守墓就在我们手里终止。”
佘幼芝——坚贞不移的民族气节之魂一个承诺信守370年。
这是一位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北京老太太,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胸前挂着公交月票牌。她退休前是一位普通的商店售货员。2002年5月之前,家住北京崇文区广渠门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内的佘幼芝老人,每天早早地就起床,例行打扫祠内器物。如果没有佘幼芝和她的前辈,今人早就不能在袁将军墓前凭吊英雄了。
佘幼芝的先祖佘义士死后,葬在自己的上级兼老乡袁崇焕的墓旁边。佘家人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日夜守着光秃秃的袁墓。清朝道光11年,袁将军同乡、清朝大官员、书法家吴荣光为袁墓立碑题字。民国初年,康有为召集广东籍官员和商贾在袁墓处修建了袁祠。
300多年过去了,在佘家人的保护下,袁墓完好无损。为了不辜负先祖的嘱托,佘家人没有回到老家广东顺德,也没有做官,而是留在北京城里做老百姓。
1952年,北京市议迁城内墓地。在佘幼芝伯父的请求之下,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位著名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加崇饰,以资观感”。毛泽东主席批示北京市彭真市长,同意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因此,袁崇焕祠墓不但未迁,北京市政府还拨款修饰。但是,好景不长。1955年,崇文区在袁祠旁建59中学,征用了佘家的住宅,但为了守墓,佘家人没有搬去住政府安排的楼房,佘幼芝随母亲搬进了从前的羊圈,2002年搬到金鱼池小区之前佘幼芝就一直住在由羊圈改造成的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里。1964年,佘幼芝就在这间房里结了婚。
“文革”期间,有人说袁墓里有黄金,因此袁墓被挖开,墓碑被推倒。佘义士的墓碑也被一个工地拿去做了台阶。为了安全起见,佘家烧掉了几乎全部的祖上留下的物品和照片。佘幼芝的堂兄一家搬离佘家院,袁祠里住进了造反派。”焦立江说起往事,深感痛心。
谁知佘家心中情
其实,守墓的职责本不是落在佘幼芝的肩上。“文革”中,佘幼芝的堂兄一家搬走,从此杳无音信。1970年,佘幼芝母亲病逝,为袁崇焕守墓的使命就落在了佘幼芝身上,“文革”结束后,佘幼芝决定不惜代价,恢复祖先守墓的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佘幼芝到处奔走并写信给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市政协、市文物工作队和崇文区有关部门,呼吁恢复和保护袁墓祠。1984年,袁崇焕墓和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保护文物。但就在这一年,59中学为了扩大校园面积,提议把袁墓袁祠的相关文物,都迁到龙潭湖公园里的袁崇焕庙里,听到这个消息后,佘幼芝急得彻夜难眠。不过幸运的是,在佘幼芝的努力之下,政府否决了59中的提议,袁崇焕墓和祠原地不动。
焦立江曾经因为妻子的“执着”,与她闹得不可开交。“以前我也不清楚袁崇焕是什么人,看见她不顾家地东奔西跑的,我也气呀。”这个老实的山东老汉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人结婚生育两个孩子以后,佘幼芝仍旧不落家地在外面为保护袁墓祠忙活,有的时候还忘记了给孩子做饭吃。更让焦立江生气的是,他俩结婚后一直住在二十平米的羊圈改成的房子里,不但离焦立江工作的小学极远,而且排水不畅,阴雨天房子里还长蘑菇。再加上旁边中学的食堂的鼓风机正对着他们家窗户,油烟熏得一家人睁不开眼。有一次老焦眼睛被熏,疼得半夜起来摸到医院去看病。老焦极其渴望换间房子住。本来一家人有很多次机会换更大更好的房,但是佘幼芝说什么都不肯。焦立江觉得妻子不可理喻,两口子吵吵闹闹,最后连离婚分家的清单都写了。
外面人也认为佘幼芝的脑子有问题。“袁崇焕为你开工资吗?人家守金子,你守黄土!”面对丈夫的埋怨和外人的嘲笑,佘幼芝觉得非常痛苦,为此她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心中的酸楚:“十年浩劫掘忠魂,盼党重接墓中人,袁帅舍死保北京,英雄事迹传美名,独守陵园思哀情,代代相传元素(袁崇焕字)情,苦守陵园三百载,谁知佘家心中情。”
“当时读到‘谁知佘家心中情’时,我的眼泪都快掉出来了,我理解了,原来她的心情那么痛苦。她心中只有两个字:忠义。”焦立江开始理解妻子的苦衷。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佘幼芝的呼吁下,1984年,袁墓祠被定为北京市市级保护文物。1990年,袁崇焕的墓碑重新立了起来。1992年清明,政府投资5万元修复了袁崇焕墓园。
袁崇焕墓和守墓人佘幼芝女士
生死相伴袁将军墓
2002年,北京有关文物部门为了进一步保护袁墓祠,决定将祠内所有居民迁出。这意味着佘幼芝将不能为袁墓祠像往日一样每天打扫和维护了。难道佘家从此不得不违背祖训,佘家和袁墓祠交融四个世纪的历史,就要做个了结?
2002年5月23日,是佘幼芝老人一生中最为痛苦的一日。这天,佘幼芝极不情愿地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然后泪流满面地离开了祖辈相依四个世纪的袁墓祠,搬到四公里外的金鱼池小区。然而,佘幼芝还是没放弃守墓的祖训,她不但一直向有关部门申请返回袁墓祠,还不时地回到祠里打扫维护,尽一个佘家人的责任。
回去看到的景象令佘幼芝心里疼痛不已。袁墓祠边到处都在施工,院内野草丛生,到处都是塑料袋、烟头,还有施工单位的建筑垃圾。心疼的佘幼芝有时用扫帚扫不出垃圾,只好弯下腰用手指把垃圾抠出来。
“守墓是守我自己的独特遗产,虽然房子、地是政府的、国家的,但是谁也没有权剥夺我的这份历史遗产。我要求一点也不高,我要求在附近,哪怕给我一个半平米的小房,叫我离那儿近一点就行,我出来进去的,我天天能看到它(袁墓)。”佘幼芝老人曾经哭着对媒体记者说。
其实,佘幼芝老人分到的金鱼池小区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比她原来住的“羊圈”要宽敞得多;而且,还分到了30多万元搬迁费。同时区文物局特聘她为袁祠、袁墓的“终身荣誉顾问”,并且还在袁祠里面为她准备了一间工作室,每月发给她400元车马费。但佘幼芝老人却不开心。“给我的30.6万元搬迁费,我一点都不想要,我只想搬回来,哪怕只给我一间小屋,我只要能守着就行。政府分给我两居室,我很感谢政府,但我现在老了,每天从金鱼池到这里来有六七站路,我跑不动了。”
2003年,就在佘幼芝和丈夫为返回袁墓祠而努力时,袁崇焕将军的故乡,广东东莞修建袁崇焕纪念馆,邀请老两口去为袁崇焕守衣冠冢。儿子焦平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表示愿意自己过去工作。然而,就在准备过程中,焦平突遇车祸,告别了人世,年仅29岁。
儿子从小就有改姓为佘、为袁将军守墓的意愿。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佘幼芝夫妇把儿子的骨灰送到了东莞,埋在袁将军的衣冠冢旁边。这是373年后,第二个埋在将军旁边的佘家人。
南海吴荣光题写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小墓为佘义士墓。
佘义士墓,下半截无存。背面原来也刻有字的,不过被水泥抹掉了,仅露出小部分。
谁是十八代守墓人
今年春节,北京的冬天特别冷。佘幼芝老人的腿病犯了,在家躺了一个多月。她的老伴忙着复印一些关于袁墓祠和佘家的史料,准备整理好了送给东莞、顺德等地的一些部门和朋友。
虽然一个多月不能下地走路了,但是佘幼芝老人的心情不错。因为他们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政府的批准。等暖和一些的时候,佘幼芝和老伴马上搬回文物部门在袁墓祠里为他们安排的8平米的小房间,那里还为老人专设了16平米的办公室。
“那佘幼芝之后谁来为袁将军守墓呢?”记者问道。“这个我老伴早就表态过。”佘幼芝的事情被报道过后,佘幼芝失去音信30多年的堂兄和他的儿子曾来找过她,表示愿意守墓。
“守墓,是无利可图的苦差事,有很多事情要做,有时候自己还要贴上金钱和时间。在人选上,要看哪个后人像佘家先祖一样,无私奉献。如果有私心,就是给佘家抹黑!”佘幼芝面对冒出来的后继者说。现在,在世的佘家人总共还有六口,有佘幼芝的堂兄,堂兄的儿子和孙子等人。到底谁会接班?佘幼芝还在考察。
374年前一个忠义的故事,造就了一个为民族英雄守墓的世家,374年后,守墓人和英雄已经水乳交融成了一段不可分离的历史。
佘家人最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后人哪天去袁将军墓祠拜祭,祠里没有了佘家人的身影,那么墓祠修得再好,这段历史也是残缺的。少了最可贵的人间真情,再可泣的历史也会失色。
一块碑、一座墓,埋葬了一位冤屈的民族英雄。17代人、372年,守定一片忠心耿耿的英雄大义。佘幼芝在最艰难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境遇先祖来比较。佘幼枝:满门都要死了谁不怕,可我先祖这么大的危险,这么大的危险性,说查出来我们九族都没有了,这么大的危险性,我们都守下来了,何况是现在了,现在我们俩打离婚,那么小小的事我可以打离婚,为什么为了我的事业,为了我们的使命,为了向祖先承诺一种精神。在佘幼芝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几乎绝迹的属于古典时代的精神。佘老太君确实让人感动,令人慨叹。她守护的是一种理想的古典精神,而她面临的却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她要拼尽一身之气力和毅力,去对抗这个裂变的社会中普遍的荒谬和麻木。但是她的身上的确汇聚了太多的戏剧性。是为了成全她的神圣吗?上天甚至不惜在她承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还要夺走她的儿子。我只能仰望她,给她我的崇敬,因为我深刻的知道,她所做的,我做不到。在此之前,我们忘记了忠义与诚信,失去了中华民族的美德。记得金庸在《碧血剑》里为袁崇焕的后人取名为“袁承志”,为的就是继承忠义与诚信的遗志。但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袁承志”,将中华民族的美德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浩气长存!
袁崇焕手迹“听雨”
康有为题写“明袁督师庙记”
李济深“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