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名称:Somewhere in Time 时光倒流七十年
专辑歌手:John Barry
唱片公司:MCA Records
发行时间:1980年02月14日
专辑语种:电影原声专辑
在好莱坞电影配乐“三杰”(3J)当中,我最为欣赏的是约翰·巴里(John Barry),和另两个“J”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相比,约翰·巴里的电影音乐少了一些喧嚣浮华,多了一份温情和浪漫(如《狮子与我》,《走出非洲》),但也不缺乏磅礴的气魄如《冬之狮》,《与狼共舞》,实在很合我的口味。当然他那脍炙人口的007系列音乐,也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而我最喜爱的约翰·巴里作品,是1980年他为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又译《似曾相识》)创作的配乐。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时光倒流七十年》可能只不过是一部不太符合逻辑,又有些老掉牙的科幻穿越题材影片,但这美妙的音乐是永恒的,它能冲破一切阻隔,常驻我的心间。
主题曲《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是约翰·巴里在俄罗斯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十八变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拉赫的这首曲也是本片配乐的重要角色,我会在下面重点分析)。本曲先是一段轻柔的长笛声,演奏出舒缓优美的主旋律,随后是弦乐自然加入,演绎并加强这一主题,如醇酒一般沁人心脾,听来让人心潮澎湃。而后钢琴和长笛再度演绎这一主旋律,音色柔和细腻,并渐渐隐去,引起人的无限遐思……
《似曾相识》无论是曲式结构还是旋律都和巴里的另一著名配乐《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具有典型的巴里配乐风格。因此我并不认为它是一首纯粹的改编作品。确实,巴里的音乐风格和拉赫玛尼诺夫有所近似,都有着大气和浪漫的感觉,因此被误认为是拉赫的作品也不为怪。本曲和拉赫的原作相比,在情绪、结构与节奏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据说约翰·巴里在创作这段音乐时,是将拉赫的十八变奏的五线谱上以某一线为中心,将上下的音符翻转过来而成的,没有具体考证过,但我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传说。
《似曾相识》第一次出现是14分25秒,男主人公理查看到了女主人公爱丽丝的那幅墙上肖像,给他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引燃他心中的激情。随后的《老妇人》(The
Old
Woman)这一曲表现的是年老的爱丽丝邂逅年轻理查时的情节,此曲先以的弦乐齐奏营造出温馨的气氛,然后是小提琴的独奏,表达老年爱丽丝对理查的无限思念,最后出现的是《似曾相识》主题,荡气回肠,婉转动人。
《回到过去的旅程》(The Journey Back in
Time)表现理查看到爱丽丝的肖像后,对她陷入魂牵梦萦的地步,他开始寻找一切和爱丽丝有关的东西,并且殚精竭虑想要回到过去重逢爱人,并借助催眠术终于成功的情节。音乐在这一段配合画面,开始时营造出一种阴沉、暗淡的气氛,弦乐奏出的旋律始终躲闪不定,而时不时出现的钢琴演奏出的片段的旋律也强化了这个感觉,让观众为理查的命运担心不已。
《在一起的一天》(A
Day
Together)出现在理查历尽艰险终于和爱丽丝见面后,爱丽丝和他快乐出游的场景。乐曲以大提琴起奏,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显得恬淡安逸。竖琴的弹拨如同泉水流过山涧,表达二人在两情相悦的幸福感觉,也让观众分享属于他们的快乐。后半段又回到主题旋律,更加着力刻画这种浪漫的感觉。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十八变奏片段,是影片的另一重要主题音乐,甚至可以说是影片音乐的灵魂和源泉,它是由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在流亡国外17年后在美国创作的,乐曲旋律既含蓄又热烈,异常动人,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其中最著名的是就是第18首。帕格尼尼作品一贯以炫技式的令人目不暇给的奔放演奏著名,而拉赫变奏的这一主题却是舒缓而优美的,把他对俄罗斯故乡的怀念尽情表现在这首曲里,成为拉赫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影片里,这首曲子第一次出现在老年爱丽丝见到理查之后,她打开唱机,唱片里的音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他们二人坚贞爱情的象征。也表达了爱丽丝对理查的相思之情。随后,她又手抚心上人创作的剧本,陷入对往事的幸福追忆。此时,浪漫的旋律又在画外飘起,画面转至八年以后的芝加哥。而这时的理查已经功成名就,但也陷入创作的瓶颈,前往湖滨度假。
理查在饭店陈列室见到了爱丽丝的这张画像不久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再度响起,有一束光从斜上方打出,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画框里的爱丽丝雍容高贵,温婉可人,她的微笑宛如蒙娜丽莎一般迷人,很难想象女演员简•西摩尔还曾出演过风情妖娆的邦女郎,此时浪漫的旋律更强化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二人泛舟湖上,理查快乐的哼起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旋律,爱丽丝一听也非常喜欢,问他这首曲子的名称,即便是拉赫玛尼诺夫乐迷的爱丽丝此时也不可能听过这曲,因为要过22年后,这首曲子才会问世,这是理查从未来带给她的最好礼物,这醉人的旋律和他们的感情合而为一,水乳交融。
《我梦中的男人》(The
Man of My
Dreams)出现在爱丽丝在演出中擅改台词,借以表达对理查的爱情,此时音乐在背景淡淡的响起,衬托她对理查的深情表白,这是一段堪比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那段“世界是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的台词片段。
《是他吗?》(Is He
the
One?)之后,爱丽丝去拍照片,看到理查,她微笑了,摄影师捕捉下了迷人的瞬间,成为经典的作品,原来这就是70年后理查看到的那张墙上肖像。
《回到现实》(Return to the
Present)仍然是主题曲的变奏,不过更加缓慢和忧伤,它出现在由于理查错拿1979年的硬币被意外带回现代,和爱丽丝生死分别,从此痛不欲生,形销骨立,终于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过去一段时间,也许你会忘记电影的情节,但是那美妙的音乐是永恒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时光倒流七十年》改编自美国作家汉密尔顿发表于1976年的小说《Bid Time
Return》,剧作家李察某日造访一家旅馆时,看到女演员艾丝的照片,李察被这张照片深深吸引,无法自拔。他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了1912年,终于找到了念念不忘的艾丝,两人很快的坠入了情网。穿越、宿命、爱情、时间,究竟什么是永恒。《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这首乐曲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几十年过去了,它的作用依然。
这是1980年美国浪漫幻想片《时光倒流》的开端—— 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独奏提琴旋律响起,镜头切换。
思绪万千的老妇人回到家中,那是位于一家大饭店的湖边寓所。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唱片开始在一架老式唱机上旋转,飘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动人曲调。她含泪坐在摇椅上,手捧刚刚看完的演出的节目单:“Too
Much Spring”——舞台剧《春意盎然》, 编剧:理查德·科里尔。她的脸上流露出了怅惘、陶醉的微笑。
《时光倒流七十年》中那段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委婉动人,如温柔的手指划过心房,像凝望少女眼中百转千回的情愫,穿越时空久久萦绕…
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John Barry)手中,成为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
影片的主题曲最终和本片一样成为了经典,它的完整题名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实际上,《时光倒流》主题就是Rachmaninoff的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也就是影片里使用的这部分乐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
随着镜头的叠化,音量出现了增强,音乐不间断地从老妇人的老式唱机过渡到了
8年以后理查德在芝加哥的现代化公寓里的落地式组合音响上。一首不朽的乐曲穿越了时空,冥冥之中把两颗永远在孤独中相互寻觅的心连接了起来,故事情节也随之展开…。“时光倒流”主题的结构带有着鲜明的巴里特征:优美如歌,听起来沁人心脾,在宁静的竖琴伴随下,柔和的长笛独奏出了一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弦乐不露锋芒地开始进入的时候,带来一种温暖、缠绵的感觉,随即以明亮的音色替代了长笛,抒发出心中难以遏制的激情。当这一旋律又在独奏钢琴上以柔和、纤细的音色再现时,无形中唤起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失落与忧伤。音乐在参与这一情节叙事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较为典型的“音画同步”手法。加弱音器的提琴独奏出的委婉旋律,形象地勾勒出了爱丽丝含蓄、甜蜜、娇美的轮廓,在这一场景中时光倒流主题的再现带有着温暖、幸福的色彩。尾声。时光倒流了七十年,爱情却只消这一瞬间,宛若烟火。最难忘的时刻:两人历尽磨难终于幸福地在一起了,并一起无限憧憬美好的未来。然而,就在那极为美好的时刻
... 被失去爱丽丝这一事实击垮了的理查德,同时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