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纯情即堕;纯想即飞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百喻经【白话译文】(94)·摩尼水窦喻

$
0
0


    九十四、摩尼水窦喻


    原典

    昔有一人,与他妇通。交通未竟,夫从外来,即便觉之,住于门外,伺其出时,便欲杀害。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①可以得出。」欲令其人从水窦出。其人错解谓摩尼珠,所在求觅,而不知处。即作是言:「不见摩尼珠,我终不去。」须臾之间,为其所杀。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有人语言:「生死之中,无常苦空无我,离断、常二边,处于中道,于此中道,可得解脱。」凡夫错解,便求世界有边无边及以众生有我无我,竟不能观中道之理,忽然命终,为于无常之所杀害,堕三恶道,如彼愚人推求摩尼,为他所害。

 

    注释

    ①摩尼:《丽藏》原注:「摩尼者,齐云水窦孔也。」除了水窦孔这一意义之外,还是珠的一种名称,这种宝珠出自龙王的脑中,人若是得了这珠,毒就不能害,入火也不怕烧。
    那人显然理解作后面这一种意义,想凭恃此珠免害,所以说不见此终不去。


    译文

    曾有一人,与他人妻子私通。奸事未毕,丈夫从外面回来,随即察觉了,便停在门外,准备候他出来之际,一下杀了他。妇人便对他说:「我丈夫已察觉了,再没有别的出处好走,只有摩尼才可以出得去。」这是叫他从水洞中钻出去。这人误解为摩尼珠,就到处寻觅,却毫无踪影。就说:「找不到摩尼珠,我终究无法离去的。」不一会儿,就被那丈夫杀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有人说:「生死轮回之中,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身心遭受烦恼的缠缚,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因缘而存在,自身并没有本质的恒常性,因而人也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也就是说,无常是苦,而苦是空、无我的,所以应离弃绝对断灭不续、绝对永恒不变这两种片面性,处于不断不常的中道。在这中道中,就能得到解脱,不受生死的缠缚。」凡夫误解了这话,便推求世界有边际还是无边际,众生有我还是无我,始终不能系念思察中道之理,忽然命终了,遭了无常的杀害,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四处推求摩尼珠,被他人杀害一样。


 

围炉夜话:诚心待人

$
0
0

   一六〇、以直道教人 以诚心待人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以正直道理育人,即使不被人接受,但自己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自己而求得他人宽容;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别人,即使不被人理解,天长日久自然会明白,不需要急于解释什么。
  有很多人以为有些事说了也没用,别人反正不会听从,不如不说,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虽然他也许一时不肯听从你的劝告,一旦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再想起你的话,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来。劝告他人的时候,要懂得方法,口气要婉转,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容易接受。每一个人都有他易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式逐渐引他走向正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则连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确的路呢?我们以诚挚的心对待他人,即使他人对自己一时有不谅解之处,如果事情容易解释,而对方又是明理的人,尽可向对方说明。即使对方始终不能谅解,但是至少自己无愧于心,于人于诚皆无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百喻经【白话译文】(95)·二鸽喻

$
0
0


    九十五、二鸽喻


    原典

    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雄鸽不信,瞋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觜啄雌鸽杀。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颠倒在怀,妄取欲乐,不观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译文

    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雄鸽训责雌鸽道:「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雌鸽答道:「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雄鸽不信,怒道:「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就啄杀了雌鸽。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
    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便悲鸣着叫唤雌鸽:「你哪儿去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心中存着是非颠倒的观念,迷执地追求五欲的快乐,不系心思观察事物的流动变迁,犯了杀、盗、淫、妄之类重大禁戒,后来悔恨了,毕竟已无可挽回,只有悲叹不已,如那只愚鸽一般。


 

一人一张经典碟——郭峰·《97郭峰精选》

$
0
0


专辑名称:97郭峰精选
专辑艺人:郭峰
唱片公司:京文唱片
发行时间:1996年12月01日
专辑语种:国语专辑


    中国流行音乐回顾,郭峰辉煌经典再现。二十年前,当郭峰写正下《让世界充满爱》时,他并未意识到,中国大陆歌坛从此真正正走向自觉。如今那个辉煌时代的许多东西都已渐渐逍逝,可郭峰依然在音乐的浪头。
    这这个专辑便是一个中国流行音乐活的历史,也是智慧和创造力的的传奇。郭峰是一个音乐天才,八十年代的郭峰给我们70年代的人创作了比如“让世间充满爱”、“让我在看你一眼”等经典歌曲。
    音乐的力量就是人的力量。
    这张专辑是由诸多歌手共同演绎的,但为了向郭峰先生的才华表示敬意,“歌手”我还是写上了郭峰的名字,毕竟,这全部是他的作品。

 



    专辑名称:让世界充满爱
    专辑歌手:百名歌星演唱
    出版公司:中国录音录象出版社/东方歌舞团录音公司
    发行时间:1987
    专辑语种:国语
    专辑介质:LP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流行音乐总体上是不能接受甚至是排斥的,有关部门曾有硬性规定:“三个流行歌手不能同台演出”,这使得流行乐手们始终没有当众举行音乐PARTY的机会。
    1986年初,当时只有22岁的郭峰,实在无法认同当时大环境对通俗歌曲的评价:通俗歌曲(那时流行歌曲被称为通俗歌曲)只能表达小情小调,根本无法表达有内涵的大主题。血气方刚的郭峰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作出一首充满凝聚力的歌曲,改变乐坛的这种偏见。
    当时,正值国际和平年。中国录音录像总社一个年轻的女编辑受香港举办世界和平演唱会的影响,向郭峰做了个提议: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百名歌星的演唱会,献给世界和平年?”这个建议和郭峰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郭峰手中正巧有一首刚刚做出的《走向明天》,于是在这首歌曲的基础上,在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和东方歌舞团的支持下,《让世界充满爱》的前期录音开始了,在录音当天,百名歌手陆陆续续走进录音棚。
    在《让世界充满爱》录音之后不久,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音乐会。郭峰认为,这是文化部门第一次对流行音乐破例,足以说明在当年对流行音乐的认可。
    1986年5月里的一天,北京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由篮球场地改造的舞台。被一盆盆鲜花围绕,由一幅幅水粉画印衬的舞台,构成了当时最时髦的演出现场。在这种氛围中,《让世界充满爱》的前奏音乐响了起来。百名当时最出名歌星从两侧登上舞台,同声高唱《让世界充满爱》。
    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本来偌大的舞台在他们的身影中消逝。尽管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服装太土气,那时候的舞台太过时,那时候的演出动作太干涩,然而我们大陆的流行歌坛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这场震撼当时乐坛的百人合唱,在内地流行音乐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
    以现在流行歌坛的繁荣,不要说百名名歌手,就是凑够千名“天王天后”充数来搞个大型演唱会已不会是一件难事。但我们现在想象不出当年,汇聚这100名歌手阵容是一种怎样的一种艰难创举,它代表的是一种虔诚和理想、一种声声不息的创新与追求。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流行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最美的辉煌瞬间。
    1986年,紧接着罗大佑主创、港台群星演唱的《明天会更好》大合唱的成功推出,内地音乐制作人郭峰重拳出击,同样一曲献给世界和平年的力作《让世界充满爱》三部曲一炮打响,100名歌手在首体同声高唱《让世界充满爱》,这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由韦唯、程琳、杭天琪、付笛声、蔡国庆、崔健、孙国庆、常宽等当时最出名的一百名歌星共同演绎。

    曲名:让世界充满爱
    演唱:百名群星 (Ⅰ,Ⅱ,Ⅲ完整版,15分55秒)
    作词:陈哲 小林 王健郭峰
    作曲:郭峰

    让世界充满爱歌手名单(按姓氏笔画序):
    丁 武 于佳易 于海燕于静燕 马晓艺 马凌彦 王 兰 王 虹 王 迪 王立森 王洁实 王路明 方 逊 方 智 方 霆 方 霈 韦 唯 毛阿敏 田 鸣 田 震庄鲁迅 吕邦银 吕仰平 付迪声 刘 谷 刘 岩 刘欣如 刘巍巍 刘建国 朱 桦 成方园 任 雁 牟 杰 牟玄甫 华 欣 迟飞飞 托 雅孙国庆 孙英华 乔 姗 乔晓彬 杜 雷 吴晓芸 吴晓虹 吴晶晶 刑 岩 劳俊浩 时延燕 许丽娟 陈莉丽 陈梅荣 应 楠 宋明华 李 征李泰波 李爱萍 李方方 李玉玲 张暴默 张世柱 张伟进 张燕妮 张海波 张 青 张 晶 张宝国 张 彤 张锡瑾 张 波 张 静 尚凤琴郑绪岚 周 峰 岳 娜 岳彩帼 姜浩东 孟 地 赵金华 赵雅林 赵 刚 赵大为 赵 丽 林 静 柳培德 胡晓晴 胡 斌 胡 月 胡寅寅胡祐山 胡 平 相 青 郭 容 郭鸣凤 祁竺蕾 徐小燕 除 明 索宝丽 贾 燕 黄红英 黄 强 崔 健 常 宽 梁 竹 曾咏贤 程 伟蒋 强 紫沙莉 蔡其平 蔡国庆 蔡金樑 谢莉斯 霍永承
 
    童声合唱: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指挥:孟大鹏
    演奏:东方歌舞团录音公司乐队


 


 

围炉夜话:无欲则刚

$
0
0

   一六一、粗粝能甘 纷华不染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粗衣劣食能受之不弃,必然是大有作为的人;声色荣华不着于心,才能称做优秀特殊的人。
  不厌粗服,可见这个人不好虚名;不弃劣食,可见这个人不贪口欲。这样的人对于名利是不会动心的,在实践圣贤之道上阻碍自然就少。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能嚼得菜根,便是能吃得下苦,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上,必能脚踏实地去完成,而成为一位有为之士。所谓“无欲则刚”,刚者则能直道而行。
  怎样才算是一个杰出而优秀的人呢?首先他必须能控制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掌握自己,那么便容易被环境带动,这就成了境带人,而非人带境。一个人会被环境所带动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没有完全的自觉,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另一种便是执着于环境的某一点而不能放下,因此只能随着该点而运转。大部分人都执着在嗜欲、爱好,乃至于声色、名利之上。真正能如《华严经》上所说,“犹如蓬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那般,对自己生命所遇的一切都不执着,而能完成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毕竟不多,这样的人才是杰出的人。

 

百喻经【白话译文】(96)·诈称眼盲喻

$
0
0


    九十六、诈称眼盲喻


    原典

    昔有工匠师,为王作务,不堪其苦,诈言眼盲,便得脱苦。有余作师闻之,便欲自坏其目,用避苦役。有人语言:「汝何以自毁,徒受其苦?」如是愚人,为世人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少名誉及以利养,便故妄语,毁坏净戒,身死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为少利故,自坏其目。


    译文

    从前有位工匠师傅,为国王作劳务,不能堪忍其苦,便谎称眼盲,就推掉了这份苦差役。其他的工匠听说了,便想把自己的眼睛弄坏,来避开苦役。有人说:「你们何必自毁呢?白白地受眼瞎的苦。」这样的愚人,为世人所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一点点名誉及利养,便有意说谎,毁坏了净戒,身死命终后,堕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些愚人,为了一点点益处,便想毁坏自己的眼睛。


 

一人一张经典碟——陈思安·《体会》

$
0
0


专辑名称:体会
专辑艺人:陈思安
唱片公司:喜玛拉雅
发行时间:2007年03月01日
专辑语种:台语专辑

    对五,六年的同学来说〔陈思安〕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应该有点熟悉,或许曾经听过她的翻唱专辑,但要叫得出有何重要代表作却好像不太容易,我想这也是许多摇摆不定的中古级数歌手隐忧,虽然心中对歌唱还抱着一丝丝希望-希望出片-希望圆梦,但幸运者何其多?实力不弱的陈思安,歌唱天份早已印证于她在〔欣代唱片〕出的〔小唱系列〕专辑当中,阔别多年重做冯妇,要大家再度竖起耳朵听听她的表现!
    台湾歌手陈思安,本名陈淑萍。出身广播世家,父亲是南部知名电台主持人兼歌手良山,早在87年5月就在歌坛发过第一张国语专辑,前辈郭金发,林文隆,吕金守都曾经指导并称赞过的可造之才,从小受了父亲良山的音乐调教。她的唱腔和音色神似台语天后江蕙,新专辑从南部开始发动。
    小时候的陈思安并没有特别觉得自己会唱歌,直到后来迷上江蕙和洪荣宏,陈思安卯足劲学她们唱歌技巧,还偷偷跑去参加歌唱比赛,得到评审冠军肯定,陈思安才认真考虑有机会要出唱片当歌手。
    陈思安的歌唱生涯早从十八岁时就开始了,当时第一张剪短发、酷似梅艳芳模样的「爱人仔」唱片,陈思安到现在都还珍藏着,十多年下来,陈思安发过至少七、八十张专辑,即使其中不少是口水歌,不过销售可是相当不错,陈思安得意地说:「现在就连大陆都买得到喔!」
    曾主持金台湾广播电台的〔思安时间〕、南部微微笑广播网主持人
    自从台湾名作曲家徐嘉良成功做起〔蔡秋凤/办桌二人组〕之后,2003年终用他最擅长的市场情歌搭上隐性唱将陈思安再度开垦台语市场。

 


 

百喻经【白话译文】(97)·为恶贼所劫失氎喻

$
0
0


    九十七、为恶贼所劫失氎(die)喻


    原典

    昔有二人为伴共行旷野。一人被一领氎,中路为贼所剥,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氎者先于氎头裹一金钱,便语贼言:「此衣适可直一枚金钱,我今求以一枚金钱而用赎之。」贼言:「金钱今在何处?」即便氎头解取示之,而语贼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语,今此草中有好金师,可往问之。」贼既见之,复取其衣。如是愚人,氎与金钱,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复使彼失。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修行道品,作诸功德,为烦恼贼之所劫掠,失其善法,丧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复使余人失其道业,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彼此都失。


    注释

    氎[dié] 细毛布,细棉布:“丝履~巾聊取用。”以细毛布或细棉布制成的大衣类披衣。


    译文

    曾有两人结伴共行于旷野之中。一人穿着一件木棉布衣,途中被劫贼抢剥掉了,另一人逃开,躲入了草丛中。那被抢者先前曾在衣领里裹藏了一枚金钱,便对贼说:「这衣裳恰好值一枚金钱,我现在想用一枚金钱来赎回去。」贼问:「金钱在哪儿?」这人就从衣领中解取出来给他看,并说:「这是真金,你若是不信我说的,如今这草中有位好金匠,可去问他。」贼见了草丛中的人,也把那人的衣裳抢去了。这种愚人,衣裳和金钱都失却了,还让别人也遭劫。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修行各类道法,作种种功德,一旦遭到烦恼贼的劫掠,丧失了善法和种种功德,不但自身失掉了功德利益,还使他人也失掉了道业,身坏命终后堕于三恶道中,如那愚人一样,使得大家都遭致劫掠。


 

围炉夜话:纯然天趣

$
0
0

   一六二、性情执拗不可与谋 机趣流通始可言文
    性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性情乖戾固执的人,是无法与之谋事的。天性风趣而又倜傥风流无碍的人,才可以与之谈文论艺。
  讨论事情最重要的是不可先有成见,如果心有成见,事情便已无更改余地,那么再谈也是浪费时间。讨论的目的在于使事情更加完善,因此必须虚心地提供意见才是上策。只知依靠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不顾理性的人,外不能见事情真正的需要,内不能见自己的偏执和缺失,和这种人一起做事,不但于事无益,而且处处碍事,使事情不能活泼运转。
  文学艺术是由我们内心天性所流露出来的,这种天性原本存在于每个人的天赋之中,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因外在的种种力量,使得这种天性逐渐被蒙蔽而滞碍不通了。在孩提时期,大部分人都能欣赏一片云,一朵野花,因为在孩童的心中没有分别取舍,只有无尽的专注,这就是天趣。等到长大了,便失去了这种天趣,在看世界的时候,心中已无纯然的真,而加入了许多世俗的观念。这时即使要他去写文章,在他的心中已无真正的文章了。因此,惟有能欣赏万物本趣的人,手中无诗而心中有诗,方可以与之谈文论理。

 

百喻经【白话译文】(98)·小儿得大龟喻

$
0
0


    九十八、小儿得大龟喻


    原典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①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注释

    ①波旬:恶魔名,是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意译为杀者、恶者,因为他常想断灭人寻求佛法的智慧之命,劝人作恶弃善。

 
    译文

    曾有一个小儿,在陆地游戏,得了一只大龟,想杀掉它,却不知怎样下手,便问人道:「怎么才能杀掉呢?」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掷入水中去,立刻就可杀死。」当时小儿信了他的话,就掷入水中。龟得了水,便游走而去。凡夫之人也是这样,想守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修行种种功德,不知如何入手,便问人道:「作什么样相生相助的事情才能解脱呢?」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坏朋友恶导师就对他说:「你只要纵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恣情于财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话做去,必定能得解脱。」不好好想想,就依了他的话去施行,这样的愚人身坏命终后就堕于三恶道,就像那小儿将龟掷于水中一般,杀不死,反而跑了,这愚人纵意恣情,得不了解脱,反堕入恶涂。
 

    解说

    持因中无果的断见,在修行实践中形成截然相异的两派,一是苦行,坐卧于荆棘之上,盛夏之日,五热炙身,冬节,冻冰亲体。另一便是恣情极意地行乐,以顺世论派为代表。十一世纪克里希那弥湿罗的「觉月初升」一剧对此有生动的表现,今摘引如左,以便读者了解《百喻经》所反对的思想的一些背景,其中遮伐加(Carvaka)是顺世论派的倡导人。
    (大痴王率随从前呼后拥上)
    大痴王:(笑)啊!这些愚蠢的人真是荒唐啊!
    离开身体有灵魂,
    另一世界去享福。
    好比盼望空中树,
    开花结果甜蜜蜜。
    这个世界就是被那些骗子用自己揑造的东西欺骗了。
    多少信徒满嘴胡说不存在的东西,责备讲真话的不信者,毕竟是枉然:肉体毁灭后,变化出来的纯精神的灵魂再单独出现,有谁真的看见?
    (想一想,用称赞口气)唯有顺世派才算是经典理论。
    他们只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地、水、火、风是元素,利和欲是人生的目的,只有元素起意识作用,没有另一世界,死亡就是解脱。
    我们的这种意思,由于主编订了传给遮伐加,他又传给了一代又一代弟子,成为在世间广泛传播的经典。
    (遮伐加率弟子上)
    遮伐加:孩子!你要知道,只有政治(刑法)才是学问:其中包括了经济(利论)。三部《吠陀》经典是骗子的胡说八道,并没有升天的特殊方法。
    若说杀掉的牲畜死了能够上天庭,那么为何祭祀者不肯去杀他父亲?
    假如死去的人能由祭品得饱餐,那么灭了的灯加油还能冒火焰?
    弟子:老师!如果吃喝就是一个人的最高目的,那么这些修道圣贤为什么要放弃世间乐趣,用种种极严厉的苦行,如十二天绝食,三日一餐,吃牛粪、牛尿、牛奶、酸牛奶的拌合物等等来折磨自己呢?
    遮伐加:这些被骗子编造的经典所迷惑的儍瓜,妄想用希望中的甜食获得饱餐啊!
    弟子:老师!圣贤们还说,世间欢乐都混杂着苦恼,所以应当放弃。
    遮伐加:(笑)啊!这正是那些畜牲的愚蠢的表现。
    人们接触外界对象产生的欢乐,因为连系着痛苦就应当抛去,这是蠢人的考虑。
    请问有哪个求利益的人,会因为有壳子和灰尘,愿把满装白米的稻谷放弃?
    (引自金克木的《印度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六二——一六四页)
    顺世派所攻击的主要是苦行派和婆罗门的思想。


 

一人一张经典碟——陈美·《缤纷之舞》

$
0
0


专辑名称:Choreography缤纷之舞
专辑艺人:Vanessa-Mae陈美
唱片公司:Sony
发行时间:2004年04月20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VanessaMae生于新加坡,本名是陈美,出生日期跟意大利古典大师Paganini同是十月廿七日,四岁移居英国伦敦,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便有机会与正式的管弦乐团合奏,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天才儿童的故事。
    VanessaMae于九六年曾经获英国流行音乐大BritAwards提名,可说打破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界限。她将流行音乐的强劲节拍加入古典乐章之中,配合性感如偶像歌手的造型包装,吸引一班非古典乐迷投入贝多芬、莫扎特的世界,那也是一个成就了。
    领导创造音乐时尚的小提琴超级玩家陈美潜心修炼三年之后终于重新出发,推出了她2004年加盟Sony Classical后的首张专辑《缤纷之舞》。顾名思义,在这张专辑中陈美巧妙地融合了全世界最热烈的民族舞曲元素。
    这张《缤纷之舞》专辑,不但如往常般具有陈美那爆发性的个人风格、震撼人心,更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线,巧妙地融合了全世界最热烈的民族舞曲元素。从亚美尼亚浓浓中东风情的《马刀舞》、气势磅礴的爱尔兰踢踏舞《翡翠虎》、阿拉伯风的西班牙《波丽露舞曲》、绚丽的《印度拉加舞》,到神秘性感的土耳其肚皮舞《罗珊的面纱》、阿根廷乡愁《流浪者的探戈》、热情古巴《哈瓦那滑奏》及优雅的《小步舞曲》,不一而足。这张完美火辣精彩震撼的世纪之作,喜爱跨界音乐的您怎能错过?
    陈美的最新专辑《缤纷之舞》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区的舞曲节奏的启发,以非常动感、时尚和年轻的表现方式来诠释经典的古典音乐,融合了古典、流行和各民族的音乐元素,其独特的风格再次走在全球跨界音乐时尚的前列。这张专辑陈美特别邀请曾经为CHER(雪儿)、ENYA(恩雅)和ROD STEWART等人担任音乐制作的ROB DICKINS担任音乐制作人,着名的英国皇家交响乐协和担任伴奏,音乐则交给奥斯卡获奖作曲家、2002世界杯主题曲创作人VANGELIS、大河之舞创作人BILL WHELAN和电影《天地英雄》、百老汇音乐剧《宝莱坞之梦》的创作人、印度着名作曲家A R RAHMAN等人联合打造,制作班底相当雄厚和国际化。日前陈美在伦敦举行的英国古典音乐奖提名仪式上特别表演了新专辑中的首支主打曲目SABRE DANCE,再度征服了广大观众。
    這是陳美演奏的《梁祝》聽聽變異了多少。也許你會喜歡的。中国古典民风的管弦乐,又增添了西洋交响乐的音色及现代气息的音乐元素,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一种创新吧,真的听起来好别致的美哦……


 

围炉夜话:向善必笃

$
0
0

    一六三、求教殷殷 向善必笃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遇到年老有德的人,便热心地请求教诲,那么这个人向善之心必定十分深重。听到实在可行的话,便觉得津津有味,那么德业的长进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向善必笃可由“殷殷求教”这四个字见得,所求教的必为自己所未具之善,或是未明之理。而殷殷二字可见求教之热烈炙盛,换了平常人,见到老年人能起尊重之心便已不错,能起求教之心更是少见。事实上,善不必在老,也有年轻时,便在德业或学问上有所成就的人,皆是可以求教的对象。重要的是是否具有那颗对道理殷切渴慕之心,有了这颗心,在任何地方都可获得教诲和益处。
  能听切实话的人,必已具有实在之耳,方能听得进。有些人你讲你的切实话,他惟恐来不及掩耳,只怕听了你的好话,砸了他的坏事。又有些人听时两眼茫然,右耳进去,左耳出来,或是听时头头是道,明日忘得一干二净,那又有什么用?因此,能听进切实之话而津津乐受的人,必能接受一切正确的意见和劝告,又因为他们有一颗无虚妄的求真之心,故而知过必改,岂非进德可期吗?

 

百喻经【白话译文】(99)·偈颂

$
0
0


    偈颂


    原典

    此论我所造,和合喜笑语。
    多①损正实说,观义应不应。
    如似苦毒②药,和合于石蜜,
    药为破坏病,此论亦如是。
    正法中戏笑,譬如彼王药,
    佛正法寂定,明照于世间;
    如服吐下药,以酥润体中,
    我今以此义,显法于寂定。
    如阿伽陀③药,树叶而裹之,
    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
    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
    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


    注释

    ①多:有助益。
    ②毒:极、很,修饰前面的苦。
    ③阿伽陀:梵文Agada,意为普去(众疾),又意为无价,是说这药功效好,去众病,价值无量。


    译文

    这部论是我所做的,和合了好笑的故事。
    故事对正义实义的宣说是有益还是有损,
    这要看它与正义实义是相应还是不相应。
    就好比是极苦的药,和合了甜蜜的乳糖,
    药用来除去坏毛病,这部论也派上用场。
    正法中掺和的戏笑,譬如令人摇扬的药,
    佛的正法却是寂定,静宁之火明照世间;
    又譬如服吐秽的药,过后用酥润调体中,
    我如今也用这方法,寂定时方显示真理。
    好比阿伽陀万灵药,先用树叶来包裹好,
    取叶涂在毒疮上后,树叶就可以抛弃了;
    戏笑如裹药的树叶,实义妙药就在其中,
    有智者吸取了正义,戏笑便应该抛舍去。
    尊者僧伽斯那《痴人痴事喻道故事集》编集毕。


    解说

    此偈颂述说了好笑的故事的作用和人们对之应持的态度。《百喻经》大抵从攻击、反对的立场来立论,是用来破除坏病的。为了使这药易于入口,便和合了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读者品尝了,不免哈哈大笑,心意散乱摇扬开来。然而此经的意图是要人们脱离妄心妄想,专静于一,系心思察其中的道理,静定的灯火,方照物了然。
    又,说了这些痴人痴事,一如将腹中致病的败物吐了出来,为了调理身体,就需要用酥、用真理来滋补一下。当然,这是在寂定之时,在心如明镜之际,滋补最为有效,真理显现得最为清晰。好笑的故事终究是权,是方便,是向彼岸行进的筏,一旦目的达到,即应舍弃,不可执着。


 

围炉夜话:涵养性情

$
0
0

   一六四、有真涵养 才有真性情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要有真实的性情,先要有真正的修养;既然有高明见识,必定能写出不朽的文章。
  人生下来,性情本是至真的,纯然无杂的。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外界的环境未必如此纯然无杂,因此,原本至真的性情,便逐渐淹没而不显。等到成长以后,经过许多苦乐的感受,才逐渐感到许多选择都非真心所愿,于是返观于心,赶忙将它从尘土中掏出,洗净擦亮,藏之于怀,再也不让它沾上一点灰尘。
  从自觉苦乐,到返观于心,乃至再度找回,牢牢把握,这些都是后天的涵养功夫。未经历练的天真是容易失去的,通过历练后若还能再度找回,那么这个真性情就不会再失去。其实在本质上,幼童之真与成年人之真并无分别,只是是否落入尘埃的不同罢了。
  文章由见识而生,在于它的内涵,而不在文字的工巧妍丽。伟大的文章,往往足以导引吾人生命的取向,乃至于人类的未来,前者须对生命有大认知,后者须对人类有大识见。若无这个大认知与大识见,一篇文章终称不上伟大。

 

一人一张经典碟——童安格·《花瓣雨》

$
0
0


专辑名称:花瓣雨
专辑艺人:童安格
唱片公司:宝丽金
发行时间:1990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国语专辑

    以情歌为主的这张专辑最受好评的却不是情歌,而是一首表达两岸统一主题的歌--“把根留住”,不夸张的说,也许有人会说他不会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但他却决不会说他不会唱“把根留住”,之所以这首歌会流传如此之广,原因之一是主题好,歌词有深度、有感情,童安格也因同黄庆元合作写出这首歌词而获得了当年台湾年度最佳词作者的奖项;原因之二是它曲调并不复杂,极易上口,无论青年人、老年人都能很容易学会。
    专辑中还有一首童安格专门为九零年北京亚运会写的“跨过彩虹”,这是童安格最大气的一首歌。北京音乐台的DJ陆灵涛曾经在他的非常有名的栏目“老式汽车”里说,也许这首“跨过彩虹”写出来比较晚,或者因为不是大陆音乐人创作的,否则大概北京亚运会的主题歌就不是“亚洲雄风”了。其实这两首歌比较起来,也的的确确是“跨过彩虹”更有深度一些。
    专辑的主打歌“花瓣雨”的知名度比起“把根留住”差了很多,但也是童安格情歌里的精品之一。当然还有“你我的爱只能擦肩而过”、“爱的主题曲”和“爱情终究是一场难圆的梦”亦是好歌,其中“爱的主题曲”的配曲出自法国最著名的轻音乐团“保罗·莫里亚”的同名轻音乐曲。

 


 

围炉夜话:为善立身

$
0
0

  一六五、为善要讲让 立身务得敬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行善的方法无穷尽,只要能讲一个“让”字,人人都可以作到。处世的道理何止千万,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能使诸事规范起来。
  “让”可以由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不争”,另一个是“能舍”。能做到“不争”便不会去与人计较,更不会为了名利而做出不善的事。“不争”虽是消极的“不为恶”,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天下便可少去很多不好的事。能不争之后,更要积极的“能舍”,能舍得财物去助人,能舍得知识去教人,能舍得自己的生命去尽忠,能舍得自己的享受去服务人群。因此,为善的重点在一个“让”字,能“让”则百善皆可做得。
  “敬”也可以由三方面来说,一是对人敬,二是对事敬,三是对己敬。对人敬则和气自生,不与人争,而且能相处愉快。对事敬则能尽心尽力,谨慎行事,而不会有亏职守。对己敬则不会做出不敬之事,有亏自己的人格,更会要求自己在道德学问上有所精进,绝不许有一点自我的浪费。因此,处世之道虽多,能做到一个“敬”字,也就能使事事不差,都上轨道了。

 

一人一张经典碟——邝美云·《禅美云声》

$
0
0


专辑名称:禅美云声
专辑艺人:邝美云
唱片公司:环球唱片
发行时间:环球唱片
专辑语种:粤语专辑

    1982年,邝美云在香港小姐选美比赛中获得亚军,旋即进入演艺界。1985年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再坐一会》,至1997年共推出唱片30余张,人称邝美人,声线别有一番韵味,是最有女人味的女人。香港佛门弟子不少,邝美人也是。邝美云《禅美云声》2CD收录邝美云重新演绎及朗读多首佛学名作,包括∶《三宝颂》、《大悲咒》及《心经》之国粤语版,另一张CD则特别加送 Cally 亲自挑选历年个人经典19首。

 

 


国语全集


 

法句经【白话译文】·题解

$
0
0


    题解
 

  法句经名称及其由来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鉢经》、《昙鉢偈》。《法句经》之「法」字,梵语为dharma,意为「道理」,又有规则之意:「句」的梵文为波陀,又作「鉢」(Pada),原意为足迹,後转为「道」和「句」之意。之所以称之为「法句」其大意是讲:此乃佛之所言,是古代圣人足迹所践履之道,可为俗人遵循、效法;其言可以规范後人,故曰「法句」。(法句经序)又把「法句」译为「法言」。
  相传,《法句经》是迦叶佛流传下来的。但学术界一般观点皆认为它非一时一人所作,且为早期佛教经典之一。现在流传的《法句经》乃是贵孀王朝时的法救改订过的。
  我们选用的是民国二十四年(即公元一九三五年)十月欧阳格施赀重印的版本。该版本参照了秦本、晋本、宋本、丽刻本、巴本等多种版本(文字),对个别字、句作了校订修改,比较通顺易读。我们在翻译、注释的过程中,对极少难注难译字、句,又参照宋碛砂影印本,《中华大藏经》本《法句经》作了些还原,力求文意上下贯通。为了通俗的需要,并把「欧印版本」的注释部分删去了。作为附录,我们又收录了《中华大藏经》中的注释文字,以供读者与方家参阅。
  关於《法句经》的起源,梁朝僧佑《名僧录》之七所载的(法句经序)有一个比较可信的交待。该序认为:佛在一生中的说法原有十二部经,四部阿含。在佛灭之後有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颂,按照意思进行归类编排,倏分为品。各家集钞的份量不同,品目的次序及名称也有出入。依支谦所说,有五百偈、七百偈、九百偈,更多的达到一千偈至一千五百偈。依照吕澄先生的研究,最初的《法句经》是五百偈,二十六品:经法救改订增补,增加到三十三品,及至三十九品,即後来的七百偈和九百偈的《法句经》。
  最初传入中国的《法句经》是五百偈,由印度来华的维只难和竺将炎共同翻译。但根据吕澄先生对《四十二章经》研究的成果,似乎在维只难翻译五百偈之前,有一本译得很糟糕的七百偈在中国流传。因为这一原因,当时佛教经典翻译大家支谦便想重新翻译《法句经》。大约在三国吴·黄武三年(即公元二百二十四年)请竺将炎先译出五百偈,後又请他根据中译本(即七百偈)加以补订,遂成现在比较通行的七百偈本,共七百五十二章(偈),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字。
  《法句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版本系统,一是巴利文系统,一是梵文系统。巴利文系统的只有二十六品,其开首篇目是(双要品),其最後一品为(梵志品)①。黄忏华先在(法句经谈概) 一文中,把巴利文译本与维只难译本作了比较,推断巴利文本的《法句经》更为古老。从汉译《泰国南传大藏经》中之《法句经》(黄谨良译)来看,巴利文系统的《法句经》与我们选用的梵文本系统的《法句经》有相当大的不同,除缺前面八品—(无常)、(教学)、(多闻)、(笃信)、(戒慎)、(惟念)、(慈仁)、〈言语〉品外,还缺後面(利养)、(泥洹)、(生死)、(道利)、(吉祥)五品。从巴利文本以(双要品)开篇的事实看,巴本系统更重「心意」的作用:而梵文本以(无常品)开篇,则更符合原始佛教精神。因此很难讲巴本更古老。大约是佛灭後,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之时,不同学派的教师根据自己对佛说理解的不同而编纂了两种不同系统的版本。
  梵文本系统的《法句经》是经法救改订过的,有三十三品或三十九品两种本子,皆以(无常品)为首篇:三十三品的(梵志品)为终篇,三十九品的则以(吉祥品)为终篇。不过秦译《出曜经》则为三十四品,亦以(梵志品)为终篇。
  在梵文中,《法句经》又叫《嗢陀南集》。嗢陀南是不问自说的意思。在部派佛教的经部学者的譬喻师那裏,又称著《忧陀那聚》(Udanavarga),意为「日出」:因此,在印度信奉《法句经》的学人又被称为「日出论者」:而《法句经》又称《日曜经》。《正藏经》收姚秦·竺佛念译的《出曜经》,即《日曜经》。不过《出曜经》很像譬喻经类的佛经,与《日曜经》形式是否相同,不得而知。但与《法句经》不同,则是显然的。


  法句经的价值及其历史地位
  《法句经》是世界知名的佛教(学)经典,自从公元一八五五年由丹麦人福斯倍尔(Fausbdll)刊行了拉丁文对译的巴利文原本以後,先後有英、法、德、俄、义等各种译本:日本有三种合译本,而且还刊印了巴利文、汉文对照本及南北对照的英译合译本。②法国人莱维所著《佛经原始诵读》中亦收入了《法句经》。③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早期佛典。
  《法句经》之所以被世界学者看重,乃是因为它与原始佛教思想接近。尽管该经典是佛灭後若干世纪编纂起来的,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偈颂无疑是佛祖所说的,或曰反映佛祖的自己思想。据支谦在重译《法句经》所作的序文来看,该经在印度被视为沙弥或比丘学习佛经的必读启蒙教材,不读此经而学佛经,便被看作是越级躐等:而且,该经也是深入学习佛经的必读经典,不只是一般的通俗启蒙教材。从现今的《法句经》来看,一般不懂佛经之人是读不懂其中的许多深奥句义的。因此,《法句经》既是佛经的蒙学读物,又是深研原始佛教思想必要经典。
  在印度部派佛学阶段,「有部」的一个分支派别「经部」的譬喻师们,在阐扬佛教思想时,开始就是有重点地采用《法句经》的经义作为枢纽,组织自己的学说。他们有的人根据《法句经》的本末次序,去推求说法的缘起和印证,从而成为譬喻师或譬喻者;有的以《法句经》为蓝本去推求义理,从而走上专门议论的道路,变成「论经师」。後来佛教经典中,譬喻类经典如《法句譬喻经》,议论类经典如《大庄严经论》等便是受《法句经》的影响而兴起的。
  最受《法句经》影响的是譬喻师。《法句经》重视「四谛」,而且又以「一心」贯穿全经,譬喻师们也重视「四谛」,并且强调「心为法本」,认为心性本净。即使後来的譬喻师学说与部派佛教的上座部「法归分别」学说相差无几,也是得力於《法句经》中的观点。在《法句经·泥洹品》中便有「法归分别」的偈颂句。因此,「经部」佛教晚期学说接近初期大乘佛学的思想,也要归功於《法句经》的影响。
  由於修订《法句经》的大德法救本人又是著名的禅师,并曾经著述过禅经,因此,《法句经》对後来的禅学发展又有影响。禅学及後来的禅宗都重视「一心」的作用,并且亦认为?「心性本净」,这无疑是受到《法句经》的影响。


  法句经的修订、增补者——法救
  《法句经》乃是五部沙门集体创作的宣扬佛教思想的通俗教科书,法救只是它的修订、增补者。关於法救的身世,唐·玄奘法师译的《阿昆达磨大昆婆沙论》卷第一中有简略介绍,但语焉不详,只是说他集佛所说,编纂《邬拕南颂》。该颂以无常颂开头,立(无常品),直至梵志颂,立(梵志品)结束。该颂究竟有多少品,并不知晓。
  从今人的研究成果看,法救大约生於迦腻色迦王的时代,即公元一百二十八年至公元一百七十七年④,相当於汉顺帝永建三年。他是部派佛教有部中的著名「四大家」之一,又是譬喻师的中心人物之一。除《法句经》外,相传他还有解释因缘的著作,其著作的汉译名称是《法句譬喻经》,为晋代法炬所译。相传他还著有一部《论议门论》,而且还据说这是第一部因明著作,现已失传。这一观点乃是西藏学者提出的。另传,他还著有论述《阿昆达磨》的著作,书名或称为《法救论》,但真正具体确切的名称并不知道。
  法救在当时就被人尊称为大德,与法救同时齐名的还有世友、妙音、觉天,他们四人被合称为「四评家」,皆归属西方师(即犍陀罗师)。在当时关於「三世」说的争论中,法救的「三世」主张是:按类来分别「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的「法体」是一,只是类不同而已,就像金子制为装饰物或器皿,就赋予以杯、环等不同名字,实际上都是金子。这实际上是从体与用的角度来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这一有关「三世」的思想,在《法句经》中似乎亦有表现,如第三十七品——(生死)第十章论精神与身躯的关系,便是这一「三世」思想的具体印证。他认为精神因不同的身躯而名称各异,其本我之精神「一」,并没有变化,就像本体之「火」是「一」,随具体燃烧物不同而有烛火、炭火、草火、粪火等名称是一样的。虽然他的「三世」说後来并没有占上风,但也是当时最有说服力的四种学说之一。
  法救还是禅经著作史上两大作家之一。一位是大先觉军,另一位便是达磨多罗(法救)。由此可见,法救在佛教(学)史上的影响是广泛的。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佛学史上还有一位法救,他是小乘佛教时的人物,注释了犍陀罗系统的《阿昆昙心论》,为统一小乘佛教内部矛盾,抵抗龙树之时大乘佛教(学)作出了一定贡献。

 

  注释:
  ①、②黄忏华(法句经谈概)《经典研究论集》第一百八十七页,大乘文化出皈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1),中华民国六十七年十一月初版。
  ③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十五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④逸<四十二章经年代新考>(〈四十二章经与牟子理惑论考辨〉)第六十九页,大乘文化出版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⑾,张曼涛主编,中华民国六十七年六月初版。


 

法句经【白话译文】(1)·无常品

$
0
0


    一、无常品


  原典

  卷上  
  吴天竺①沙门维只难等译
  无常品②第一二十有一章
  无常品者,寤③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睡眠解寤④,宜欢喜思⑤。听我所说,操集⑥佛言。 ㈠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⑦,此灭⑧为乐。 ㈡
  譬如陶家,埏埴⑨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㈢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四)
  譬人操杖,行牧食⑩牛。老死⑾犹然,亦养命去。(五)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 ㈥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寿之清尽,如荣穽⑿水。(七)
  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八)
  众生相尅,以丧其命。随行所堕,自受殃福。(九)
  老见⒀苦痛,死则意⒁去。乐家缚狱,贪世不断。(十)
  咄嗟⒂老至,色变作耄⒃。少时如意,老见蹈藉⒄。(十一)
  虽寿百岁,亦死过去。为老所压,病倏至际。 (十二)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十三)
  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自然。(十四)
  是身何用?恒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十五)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十六)
  非有子恃⒅,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⒆。(十七)
  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蔽,为自侵欺。(十八)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十九)
  是务⒇是吾作,当作令致是。人为此躁扰,履践老死忧。(二十)
  知此能自净,如是见生尽。比丘厌魔兵,从生死得度。(二十一)


  注释

  ①吴天竺:吴,三国时吴国。天竺,即印度。
  ②无常品:无常,佛教的基本概念,即指现实人世中万事万物的暂时性。品,即相当於现代著作中的「篇」或「章」。
  ③寤:醒著的。这裏作动词用,开悟,使人明白。
  ④解寤:醒过来了。
  ⑤思:语尾词,没有实在意义。
  ⑥操集:收集。
  ⑦夫生辄死:全句意谓那生命啊动辄就走向死亡。夫,发语词,没有实在意,相当於「那」。辄,立即、很快。
  ⑧灭:佛教的四谛之一。苦、集、灭、道。此处即指生命的消亡,烦恼灭尽,故曰灭,又日涅槃。
  ⑨埏埴:用泥土制作陶器。埏,音shan,以水和泥曰埏;埴,泥土。
  ⑩贪:喂食、喂养。
  ⑾老死:衰老和死亡。此处作名词。
  ⑿荣穽:亦作「荣穽」。又作「荣穽」。意谓井枯长草,即枯井也。荣,盛多;穽,通井。
  ⒀见:通现,展示出、显示出之意。
  ⒁意:意识、知觉,即指对苦痛的意识、知觉。
  ⒂咄嗟:感叹、哀叹。
  ⒃耄:八十岁称耄。有「耄耋之年」的合称。
  ⒄蹈藉:丑陋不堪之意。藉,狼藉错乱。
  ⒅恃:依靠。
  ⒆怙:凭借、依托。
  ⒇是务:这些努力。 

 

  译文

  无常品大意是讲,欲望使人糊涂,荣誉与生命皆难以持久,只有大道才是永恒的真实。
  酣睡人生已醒,应该为之欢喜;请君听我一言,收集佛之所说。 ㈠
  人生在世无常,此谓兴衰法则:那生命动辄走向死亡,然而这正是涅槃之乐!(二)
  犹如制陶工人揉泥制作器皿:所有制成的器皿最终都要毁坏,人的生命也是这样。㈢
  又如河水奔流,去而不返:人的生命也是这样,死者不能复生。(四)
  就像牧人手持牧杖,放牧牛群一般:衰老与死亡也在放牧著生命,静等生命由盛转衰,直至死去。(五)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各色男女,均皆努力地积攒财富:但没有一人逃脱兴衰法则而不死亡。㈥
  活著的人夜以继日地戕害生命,直至寿命消损殆尽,如同井水日趋枯乾。(七)
  所谓的永恒最终都要消亡殆尽,暂时的高坡终久也要坠落夷平;聚会和合总要分离,所有的生命终归死亡。(八)
  众人互相攻击,从而丧失性命:人们随顺自己意念行为而自行升降,是祸是福自己承担。(九)
  衰老之时痛苦自现,死亡降临则痛苦随之消散:沈溺在家庭的牢笼之中,贪恋之情永世不断。(十)
  嗟叹之间衰老即至,颜容衰变已成朽老:人生年少固然意气奋发,老朽之时容貌狼藉。(十一)
  即使寿至百岁,也要死亡腐朽:当人老朽之时,百病纷然积聚。(十二)
  健康之日已过,寿命日趋减少:犹如涸辙之鱼,此生又有何乐?(十三)
  人老之时容颜枯衰,究其病根在於自我朽坏:形貌残败身体朽老,生命完结自然而然。(十四)
  这有形的身躯究竟何用?此乃常常泄漏臭味之处:又有疾病困扰,又有老死的担忧。(十五)
  贪欲自恣,非法之行因之日盛:看不清世间变化,看不出生命无常。(十六)
  (人生在世),没有儿子可以依靠,没有父兄可以扶持;面对死亡的逼迫,没有任何亲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十七)
  白天晚上都散漫懒惰,及至老年亦不节制情欲:家有财宝不乐施舍,又不接受佛祖所言,(人生)有此四样缺陷,可谓自己残害自己。(十八)
  无论浩渺的太空空阔的大海,无论幽窅深山的坚硬磐石之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藏生免死。(十九)
  (生命)现象既由我起,就应让它回归死亡的墓地:人们为生死问题烦躁担忧,便是跳进生老病死忧患的圈套。(二十)
  知道此层道理自然能获清静,能够做到这样,便可看穿生命的底蕴。比丘所以能战胜魔兵,正是透过生死关口超脱了人世烦恼(二十一)


    附录: 南传法句经 第一 双品(廿偈)

 

        原典


  第一 双品(Yamaka Vagga)

  1、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恶行,恶语恶身行,

  则苦必随彼,如轮随兽足。

  2、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善行,善语善身行,

  则乐必随彼,如影随身形。(1,2两偈合诵)

  3、

  他咒骂欺我,败我掠夺我,

  若人心怀怨,怨恨不能息。

  4、

  他咒骂欺我,败我掠夺我,

  若人不怀怨,怨恨自能息。(3,4两偈合诵)

  5、

  不能以怨恨,止息世间怨,

  唯慈能止怨,乃不易古法。

  6、

  愚人(Kosambi的诤论比丘)不明了,人生

  终归死,彼等若明了,诤论自息灭。

  7、

  若人逐欲乐(不净以为净),不摄护根门,饮食不节量,懈怠不精进,

  必为魔(mara阴魔,业行魔,死魔,烦恼魔,天魔,这里指烦恼)所制,如风倒弱树。

  8、

  若观身不净(三十二身分观,墓墟观),摄护诸根门,饮食知节量,正信(对三宝的信心)勤精进,魔不能摧毁,如风难摇石。(7,8两偈合诵)

  9、

  人若不离欲,不守持戒律。

  不见真(Sacca真理)克己(Dama调御,自制),

  不应著袈裟(kasaya,kasaya杂色衣,粪扫衣。出家众的衣)。

  10、

  人若离贪欲,善守持戒律,

  克己复见真,应穿著袈裟。(9,10两偈合诵)

  11、

  执邪以为正(Sara真实,精要无邪见具戒定慧),

  或执正为邪,执持邪见者,不能见真谛。

  12、

  执正以为正,亦知邪为邪(贪欲kama,嗔恚vyapada,害vihimsa),执持正见者,彼能见真谛。(11,12两偈合诵)

  13、

  屋盖不遮密,雨水必浸入,

  心意不善修,贪欲必侵入。

  14、

  屋盖若遮密,雨水不浸入,

  心意善修持,贪欲不侵入。(13,14两偈合诵)

  15、

  今世悲苦受,来世悲苦受,

  造作恶业者,两处悲苦受,

  彼见己恶业,故悲伤苦恼。

  16、

  今世喜乐受,来世喜乐受,

  造作善业者,两处喜乐受,

  彼见己善业,故欢欣喜悦。(15,16两偈合诵)

  17、

  今世悲苦受,来世悲苦受,

  造作恶业者,两处悲苦受,

  念己造恶业,心中更悲苦,

  趣向恶道时(Duggati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恶趣),忍受巨大苦。

  18、

  今世喜乐受,来世喜乐受,

  造作善业者,两处喜乐受,

  念己造善业,心中更愉悦,

  趣向善道时,享受诸喜乐。(17,18两偈合诵)

  19、

  虽多诵经文(sahitam三藏经典),放逸不依法,

  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

  20、

  虽少诵经文,遵教如法行,

  息灭贪嗔痴,正智心解脱,

  不著今后世,彼获沙门果(预流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19,20两偈合偈)

 

 

    译文

  l·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痛苦将跟随著他,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

  2·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快乐将跟随著他,如影随形。(注:名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与识,心则是指识。)

  3·‘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6·除了智者之外,他人皆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由于无知,他们继续争论。)智者明了这点,因此一切争论得以平息。(注:他人是指愚者。)

  7·住于欲乐中的人,放纵六根(感官),食不知足,怠惰与不事精进,他肯定被魔王制伏,如强风吹倒弱树一般。

  8·住于观照不净法的人,防护六根(感官),知足于食,充满信心与精进力,他肯定不会被魔王击败,如狂风摇不动岩岳一般。(注:在此魔王是指烦恼魔。信心是指对佛法僧不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业报的信心。)

  9·未脱离烦恼之污染,不自制与不真实的人,却身披橘色袈裟,那是他所不配的。

  10·已弃除烦恼之污染(1),戒行具足,具备自制与真实的人,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

  (注1)即以四道智根除了诸烦恼。

  ll·把不真实的视为真实,把真实的视为不真实。持此邪思惟的人,不可能觉悟真实法。

  12·视真实的为真实,视不真实的为不真实。持此正思惟的人,得以觉悟真实法。

  13·雨可以渗透屋顶粗陋的房子,欲念亦可渗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

  14·雨渗不透屋顶精良的房子,欲念亦渗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注:培育是指修习止禅与观禅。)

  15·这一世他感到悲哀,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他感到悲哀与苦恼。

  16·这一世他感到喜悦,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17·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

  18·这一世他快乐,来世他一样快乐,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快乐。想到‘我造了善业’时,他感到欢喜。再者,当投生至善趣时,他更加快乐。l9·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然而并不依法实行,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20·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嗔痴,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不再执著于今生与来世,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注:沙门生活的利益是指道果。)


 

围炉夜话:正人正己

$
0
0

    一六六、是非要自知 正人先正己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对是错,还不能确实知道,哪里还能够知道他人的对错呢?过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暂且不要讨论,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好批评”是许多人都有的毛病,然而对自己所行的事情之对错,能十分明了的却不多。一根歪了的柱子,又怎能知道别的柱子是不是歪的呢?自己的眼睛瞎了,又怎能知道别人眼睛是否瞎了?人先要知道自己的一切心思言行是否正确,然后才能批评他人。然而能这样反省自觉的人并不多,往往看到别人衣上有一些污点就大声嚷嚷,却不见自己的一张脸全是黑的。
  更有些人喜欢大作文章批评古人,若真是为历史作考据,使贤人不至被埋没也就罢了。但是,也该想想近如自己的对错尚不能明白,又何能知道远如古人的对错?古人贤,自己能贤否?古人善,自己能善否?“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古人已成过去,是非曲直已无法改变,而今人所行所为,仍有赖自己的表现。倒不如从自身上下工夫,使古人之非不再在今人身上重现,这才是“以古为鉴”,以历史作为经验的最主要意义也在于此。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