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尘垢品
原典
尘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尘垢品者,公别①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汙辱②。
生③无善行,死堕恶道;往疾无问④,到无资用。㈠
当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污,可离苦形⑤。 ㈡
慧人以渐⑥,安徐精进,洗除心垢,如工链金。 ㈢
恶生於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四)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为色垢⑦,放逸为事垢。(五)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今世亦⑧後世,恶法为常垢。 ㈥
垢中之垢,莫甚於痴;学当舍恶,比丘无垢。(七)
苟⑨生无耻,如鸟长喙;强颜耐辱,名曰秽生。(八)
廉耻虽苦,义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日洁生(九)
愚人好杀,信无诚实,不与而取,好犯人妇。(十)
逞心犯戒,迷惑於酒;斯人世世,自掘身本。(十一)
人如觉是⑩,不当念恶;愚近非法,久自烧没。(十二)
若信布施,欲扬名誉;贪人虚筛,非入净定。(十三)
一切断欲,截意根源,尽夜守一,必入定意!(十四)
著欲为尘⑾,从染垄漏⑿;不染不行,净而离愚。(十五)
见彼自侵⒀,常内自省;行漏自欺,漏尽无垢。(十六)
火莫熟於侄,捷莫疑⒁於怒;网莫密於痴⒂,爱流駚⒃於河。(十七)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众人尽乐恶⒄,唯佛净无秽。(十八)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世间皆无常,佛无我所有⒅。(十九)
注释
①公别,《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写作分别。依文意当作「分别」。
②汙辱:即污辱、污秽耻辱。
③生:活著的时候。
④往疾无间:无间,指犯有五逆罪者,其所作之业导致无间地狱之苦果。堕入地狱称为无间业。
⑤苦形:苦态,如老苦、病苦、离别苦、爱不得苦等等形态,简称苦形。
⑥渐:慢慢地浸染、熏陶。
⑦色垢:指身体处於污秽之中。
⑧亦:和;连词。
⑨苟:苟且。
⑩觉是:对这些有所醒悟。是,这些,指上文所说的道理。
⑾著欲为尘:执著於欲望便是尘俗生活。
⑿从染尘漏:顺从世俗的各种影响便会有尘世之烦恼。
⒀自侵:各自互相残害。与「自寇」意相同。《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⒁疑,《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写作疾。今依「疾」,全句意通。捷莫疾於怒,意谓愤怒情绪来势敏捷,速度最快,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这种心理变化的速度。
⒂痴:是意识高度密集,集中关注某一对象,故以纲喻。
⒃駃:「快」之异体字。
⒄乐恶:以恶为乐。
⒅我所有:全称「我所有之观念」,简称我所有。即是我之所有,我之所属意。佛教把自身看著我,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而我与我所则被认为是与一切世俗分别的基本分别,所以为破除的对象。
译文
鹿垢品的大意是公开分别清(行)与浊(行)的不同,学习(佛法)应当与白无瑕,不要做出一些污辱之事。
活著时没做一件好事,死後就会堕入恶道(之中);(生命)迅速地向地狱靠近,一旦堕入地狱就只有受苦受刑。 ㈠
应当追求智慧,以正确的意(念)安定昼(心):除去污垢勿要污染,可以远离诸种苦相。㈡
智慧之人渐次地修行,安稳徐缓精进助善;洗除心(念)中污垢,犹如工匠锻链金子一样(使之纯净)。㈢
恶(念)生於心中,结果还是自坏其身:犹如白铁生銹,反而自己吞食自身。(四)
不诵(佛经)便是言语污垢(不净),不勤劳(持家)便是家庭污垢(不净)不严格守戒便是身处污垢之中,放纵自己行为便是众多污垢事件之一。(五)
怪吝便是惠施(品德)之污垢,不善之行便是(人的)品行之污垢:当今之世及後来之世,恶法总为恒常的污垢。 ㈥
污垢之中的污垢,没有超过痴(意)之污垢了:学习(佛法)应当舍弃恶(念),比丘是没有(任何)污垢的人。(七)
苟且(偷生)就会没有廉耻,就像鸟儿长了张长嘴(随意诋毁他人);强作(欢)颜忍受屈辱,(这样的人生)可以称之为污秽的人生。(八)
廉正有耻即使(清)苦,(但於)道义而言则清清白白:避开屈辱不生虚妄(之言),(这样的人生)便可称之为乾净的人生。(九)
愚合之人喜欢杀生,没有一点诚实品德:不去施与却要妄取,喜欢骚扰他人之妇。(十)
放纵心意违犯戒律,迷惑於酒(醉)之中:这等人世世代代,都在自我挖掘毁灭生命之根本。(十一)
人们若能觉悟这种道理,不当再去以恶为念:愚合就十分靠近非法之境,久而久之就自然焚烧毁灭。(十二)
假如相信布施(行为),是要宣扬自己的名誉:贪婪之人(就会)虚饰其行,并不能够进入清净安定之境。(十三)
斩断一切欲念,截断妄意之根源,尽夜持守一心,必然进入禅定(的意念)。(十四)
粘著於欲望便是尘世心态,顺从世俗之习便会生出烦恼:不被世俗所染不为世俗之行,(心意)清净从而远离愚闇。(十五)
看见人们相互攻伐,常常应当自我反省:意根烦恼就会自我侵伐,烦恼除尽就没有世俗污垢。(十六)
(即使是)火也比不上淫欲(之火)躁热,再快的速度比不上怒意(迅速地引发)出横祸:所有的罗网比不上痴意之细密,爱意流淌的速度甚於流淌的河流。(十七)
(心灵)虚空门外就没有(送往迎来)的大车印痕,沙门之辈(心中)就会除却各种妄念:庸凡众生都以恶(行)为乐,只有佛清净没有污秽。(十八)
(心灵)虚空门外就没有(送往迎来)的大车印痕,沙门之辈(心中)就会除却各种妄念:世间一切都是无常不定,佛已破除了对我之所有的执著。
(十九)
附录:南传法句经 第廿六 婆罗门品(四十一偈)
原典
第廿六 婆罗门品(Brahmana Vagga)
(Brahmana除恶业者)
383、
勇于断欲流,离欲婆罗门,
知诸蕴灭尽,汝便证无为(涅槃)。
384、
依止观二法,清净达彼岸,
一切烦恼灭,彼为婆罗门。
385、
无此无彼岸,两岸亦皆无,
无苦无束縳,彼为婆罗门。
386、
无垢离诸漏,林中独修定,
清净无烦忧,所作皆已办,
亲证最上果,彼为婆罗门。
387、
日光与月照,武士甲胄闪,
婆罗门定光,佛光日夜照。
388、
弃恶为梵志(婆罗门),寂静为沙门(Samana),
自除众秽行,是为出家人。
389、
莫击婆罗门,婆罗门勿怒,
击彼者可耻,发怒更可耻。
390、
婆罗门制心,制止贪执心,
断除害他心,唯此能减苦。
391、
不以身与语,或意造恶业,
调制此三处,彼为婆罗门。
392、
无论师承谁,徒众应敬师,
敬师说佛(正觉)法,如梵志(婆罗门)敬火。
393、
不因于髻发(Jata结发外道),不因于种姓,
亦非是生来(印度的生来的四种阶级),而为婆罗门,
见法具德者,具福(Sukhi幸福、清净)婆罗门。
394、
邪慧髻发者,何用著鹿皮?
内不舍欲贪,外徒具严饰。
395、
汝著粪扫衣(Pamsukula弊恶衣,出家者的袈裟),清瘦筋脉显,
林中独修定,彼为婆罗门。
396、
非因母胎生,而称婆罗门,
若有诸垢染,但名‘婆洼底’(Bhovadi:Bho尊称君,Vadi说;与君说者),
净除诸染著,彼为婆罗门。
397、
断一切结缚,心无有怖畏,
无著离系缚,彼为婆罗门。
398、
断除勒皮带(嗔恚),皮缰(贪爱)与绳索(六十二邪见),
及彼附属物(随眠、烦恼:欲贪、有贪、嗔、慢、见、疑、无明),舍弃其阑闩(无明),
自觉证悟者,彼为婆罗门。
399、
他恶骂打罚,默忍不起嗔,
忍辱潜力军,彼为婆罗门。
400、
不嗔恒行善,不贪自调伏,
此乃最后身,彼为婆罗门。
401、
如莲叶水珠,针尖之芥子,
爱欲不能染,彼为婆罗门。
402、
人世知苦尽,舍弃诸重担,
身心得解脱,彼为婆罗门。
403、
具甚深智慧,善辨道真伪,
亲证无上果,彼为婆罗门。
404、
不亲于僧俗,游行无住所,
心中无爱欲,彼为婆罗门。
405、
无论强与弱,舍弃于刀杖,
不杀害有情,彼为婆罗门。
406、
众敌中友善,众仇中安祥,
贪执(执著五蕴)中无著,彼为婆罗门。
407、
贪欲嗔恚落,我慢虚伪落,
(如)芥子针尖落,彼为婆罗门。
408、
善说和婉语,法语真谛语(善说四圣谛八正道),
不粗言伤人,彼为婆罗门。
409、
世物长或短,大小或净垢(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东西),
不与而不取,彼为婆罗门。
410、
于此世他世,彼无有爱欲,
爱尽而解脱,彼为婆罗门。
411、
无有诸爱执,慧观无疑惑,
立于甘露境(涅槃、不死),彼为婆罗门。
412、
超越善与恶,不著于两边,
清净无忧苦,彼为婆罗门。
413、
如月满明净,纯洁静无恼,
灭除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渴爱,彼为婆罗门。
414、
越纷乱险路(烦恼),无明轮回海,
得度于彼岸,超越于一切,
心定无贪疑,彼常无所执,
自证于涅槃,彼为婆罗门。
415、
住世弃爱欲(Kama欲情,欲乐),离俗而出家,
爱欲有(Kamabhava欲情的存在)灭尽,彼为婆罗门。
416、
住世弃渴爱(Tanha),离俗而出家,
渴爱有(Tanhabhava渴爱的存在)灭尽,彼为婆罗门。
417、
弃人间束缚,越天界束缚,
解脱一切缚,彼为婆罗门。
418、
舍弃爱(爱欲)不爱(指林中修梵行),清凉无烦忧(Nirupadhi无依著;依著指五蕴,烦恼,行与爱欲),
雄胜世间者(世间,指五蕴),彼为婆罗门。
419、
遍知于一切,众生之生灭,
无执、善逝、觉(Sugata善逝,Buddha佛陀,觉者),彼为婆罗门。
420、
诸天、乐神(Gandhabbas乾闼婆)、人,不知彼所趣(Gati去向),
杀贼(断除烦恼)漏尽者,彼为婆罗门。
421、
不执著过去,现在与未来,
不著于一物,彼为婆罗门。
422、
无畏(Usabha牛王,喻无畏者)如牛王,尊贵勇猛者,
贤圣无欲爱,战胜诸魔军,
净行正觉者,彼为婆罗门。
423、
圣者知宿命,知天界恶趣,
亦知生已尽,圆满无上觉(于四圣谛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
调御梵行立,彼为婆罗门。
译文
383·婆罗门(16),精进地断除渴爱之流,及舍弃欲欲。婆罗门,知见有为法的止息,以成为证悟无为涅槃的阿罗汉。
(注16)在这一章里的婆罗门多数是指阿罗汉。
384·当婆罗门善立了二法(即止禅与观禅),智者(婆罗门)得以灭除一切束缚。
385·无此岸、无彼岸(17)、无怖畏及无烦恼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注17)在此,此岸是内六处,彼岸是外六处。
386·独处修习禅定、无污垢、应作的皆办、无漏及已到达最高境界(阿罗汉果)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87·太阳日间照耀;月亮夜间明照;刹帝利以甲胄辉耀;婆罗门以禅定生辉;佛陀的光辉则昼夜不断地普照。
388·由于舍弃了邪恶,他被称为婆罗门;由于行为清净,他被称为婆罗门;在灭除污垢之后,他被称为出家人。
389·莫攻击婆罗门,婆罗门不应对攻击者发怒;攻击婆罗门是可耻的,对攻击者发怒却更为可耻。
390·(无怨恨心)的婆罗门利益非小。当心不再执著喜乐,及已断除害人之心时,其苦恼才会止息。
391·不造身语意恶业、及防护这三处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2·不论向谁听闻正等正觉者的教法,听者皆应礼敬说法者,如婆罗门礼敬圣火。
393·并非由于发结、或种族、或阶级而令人成为婆罗门。只有证悟谛与法的人才是清净的,才是婆罗门。(注:谛是四圣谛;法是九出世间法。)
394·愚痴的人,你戴发结有何用?你穿皮衣有何用?你只是外表清净而已,内里却满是整片欲林。
395·身穿粪扫衣、清瘦筋脉显露、及独居林中修禅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6·我不会只是因为他从婆罗门族的母胎中出生即称他为婆罗门。若还未脱离烦恼,他只算是个低下的婆罗门。只有对无污垢与无执著的人,我才称他为婆罗门。
397·他已断除一切束缚、无畏、无执著及已脱离诸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8·他已断除(嗔恨之)缰、(贪欲之)皮带、(邪见之)绳、(愚痴之)锁、及已觉知真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9·他能忍受辱骂、欧打与困缚而无嗔、忍辱之力有如整支军队的力量,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0·他无嗔有德、有戒行与离贪、制御诸根、此身为最后一身,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1·如水不黏荷花叶,或如在针端上的芥子,他不执著于欲乐,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2·他在此生得证灭苦(涅槃)已放下(五蕴)这负担、及已解脱诸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3·他有甚深的智慧、能分辨道与非道、已证得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4·他不与在家人交往,也不与出家人相混,离贪少欲,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5·他已舍弃对一切强弱众生动用武力,自己不杀生,也不叫人杀生,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6·他对敌人亦不怨恨,对暴力者保持平和,无著于一切执著物,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7·如在针端上的芥子,他的贪、嗔、我慢与虚伪皆已脱落,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8·他言语柔和,说有益的实话,不以言语触怒任何人,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9·在这世上,无论东西是长或短,是大或小,是好或坏,他亦绝不会不与而取,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0·他不欲求今生或来世,已解脱贪欲与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l·他没有贪欲,已觉悟四圣谛而断疑,已证悟不死的涅槃,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2·在这世上,他已超越了善恶两者,无忧无贪而清净,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3·如无云之月,他清净、澄洁与安详,完全灭尽了对生存之欲,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4·他已超越了危险的(贪欲)泥沼、艰难的(烦恼)路、生命之洋(生死轮回)、愚痴的黑暗及四道瀑流,而到达彼岸(涅槃),修习禅定,无贪无疑无著及心寂静,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5·在这世上,他已舍弃了欲乐,离家而成为比丘,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6·在这世上,他已舍弃了贪欲,离家而成为比丘,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7·他已舍弃了对人生(欲乐)的执著,已经克服了对天界(欲乐)的执著,及完全脱离了一切执著,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8·他已舍弃了享受欲乐,以及舍弃了不乐于独处,证得平静及无烦恼,已征服世界(即五蕴)及勤勇,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9·他遍知一切众生的死与生、不执著、善逝及觉证四圣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0·诸天、干达婆或人都不知他(死后)的去处。他已灭尽了烦恼,是阿罗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1·他不执著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五蕴,已解脱烦恼与执著,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2·他如牛王般无畏、圣洁、勇猛,是增上戒定慧的寻求者,是战胜(三魔王)的胜利者,无欲无烦恼、觉证四圣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注:三个魔王是
kilesamara‘烦恼魔’、 maranamara‘死魔’、与 devaputtamara‘天子魔’。)
423·他能知过去世,能看到天界与恶道,已到了最后一生,通过道智成为阿罗汉,已圆满地成就了一切,我称此人为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