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纯情即堕;纯想即飞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围炉夜话:良心正路

$
0
0
   
    一四五、苟丧良心则为禽兽 舍弃正路则行荆棘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中矣。
  人生天地之间,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人们,总会指出一条平坦大道,如果放弃它,就会走进困难境地。
  孟子说人性本着,并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不须向外求取,而是本来就有的,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禽兽是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的,如果一个人无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种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兽没有两样。
  圣贤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点来说,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然事事顺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定处处碰壁,招人唾弃,有如走在荆棘中,不但会把自己刺伤,而且可能无路可走。这是因为圣贤凭其智慧的观照所发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确、最无损的运转原则。舍去这些原则,就如无轮而欲推车一般困难。

 

围炉夜话:福祸自取

$
0
0

   一四六、人欲死天亦难救 人求福惟有自己
    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救那一心想死的人。人如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要发生的灾祸不再发生,就像得到上天的赦免一样。
  生命是可贵的,然而却有人因为小小的困难而轻易地走向自杀之途。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可见天也乐见生而不乐见死。为情、为财而死的人无比愚痴,也可说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既不知道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又把自己的生命委诸于外在的事物上。这种人其实未自杀之前早已死了,因为他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情、财才是他的主人。
  最可悲的是那种为了逃避烦恼,而把生命割让给烦恼的人,没有任何烦恼是不能放下的,没有任何结是不能解的,抛弃了一切,你还有生命,如果抛弃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死要死得其所,慷慨赴义、为国捐躯的人便死得其所,因为他们知道死的意义,也知道生的意义。
  福祸往往由人自取,明知为祸而不知趋避,天也救不得;已晓为福而自然去做,或可因善而减免此祸。福祸在天道,天道即在人心,欲得福免祸,惟有由自心中去反省,去自求多福。天道福善祸恶,并非谶语算卜之词,而是事物运作之法则。善本是福路,恶则为祸苗,人事本是如此,福祸在人而不在天。

 

围炉夜话:爱心爱人

$
0
0

   一四七、薄族者必无好儿孙 恃力者忽逢真敌手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没有好的后代;不尊师长的人,不会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见过许多了。凭仗气力的人,必会遇上气力更大的人;凭仗权势的人,必会遇上权势更强的人。这是人所意想不到的事。
  如果连自己的亲戚族人都要苛薄对待的人,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毫无爱心,这种人要说他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是不可能的事,他教育出来的儿孙,也难会有善心。师是启蒙的人,如果连师长都不知尊敬,分明是鄙视知识与学问,这种人的子弟还会好好求学,成为有用的人吗?多半是不学无术之徒。俗语说:“恶人还有恶人磨。”又云:“一山还比一山高。”倚仗力气和权势的,难道没有比他更有力气和权势的吗?树太高了还要遭到雷击呢!挡在路上的树还怕没人砍它吗?事实上,狗不挡路人还不去踢它,老虎不吃人还有人要杀它,恃力仗势忽逢真敌手或是大对头,哪里会是偶然的呢?

 

围炉夜话:学问之道

$
0
0

   一四八、为学不外静敬 教人先去骄惰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求学问不外乎做到“静”、“敬”两点。教导他人先要让他去掉“骄”、“惰”之病。
  学问之道深矣!远矣!《大学》之中有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上可知求学要有所得,一定要先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能虑、能得。
  至于敬字,不仅是为学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养一颗恭敬之心。譬如学问,若是没有恭敬的心去学它,所学就不会认真,也不会谨严,自然就不会有好处,可见“敬”字多么重要。
  因此,在教导他人时,若要让对方学到真东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骄慢心和怠惰心。因为骄慢则无法再增加,怠惰则无法再学习,若不能除去骄慢心和怠惰心,那么教什么都不可能学好。所以无论学什么,首先要谦虚,承认自己的不懂,接着要勤奋地下功夫学习,如此才会教者喜欢,学者有得。

 

围炉夜话:创业维艰

$
0
0

    一四九、创业维艰  毋负先人
    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后世;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祖先创立家业,不知受过多少艰辛,经过多少努力,才能够衣食暖饱,留下财产给后代子孙。若要为子孙作长久的打算,除了读书和耕田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了,总希望他们能勤俭生活,不要辜负了先人的辛劳。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一个家庭的兴起,往往是经过数代的努力积聚而来的,为了让后代子孙能体会先人创业的艰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写下祖宗的教诲,要后代子孙谨记于心。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很少看到这一类的古老的祠堂,但是我们心中的祠堂又岂在少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无一不是先人艰辛缔造的,这历史的殿宇,文化的庙堂,便是整个民族的大祠堂。
  为后代子孙着想,在古代无非是要他们读书以明理,耕种以养体,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读书便是使文化不至于坠落,使文明更向前推进。耕种以另一种角度而言,便是去发展我们的经济,使社会不致受贫穷所苦。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吗?先人的智慧与教诲,以现代的方式去了解,不是仍然充满着睿智和启示吗?时代固然在变,然而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不变的。

 

围炉夜话:泽及后世

$
0
0

    一五〇、生时有济于乡里 死后有可传之事
    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成为乡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在死后有足以为人称道的事,一生就算没有虚度。
  所谓济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事,有的人以为一定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才算有为,倒也不尽然。社会中需要大的齿轮,也需要小的螺丝,二者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一个人只要尽一己所能,即使在乡里中也能做济世助的人事,服千百人之务虽好,服百十人之务亦佳。就算能力再差,服一己之务也是行的。如果连一己之务也服不了,大概就是那种需要被服务的人吧!能帮助一人,便是替社会解决问题,亦是在替社会减轻负担,济世并不一定非要在大处上着眼。
  “可传”是值得传颂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一生一无所成,或是恶名昭彰,那有什么值得传颂的呢?“可传之事”首先必然不是恶事,其次是对众人有益的事,至于身后还让人传颂,可见这个益事还泽及后人,否则后人怎会称颂?一个人能在生前受人称颂已算是不虚此生了,何况泽及于后世呢?

 

围炉夜话:修身明理

$
0
0

    一五一、齐家先修身 读书在明理
    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治理家庭首先要自我修养,言行定要处处谨慎。读书在于明达事理,定要使自己的见识高超而不低俗。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连自己都治理不好,如何能治理一个家庭呢?连一个家庭都管理不好,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业,更别谈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之类的事了。家庭是一个小社会,一个人是否能成事,只要看他的家庭是否和谐和美满就可断言,因为那是他最切身的,连最切身的都弄不好,那么谈其他都是令人怀疑的。而家的完满,主要在自身的修养。如果自己吃喝嫖赌,而想要管理一个家庭,使它幸福,那可说是以斧斫树,欲其开花,根本不可能。
  读书的目的在于改变气质,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然而有些读书人的言行却不及普通人,这是因为书未读进心中,却又为物欲蒙蔽所致。就事理上而言,读书人识见要高,高不仅是指对事情的知识要懂得多,可以深入其弊而加以改善,可以立举其要而加以实行,更重要的是能“高而望远”。读书人对事情要有远见、广见,而不可短视、窄视,要顾及大众的利益,而不可只见一己私利。

 

围炉夜话:积善多藏

$
0
0

    一五二、积善者有余庆 多藏者必厚亡
    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粟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啬给人食用,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后,将果核种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多做善事的人,自然会有遗及子孙的德泽。粟的果肉深藏在壳内,似乎尽力在加以保护,人必剖开才能吃它,吃完了再将壳丢弃,因此无法生根发芽,由此可见,吝于付出的人,往往是多有亡失。
  帝王之墓可谓坚固了,但被挖掘而尸首不全的,却往往是这些最牢固的坟墓,金字塔便是最好的例子。可见藏得再隐秘的东西,也会像粟子一般被剖开来吃。再看古来对人曾有贡献的人,即使死后连尸体都没有,后人还会为他立衣冠冢、立铜像来纪念他。因此,生死之道不在表面,往往不爱生者得永生,而贪生怕死的人却常死。桃肉与粟核用来比喻积善和多藏的人固然恰当,其道理却可推广而扩大。因为生之道与死之理,并不只表现在积善与多藏之两方面上。

 

围炉夜话:读书接物

$
0
0

  一五三、读书不可知足 接物不可求备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追求完备的之心,可以用在自身修养上,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易于满足之心,可以用在适应环境上,不可用在读书求知上。
  追求完备要看事物而定。就像种花,如果种的花是兰花,当然要求它长得愈美愈佳;若是罂粟,又岂能要它长得太好?物质的需求是永不会满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深渊,绝不可能将它填满。至于个人心性的修养,虽然也是无止境的,然而较之物质的追求,一个是走入深渊,渐失光明;一个则要攀登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悦是长久的,而欲望的刺激是短暂的,究竟何者当追求,何者不宜太过,是十分明显的事。人之欢喜毕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当善于运用,在不好的、恶劣的环境中,要常感满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进步,而不致于失之偏激。但是在求学问的进步上,却永远不可知足。若是太过知足,便无法在知识和智慧上求上进,那么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中,都无法做更大的发挥和突破。

 

围炉夜话:立言有守

$
0
0

    一五四、有守足重 立言可传
    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立言即未经起行,而于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
  能谨守道义而不变节,虽对道义并无推展之功,却也有守节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贡献有作为是同等重要的。著书立说宣扬道理,虽未以行动付诸实践,但已使闻而信者得到利益,所以和立事业建功德一样不朽
  有时外在的环境并不容许我们有所作为,这时就要退而坚守。君子守道如守城池,若是连最后的一座城都不能守住,那么大片江山都要落入非道义者之手。因此,即使不能使道义大行于天下,至少也要守住最后的一已,一已不失,道义仍有宣扬的一天,否则就十分可悲了。因此能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暴风雨中不被连根拔起,较之在风和日丽中开花更为艰难。
  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有时甚至高于事业和功德,因为事业和功德有起有落,有时而尽,而文字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一个人可能对三千年前某圣贤的文字起了共鸣而付诸实践,然而三千年前的帝国对他却毫无影响。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却使中国诞生了多少仁人志士,圣贤伟人。事业功德仅及于人,文字却能传于心,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立言可以与立德、立功并为三不朽,甚至更有过之。

 

一人一张经典碟——Beyond·《海阔天空》

$
0
0


专辑名称:海阔天空
专辑艺人:Beyond
唱片公司:滚石唱片
发行时间:1993年09月01日
专辑语种:粤语专辑

    一支伟大的乐队!由地下乐队,不为大家所接受,需要自己掏钱出《再见理想》专辑,直至1987年,由地下乐队转变成正式乐队,Beyond终于签约出了一张《永远等待》专辑,由宝丽金唱片公司发行。
    当时的成员除包括大家最熟悉的黄家驹、黄家强、黄贯中和叶世荣之外,还有当时的键盘手刘志远。专辑中的大部分歌曲是他们在“地下”时创作的,是粗旷的,发自内心的,毫无商业化的。
    及后,《秘密警察》专辑开始渐渐地获得了乐迷的首肯,而专辑内的《大地》更获得当年十大劲歌金曲奖,《喜欢你》则至今仍为大家在卡拉OK里热唱。而刘志远在1988年Beyond的一场演唱会中宣布离开这个5人乐队。而他们的歌迷的队伍也日益壮大,包括国内歌迷。Beyond的讽刺时政、宣扬爱心及励志的歌曲,均为他们树立了别帜一格的音乐风格。
    在1990年,Beyond更是一跃成为香港最顶尖的乐队。可惜,乐队的灵魂人物——黄家驹却于1993年6月份在日本的一场演出中不幸堕下舞台因英年早逝,但这却阻挡不了其他Beyond成员不死的音乐梦想。他们继续发扬黄家驹,也属于全Beyond成员的理想,努力地、坚持不懈地把摇滚的“乐与怒”精神发挥到极致!而Beyond一直坚持不死的梦想,坚持自己的风格路线,也许这也是得到不少乐迷支持的原因吧。
    而Beyond乐队仅存的三子黄贯中、黄家强和叶世荣在2005年演唱会中宣布退出乐坛,更令无数乐迷感到婉惜。Beyond不死的音乐精神,还会长留于你心中吗?今年曾有网友在网上曝料说在日本见到一位貌似家驹,名为“马句”的人,可能就是隐居的黄家驹,顿时令网友们哗然。究竟黄家驹是否仍活在人间,也许只是乐迷的不舍情结吧。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的乐队组合之中,其中一队强队。
    "海阔天空" 是黄家驹为BEYOND 成立十周年而作的,刻划着他们十年来的心路历程。有起起伏伏,有意气风发,有疲倦无奈,也有奋战不懈。
    这张专辑很特殊,一共10首歌曲,曲全部是出自“乐与怒”,但词有粤语的、国语的以及日语的。家驹再次展现了他个人的才华与魅力——日语歌唱的也同样十分的出色,尤其是 “海阔天空”的日文版——“遥远的梦”,无不让人陶醉在其中!不管世事变化多快 在音乐的世界里 一切海阔天空。



国语全集



演唱会全集


 

围炉夜话:积德亲贤

$
0
0

    一五五、富贵应读书积德 愚少宜亲贤事长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富有之时不肯好好读书,显贵之时不肯积下德业,错过了这可为之时实在可惜。年少之时不肯敬奉长辈,愚昧却又不肯请教贤人,这是最不吉的事情!
  富有的时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且不必为生计操心;显达的时候正是可以凭着地位和力量去行善事,造福社会的时候。然而却不知道把握时机去读书,去积德,一旦这些良机消逝了,再想全心读书,多积功德,已是困难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时机,更要懂得在此种时机中做有意义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长上;愚昧的人不肯向贤者请教,而刚愎自用,这两者都是极危险的事。因为少年人往往无知,凭其血气之勇行事,若无长辈在一旁敦促,极可能误入歧途,自毁其前程。无知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计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摔下去的顶多是自己;若是“盲人开机车,白日闯闹市”,那害死的人就不少了。有些灾害的起因其实就是愚昧,历史上多见例证,造成的灾害和祸患更是无可弥补。

 

围炉夜话:天下正学

$
0
0

  一五六、五伦为教然后有大经 四子成书然后有正学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自从虞舜教百姓以五伦,天下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天下才有奉为圭臬的中正之学。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者,几乎包括了世间人际关系的全部,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生活景象。若是父子有亲,便无忤逆不孝之事发生;若是人人尽忠,国家必能富强壮大;若能夫妇有别,便可减少许多家庭纠纷;若是长幼有序,岂有兄弟阋墙之争;若是朋友有信,何来欺骗巧取豪夺。凡此种种,在四千多年前便已成为教民的大纲,可叹今人弃之如敝屣,言而无信,男女不分,父不父,子不子,背仁忘义,以至于造成社会的混乱现象。
  学问是没有年代的区分的,新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旧有的根基上才能巩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有人或许以为早已过时了,然而如果真正对时代和社会有相当的体认,再回过头来看这些书,才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真正的道理。难怪朱子要加以集注,作为学子必读的天下正学。

 

百喻经【白话译文】(91)·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

$
0
0


    九十一、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


    原典

    昔有一贫人,少有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傍人语言:「此物虽尠,可得延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弃掷着水中?」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虽得出家,少得利养,心有希望,常怀不足,不能得与高德者等获其利养,见他宿旧有德之人素有多闻,多众供养,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怀忧苦,便欲罢道,如彼愚人欲等富者,自弃己财。


    译文

    从前有个穷人,稍微有点财物,见了大富翁,便想与他们的财产一样多。由于做不到这点的缘故,虽是有那么一点财产,也想丢弃到水中去。傍人说道:「这些财物虽少,也可养活你数日,为何无端端要舍弃扔到水中去呢?」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虽然出了家,得了一点利养,可是心中常存着奢望,对不能与年高德重的人获得同样的利养,觉得不满足:见那些宿旧有德的人学问修养很好,得到众多的供养,便想与他们等同。因为做不到,心中就怀着忧苦,打算不再修持佛法了,就像那个愚人无法与富翁相比,便想丢弃自己的财物。


 

百喻经【白话译文】(92)·小儿得欢喜丸喻

$
0
0


    九十二、小儿得欢喜丸喻


    原典

    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此人即时解其钳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愤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乳母抱着小儿赶路,走得累极了,沈沈地睡去。这时有人拿欢喜丸送给小儿。小儿伸手接住,贪着它的美味,对身上的东西就不管了。这人立即把小孩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都解下拿走了。
    比丘也是这样,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儿利养,被烦恼贼夺走了他原有的功德戒宝璎珞,就如那个小儿贪着一点儿美味的缘故,身上一切都被贼拿去了。


    源流

    《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大正藏》第十七册第七二三页)
    《无明罗刹经》:如蝇堕蜜,得味甚寡,所失甚多。(《大正藏》第十六册第八五四页)
    《大庄严经论》卷七:譬如婴孩者,捉火欲食之,如鱼吞钩饵,如鸟网所覆,诸兽坠穽陷,皆由贪味故。(《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六六四页)


 

围炉夜话:祸福两端

$
0
0

    一五七、钱能福人也能祸人 药能生人也能杀人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钱能为人造福,也能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了这点。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钱是一种力量,力量本身并无善恶,就看人如何去用它。用之得当便是善,用之不当便是恶;用之为善便是福,用之为恶便是祸。有钱的人如果将他的钱用来造福人群,那便是众人之福;若是用来为非作歹,就会害了自己。能明了这一点,有钱之人更应该谨慎地去使用他的钱,倘不能为众人之福,至少也不要为一己之祸。
    药是用来治病的,有疾固然应当投医,无病也不应该乱用药物。药要对症,一种药治一种病,如果将治脚的药用来医头痛,自然要失灵了。用药也要适量,任何一种药不适量都会有害。微量的砒霜可以治病,过量就会致命,即使是普通的药,使用过量也会造成机能上的损害。
    岂止药是如此?任何一种政策乃至于制度也是如此,都不能矫枉过正。宋鉴于前代以武亡国而重文轻武,终致军事力量薄弱而亡国,便是过量的例子。用药不可不慎,这不仅是对医病而言,也是针对一切事情而发。

 

围炉夜话:耕读仕宦

$
0
0

    一五八、耕读乃能成其业 仕宦亦未见其荣
    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仕宦虽称显贵,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耕读并重固然是个好办法,总要在求学上不致荒怠,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过失,也不见得就光荣。
    耕读并行固然很好,但是当以读书为重。因为耕为养体,读为养心;耕得好可以养家人,读得好却可助社会。耕食粗劣尚可为人,读不明理却枉做了人,所以说“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此业乃是指一生的功业而言。过去乡下有所谓“放牛班”,不重课业而重田业,实在不对,因为读书是争一生,而非争一餐。
    当官是光荣的事,倘若为官而不清廉,不能为百姓造福,反为百姓祸,就有辱祖先的名声了。或是不能尽忠职守,有负国家重托,只知领工薪,暗中收红包,这样子还不如去挑水肥,至少还能使环境干净些。当官有官品,官品清廉,能为民造福,为国尽忠,即使是小官,也是光荣的事,并不一定是贵显才算是光荣。

 

一人一张经典碟——林子祥·《十三子祥》

$
0
0


专辑名称:十三子祥
专辑艺人:林子祥
唱片公司:华纳音乐
发行时间:1990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粤语专辑

    林子祥无疑是位值得欣赏的歌手,1990年推出的这张《十三·子祥》是新歌+精选的专辑,对歌迷来说绝对是有吸引力的。专辑中有两首新歌是"似梦迷离"和"一切OK",都由林子祥作曲,潘伟源填词。
    "似梦迷离"是首易入耳的抒情曲,但阿Lam这类旋律的歌似乎太多了,所以也就无甚新鲜感了。而"一切OK"则属平平常常的轻快作品。两首新歌的吸引程度不大。
    阿Lam早期作品"千枝针刺在心"如今仍有百听不厌的感觉。"最爱是谁"更是整张唱片的首选之作,曲中流露出一种洋溢男性魅力的伤感。
    象"千亿个夜晚"、"在等一个晚上"这类外国作品填词曲也可一听再听。"洋"味夜是阿Lam音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劲歌方面当推"花街70号"和"真的汉子",两曲均是一流作品。
    Lam一向给人自我、冷漠的感觉,从不对记者谈私生活,冷冰冰的形象正是他的写照,《最爱是谁》是经典中的经典,有数字歌手曾翻唱这歌,但个人觉得从没有一个及得上Ah Lam,他能掌握感情如痴如醉地倾诉,唱出那无奈、疑惑,使人完全陶醉治这歌中,卢冠廷的曲当然无械可击,潘源良填的词也十分出色,一个早上便真的能给听众一个清晨上街的感觉,恶斗恶夸张一点,却很写实,数字人生的寓意,也使人觉得人生的无奈,很喜欢现场听这歌,尤其是数字那段,不需思索便可顺口溜出来。
    另一首演唱会不可缺的是《Ah Lam日记》,是Lam唯一填词的歌曲,他的第一首Rap,现场演绎的版本比唱片还快,但仍然咬字清晰,从不甩嘴,登峰造极。最爱是Lam完全成熟的作品,歌种多元化,难度高,最爱是谁和曾经更能紧紧扣着听众的心弦。


 


国语全集


英文全集


演唱会全集


 

围炉夜话:人尽其才

$
0
0

    一五九、知己乃知音 读书为有用
    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人难得有一知己,但面对知己应无惭愧之处;读书人既然读了很多书,总要学以致用才不枉然。
  人生难得一个知己,伯牙碎琴,岂是偶然?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张琴,虽然粗糙精致各不相同,然而无论是“下里巴人”或是“阳春白雪”,总会有人听它。
  能得知己是幸运的,许多事不必说他就知道,他娴熟你心灵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弹出第一个音符时,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灵曲调你是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会突然弹出俚曲巷词,使得一直以为你是“阳春白雪”的他感到难堪呢?知己的目的在使彼此的心灵相互提升,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长,要像花树的攀条对望,而不要像荆棘的利刺相插,这样才是无愧于心。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固然是一种快乐,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它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而用则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当,反倒不如毫无学问来得干净。若是已读书,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则应力求贡献社会,否则弃置不用实在可惜!社会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就在“人尽其才”。

 

百喻经【白话译文】(93)·老母捉熊喻

$
0
0


    九十三、老母捉熊喻


    原典

    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熊欲来搏。尔时老母遶树走避,熊寻后逐,一手抱树,欲捉老母。老母得急,即时合树捺熊两手,熊不得动。更有异人来至其所,老母语言:「汝共我捉,杀分其肉。」时彼人者信老母语,即时共捉。既捉之已,老母即便舍熊而走。其人于后为熊所困。如是愚人,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此,作诸异论,既不善好,文辞繁重,多有诸病,竟不成讫,便舍终亡。后人捉之,欲为解释,不达其意,反为所困,如彼愚人代他捉熊反自被害。

 

    译文

    曾有一位老妇在树下卧息,一头熊想来抓搏她。这时老妇绕树逃避,熊随即在后面追逐,并且一手抱住树,另一手去捉老妇。老妇急了,赶忙缘树揿住那只伸过来的手,与原先抱着的那只一道都按捺在树上,熊就这样合抱着树,动弹不了。又有另外一个人来到这儿,老妇说道:「你帮我一道捉住牠,杀了,肉大家平分。」那人信了老妇的话,就上来帮着捉住。待捉定了,老妇即刻舍熊而走,那人后来就被熊困住了。这样的愚人,遭到世人的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作了一些不合正理的论说,并不完善周密,文辞也繁冗重赘,有着诸多毛病,还没写完杀青,便舍下死去了。后人阅读了,想替它作解释,却无法明达它的意旨,反而被这论说困住了,就如那个愚人代别人捉熊自己反被殃害一样。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