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纯情即堕;纯想即飞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一人一张经典碟——圣桑·《动物狂欢节》

$
0
0


专辑名称:圣桑:动物狂欢节(Saint-Saens: Carnaval des Animaux)
专辑艺人: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唱片公司:Philips 飞利浦
发行时间:1985年04月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说起狂欢节,大家一定不会很陌生吧。它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是农民们为每年春季来临而举行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节日。
    在狂欢节期间,家家户户都盛备美酒佳肴,宴饮狂欢。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又当数别出心裁的化装舞会了,人们头戴假面具,化装成各种神仙鬼怪和动物小丑,到狂欢节舞会上纵情歌舞。即便是自己的至亲好友,在这种场合也使你完全认不出他的“庐山真面目”来。
    因此,每年的狂欢节总要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共庆共乐,同时它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单在音乐方面,就曾有不少作曲家以狂欢节为题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其中最为人喜闻乐见而又通俗易懂的莫过于法国作曲家圣桑那部交响曲《动物狂欢节》了。
    凡听过《动物狂欢节》的人,都无不为音乐中所塑造的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物肖像画而拍案叫绝:发威的雄狮、稚拙的大灵巧的袋鼠、迟钝的乌龟、旷野中毛驴的长鸣和空谷幽林中杜鹃的低吟……都传神地刻画出了动物的独特个性和习性。长期以来,它一直都是一部生动的交响乐入门教材。但是也许很少有人在聆听这首乐曲时会把他与一幅幅讽刺辛辣的漫画联系起来吧。
    圣桑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当时音乐界的一批守旧平庸之辈把持着乐坛,称王称霸。在他们的影响下,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追求奢华浮夸的风气随处可见,而真正富于新意的作品和有才华的年轻人则受到种种压制和排挤。作为一个立足于振兴法国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圣桑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表明了与顽固保守势力的对立,更想有机会用音乐来揭露那些大人物们的真实面目。
    此曲创作于西元1886年,并于1886年3月9日非公开初演,只有几位好友参与。圣桑只把这个作品当作平常和朋友交流所演奏的小作品,并没有把他当作正式的作品。除了《天鹅》以外,一生都没有公开其他数曲。直到1921年圣桑过世后,这部作品才被公开,而正式的公开初演要到1922年的2月25日。
    这样,《动物狂欢节》就成了实施他计划的最理想的工具。按照他的构想,他笔下的每种动物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乐曲一开始奏出的那耀武扬威的狮子形象,其实是讽刺社会上那些有权有势的养尊处优的平庸之辈,他们惯于发号施令、颐指气使,显得不可一世。接下来的一段描写了公鸡与母鸡的争啼,鞭挞了那些爱出风头、自命不凡的“君子”和喋喋不休、搬弄是非的小人。此外,用骡子的飞奔模仿一味追求快速弹奏的“钢琴大师”的演技;用大象的步伐描绘那些技艺拙劣的“舞蹈明星”的舞姿态;用乌龟隐喻不学无术却拼命想往向上爬的“投机家”;用“化石”抨击头脑僵化、感情冷漠的“学霸”等等。
    作曲家手中的那支笔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那个时代音乐界的众生相通过音符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正由于这部作品的涵义独特,因此圣桑对它的处理也就格外谨慎。他不愿由此而遭受那些没完没了的人身攻击,从而乾扰他的作曲,所以这部作品除在1886年的狂欢节音乐会上由他亲自指挥首演之后,不再允许别人在他生前出版和演奏这部作品。唯一的例外是这部组曲中的第13段《天鹅》,它不在作者自己颁发的这项禁令之内,因为在天鹅身上寄托着人类一切理想美好的东西。它那纯洁善良的品质,值得人们永久歌颂。
    多少年来,音乐家们通过各种演奏形式来表现这段诗意盎然、内涵丰富的篇章。它甚至还被舞蹈家改编成独舞《天鹅之死》展现在舞台上。而整部交响组曲得以重见天日是在作曲家逝世后的第二年(1892年),因为这时,他再也不会担心惧怕任何的谩骂和攻击了。


    《动物狂欢节》圣-桑曾于1886年,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下面十四曲组成:(一)序奏及狮王行进曲;(二)公鸡与母鸡;(三)野驴;(四)乌龟;(五)大象;(六)袋鼠,(七)水族馆;(八)长耳人;(九)林中杜鹃;(十)大鸟笼;(十一)钢琴家;(十二)化石;(十三)天鹅;(十四)终曲。其中只有《天鹅》一曲是在作者生前发表的。
    1、序奏和狮王的进行曲:由双钢琴的序奏开始,出现雄伟庄严的进行曲,表示狮子的登场;这只万兽之王,迈著堂皇的步伐,带领着动物们的行列。
    2、公鸡和母鸡:母鸡用单簧管表示,公鸡则以最高音的钢琴表达。
    3、野驴:由钢琴飞驰般的演奏,描写在辽阔的草原上,奔跑追逐的野驴。
    4、乌龟:这一段音乐是取用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中的一段,活泼快速的康康舞旋律;在此曲中,慢吞吞地演奏出来,跟前段恰成鲜明的对比。
    5、大象:在钢琴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柏辽兹所作“浮士德的天谴”中,妖精之舞的旋律以及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诙谐曲。这些轻快的音乐,圣桑却将它拿来描写大象笨拙的步伐,与滑稽可笑的舞步。
    6、袋鼠:袋鼠以长而健的后腿,踢著地面向前跳跃行进。袋鼠那出奇地长且大的尾巴,也能帮助其跳跃平衡的动作。圣桑用两台钢琴交替奏出的装饰的乐句,描述袋鼠轻快的动作。
    7、水族馆:由钢琴弹奏出轻缓的琶音,有如玻璃水族箱里头清水的波动,长笛与弦乐,奏出安详的旋律,描述在水中悠游的鱼。
    8、长耳人: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交互奏出特别的乐句,像是一头驴头人身的怪物嘶叫的声音。
    9、林中杜鹃:钢琴的和弦表现幽静的森林,模仿杜鹃的单簧管反覆的奏出两个单音一咕!咕!
    10、大鸟笼:由弦乐器的颤音来表示鸟儿振翅飞翔的声音,长笛主奏表达小鸟飞跃的情景;钢琴则模仿鸟笼中小鸟的鸟叫声。
    11、钢琴家: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曲中反覆弹奏哈农的练习曲,讽刺钢琴学生不断苦练单调乏味的音阶,多可怜。
    12、化石:木琴跟管弦乐合奏出圣桑自作「骷髅之舞」中,骷髅们跳舞的旋律。
    13、天鹅:由钢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接看大提琴奏出美丽迷人的旋律,描述天鹅以高贵优雅、安详地浮游的情形。
    14、终曲:这是最后所有动物一起活跃热闹的大团圆场面。最后汇集成欢乐的气氛,在灿烂欢愉的高潮中结束。
    第十三曲《天鹅》。此曲是本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甚至成为作者圣-桑的代表作品。本曲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般认为《天鹅》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音乐,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动物狂欢节(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又称《动物园大幻想曲》。作于1886年,是一首十分独特的作品!独特之一是乐器编制:是由两架钢琴与九件乐器(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倍大、长笛、单簧管、木琴各一)的室内乐组成。独特之二是:组曲由多达十四个乐章组成,独特之三是作者大量采用通常被认为最不足取的单纯音响模仿手法,可是却富于美感,逗人喜爱。独特之四也是最为独特的一点:作品中不仅用了他本人以前的音乐主题,而且还引用了其他作曲大师的许多旋律,并加以夸张、变形、漫画化。难以断言,这是出于“善意的玩笑”、童心不泯的“恶作剧”还是意有所指的刻薄讽刺。
    其实这部作品是作者专为自己闹着玩而写的由于其中引用其他作曲家的一些曲调,大都经过并非善意的改动,常常带有讥讽的意味,因此,在作者在世时,除在1887年2月在巴黎秘密为朋友演出过一次外,圣桑禁止在他生前演奏或出版这部作品,唯独其中的 “天鹅”一曲可以例外。圣桑死后,人们看到他的遗嘱已经取消对这部作品的各种限制,自此以后,《动物狂欢节》便作为一套管弦乐组曲经常出现在各国音乐会舞台上。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

    整部组曲由十三部标题小曲和终曲组成:

    动物狂欢节序奏及狮王的行进(Introduction and Royal March of the Lion)
    编制:双钢琴、弦乐五部
    两架钢琴从弱转强的和弦颤奏,是兽王出场的威武先导,我们还没有看到狮子的身影,但在弦乐组中已经可以听到它那一阵强过一阵的咆哮声,这就是全曲的引子。接着,音乐的速度转快,两架钢琴模仿的是军号合奏,这种合奏作为王公贵族出场的信号,我们都已熟知,而兽王呢,它居然也讲究这样的排场!随后,这只狮王便在威武的进行曲中出现了。狮王的出巡由主题的反复进行来表现,它的仪仗队(军号合奏的模仿)经常跟在它的身旁,这狮王也不时用吼叫来显示它的威风(钢琴和低音弦乐器的半音进行乐句)。

    动物狂欢节母鸡和公鸡(Hens and Cocks)
    编制:单簧管、双钢琴、双小提琴、中提琴
    真想不到小提琴能够把母鸡生蛋的叫声模仿的这样惟妙惟肖,这个动机从拉摩的一首著名钢琴曲引来的。钢琴与小提琴的另一个音型让我们听到了公鸡报晓。

    动物狂欢节野驴(敏捷动物类)(Wild Asses)
    编制:双钢琴
    作者把原来的标题“敏捷动物类”改为副标题时,特指中亚细亚草原的野驴,双钢琴飞驰般的快速演奏,描绘了野驴驰骋时的野性十足。有趣的是,这些乐句自始至终几乎没有变换过节奏和力度,喜欢挖苦人的圣桑在这里明确无误地嘲弄那些在技巧上看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钢琴表演者——这些人的音乐素质要是能够像他们的运指功夫那样灵巧伶俐,倒是会成为音乐家的。圣桑是一个地道的钢琴家和管风琴家,因此,他对钢琴演奏上那种刻板和机械的训练特别反感,在这组作品的十四首乐曲中,他两次把它当作一个讽刺对象,这并不是偶然的。

    动物狂欢节乌龟(Tortoises)
    编制:第一钢琴、弦乐五部
    它是从奥芬巴赫著名喜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拿来这首风靡一时的《康康舞曲》的曲调,不同的是他将原来狂热的急板放慢了无数倍。低音弦乐器演奏出乌龟诙谐缓慢地由远而近地爬行,不时地东张西望,偶尔吃一两口路边的青草,不慌不忙,憨态可掬。这支旋律在电影《河东狮吼》里也被恶搞过,当时古天乐唱着“来来我是一个苹果,果果果果果果.....”用的就是这支旋律,而张柏芝则在一旁“击节而喝”。看来,咱们新新人类的恶搞癖好,还是跟圣桑爷爷学的呢。

    动物狂欢节大象(The elephants)
    编制:第二钢琴、低音提琴
    低音提琴作为主奏乐器,演奏出较轻快的圆舞曲,低沉的声响加上舞曲的节奏,一听便可想象大象扭动着那笨重庞大的身躯,显得即滑稽可笑又形象生动。取自伯辽兹的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轻盈飘逸的《仙女之舞》,要是伯辽兹看到圣桑如此糟蹋他的作品,会作何感想呢。

    动物狂欢节袋鼠(Kangaroos)
    编制:双钢琴
     双钢琴交替奏出了跳跃性的音型,刻画出袋鼠轻快而敏捷的身影,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恰与大象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顿音同休止符交替组成的轻捷跳动音型,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袋鼠惊人的跳跃本领,而穿插其中的停顿音型,似乎是在描写袋鼠在跳动中不时出现稍为踌躇不前的片刻。

    动物狂欢节水族馆(The Aquarium)
    编制:长笛、双钢琴、弦乐四部(减去低音提琴)
    两架钢琴奏出节拍交错的反向琶音进行,展现了微波荡漾的水面、阳光在清彻的水中直射水底、千姿百态的鱼群在悠游,在这一成不变的节奏上,长笛和小提琴演奏着同样纯净的旋律,钢片琴以晚半拍的方式复奏主题旋律以及近结束时出现的多次滑奏,则有如鱼鳞在阳光下闪烁的光点似的。整曲美丽得令人犹如身临其境。

    动物狂欢节“长耳人”(Persons with Long Ears)
    编制: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
    小提琴以特殊的方法齐奏,怪诞的声响表现了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中一种驴头人身的怪物在声嘶力竭地鸣叫(也正是日常人们所见的驴叫),这是圣·桑在讽刺那些饶舌的所畏艺术权威们。

    动物狂欢节林中杜鹃(Cuckoo in the Heart of the Wood)
    编制:单簧管、双钢琴
    钢琴以和弦轻轻地表现出幽静的森林,杜鹃的啼声在单簧管的模仿演奏下,栩栩如生。一种和谐宁静的大自然与前一段的声嘶力竭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心理感受。

    动物狂欢节鸟舍(The Aviary)
    编制:长笛、双钢琴、弦乐五部
    弦乐器奏出的颤音呈现出群鸟振翅高飞的画面,其间不断地有小鸟在跳跃在欢唱。

    动物狂欢节钢琴家(Pianists)
    编制:双钢琴、弦乐五部
    车尔尼的钢琴简易音阶练习在此反复弹奏。我们知道,钢琴家同摆在动物园里供人们观赏的动物,应该说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们也知道,那些只会没完没了地弹车尔尼的学生,可能是不大会有出息的。为了说明这点,圣桑索性让钢琴反复演奏这首车尔尼简易练习曲,而把乐队只限于小心翼翼地提供转调的和弦而已。看来圣桑对初学钢琴者那样拙劣的演奏是深恶痛绝的,他在这里甚至把他们关进动物园去了。

    动物狂欢节化石(Fossils)
    编制:单簧管、木琴、双钢琴、弦乐五部
    这回,圣桑不但嘲笑了别人的作品已经僵化和过时,也嘲笑了他自己。圣桑自己的《骷髅之舞》中已为人们所熟知的那些白骨的声响,现在用木琴干枯但明亮的音色再现了出来;而同这些只剩下白骨一副的鬼魂主题相交织的,还有两首古法国民歌的动机以及摘自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的咏叹调的一个乐句(单簧管)。所有这些曲调都这样快就变成化石了吗?

    动物狂欢节天鹅(The Swan)
    编制:双钢琴、大提琴
    这是整套组曲中最受欢迎和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不能说的秘密》中周杰伦在毕业音乐会上弹奏的就是这个主题的变奏);有人可能并不知道圣桑写过《动物狂欢节》,也不了解《天鹅》的出处,但很早便被《天鹅》迷人的旋律所陶醉——当然这种情况在古典音乐中很常见。当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形态的动物全部出场之后,高贵神圣的天鹅才缓缓游来,清澈的湖水映衬着洁白美丽的“皇后”,在美丽和神圣面前,谁不肃然起敬?极其优美的旋律在大提琴上轻缓地流出,它的主要旋律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就这样的轻描淡写却比华美的辞藻更适合于天鹅本身,也显得更加一往情深。两架钢琴的起伏音型,当然可以理解为模仿水波的荡漾,这里只作背景作用,它轻声细语地烘托主题的叙述,使整个曲子既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动物狂欢节终曲(Finale)
    编制:短笛、单簧管、木琴、双钢琴、弦乐五部
    当美丽与神圣到来之后,真正的狂欢开始了,在序奏的引导下,整齐而有节奏的欢庆主题随即出现,这支舞曲性旋律在其反复陈述过程中,还可以明显听到动物园里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出来做最后的谢幕:快腿野驴抢先一步出场,母鸡也紧紧跟上,然后是袋鼠,至于乌龟和大象,对这样疾快的舞步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呆在一旁凑个热闹咯。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平等与博爱,没有物种界线、没有强弱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没有时空间隔……只有欢乐!

    《圣桑:动物狂欢节;其他》
    (钢琴:马尔塔·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 1941-、内尔森·弗莱雷 Nelson Freire 1944-、小提琴:吉东·克雷默 Gidon Kremer 1947-、中提琴:伊莎贝尔·范·库伦 Isabelle van Keulen、塔比·齐默曼 Tabea Zimmermann、大提琴:米沙·麦斯基 Mischa Maisky 1948-、低音提琴:Georg Hortnagel、阿洛以斯·波施 Alois Posch )(Philips 飞利浦 1990)(Saint-Saens Carnaval des Animaux; etc.)

    ●中文名称:圣桑:动物狂欢节、其他
    ●英文名称:Saint-Saens: Carnaval des Animaux; etc.
    ●作曲:作曲:卡米尔·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艾伦·里都特 Alan Ridout 1934-、弗里德·米斯查维兹 Frieder Meschwitz 1936-1983
    ●钢琴:马尔塔·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 1941-、内尔森·弗莱雷 Nelson Freire 1944-、小提琴:吉东·克雷默 Gidon Kremer 1947-、中提琴:伊莎贝尔·范·库伦 Isabelle van Keulen、塔比·齐默曼 Tabea Zimmermann、大提琴:米沙·麦斯基 Mischa Maisky 1948-、低音提琴:Georg Hortnagel、阿洛以斯·波施 Alois Posch
    ●旁白:艾琳娜·巴什基洛娃 Elena Bashkirova 1958-、吉东·克雷默 Gidon Kremer 1947-
    ●录音时间:1985.4(Carnaval);1981.4(Ferdinand, Tiergebete);1987.1(Little Sad Sound)
    ●版本:Argerich, Freire. Philips
    ●唱片公司:Philips 飞利浦
    ●唱片编号:416 841-2
    ●发行时间:1990
    ●唱片长度:63'07
    ●唱片制式:ADD、DDD
    ●比特率:452
    ●地区:德国
    ●语言:英语、德语
    ●特殊说明:试听 ★★★★★ DDD

    光是看那些演出名单,就可以知道这是很不容易出现的梦幻组合。当然,秀出来的名字只是其中大牌,其它中牌小牌的名字您就自己看封底吧。老实说,这是很斯文的「动物狂欢节」;而且与管弦乐版大异其趣。然而,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诠释,所以我才特别喜欢。当然,我不会忘了告诉您,这张Philips的录音简直就是典范中的典范,无论是乐器的质感、音质音色都正确极了,也美极了。
    综合的说,如果您听不到小提琴既细又甜还有清楚的质感,那么请不要怪录音,要先检讨自己的系统。如果您听不到钢琴与低音提琴美得让您打颤的质感,也请不要怪别人。还有,第八轨请听听看,那琴声的美以及擦弦质感的清楚、箱板振动的细微质感都出来了,您有听到吗?简单的说,听这张CD不被它的录音之美感动就是一路错到底。
    为了纪念《动物狂欢节》问世百年,飞利浦唱片公司特别集合了阿格丽希、克莱默、麦斯基等多位当代演奏名家,以室内乐形态作了一场精致的现代版《动物狂欢节》。辑中还以乐手轮流说故事的方式串接在内,童话式的戏剧表达趣味无穷。

 

专辑曲目:

01. Introduction et Marche royale du Lion [2:25] 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02. Poules et Coqs(Hens and Cocks) [0:42] 母鸡和公鸡
03. H miones (Wild Jackasses)(Animaux Veloces) [0:34] 野驴
04. Tortues(Tortoises) [2:56] 乌龟
05. L'El phant(The Elephant) [1:35] 大象
06. Kangourous(Kangaroos)[1:03] 袋鼠
07. Aquarium [2:35] 水族馆
08. Personnages longues oreilles [0:49] 长耳人
09. Le coucou au fond des bois(Cuckoo in the Depth of the Forest)[2:18] 林中杜鹃
10. Voli res(Aviary) [1:15] 笼中鸟
11. Pianistes [1:26] 钢琴家
12. Fossiles [1:17] 化石
13. Le Cygne(The Swan) [3:10] 天鹅
14. Finale [2:01] 终曲

艾伦·里都特 Alan Ridout 1934-
15. Ferdinand [10:45] 费迪南德——叙述者与小提琴

弗里德·米斯查维兹 Frieder Meschwitz 1936-1983:叙述者与钢琴 Tier-Gebete
16. Gebet des Ochsen [2:01]
17. Gebet der Maus [0:29]
18. Gebet der Katze [1:26]
19. Gebet des Hundes [1:30]
20. Gebet der Ameise [1:12]
21. Gebet der Elefanten [2:12]
22. Gebet der Schildkr鰐e [1:30]
23. Gebet der Giraffe [1:14]
24. Gebet des Affen [0:48]
25. Gebet des Hahnes [0:32]
26. Gebet des alten Gaules [2:25]
27. Gebet des Schmetterlings [1:16]

艾伦·里都特 Alan Ridout 1934-
28. Little Sad Sound [11:32] 叙述者与低音提琴

 


 

围炉夜话:学问之道

$
0
0

    二〇四、学问,就自家身上切要处理会方是
    学问,就自家身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学问,必须从自己人生最切要的方面来加以理解,那读书已是第二位的事情了。自己身上,人生的道理都已具备了,不需要外面添加进什么。但是圣人教导人们,需要读这个书时,大都因为虽然自身具备了人生的道理,然必须要亲身经历体悟过,才能懂得。圣人说的,都是他曾经历过的,体悟而得的体会。

 

一人一张经典碟——明希·《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
0
0


专辑名称: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专辑艺人:明希(Munch)
唱片公司:Living Stereo
发行时间:1998年04月04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只不过,法国人讲究优雅细致,不像德国追求的是严肃与厚重,因此在交响曲这样讲究形式结构的曲风上,法国人一向少有杰出的发挥。但柏辽兹这位鬼才却创作了《幻想交响曲》,把守交响曲进入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关口,也打破一般人认为“法国人不擅创作交响曲”的观念。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本曲问世之后,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
    第一乐章 "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片段1)
    第二乐章 "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中,发现了他的恋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片段2)
    第三乐章 "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片段3)
    第四乐章 "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 "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回旋主题与管乐器的"末日经"同时演奏以构成。(片段4)随后是不安的弓木敲奏声,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后以狂乱的形态结束全曲。
  柏辽兹的音樂是明希最受稱道的曲目,在本世紀前半葉的指揮家之中,沒有一位像他一樣致力於提倡並發揚柏辽兹作品的。他的柏辽兹序曲錄音多年來更是企鵝評鑑三星帶花最高的指標,這份他於五四年完成的錄音被稱為「完美地捕捉到作品的戲劇性、浪漫美感和哲學的思維,而且讓波士頓交響樂團創下了一份歷史性的最高演藝,其極高的標準,只容存乎想像,卻不經意在此份錄音中實現。一份經典的再生。」
  《幻想交響曲》是整個浪漫時代在精神和曲式上的最高傑作,柏辽兹透過人的愛情與幻想經驗,灌注於交響曲的結構和管弦樂的編織,所完成的,是極為亮麗、白熱化一般的音樂奇想,卻又能夠兼顧到音樂之維邏輯創造的最高層面,讓浪漫時代的個人表現主義發揮到至上的境界,這正是此曲在百年橫依然風靡的原因。
  提起这首《幻想交响曲》,却是有八卦可说,它源于作曲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柏辽兹十分喜爱莎士比亚的戏剧。1827年的一个秋夜,他在巴黎剧院观看一个英国剧团演出的莎士比亚悲剧,当奥菲利亚──一说朱丽叶的扮演者该团著名女演员哈里特·丝密荪登台时,柏辽兹被她那非凡的风度和美貌迷住了,疯狂地爱上了她。经过长时间的思念和叹息,他终于壮着胆向丝密荪发出几封求爱信,都遭到拒绝。这也难怪,一个是当红的女优,一个是默默无闻的作曲家……柏辽兹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然而,正是这种深刻的痛苦的体验激起了创作热情,1830年,二十七岁的柏辽兹完成了他生平第一部重要的大型作品──《幻想交响曲》,这部表现个人爱情狂热、绝望、梦幻的标题交响曲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生活的插曲”。
  《幻想交响曲》是部构思独特的标题音乐,它显示出柏辽兹在音乐创作中的强烈地文学审美倾向。乐曲不仅有大标题、副标题,每一乐章还冠以小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解说,乍看好似一份戏剧说明书。事实上,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想象力并没有因文字而受到限制。相反,在这些标题的指引,想象会更加丰富和具体。
  柏辽兹是这样说明创作动机的:“一个狂热、病态而富有想象力的年轻音乐家,被失恋的困扰所折磨,在绝望中服食鸦片自杀。由于剂量不足而没有死亡,陷入了充满幻觉的昏睡之中。在他失常的脑海中,出现了许多光怪陆离的幻觉,那些情景、知觉和记忆,都变成了生动的音乐形象。他所爱的情人本身也变成了一个曲调,萦绕耳际,处处可见。”以上的内容在交响曲中,发展成为“固定乐思”,它代表的情人主题贯穿于交响曲的五个乐章中。
  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
  柏辽兹写道:“起初他想起了追上恋人之前的体验,那心灵的病态,难以表达的渴望、忧郁和无端的快乐;后来又想到了由他的恋人在一瞬间激起的狂热的爱情以及后来那折磨人的忧虑、疯狂的嫉妒、无限的柔情和宗教式的慰藉。”
  先是广板,然后是热情的极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有个很长的引子,营造出梦幻般的气氛。主题取自作者早些时候的歌曲《爱斯泰拉》,用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显得忧郁彷徨,象一个富于幻想却又得不到爱情的影子在痛苦中徘徊。随着乐队增强,乐曲情绪不断高涨,当达到高潮时,“固定乐思”──情人主题出现。这一主题的出现使阴暗、抑郁的主题变得热情、明朗,表现出作者对理想情人的渴望与热望。
  第二乐章:舞会
  “在豪华、喧闹的节日舞会上,他遇见了心爱的情人。”
  适中的快板,复三部曲式。这是一段辉煌的圆舞曲,由于作者在乐队中首次采用了两架竖琴,音乐色彩更加华丽,因此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甜蜜而温柔的圆舞曲主题最早是在小提琴声部中出现的……忽然,他仿佛在人群中看到了她,优美的圆舞曲变成了“固定乐思”。  这里,柏辽兹巧妙地改变了“固定乐思”原来的节奏与和声,使它与圆舞曲融为一体,趣味盎然。接着,音乐又回到圆舞曲的主题,尽管配器比原先更为堂皇,但艺术家此时已经兴味索然了。尾声中,“固定乐思”又一次出现,情人的形象如同时隐时现的幽灵尾随着艺术家。
  第三乐章:田野景色
  “夏日乡村的黄昏,他听到两支牧笛呼应地吹奏。这牧笛二重奏,这景致,这随着微风吹拂的飒飒树叶以及不久前他曾发现的一线希望之光等等,结合在一起慰藉着他的心,使他感到异乎寻常的安宁,他的思想增添一种更为明朗的色彩……但她又出现了,他的心一下子收缩起来,不祥的预感折磨着他──假如她欺骗了他……一个牧童又吹起那纯朴的音调,另一个却不再应和了。夕阳落下……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孤独……沉寂……”
  慢板,这是柏辽兹创作中最富于田园意境的杰作。以英国管与双簧管模仿乡间牧童的二重唱,使沉思中的艺术家激起热情和希望。接着,由小提琴和长笛唱出的主题注入了田园静谧的气氛。但随着乐句逐步紧缩,音调不断升腾,便宁静、和平的气氛总是蕴含着郁郁寡欢的情调。“固定乐思”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好象艺术家在矛盾之中进行着严峻的思辨,他求之不得,十分痛苦。这时,孤独的牧笛又一次吹起,但再也没人呼应,只听得天边传来的隆隆雷声……
  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
  “他梦见自己杀死了情人,被判处死刑,在时而阴森冷酷,时而庄严辉煌的进行曲中押赴刑场,沉重的步伐夹杂着嘈闹喧嚣的叫喊声。最后,情人的主题再次出现,这仿佛是爱情的最后念头,但立即又被致命的一击所打断。”
  从容的快板,复三部曲式。这是一段音效夸张得令人心惊肉跳的进行曲,为了烘托阴森可怖的赴刑场面,这个乐章中启用了三个长号、两个低音号、四个定音鼓以及其它打击乐器,而弦乐的使用上也把重笔放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
  乐曲一开始就充满了严峻的气氛,充满杀气的行刑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由远而近地走来,独特的节奏表现艺术家变态的倔强形象。在音响的集聚中,全体铜管乐在中段奏出一个雄壮光辉灿烂的新主题,其中也不乏凶狠与残暴,它进一步喧染了杀气腾腾的恐怖气氛,乐曲被猛烈地推向高潮。结尾,孤独的单簧管又一吹奏“固定乐思”,还没等它奏完,乐队就给予致命一击,在铜管乐和打击乐交织的轰鸣中,艺术家被处以极刑。
  第五乐章:妖魔夜宴的梦
  “他发现自己堕入妖魔的宴会中,成群的幽灵、鬼怪为了埋葬他而聚集在一起。怪异的喧嚣、呻吟、狞笑、叫喊混杂一片。情人的主题又出现了,但它已失去了原先清高和羞怯的性格,变得猥亵、鄙俗、丑恶。她也来参加这阴间的狂欢了,迎接她的是欢乐的嚎叫……她参加到恶魔的狂欢行列之中……丧钟响了,《愤怒的日子》的诙谐歌调出现了,《愤怒的日子》和魔怪的轮舞混合在一起。”
  快板,这是一段群魔狂舞的回旋曲。
  一开始,弦乐器在高音区发出尖锐的颤音和震音,铜管乐器的怒吼、高音木管的尖叫,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一个恐怖的气氛之中。不久,单簧管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用怪异的调子吹出固定乐思,立即引起众魔鬼狂热的嗥叫。接着,情人主题在倚音和颤音的囊裹下变成了猥亵、粗野的舞曲。丧钟响了,末日来临了,大管与大号威严地吹响了中世纪的圣歌《愤怒的日子》。然而,圣歌并没有压住邪气,相反,恶作剧般地引出了《魔怪的轮舞》。就这样,《愤怒的日子》在低声部与钟声、舞蹈节奏混为一片……在旋风般的狂舞中,柏辽兹使出了配器“绝技”──用提琴的弓背击奏琴弦,来模拟骷髅舞蹈尸骨相碰的声响。交响曲就在这急速而狂热的群魔乱舞的景象中结束。
  《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因此,问世之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融入文学自传体式的内容。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有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乐曲于183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并在1830年获罗马大奖。
  1832年10月,丝密荪又随团来到巴黎,虽然她的声望远不如当年,而且到处负债,但是柏辽兹仍然痴情于她。他花了一大笔庞大的费用组织了一次音乐会,特意邀请丝密荪现场聆听。海涅曾风趣地记载道:“当他们俩的视线相遇时,柏辽兹就象狂人那样猛击定音鼓。”丝密荪终于被柏辽兹的诚意打动,不久,两人结成了夫妻,“幻想”终于成为现实。

 




陈佐湟指挥幻想交响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肯普夫·《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

$
0
0


专辑名称: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集(Schubert: The Piano Sonatas)
专辑艺人: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  )
唱片公司:华纳唱片
发行时间:2000年05月02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这套CD是Schubert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共7CD,部分为分轨文件,这也是一周一来笔者一直在听的作品,可以说本人相当喜欢,也许是因为喜欢solo的原因,独奏钢琴总是让我异常的喜欢,遗憾7CD打包在了一起,比较大,分流不很方便,望大家下载完继续分流,谢谢.
    Franz Peter Schubert 朗茨·彼得·舒伯特 797-1828  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的利希滕塔尔区(Lichtenthal)。父亲是一位会大提琴的小学教员,哥哥是小提琴手。舒伯特从小就接受父兄的音乐启蒙。1808年考入康维特音乐学校(Convict School)。1811年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引起校长萨列里(Antonio Salieri)的注意。1813年因变嗓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的学校担当助理。1916年辞职,以教授私人学生、出售乐谱、为剧院作曲为生。1818年曾应艾斯特哈泽亲王(Johann Eszterházy)之邀担任音乐教师。回到维也纳后一直没有固定职位,生活清贫。1821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1823年成为格拉兹市音乐协会(Musikverein of Graz)荣誉会员。1828年11月19日因伤寒逝世。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转变时期,他的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而他的艺术歌曲和一些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一生创作了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00多首歌曲和许多室内乐作品。其中最着名的如《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长期以来被乐迷们奉为古典音乐钢琴曲目中的经典,和巴赫的“平均律”一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贝多芬之后,舒伯特的21首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排名紧随其后的钢琴奏鸣曲经典。不过舒伯特的这些钢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的不同,其地位并不是很早就得到承认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把舒伯特作为一个艺术歌曲作曲家来看待,认为其最高的成就在于艺术歌曲,而他的钢琴独奏作品,被忽略了很久很久。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钢琴大师辈出的年代,演奏和录制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仍为数极少。当时的大师们即使涉猎舒伯特,也只关注他的“即兴曲”和“音乐瞬间”等小曲。
    威廉·肯普夫(1895-1991)德国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9岁进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钢琴和作曲。后来除学音乐外,同时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和音乐史。21岁起作为钢琴家和管风琴家在德国和北欧巡回演出;22岁举行钢琴独奏会,同年获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奖;23岁作为钢琴独奏家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此后30年,其足迹遍及欧洲、南美洲和日本,1951年在伦敦,1964年在纽约举行过独奏会。  
    肯普夫还是一个出色的教师,1924-1929年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并领导钢琴高级班。二战结束后,肯普夫作为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人们尊崇,成为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演奏家。他的演奏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音色如歌,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丝毫没有矫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他录制了贝多芬和舒伯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和其他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唱片,并编辑出版了舒曼钢琴作品选集。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和管风琴的作品
    在贝多芬的丧礼上,一位戴着眼镜、满脸雀斑的年轻人默默的另入了送葬者的行列。他就是才华洋溢的穷光蛋舒伯特。舒伯特虽然贫穷,但是却留下了数百首歌曲、九首交响曲、为数众多的室内乐,以及堪称继承了贝多芬传统的十五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了灵妙的曲思与美丽的旋律,是浪漫派极为重要的奏鸣曲经典。
    肯普夫继承了德国浪漫派的演奏传统,在这个1965-1969年之间所完成的录音之中,可以完全领受到纳今天已经消失无踪的正统浪漫派的演奏精神。除了十五首奏鸣曲之外,还加入了两首未完成的奏鸣曲,以及五首钢琴小品。这不仅是舒伯特钢琴独奏作品的精华,同时也是唱片收藏者不可或缺的一套珍贵纪录。


毕尔森演奏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Malcolm Bilson(毕尔森)是美国的钢琴家,专门弹奏fortepiano是18世纪版的钢琴。Bilson任教于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在那里他是Whiton音乐系教授。他录制了一系列钢琴协奏曲以及莫扎特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他制作了一个影碟“Knowing the Score”,解析了许多基本概念。他到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演奏、教访,Bilson演奏了一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完整的莫扎特音乐会。今年十月曾到方北京。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

    像贝多芬一样,舒伯特终其一生将他的钢琴奏鸣曲当作是一种音乐记事本来使用。这是一种对曲式、风格以及观念进行实验的方式,虽然如此,舒伯特依然将他无止境的灵感以及歌唱性运用於这些钢琴音乐之中。他的钢琴作品有朴素的小品,也有庞大、结构又严谨的大型奏鸣曲。
    「我不再受限於小品的写作,要开始著手创作大型作品了!」在舒伯特即将过世之前的那一年,像是中了魔咒一般,以极快的速度谱写许多乐曲,尤其是结构庞大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喻为「神来之笔」的佳作。这些曲子不但写作速度异常惊人,品质也是保持舒伯特一贯的水準(甚至於有过之无不及),这个状况在舒伯特一生中未曾发生过,不过这却也成了他人生的绝响。
    1828年9月25日,舒伯特在一封回给友人的信中提到,他将於第二天与一伙朋友在家中举行一场音乐会。舒伯特就是首次在此场合弹奏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第19~21号,序号为D.958~960)。而其中最后一首降B大调奏鸣曲是前一天晚上才刚完成。这一段期间,舒伯特完成了艺术歌曲「冬之旅」、第九号交响曲「伟大」以及最后两首弦乐五重奏,都是份量颇为吃重的作品。可是这也暗示著悲剧的来临︰11月19日,舒伯特还是被死神召回了,死的时候他还有许多作品来不及听到首演呢!

    最后的三大鉅作

    虽然说以A大调完成的第廿号(D.959)奏鸣曲是这三首连篇作品的核心之作,但是真正足以象徵舒伯特在奏鸣曲写作领域最高精华的还是最后一首的第廿一号(D.960)。这首作品依然可以嗅得贝多芬带给舒伯特的影响,不过除此之外不管在气氛或是在表达的手法上,都已经是完全的舒伯特气质。他本身是个艺术歌曲创作高手,因此在小曲的细微处产生的浪漫乐念,可以轻易的放入其他作品之中,这股独特的音乐美感非常扣人心弦,这种特徵表现在奏鸣曲上产生的就是歌唱性丰富的多主题,听来变的沉静、稳重,但是由於主题过多,因此容易欠缺自我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就这三首最后奏鸣曲而言,D.960的主题以及发展是最成熟的了。或许舒伯特当时已经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因此在华丽炫目的D.959之后,会以降B大调写下这首结构严谨、旋律宁静的奏鸣曲为自己铺一条最后的路,这首曲子深刻的美感真是只能以「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形容了。
    舒伯特在世时,原本是想要将这三首曲子提献给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 Johann Nepomuk Hummel ,只是不巧舒伯特在写作完没多久就去世了,谱也跟著沉寂了一阵子。一直到1839年出版时,出版商 Anton Diabelli 以自己的喜好将这三首曲子提献给了舒曼(Robert Schumann),从此成了舒曼最常弹奏的曲子。被提献曲子的舒曼当然是喜爱有加,不过却以D.960最喜爱,他曾经不只一次的称讚这首曲子,其中还有一次说到「简直就像源源不绝的泉水,歌唱一般优美的旋律一刻也不曾停止,即使偶尔因为激情而中断,不过转眼之间又回覆到那股清新甘泉的滋味。」
    为何舒伯特会发下豪语立志创作大型作品呢?其实这必须回到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上。当年在贝多芬的出殯队伍中,舒伯特满脸泪水的尾随其后,送这位乐坛巨人最后一段路。也许看到死亡行列的舒伯特内心已经有了预感,自知即将不久於人世,因此想要以有限的时间发挥自己无限的创作可能。舒伯特对贝多芬晚期这些宏大的作品深表敬意,不过却也非常希望可以创作出媲美甚至超越贝多芬的佳作。虽然早在1825年时,舒伯特已经著手於「伟大」交响曲的创作,不过在沉寂了一年之后,他还是回归谱写钢琴作品。
    其实,舒伯特的管弦乐作品一直存在著三个问题︰在作曲方面,由於有贝多芬结构严谨、格局宏伟的作品作为典范,想要创作超越时代的作品,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怕的恶梦,但是对於任何一位德奥作曲家而言,这又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因为他缺乏指挥管弦乐团的经验,造成在谱曲时会有不平衡的状况;他具备的是属於即兴式的诗人气质,可以天外飞来一笔,马上谱写一首歌曲,不过对於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结构问题的作品(如管弦乐)自然颇为为难。也因此在管弦乐创作无法突破之下,只好回头写自己最擅长的乐器作品了。或许舒伯特心里也想过,如果说管弦乐终究无法赢过贝多芬,那么钢琴作品总有可能了吧?所以舒伯特才会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快速的完成这些作品。没想到,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居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创作出这三首不论是结构或者旋律都足以超越贝多芬的钢琴作品。
    经过了百多年的研究,降B大调第廿一号钢琴奏鸣曲的地位被喻为与贝多芬第卅二号钢琴奏鸣曲一样「神圣的作品」,乐界一致认为这首曲子是至高无上的佳作,与前两首奏鸣曲相较,更能展现舒伯特音乐世界的特质。第一乐章一开始就是舒伯特经常使用的稳重开头,接著是冥想气氛浓厚的第一主题,转过这个主题之后出现的是连绵不绝的旋律…,这首最后的钢琴奏鸣真的是来自天上的声音。
    Aldous Huxley 说道「寂静之外,最能表现无法表达的事物者就是音乐。」要领悟音乐的真髓,要了解作曲家所要传达的讯息,听者必须先有一颗平静的心。如果你苦於缺乏精致生活,何不倾听舒伯特的D.960钢琴奏鸣曲,享受这股渴望的清流吧!

 


 

围炉夜话:绝嗜禁欲

$
0
0

    二〇五、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黄石公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秦朝末年的哲人黄石公说:戒除不良的嗜好和欲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拖累;克服不良的习惯,就可以少犯许多过失;远离醇酒和美色,就可以使自己的品行高洁无瑕;躲避各种嫌疑和是非之地,就不会被他人误解;广泛地学习,恳切地求教,就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认真修习,少发议论,就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恭敬谦虚,勤俭节约,就可以保持清高的节操;周密思考,深谋远虑,就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亲近仁者,与正直的人们为友,就可以扶困济危,造福他人;宽恕他人,身体力行,就可以合乎仁义之道;尊重人才,选贤任能,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嫉恶如仇,疏远小人,就可以平定内乱;总结历史,正视现实,就可以头脑清醒;反复斟酌,全面权衡,就可以应付突发事变;机动灵活,善于变通,就可以化解矛盾,解决疑难;宽厚包容,顺其自然,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支持;正直耿介,刚正不阿,就可以建立宏大的功业;勤勤恳恳,温和平易,就可以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一人一张经典碟——鲍罗丁四重奏·《海顿:临终七言四重奏》

$
0
0


专辑名称:海顿:临终七言四重奏(Haydn: The Seven Last Words)
专辑艺人:鲍罗丁四重奏(Borodin Quartet)
唱片公司:TELDEC
发行时间:1994年09月30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Seven Last Words: “临终七言”指的是基督教传统上认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临死前最后说的七句话。历来颇受古典作曲家重视,从而啓发创作灵感。著名的“七言”作品有来自:Haydn、Mercadante、Franck、Gounod、Dubois、Gubaidulina等人。
    海顿的50-56号四重奏 OP.51,Hob.III50-56为《十字架上基督的临终七言》的弦乐四重奏改编版,改编于1785年。这部弦乐四重奏共有九个部分组成,序曲和终曲之间的七个乐章表现的恰恰是耶稣基督受难过程中留下的最后七句话,这便是著名的耶稣基督的临终七言,即:
    1.父亲呀,请原谅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之所为。
    2.我实言相告,你我今日将同在天堂。
    3.母亲,这就是你的儿子!(对弟子们)看看,这就是你们的母亲!
    4.主啊,主,何以将我遗弃?
    5.我口渴……。
    6.一切都结束了。
    7.父亲呀,我把我的灵魂交给你了。
    这首乐章的序曲有一个凝重、激昂的开头,悲壮之情溢于言表;尽管随着乐思的展开沉吟、哀婉穿插其间,但悲壮、阴郁的情绪贯穿始终。这是一个极具震撼力的乐章,昭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第二乐章的开始延续了前面乐章的悲壮气氛,但似乎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主奏小提琴以一种诉说的姿态出现,平静但略显沉重,间或有些许的激动;低音声部风格阴郁,若隐若现间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似乎在提醒着什么。
    第三乐章在我个人看来应是这部作品中最美、最动人的乐章了,小提琴奏出的如歌旋律哀婉凄美,风格凝重、悲凉又不失沉静;闻之令人动容,凄然之情漫溢心间。主奏小提琴在律动的弦乐背景上忧幽的吟唱,凄婉、哀怜间透出了对尘世的眷恋和不舍,当是即将步入天堂之际依然挂怀着世间众生的苦难,惟盼众生尽入天堂吧。
    第四乐章始于一个有些沉吟的旋律,颇具冥想的意味,主奏小提琴似乎在酝酿什么,又像是在述说着什么;虽然在情绪上时有起伏,却依然凝重、凄婉,似乎是上一乐章旋律的延伸和发展。作为对母子间生离死别场景的描绘,该乐章的乐思变化极其微妙,圣母面对耶稣的悲切及弟子们面对圣母的凄惶相互纠结缠绕,令人悲从心来。这是一个颇具戏剧性且感人至深的乐章,是整部作品的重点之一。
    第五乐章依旧是凝重、阴郁的,时而稍显剧烈的跃动令人感到焦虑、彷惑、压抑。尽管在整体上显得平和、沉静,凝重的乐思却贯穿始终。或可谓之不怒、不争、无怨,却很难说是无悔了。矛盾、失望、孤寂、悲伤,当诸多的情感纠结在一起,即便最后走向安之若素也是令人倍感沉重的;我以为这正是该乐章所描述的!第六乐章在一个稍显强烈的和弦之后奏出一段舒缓、如诉的旋律,气氛平和、安详,却很快就被短促、多变的旋律替代。尽管在音乐随后的发展中平和、安详的旋律依然会出现,那也仅仅是一个反衬了,我以为是为了强化短促、多变的旋律营造出的痛苦、焦虑的氛围。“我口渴……”,我想短促、多变的旋律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那短促、痛苦的呻吟声。
    第六乐章的开始是一个宣示性的主题,之后以一种平静但略显无奈、悲凉的姿态出现;在随后的发展中这些元素被反复加工、切分、组合,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定的感觉。最后快速、连续、强烈的顿奏将这种紧张和不安定感推向极致,似乎也与预示着这一切真的要结束了。第八乐章以平静、祥和的姿态出现,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娓娓而谈;前面的凝重、悲凉、阴郁的气氛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安详、平和、淡然,直至洒脱、超然了。既然将自己的灵魂交给了上帝,那么所有的一切也就都得到了解脱;这自然是会让人倍感轻松,甚至是欣欣然了。
    终曲是这部作品中动态感最强烈的一个部分,给人一种地动天摇的感觉。这里所描述的应该就是圣经记载的在耶酥基督遇难后发生的那场大地震吧,而耶稣基督也在这场大地震后复活了。

  记得有一次和博友们在回帖中胡侃漫聊,喜好古典音乐的行歌不知怎么说到泉州的清源山:“俺上大学时去清源山游山玩水,还和“悲欣交集”合了个影。那时候年少懵懂,不过pose摆得不赖,看起来倒也有几分悲意。后来照片留在国内家中,久已未见,弘一法师的笔迹在记忆里日渐模糊,然而笔意尚存,甚或更显清晰......”这更显清晰的原因,于行歌是很特别的,因为它关乎一部音乐作品:“......茗禅,俺突然想起一事,倘若在古典乐曲中找一首合乎这‘悲欣交集’之意的作品,不知你会选哪一首?也许我的答案会是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尽管也不完全合适。施纳贝尔演奏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乐曲之一,几次想就这首曲子写点什么,终究力不从心...... ”
  我一时想不起舒伯特的这首A大调钢琴奏鸣曲自己是否听过,但弘一法师的四字绝笔却是我记忆中过目不忘的墨迹,尽管我并未去过清源山,尽管初次在虎跑”弘一“纪念室见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
  我从家中的唱片找出这首D.959(舒伯特第20号奏鸣曲),独自品味。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我无法摆脱行歌有关此曲个人联想的暗示。也许是“悲欣交集”这四个字留给我的记忆太深刻了,它无法穷尽的含义所带来的复杂难言的情愫始终笼罩在流动的琴音之上。我甚至想起从前读过的一篇尼克劳斯·哈农库特谈舒伯特的文章,其中的片断与行歌真可谓英雄所见:“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舒伯特是最震撼人心的作曲家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他是一个谱写死亡音乐的作曲家。他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哀愁、对绝望和生命最后的一切的阐释。那里蕴藏着神奇的美,就像你透过眼中的泪水去看一幅画,有点虚幻,又有点闪烁......在舒伯特深沉的悲伤和绝望背后,总让人看到有一个神奇的微笑......”
  此后,我无论何时聆听何人演奏的舒伯特D.959,“悲欣交集”这几个字,都会如一个作品标题似的跳出来。也许这暗示意味着一种更为深刻、内省的理解,但我也因此而丧失了本该拥有的个人初始的感受,而它却可能是更为自我的,更具想象的。我不知道,这对于聆听古典音乐而言,是一种“得”还是一种“失”?
  可与之相对照的一个例子,是我对海顿弦乐四重奏《基督的临终七言》(OP.51)的听感。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对海顿敬而远之。这听来有些奇怪,因为海顿的作品既不像中世纪的早期音乐那样与我们容易产生隔膜,也不会像后期浪漫派那样容易造成个人趣味的极致(要么爱之深,要么恨之切),更不会有现代先锋作品的艰涩或不协和音。事实上,海顿的作品基本上是亲切温和、典雅动人的,充溢着健康和纯净,又不乏高贵与深刻。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海顿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让人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我亲近海顿还是从一个现场音乐会开始的。他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我一听就喜欢上了。此后陆续收集了海顿的一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但真正静心细听的,却也屈指可数。前些日子,读太阳老头的乐评,说到与海顿从疏离到亲近,与我倒有几分相似,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其中一篇谈的是海顿著名的弦乐四重奏《临终七言》,此文诱发了我的聆听冲动,晚上回家就将此曲翻找出来(所幸家中唱片收藏甚丰,常常是想要什么,就能找出什么),还是一个不错的演绎:鲍罗丁四重奏乐团。
  当第六乐章出现的时候,几个急促强音之后的一连串拨奏听得我凝神屏息:这质朴至极的空灵之音,在我眼前神奇地织出一阶阶天梯。在一片宁静和肃穆中,一袭白裙的天使在前面引领着你,缓缓地登上天阶.....天使的面容应该就像电影《魔戒》中精灵国的金发王后,天梯之上,正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精灵国的奇幻妙境。我痴痴然呆坐,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又是一支让自己恨不能重活一次以再度感受初闻时心灵震颤的曲子,如同那首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我随音乐步入纯净、和美的国度,忘记了这首弦乐四重奏本名《基督的临终七言》。
  对于听过的、感触又深的音乐作品,去翻翻相关的书籍,看些手边的资料,差不多是我的赏乐积习。海顿的这部作品,几乎可以说是一首标题音乐,见于各类书籍的文字是不少的。它的九个组成部分,除了前后的序曲和终曲,中间的七个乐章所对应的恰恰是耶稣基督受难过程中留下的最后七言。我迫不及待地首先找出第五句,看到耶稣所说的竟然是这样一句话――“我渴了。
  现在,我很庆幸自己读太阳老头的乐评文章时,并没有逐字逐句地去揣摩,更没有记住耶稣临终所说的那些话。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事先知道第六乐章对应的不过是这样三个字,那我将获得怎样的听乐感受?美丽的天使,梦幻的精灵国世界还会出现吗?那一声声的拨奏还能那样震动我的心弦吗?
  与行歌的对话,太阳老头的文章,让我与舒伯特和海顿的两部作品结下了特殊的缘分。他们或浅或深地影响了我对这两部作品的欣赏。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同样的问题:这篇文章是否也会触发某些人去欣赏D.959或《临终七言》?而我已经诉诸文字的聆听感受又将怎样去影响他们呢?
  我想,古典音乐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同的人可以听到不同的东西,那是属于欣赏者自己的东西;而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或不同心境下,也可以对同一作品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因此而对标题音乐或标题音乐的欣赏方式有些不以为然。李斯特曾对标题音乐下过明确的定义:“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 想必这也被大多热衷标题音乐的人士所认同。而我个人却认为这根本不重要。欣赏音乐,并不存在曲解的问题。难道听贝六《田园》,我就一定要在作品开头见到小溪潺潺,草木丰美;而在第四、五乐章就非得按“文”索骥似的听出暴风雨和人们的感恩,才是对音乐的正解吗?作为《牧神午后》的曲作者,德彪西尽可以从马拉美的诗歌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而作为聆听者,我们为何一定要知道这首曲名的出处或典故,甚至还要去“恶补”一下象征派的诗歌呢?对于音乐欣赏而言,还有什么比获得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东西呢?

    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组合。曲式结构为含有奏鸣曲式乐章的多乐章套曲,注意发挥每件乐器的技巧和表情的潜力,具有最丰富的表现力,最擅长于旋律的歌唱性,同时又有宽广的音域、音区和音色的对比。
    鲍罗丁(1833—1887),俄罗斯作曲家,职业是医生,业余作曲。与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一起并称为“强力集团”,意在建立热情与强有力的俄罗斯音乐风格体系。
    鲍罗丁四重奏团无疑是当今最杰出的四重奏团之一。该团成立于1945年,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生组成,初名“莫斯科爱乐四重奏团”,1955年更名为“鲍罗丁四重奏团”。大提琴别林斯基是四重奏团最早的成员,小提琴阿勃拉曼柯夫入盟也已有25年多,中提琴纳衣定最初在该团从师学习四重奏艺术,最终也加盟该团,小提琴阿哈罗宁曾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包括埃奈斯库、蒙特瑞尔和柴可夫斯基等国际大赛。
    鲍罗丁四重奏团特别擅长于演奏俄罗斯曲目得益于早年与萧斯塔科维奇的密切交往。萧斯塔科维奇曾亲自指导过他们每一位的学习。该团今年演出季在塞维利亚演出萧斯塔科维奇的套曲,被普遍认为是权威性的演绎。这一套曲,他们在维也纳、苏黎世、马德里、里斯本、伦敦、巴黎和纽约等重要的城市演出过。
    鲍罗丁四重奏团为Teldec国际唱片公司录制过CD,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的四重奏曲和《佛罗伦萨回忆》,舒伯特的弦乐五重奏曲、海顿的《临终七言》以及一张《俄罗斯音乐小品》。所有这些唱片获得评论界一致好评,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唱片,获得1994年“留声机奖”。

 


艾默生四重奏乐团·临终七言四重奏


马赛克弦乐四重奏团·临终七言四重奏


 

一人一张经典碟——罗斯特罗波维奇·《海顿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
0
0


专辑名称:海顿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Haydn: Cello Concertos Nos.1 & 2;)
专辑艺人: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
唱片公司:EMI百代唱片
发行时间:1976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在罗斯特罗波维奇这一代,大提琴演奏界的名家如纳瓦拉、托泰里耶和史塔克众人之中,几乎没有人像他一样活跃、才华多样、影响力深刻且技巧卓越的。他既是当代最杰出的大提琴家、又拥有最长的演奏年限,同时也跨足指挥,为近代的唱片界、歌剧圈和音乐厅增加了许多道地的俄国和东欧曲目;另外,罗斯特罗波维奇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钢琴家、经常与女高音的妻子同台、为她伴奏。罗斯托波维奇出生於1927年3月27日,按照解体后的地理来看算是亚塞拜然人。就像大部份当时的俄国演奏家,他虽然没有显赫的神童生涯,却也很早就公开演奏并获得认同。
    罗斯特罗波维奇在五零年代开始到西方演出后,很快就被公认是当代的大师,当时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刚绽露头角,为了习得各国不同的大提琴技,她所选定的三位代表人物就是西班牙的卡萨尔斯、法国的托特里耶和俄国的罗斯特罗波维奇,由此可见其代表性。而他出色且独特的技巧,也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他创作,像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就都是为他所写,而浦罗高菲夫的交响协奏曲也一样是题赠给他。而这些作品至今更已然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也是所有大提琴家都要拉奏的必备曲目,罗斯托波维奇的拉奏则成为必然的参考版本。而同样是以他为对象写成的作品还有布列顿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首曲子和布氏的大提琴奏鸣曲都是为了纪念布氏和罗氏两人深厚的情谊而创作的。
    罗斯特罗波维奇无疑是如今最为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在他专心沉醉于大提琴演奏的艺术生涯黄金时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唱片,录制了几乎所有著名作曲大师的大提琴独奏曲、奏鸣曲以及协奏曲。而这张于1976年录制的《海顿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则是经典中的经典。2000年,EMI再次将它收录到“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纪伟大录音)”系列当中,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海顿的这两首协奏曲无疑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受欢迎的协奏曲之一,而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这里的演奏则显得无懈可击,大提琴的音色刚强、温暖而富有力度,技巧是出类拔萃的,更可贵的是罗氏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也极其精准而贴切。担任协奏的圣马丁室内乐团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的最佳演绎组合,乐团的音色柔美,很好地衬托起独奏大提琴的辉煌。唱片的录音十分优秀,大提琴的音色尤为厚重、空气感非常强,经过EMI独家的art技术处理后,音质更上一层楼。著名的企鹅评价也予以三颗星的高度评价。
    1979年A.V.霍伯肯编辑的《海顿作品目录》中,注明海顿有5首大提琴协奏曲,另还有一首尚未确定真伪的Hob Vlllb—g。然而这5首中,第三号乐谱情况不明,第四、第五和Vll/b-g3曲无足够资料证明确实是海顿作品。1805年海顿委托的抄谱家埃尔斯勒编的《海顿作品目录》中也无这几首作品记载,所以真正可以确认的还只有第一、第二号。
  海顿的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C大调,Hob Vll—1,约作于1765—1767年间,在贵族文库与图书馆中曾埋没了近200年,1961年才由捷克音乐学者从布拉格国立图书馆中发现。共3个乐章:
    1.中板,C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形式。以呈示愉快的第一主题始,穿插以第一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化的第二主题。在弦乐伴奏下,主奏大提琴的呈示部,相当于复奏形式中的主奏。发展部自两个主题与小结尾以属调再现而开始,主奏大提琴将呈示素材予以发展。再现部以主奏大提琴为中心进行,经华彩部分而进入总奏以第一主题开始的结尾部终结;
  2.慢板,F大调。3段体。为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的抒情乐章。主部由弦乐合奏呈示两个妩媚的主题,第二主题以主奏大提琴为中心,予以变化扩大。中心主题以属调再现而开始的中间部。充分发挥了主奏大提琴的技巧,一面形成小调,一面形成淡淡的阴影,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主奏大提琴以主调再现中心主题而回到主部,插入短小的华彩,以副主题静静结束;
  3.很快的快板,C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为动机,第二主题前半与第一主题有关联,后半呈旋律化。两个主题呈示后,是主奏大提琴与弦乐为中心的主奏呈示部,由第二主题前半动机开始的发展部,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前半部分,由合奏呈示后半部分。再现部同样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由合奏的短结尾部结束。
    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Hob.Vll b-2,据说是为艾斯持哈吉乐团著名大提琴家安东·克拉夫持(Anton Kraft,1752—1820)而作,约作于1783年。共3个乐章:
    1.中庸的快板,D大调,协奏曲型的奏鸣曲形式。先由弦乐呈示的第一主题旋律很美,经过华丽的经过句,双簧管与小提琴再呈示优雅的第二主题。由主奏大提琴再现和加以装饰的第一主题主奏呈示部,大提琴发挥高度的演奏技巧,乐队以属调再现第一主题来开始发展部,主要是大提琴的发展。再现部仍以大提琴为主体,安插华彩;
  2.慢板,A大调,3段体或小回旋曲式。在双簧管与弦乐伴奏下,以主要主题为中心,主奏大提琴奏出非常美的旋律。并将它发展;
  3.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以回旋主题为中心,发挥大提琴的高度演奏技巧。在弦乐伴奏下,大提琴先生动地奏出回旋主题,乐队反复;穿插大提琴经过性旋律,回旋主题再由主奏大提琴与乐队演奏。这以后,回旋主题与大提琴的技巧表达、经过性插句一直交叉,最后以大提琴短小的快速音群,形成快活的结尾部。

    第一号的C大调和第二号的D大调,都是大提琴历史上很出色的曲目。不过这次先不提第二号。其实给大提琴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想乐》中提到说不像小提琴,对于大提琴好像在练习了巴赫无伴奏之后就没什么很合适进阶的曲目了。因为莫扎特没有什么大提琴作品。幸而还有这两首海顿的作品。海顿的曲风和莫扎特是极为类似的,因为时代本身就是一样的,那个时代曲目也是很单调的曲风,最多的就是快乐,偶尔有一些温柔的曲目,就像之前的巴洛克时期近乎于千篇一律的华丽。这个风格的曲子和巴洛克的曲子是我最不会评价的类型,我对于曲子听的时候难以抓住什么细节的感受,只能说整体感觉舒服。第一号第一乐章节奏稍快,比较清新,第二乐章很舒缓,感觉这倒是这个时代少见的风格。这也和海顿的交响曲风格差别明显。第三乐章回归快节奏,这还是这个时代协奏曲惯用的快慢快编排。海顿还是个太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作家。
    对于这张CD我最喜欢的就是大提琴那个无与伦比的音色,尤其在第一号第一乐章,大提琴琴弦那么丰富的泛音,我甚至能看到那一根一根琴弦就在我眼前。都说大提琴是最能触动灵魂的乐器,我觉得说的就是这种低沉浑厚的音色。因为频率低,穿透力强,并且回音丰富,让人感觉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虽然苏轼的原句是说悲伤的旋律)”。对于这种摸着灵魂的旋律我是完全沦陷了。这张CD无愧于世纪经典系列的名号。另外就是我对于我这套系统在大提琴泛音上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感到非常惊讶,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耳机优异的特性。听音乐其实就是为了心情舒畅,何必在乎那么多。只不过是这种音乐形式需要你听的时候很认真,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包含了可能感动你的元素。说到这个是因为确实感觉有的朋友把听古典音乐这件事看的重于泰山,如果这样我这个随便写评论的人也就承载了太多负担,我还受不了。可能是因为年龄我还不太敬畏所有事情,所以暂时还是比较放松的心态在听音乐。另外这张CD让我对于EMI整个改变了看法,EMI的录音在效果上处理的也是出奇的好。尤其还是前期的作品,不得不说旧CD中EMI的经典出奇的多。
    一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很自由地快乐的感觉,而这个二号比起一号要柔和不少,要说的话,幸福比起快乐更合适。一号里面的大提琴也比二号的更有力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开头就是标准的古典主义时期旋律,好听,简单,清新。这段旋律也在接下来一段中不断的重复。小提琴柔和的旋律和大提琴娓娓道来的伴奏,使旋律能让人有种触摸着幸福的感觉。小提琴突然奏出一段高昂的旋律过后乐曲进入一段新的旋律,但是整个的氛围还是一点没变。乐队一起演奏结束,大提琴开始独自演奏这一段旋律,但是表现力确更胜整个乐队。之后乐曲慢慢开始展开,不再是只有简单好听的旋律,反而是在不断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大提琴的独奏时不时出现,虽然不像小提琴那么灵动,但是确力量十足。过不久,旋律再次回到开始的主题,其中第二句大提琴抖得那一下别有一番风味。之后展开的旋律节奏有所加快,乐曲的氛围也稍稍添了一份紧张在里面。尤其是大提琴进入自己的高音区域,声音变得纤细,让人也有种捏了一把汗的感觉。紧接着攥紧的拳头就可以放开了,因为乐队接着的旋律把这种气氛一下子放松下来了。后面也确实直接回到了第一主题乐曲又浸泡在一种幸福的感觉里。随后的乐曲也就不再让人紧张,旋律的展开类似第一次。乐曲的最后大提琴通过一系列揉弦把乐曲带回我们熟悉的旋律上,然后在第一主题的基础上结束。之后的柔板比起刚才幸福的第一主题还要柔情许多。这次的大提琴独奏的桥段更让人感叹,大提琴原来是一个如此温文尔雅的乐曲,海顿的内心原来还有这么细腻的一面。大提琴独奏之后乐队的一小段过渡的旋律让人眼前一亮,少带点紧张感,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很优雅的感觉,引出了之后更纤细柔美的一段大提琴。最后,大提琴再次拉出了最具有大提琴特色的低沉声音,先上行到高音,再下行回来,乐章稳稳地结束。最后的回旋曲快板在大提琴回旋的旋律中开始,乐队跟随大提琴奏出一样的旋律。随后大提琴尽情的释放自己的个性,演奏了一段快节奏的抒情旋律。乐曲再回到开始,引出大提琴下一段更加热情的旋律,若非那有些笨拙的声音提醒我,真是难以想到这段旋律是给大提琴演奏的。之后乐曲又回到开始,但这次开始的旋律出现了明显的变奏,旋律变得低沉,之后带出的大提琴独奏也是以低沉的音为主。但尽管如此,乐曲还是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快乐。这个乐章的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开始,在大提琴快节奏的旋律配合下,这段旋律欢乐的感觉得到了更多的释放。
    听完这首曲子,可以反过来看看海顿这位大师。他的柔情虽然不时常表现,但是这次可以说是很彻底的很展现了出来。但我觉得这首曲子最耐人寻味的是第三乐章的结束。乐曲在快乐刚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悄然结束,也在暗示我们海顿本人内敛的特点。正是由于这样带来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更愿意去琢磨这首特别的作品。

 


杜普蕾演奏海顿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每次听到杜普蕾拉琴,再焦虑烦躁的心,都可以瞬间平静。像她那般用生命和身体去表达音乐灵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始终相信,琴是有灵魂的,万物皆有灵性,你怎样对她,她便怎样待你。 
    也许是天妒英才,命运总是爱捉弄人不是么?艺术家从来都是奢侈品,不论生死,他们都要承受常人所不解的孤独。她的痛苦可能更深一些,但是无论怎,杜普蕾的音乐永远不会死!她的琴也依旧随着主人,像是约定,保留着她们之间特有的默契和灵性。所以,即使马友友拉着她的大卫朵夫,却再也拉不出像她那般浓浓的味道!所以,即使她已经走了,幸运的是她还有音乐在世,我们还可以怀念和聆听,记住她一辈子……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博尔赫斯 


 

一人一张经典碟——杜普蕾·《EMI全录音》

$
0
0


专辑名称:EMI全录音(The Complete EMI Recordings)
专辑艺人: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
唱片公司:EMI Classics
发行时间:2012年05月07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英国女大提琴家,1945年1月26日出生,5岁学琴初展过人禀赋,十六岁举行首次独奏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1965年,20岁的杜普蕾演奏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举成名。1971年,她罹患一种罕见的病---综合硬化症,手指开始失去知觉,1973年仅仅28岁时,无奈别离了挚爱的音乐舞台,退出乐坛。之后她试图教授音乐,但最终病情加重,于1987年10月19日病逝于伦敦家中,享年42岁,过早地归于沉寂。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像吉萨尔斯、费尔曼、托特里埃、傅里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如雷贯耳的大提琴演奏家无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杜普蕾是一位天才横溢、具有独特气质的大提琴家,她的恩师罗斯特洛波维奇曾说:“杜普蕾是下一代唯一可以承接、甚至超越我的大提琴家”。她的演奏全身心地投入,洋溢着自然的情感、饱满的激情、充沛的活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她的琴声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强大的感染力让人无法不伫足倾听,将我们带入另一个精神世界,感受至纯的美丽与悲愁。正因为如此,在她过世了20多年后,依然为世人聆听和怀念。
    杜普蕾演出生涯极为短暂,从她16岁在维格莫尔音乐厅登台首演到1973年2月在伦敦举行最后一场音乐会,仅仅持续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她的国际演出生涯则更为短暂,可以浓缩为四年。但是杜普蕾对古典音乐大师们的浪漫主义曲目的诠释,个个堪称经典。
    她与巴比罗利合作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至今无人超越。埃尔加这部蕴含悲观色彩的挽歌作品,经杜普蕾的演绎,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具有恢阔的胸襟与气度,凝聚着高贵的悲壮,“实现了一种连作曲者本身也会赞赏的理想” ;杜普蕾演奏的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其旋律歌唱性、抒情特质表达得饱满而气势磅礴;舒曼的协奏曲是大提琴界公认的杜普蕾最好的演奏,因为杜普蕾精湛的技巧和灵感洋溢的乐思,而处处显得焕然一新充满诗意;演奏的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或热情洋溢或柔婉深情;施特劳斯的《唐吉诃德》是雄辩有力的教科书式的演奏;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圣桑的大提琴协奏曲等都是一流水准的绝世之作。这些唱片几乎都在她最为鼎盛的1965年到1969年四年中录制完成。
    这套《杜普蕾EMI录音全集》为1961~1973年间杜普蕾在EMI唱片公司录制的全部作品。其中CD1是著名的与巴比罗利及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CD2中的1970年录制的德沃夏克协奏曲也是名版。CD4是杜普蕾留下的最后录音,1971年12月10-11日杜普蕾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突然来到了EMI的录音棚,录制了弗兰克和肖邦的奏鸣曲。其余的曲目详见Booklet,有些重复的曲目是不同时期的各个录音。
    这套CD虽然是一套环保包装的低价盘,音质与制作等未必最佳,但仍是欣赏、了解杜普蕾的较全面参考资料。得益于杜普蕾不管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录音室麦克风前均全力投入的秉性,其琴声的魅力仍然扑面而来。
    每次听到杜普蕾拉琴,再焦虑烦躁的心,都可以瞬间平静。像她那般用生命和身体去表达音乐灵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始终相信,琴是有灵魂的,万物皆有灵性,你怎样对她,她便怎样待你。
    也许是天妒英才,命运总是爱捉弄人不是么?艺术家从来都是奢侈品,不论生死,他们都要承受常人所不解的孤独。她的痛苦可能更深一些,但是无论怎,杜普蕾的音乐永远不会死!她的琴也依旧随着主人,像是约定,保留着她们之间特有的默契和灵性。所以,即使马友友拉着她的大卫朵夫,却再也拉不出像她那般浓浓的味道!所以,即使她已经走了,幸运的是她还有音乐在世,我们还可以怀念和聆听,记住她一辈子……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我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饥渴;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

曲目:

CD 1
埃尔加、戴留斯、圣- 桑:大提琴协奏曲
Elgar, Delius & Saint-Saens:  Cello Concertos
  1. I. Adagio - Moderato.
  2. II. Lento - Allegro molto.
  3. III. Adagio. -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 (2004
  4. IV. Allegro - Moderato
  5. Lento - .
  6. Con moto tranquillo - .
  7. Lento - .
  8. Con moto tranquillo - .
  9. Allegramente. - Cello Concerto (2001
  10. I. Allegro non troppo - .
  11. II. Allegretto con moto - .
  12. III. Allegro non troppo. - Cello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33 (2000

CD 2
德沃夏克、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Dvorak & Schumann: Cello  Concertos
  1. I. Allegro. -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B191 (Op. 104) (2001 Digital Remaster)
  2. II. Adagio ma non troppo. -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B191 (Op. 104) (2001 Digital Remaster)
  3. III.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B191 (Op. 104) (2001 Digital Remaster)
  4. Silent Woods, Op.68, B.182 (2000 - Remaster)
  5. I. Nicht zu schnell - .
  6. II. Langsam - Etwas lebhafter
  7. III. Sehr lebhaft - (Cadenza)

CD 3
蒙恩、海登:大提琴协奏曲
Monn & Haydn: Cello  Concertos
  1. I. Allegro. - Cello Concerto in G Minor (2000
  2. II. Adagio. - Cello Concerto in G Minor (2000
  3. III. Allegro non tanto. - Cello Concerto in G Minor (2000
  4. I. Moderato - Cadenza.
  5. II. Adagio - Cadenza.
  6. III. Allegro molto. - Cello Concerto No. 1 in C, Hob.VIIb. 1 (1998
  7. I. Allegro moderato - Cadenza.
  8. II. Adagio. - Cello Concerto No. 2 in D, Hob.VIIb. 2 (1998
  9. III. Rondo (Allegro) - Cadenza.

CD 4
肖邦、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
Chopin & Frank: Cello  Sonatas
  1. I. Allegro moderato. -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65 (2000
  2. II. Scherzo (Allegro con brio). -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65 (2000
  3. III. Largo. -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65 (2000
  4. IV. Finale (Allegro). -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65 (2000
  5. I. Allegretto ben moderato. - Sonata in A (2000
  6. II. Allegro. - Sonata in A (2000
  7. III. Recitativo - Fantasia (Ben moderato
  8. IV. Allegretto poco mosso. - Sonata in A (2000
  9. Kol nidrei, Op.47 (2012 - Remaster)

CD 5
巴赫、亨德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奏鸣曲
Bach & Handel: Cello Suites & Sonatas
  1. I. Prélude. - Cello Suite No. 1 in G, BWV 1007 (1999
  2. II. Allemande. - Cello Suite No. 1 in G, BWV 1007 (1999
  3. II. Courante. - Cello Suite No. 1 in G, BWV 1007 (1999
  4. IV. Sarabande. - Cello Suite No. 1 in G, BWV 1007 (1999
  5. V. Menuets I & II. - Cello Suite No. 1 in G, BWV 1007 (1999
  6. VI. Gigue. - Cello Suite No. 1 in G, BWV 1007 (1999
  7. Prélude. -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1999
  8. Allemande. -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1999
  9. Courante. -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1999
  10. Sarabande. -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1999
  11. Menuet I & II. -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1999
  12. Gigue. -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1999
  13. I. Grave. - Sonata in G Minor (1999
  14. II. Allegro. - Sonata in G Minor (1999
  15. III. Sarabande (Largo). - Sonata in G Minor (1999
  16. IV. Allegro. - Sonata in G Minor (1999

CD 6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 曲全集(上)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1. Adagio sostenuto. - Cello Sonata No. 1 in F, Op.5 (1999
  2. Allegro. - Cello Sonata No. 1 in F, Op.5 (1999
  3. II. Allegro vivace. - Cello Sonata No. 1 in F, Op.5 (1999
  4. Adagio sostenuto ed espressivo. -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5 (1999
  5. Allegro molto più tosto presto. -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5 (1999
  6. II. Rondo (Allegro). -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5 (1999
  7. I. Allegro ma non tanto. - Cello Sonata No.3 in A Major, Op.69 (1999
  8. 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 Cello Sonata No.3 in A Major, Op.69 (1999
  9. III.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vivace.

CD 7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 曲全集(下)、大提琴变奏曲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  Variations
  1. I. Andante - Allegro vivace.
  2. II. Adagio - Tempo d'Andante
  3. I. Allegro con brio. - Cello Sonata No. 5 in D, Op.102 (1999
  4. II. 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affetto. - Cello Sonata No. 5 in D, Op.102 (1999
  5. III. Allegro - Allegro fugato.
  6. Variations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from Judas Maccabaeus, WoO 45 (1999 - Remaster)
  7. 7 Variations on Mozart's 'Bei Männern, welche Liebe fühlen' from Die Zauberflöte, WoO 46 (1999 - Remaster)
  8. 12 Variations on Mozart's '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 from Die Zauberflöte, Op.66 (1999 - Remaster)

CD 8-11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全集、 单簧管三重奏/ 库普兰:统合的雅兴
Beethoven: Piano Trios & Clarinet Trios/ Couperin: Les Gouts-Reunis
  1. I. Allegro. - Piano Trio No. 1 in E Flat Major, Op.1 No.1 (2001
  2. II. Adagio cantabile. - Piano Trio No. 1 in E Flat Major, Op.1 No.1 (2001
  3. III. Scherzo (Allegro assai) & Trio. - Piano Trio No. 1 in E Flat Major, Op.1 No.1 (2001
  4. IV. Finale (Presto). - Piano Trio No. 1 in E Flat Major, Op.1 No.1 (2001
  5. I. Adagio - Allegro vivace.
  6. II. Largo con espressione. - Piano Trio No. 2 in G Major, Op.1 No. 2 (2001
  7. III. Scherzo (Allegro) & Trio. - Piano Trio No. 2 in G Major, Op.1 No. 2 (2001
  8. IV. Finale (Presto). - Piano Trio No. 2 in G Major, Op.1 No. 2 (2001
  9. 14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p. 44 (2001 - Remaster)


Disc: 9   1. I. Allegro con brio. - Piano Trio No. 3 in C Minor, Op.1 No. 3 (2001
  2. II. Andante cantabile con variazioni. - Piano Trio No. 3 in C Minor, Op.1 No. 3 (2001
  3. III. Menuetto (Quasi allegro) & Trio. - Piano Trio No. 3 in C Minor, Op.1 No. 3 (2001
  4. IV. Finale (Prestissimo). - Piano Trio No. 3 in C Minor, Op.1 No. 3 (2001
  5. I. Allegro moderato. - Piano Trio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2001
  6. II. Scherzo (Allegro) & Trio. - Piano Trio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2001
  7. III. Andante cantabile. - Piano Trio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2001
  8. IV. Allegro moderato. - Piano Trio in B Flat Major, Op.97 'Archduke' (2001
  9. Allegretto in B Flat Major, WoO 39 (2001 - Remaster)
  10. Allegretto in E Flat Major (2001 - Remaster)


Disc: 10   1. I. 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 Piano Trio No. 5 in D Major, Op.70 No .1 'Ghost' (2001
  2. II. Largo assai ed espressivo. - Piano Trio No. 5 in D Major, Op.70 No .1 'Ghost' (2001
  3. III. Presto. - Piano Trio No. 5 in D Major, Op.70 No .1 'Ghost' (2001
  4. I.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5. II. Allegretto. - Piano Trio No. 6 in B Flat Major, Op.70 No. 2 (2001
  6. III.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 Piano Trio No. 6 in B Flat Major, Op.70 No. 2 (2001
  7. IV. Finale (Allegro). - Piano Trio No. 6 in B Flat Major, Op.70 No. 2 (2001
  8. Ten Variations on 'Ich bin der Schneider Kakadu' Op.121a (2001 - Remaster)


Disc: 11   1. I. Allegro moderato. - Piano Trio in E Flat Major, WoO 38 (2001
  2. II. Scherzo (Allegro ma non troppo) & Trio. - Piano Trio in E Flat Major, WoO 38 (2001
  3. III. Finale. Presto. - Piano Trio in E Flat Major, WoO 38 (2001
  4. I. Allegro con brio. - Clarinet Trio in B Flat, Op.11 (2006
  5. II. Adagio. - Clarinet Trio in B Flat, Op.11 (2006
  6. III. Tema. 'Pria ch'io l'impregno' (Allegretto). - Clarinet Trio in B Flat, Op.11 (2006
  7. I. Prélude. - 13th Concert from Les goûts réünis (1999
  8. II. Air. - 13th Concert from Les goûts réünis (1999
  9. III. Sarabande. - 13th Concert from Les goûts réünis (1999
  10. IV. Chaconne légère. - 13th Concert from Les goûts réünis (1999
  11. (V.) Le Je - ne

CD 12
理查德.斯特劳斯: 唐吉轲德,拉罗:大提琴协奏曲
Strauss: Don Quixote &  Lalo: Cello Ctos
  1. Introduktion . Mäßiges Zeitmaß. - Don Quixote
  2. Thema. Mäßig - The Knight of the Mournful Countenance.
  3. Variation I. Gemächlich - The adventure of the windmills.
  4. Variation II. Kriegerisch - The battle with the sheep.
  5. Variation III. Mäßiges Zeitmaß - Dialogue of Knight and Squire.
  6. Variation IV. Etwas breiter - The adventure with the procession of penitents.
  7. Variation V. Sehr langsam - Don Quixote's vigil.
  8. Variation VI. Schnell - Dulcinea's enchantment.
  9. Variation VII. Ein wenig ruhiger als vorher - The ride through the air.
  10. Variation VIII. Gamächlich - The adventure of the enchanted boat.
  11. Variation IX. Schnell und stürmisch - The battle with the enchanters.
  12. Variation X. Viel breiter - Don Quixote's defeat and journey home.
  13. Finale. Sehr ruhig - The death of Don Quixote.
  14. I. Prélude (Lento) - Allegro maestoso.
  15. II. Intermezzo (Andantino con moto). - 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
  16. III. Introduction (Andante) - Allegro vivace.

CD 13
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鲍凯里尼:大提琴协奏曲
Brahms: Cello Sonatas &  Boccherini: Cello Ctos
  1. I. Allegro non troppo. - Cello Sonata in E Minor, Op.38 (2000 Digital Remaster)
  2. II. Allegretto quasi Menuetto. - Cello Sonata in E Minor, Op.38 (2000 Digital Remaster)
  3. III. Allegro. - Cello Sonata in E Minor, Op.38 (2000 Digital Remaster)
  4. I. Allegro vivace.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1989 Digital Remaster)
  5. II. Adagio affettuoso.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1989 Digital Remaster)
  6. III. Allegro passionato.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1989 Digital Remaster)
  7. IV. Allegro molto.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1989 Digital Remaster)
  8. I. Allegro moderato - Cadenza.
  9. II. Adagio non troppo. - Cello Concerto in B Flat (1998
  10. III. Rondo (Allegro) - Cadenza.

CD 14 
贝多芬、法利亚:大提琴作品集
Beethoven & Falla: Cello  Works
  1. I. Allegro ma non tanto. - Cello Sonata No. 3 in A, Op.69 (2001
  2. 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 Cello Sonata No. 3 in A, Op.69 (2001
  3. III. Adagio cantabile. - Cello Sonata No. 3 in A, Op.69 (2001
  4. IV. Allegro vivace. - Cello Sonata No. 3 in A, Op.69 (2001
  5. I. Allegro con brio. - Cello Sonata No. 5 in D, Op.102 No.2 (2001
  6. II. 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affetto. - Cello Sonata No. 5 in D, Op.102 No.2 (2001
  7. III. Allegro - Allegro fugato.
  8. El paño moruno. -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1999
  9. Asturiana. -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1999
  10. Jota. -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1999
  11. Nana. -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1999
  12. Canción. -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1999
  13. Polo. -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1999

CD 15
勃拉姆斯:两首大提琴奏鸣曲
Brahms: Cello Sonatas
  1. I. Allegro non troppo. - Cello Sonata in E Minor, Op.38
  2. II. Allegretto quasi Menuetto. - Cello Sonata in E Minor, Op.38
  3. III. Allegro. - Cello Sonata in E Minor, Op.38
  4. I. Allegro vivace.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5. II. Adagio affettuoso.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6. III. Allegro passionato.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7. IV. Allegro molto. -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99
  8. Kol Nidrei, Op.47

CD 16
勃拉姆斯:第二号大 提琴奏鸣曲;柴科夫斯基:钢琴三重奏
Brahms: Cello Sonatas No.2 in F/ Tchiakovsky: Piano Trio
  1. I. Allegro vivace. - Cello Sonata F Major, Op.99 (1999
  2. II. Adagio affettuoso. - Cello Sonata F Major, Op.99 (1999
  3. III. Allegro passionato. - Cello Sonata F Major, Op.99 (1999
  4. IV. Allegro molto. - Cello Sonata F Major, Op.99 (1999
  5. Pezzo elegiaco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giusto).
  6. Tema con variazioni. - Piano Trio in A Minor, Op.50 (1999

CD 17
安可小品
  1. Sicilienne (2012 - Remaster)
  2. I. Zart und mit Ausdruck. - Fantasiestücke, Op.73 (2012
  3. II. Lebhaft, leicht - Coda. Nach und nach ruhiger.
  4. III. Rasch und mit Feuer - Coda. Schneller.
  5. Song without Words, Op.109 (2012 - Remaster)
  6. Elégie in C Minor, Op.24 (2012 - Remaster)
  7. Adagio from Toccata, Adagio and Fugue in C, BWV 564 (1995 - Remaster)
  8. Sonata No.2 in D, BWV 1028. Adagio - Allegro (2012
  9. No. 13 - Le cygne [Andantino grazioso].
  10. Jota from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 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 (2012
  11. II. Scherzo (Pizzicato). - Cello Sonata, Op.65 (1989
  12. IV. Pizzicato. - Cello Sonata, Op.65 (1989
  13. Sicilienne (2007 - Remaster)
  14. I. Zart und mit Ausdruck. - Fantasiestücke, Op.73 (2007
  15. II. Lebhaft, leicht - Coda. Nach und nach ruhiger.
  16. III. Rasch und mit Feuer - Coda. Schneller.


曲目:

CD 1
Elgar Cello Concerto (live in Prague)
Bach Suites Nos.1&2
CD 2
Jacqueline du Pré plays Dvorák & Saint-Saëns
CD 3
Dvořák & Schumann: Cello Concertos
CD 4
Dvořák: Cello Concerto / Ibert: Concerto for Cello & Wind Instruments
CD 5
Elgar: Cello Concerto / Priaulx Rainier: Cello Concerto / Rubbra: Cello Sonata

 


 

一人一张经典碟——柯达伊·《舒伯特:弦乐四重奏》

$
0
0


专辑名称:舒伯特:弦乐四重奏(Schubert: String Quartets )
专辑艺人:柯达伊四重奏(Kodály Quartet)
唱片公司:Naxos
发行时间:1992年07月30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弗朗茨·舒伯特生前得以出版472部作品,看起来算一个比较大的数目,但对目录稍加浏览,就会觉得打了折扣:472部中,181首是歌曲,193首是为钢琴而作的舞曲。我们所知的他的交响曲和15部四重奏中,仅有一部四重奏是他生前出版的。这些大作引起了一些注意,但舒伯特的主要声誉仍是一名歌曲作曲家。他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时间跨越20多年,比其他任何体裁都更能反映他从天才学生成长为完美的年轻大师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过程所必经的创新、自察和弃作在其中有大量体现。
    舒伯特从小就拉小提琴,后转中提琴。他非凡的音乐才华很快显现,且在家就因为“舒伯特家庭四重奏”而得到很好的培养。关于这些家庭音乐活动,在舒伯特去世后着手出版他的作品的哥哥费迪南德·舒伯特(1794-1859)在一篇题为《弗朗茨·舒伯特的生活片段》中写道:“他的父亲和哥哥们都非常喜欢和他一起拉四重奏。这样的活动在假期尤为频繁……在四重奏里,弗朗茨总是拉中提琴,他的哥哥伊格纳兹担任第二小提琴,和他感情最好的费迪南德担任第一小提琴,爸爸则拉大提琴。”
从一些由舒伯特父亲改编自海顿和莫扎特管弦乐弦乐五重奏作品看,舒伯特一家演奏的不只是四重奏而已。因此,年轻的舒伯特写下一部弦乐五重奏“序曲”(D 8),后将其改编为弦乐四重奏(D 8a),也就不奇怪了。舒伯特从1813年起就读的市立学院也有相当多音乐演奏的机会。当时的一个校友安东·霍尔查普费尔(Anton Holzapfel)在1858年6月1日写道:“除了每日乐队训练和男童圣乐合唱演出外,还有一个校长大人乐得放任的小组合,经常演些弦乐四重奏和声乐四重唱等等。”
    这样的环境对舒伯特的创作发展有强烈而持久的影响。据说,他10岁时就第一次尝试创作弦乐四重奏了。当时,他的老师是利西腾塔尔教区教堂的管风琴师和乐长米夏埃尔·霍尔策(Michael Holzer)。另外,现存的诞生于1810至1813年的作品也应被视作追求个人特色和内在“刺激”因素的尝试。这些作品的曲式设计和管弦乐式的特征初看似乎并不太符合这种体裁的特点,即动机—主题式的写法、各声部在“不可省伴奏”(obbligato accompaniment)中也同等重要。然而,我们今天对“室内乐是什么”的定义和19世纪早期并不相同;不同风格层次的组合完全可行;只要想到这一点,对舒伯特的早期四重奏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舒伯特自小演奏大规模管弦乐的弦乐四重奏或五重奏改编,因此,小型编制、大型编制的区分,或者室内乐和管弦乐的区分,显然对他没有很大的影响。他那些年的四重奏也表明,他在家庭环境中和与朋友演奏的音乐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其中一些具有特定的功能,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现存的一组舞曲(D 89)。
    相反,舒伯特1813年至1816年创作的四重奏表现出另一种特点,我们也许可以总结为“风格确立”或“初级独立”。正是在这些作品中,舒伯特向宫廷乐长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的学习成果初得体现。但表层的曲式、技巧控制不应和扎实、严谨的作曲技艺相混淆。这些作品中,舒伯特对自己独特道路的追求有着明确的显现。这一探索的其中一方面是他给予大提琴声部以新的角色:他不再把大提琴声部写得符合他父亲有限的演奏技巧,而是给它同等的地位,写得和其他几件乐器一样难。1814年夏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 112》是他脱离家庭四重奏这一私人世界的标志,是他第一次尝试通过出版作品来追求更大的观众群。海因里希·冯·克莱斯勒(Heinrich von Kreissle)在第一部舒伯特传记中记录下他生命中不太愉快的一个情节,说的就是这些事:“道普勒先生告诉我,舒伯特一部作品也不想交给艺术出版商多米尼克·阿塔利亚(Domenico Artaria),因为他曾经拒绝他的三部弦乐四重奏。当时,舒伯特还是萨列里的学生,作品题写着‘献给恩师安东·萨列里先生——学生弗·舒敬上’,而阿塔利亚回绝道:‘我不收学生作品!’”我们并不清楚舒伯特投给阿塔利亚的是哪三部作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D 74》因为有新写的标题页,所以一定是其中一部。
    这次投稿被拒可能是舒伯特接下去四年(1816-1820)“四重奏空白期”的一个成因。也有可能是贝多芬新近出版的《F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95》让他印象太深了。然而,我们确定知道的是,年轻的舒伯特最爱上演新作的家庭室内乐组,这时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小乐队。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1818-1823)常被称为舒伯特创作史上的“困难时期”。这一点,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中也有反映。《C小弦乐四重奏,D 703》于12月开始创作,显示出鲜明的新方向,但没有完成。而19世纪20年代的三首庞大的晚期四重奏则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这些新的方向显示出他摆脱先前的自己的努力。当费迪南德告诉他说,他和伊格纳兹“又开始拉你的四重奏了”,舒伯特在1824年7月回复道:“我很惊讶于你的四重奏社,因为你居然把伊格纳兹给说动了!。但你们俩最好准备些不是我写的四重奏,因为我那些——除了你喜欢以外——什么都没有,而我写的所有东西你都喜欢。”
    舒伯特自己解释了创作《A小调弦乐四重奏,D 804》和《D小调弦乐四重奏,D 810》时所怀的目标。这两部作品写于1824年2月和3月,相隔仅几周。在他那封被频繁引用的写给列奥波德·库普尔维瑟(Leopold Kuppelwieser)的信中,他用廖廖数语概述了创作计划:“我最近在歌曲方面作为不多,但是写了几首器乐作品。我写了两首给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弦乐四重奏和一首八重奏,我还要再写一首四重奏;不管怎么说,这是我向大型交响曲进军的方式。”
    上面提及的三首四重奏中,舒伯特最终没有写最后一首,有几个原因。(《G大调弦乐四重奏,D 887》源起于另外的情境。)第一,伊格纳兹·舒潘齐格(Ignaz Schuppanzigh)和他的四重奏组拒绝演奏《D小调四重奏》。他们在1824年3月14日上演了《A小调四重奏》,这是舒伯特生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到自己弦乐四重奏的公演。第二,出版的拖延可能让他没兴趣再写一首四重奏了。出版广告中“三首四重奏,作品29”里,《A小调四重奏》是面世的唯一一部。这种情况,出版商的谨慎是主要原因。19世纪的最初20年里,受中产阶级沙龙世界欢迎的主要是易于演奏的四重奏,此外,钢琴渐占上锋,弦乐四重奏卖得也不如原来好。对高难度作品的需求减少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四重奏在9月出版,不久后,舒伯特就在给弗朗茨·冯·硕伯尔(Franz von Schober)的信中描述了这一情况。虽然他写的主要是关于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D 795》,而不是这首弦乐四重奏,但总体看来还是能说明问题的:“和莱德斯多夫(Leidesdorf)的生意一直不好。他什么钱都付不出,也没人买任何东西,不论是我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滥大街的烂货除外。”
    接下去几年里,舒伯特和朔特(Schott)、布莱特科普夫和黑特尔(Breitkopf & Haertel)、普罗伯斯特(Probst)都联系过,但都没用。这些出版商对出版他的四重奏——哪怕只出一首——都没有兴趣,甚至没有让他提交一首给他们看看。他们要的是简单易懂的钢琴独奏和二重奏,因为卖得好。弦乐四重奏因为它对创作技巧和乐思的更高要求而进入危机时期。它成为衡量作曲才华的标杆,因此就把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拒之门外了。另外,弦乐四重奏的演奏技巧也超出业余爱好者的能力,这也进一步导致这一体裁只能由专业团体演奏的局限。
    有趣的是,如今已成为每一个弦乐四重奏组保留曲目的舒伯特晚期四重奏,最早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会里引起公众注意的。这几首晚期四重奏和早期四重奏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具有“宏大风格”,也就是四重奏的外表和交响性的元素相结合。旧版《舒伯特作品全集》的编者尤瑟比乌斯·曼迪策夫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在1897年对这一风格总结如下:“虽然舒伯特在这一领域走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他的四重奏有一个共同点:乐队化的倾向。这在他乐思的内在特质和他对弦乐器的运用方式上都有体现。这是舒伯特所特有的东西,也许可以这样解释:他一直被强烈的冲动所驱使,要尽可能充分而完整地表达自己。这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很明显。”
    柯达伊四重奏团成立于1966年,由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经过几次人员变动,柯达伊四重奏团已经成为具有匈牙利传统弦乐四重奏风格的演奏团体了。乐团成立初期,受到弗里吉斯·向陀尔、维尔莫斯·塔特拉伊和安德拉斯·米哈伊诸教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后者对该重奏团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时至今日,柯达伊四重奏团差不多已走遍了欧、美与亚洲各地。他们的演奏曲目除了标准的古典曲目之外,偏重于匈牙利作曲的作品可称之为最准确与最权威的诠释。他们已经录制了全套的海顿、德彪西与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最近还准备为Naxos唱片公司录制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
    柯达伊四重奏团自成立以来成绩斐然,至今已获得“李斯特奖”(1970)、“匈牙利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1990)以及“巴托克·帕斯托利奖”(1996)。该团在Naxos演绎的多款海顿的室内乐作品都获得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以上的好评鉴,1993年发行的室内乐专辑(海顿:弦乐四重奏Op.64)被古典CD杂志评为最佳唱片,。
    柯达伊四重奏团的首席小提琴阿蒂拉·法尔瓦伊:16岁时即进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斯尼科夫斯基教授。1979年获西盖蒂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翌年获胡巴伊比赛一等奖。毕业以后,他在维也纳音乐学院的约瑟夫-西沃教授指导下继续深造。1980年加入柯达伊四重奏团。
    第二小提琴托马斯·萨博出生于布达佩斯。七岁即开始学音乐。1969年毕业于李斯特音乐学院。当时他已经是匈牙利国家乐团的成员了。后来成为布达佩斯节日乐队的第二小提琴首席。在大学期间,萨博研习并演奏室内乐,1969年成为柯达伊四重奏团成员。
    中提琴嘉博尔·费亚斯出生于杰尔,并在那里接受基本音乐教育。1963年-1967年进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并成为李斯特室内乐团成员。1966年他进入柯达伊四重奏团,1968年该团在布达佩斯举行的莱奥-韦纳国际四重奏比赛上获一等奖。1969年,费亚斯个人获ARD慕尼黑三重奏比赛二等奖。
    大提琴杰尔吉·埃德尔: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埃德-班达教授。完成学业后他继续在美国与加拿大的耶鲁大学(1978)、班夫中心美术学校(1983)以及威斯康星大学(1984-85)学习。他曾担任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多年。他还是埃德尔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始人。
    1999年11月9日,柯达伊弦乐四重奏团于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中国的观众有幸亲耳聆听这个世界著名的重奏团的现场演出。
    这套四重奏,从91年开始录制,最后完结于2005年,前前后后拖了10多年。虽然Naxos的早期唱片上,都没有标注详细的成员(后期已经有标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10多年中,成员肯定已经发生变化了。

舒伯特 C小调四重奏,D103 - 庄严地快板
舒伯特 第15号G大调弦乐四重奏, d.887 - 4. 极快板
舒伯特 第15号G大调弦乐四重奏, d.887 - 3. 诙谐曲 (活泼的快板)
舒伯特 第15号G大调弦乐四重奏, d.887 - 2. 稍快一点的行板
舒伯特 第15号G大调弦乐四重奏, d.887 - 1. 很中庸的快板
舒伯特 第14号D小调弦乐四重奏, d.810 -"死神与少女" - 4. 急板
舒伯特 第14号D小调弦乐四重奏, d.810 -"死神与少女" - 3. 诙谐曲 (甚快板)
舒伯特 第14号D小调弦乐四重奏, d.810 -"死神与少女" - 2. 流畅的行板
舒伯特 第14号D小调弦乐四重奏, d.810 -"死神与少女" - 1. 快板
舒伯特 第13号A小调弦乐四重奏, d.804 - "罗莎蒙德四重奏" - 4. 中庸的快板
舒伯特 第13号A小调弦乐四重奏, d.804 - "罗莎蒙德四重奏" - 3. 小步舞曲 (小快板)
舒伯特 第13号A小调弦乐四重奏, d.804 - "罗莎蒙德四重奏" - 2. 行板
舒伯特 第13号A小调弦乐四重奏, d.804 - "罗莎蒙德四重奏" - 1. 不太快的快板
舒伯特 第12号C小调弦乐四重奏, d.703 - "quartettsatz"
舒伯特 第11号E大调弦乐四重奏, d353 - 4. 回旋曲,活泼的快板
舒伯特 第11号E大调弦乐四重奏, d353 - 3. 小步舞曲,活泼的快板
舒伯特 第11号E大调弦乐四重奏, d353 - 2. 行板
舒伯特 第11号E大调弦乐四重奏, d353 - 1. 火热的快板
舒伯特 第10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d.87 - 4. 快板
舒伯特 第10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d.87 - 3. 柔板
舒伯特 第10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d.87 - 2. 诙谐曲,最急板
舒伯特 第10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d.87 - 1. 中庸的快板
舒伯特 第9号G小调弦乐四重奏, d173 - 4. 快板
舒伯特 第9号G小调弦乐四重奏, d173 - 2. 小行板
舒伯特 第9号G小调弦乐四重奏, d173 - 1. 有活力的快板
舒伯特 第8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d112 (op.post.168) - 4. 急板
舒伯特 第8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d112 (op.post.168) - 3. 小步舞曲,快板
舒伯特 第8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d112 (op.post.168) - 2. 持续的行板
舒伯特 第8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d112 (op.post.168) - 1. 不很快的快板
舒伯特 第7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94 - 4. 急板
舒伯特 第7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94 - 3. 小步舞曲,小快板
舒伯特 第7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94 - 2. 流畅的行板
舒伯特 第7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94 - 1. 快板
舒伯特 第6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 74 - 4. 快板
舒伯特 第6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 74 - 3. 小步舞曲,快板
舒伯特 第6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 74 - 1. 不很快的快板
舒伯特 第6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d 74 - 2. 行板
舒伯特 第5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 68 - 2. 快板
舒伯特 第5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 68 - 1. 快板
舒伯特 第4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46 - 4. 快板
舒伯特 第4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46 - 3. 小步舞曲. 快板
舒伯特 第4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46 - 2. 流畅的行板
舒伯特 第4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46 - 1. 柔板 - 较快的快板
舒伯特 第3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 36 - 4. a小快板
舒伯特 第3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 36 - 3. 小步舞曲,不太快的快板
舒伯特 第3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 36 - 2. 行板
舒伯特 第3号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 36 - 1. 快板
舒伯特 第2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 32 - 4. 有活力的快板
舒伯特 第2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 32 - 3. 小步舞曲,快板
舒伯特 第2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 32 - 2. 行板
舒伯特 第2号C大调弦乐四重奏,d 32 - 1. 急板
舒伯特 第1号弦乐四重奏,G小调,D18 - 4. 急板
舒伯特 第1号弦乐四重奏,G小调,D18 - 3. 行板
舒伯特 第1号弦乐四重奏,G小调,D18 - 2. 小步舞曲
舒伯特 第1号弦乐四重奏,G小调,D18 - 1. 行板 - 活泼的急板


 

 


詹姆斯·莱文指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

    舒伯特这首五重奏,A大调,D667,作于1819年,其标题因其第四乐章变奏曲主题采自舒伯特1817年所作的歌曲《鳟鱼》旋律而命名。此曲乃舒伯特与其好友、男中音歌唱家佛格尔在北奥地利旅行时,受到博文加纳热情款待,因此而受博文加纳委托而作,首演于博文加纳府邸。

    乐曲共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古典奏鸣曲式。开头以钢琴弹奏三连音音型,起连接全曲的作用。先是第一主题的呈示与发展,然后经过部形成E大调,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小提琴反复后进入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在以附点4分音符及8分音符进行的新节奏伴奏下,小提琴以C大调奏第一主题,展开幻想追逐。再现部第一主题发展音型以D大调由钢琴再现,通过短小的尾奏而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由3个抒情的旋律组成。第一旋律为F大调,第二旋律为升F小调,第三旋律为D大调。然后第一旋律以降A大调,第二旋律为A小调,第三旋律为F大调重现,为巴赫、莫扎特的传统。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极,A大调,复合三段体。以弦乐与钢琴对答,再构成赋格。
    第四乐章:小行板,D大调,主题与6段变奏。主题为歌曲《鳟鱼》,先以第一小提琴奏主题,弦乐陪衬。第一变奏把旋律分配给钢琴,弦乐琶音为衬托。第二变奏中提琴主奏,小提琴衬托,旋律移到低音提琴,钢琴奏复杂的快速经过句。第四变奏转调到三连音节奏,第五变奏也有转调,第六变奏和结尾使用原歌曲伴奏中钢琴的波浪音型。
    第五乐章:快板,A大调,不完全的奏鸣曲式,其中流露着匈牙利色彩。

 


布伦德尔与克利夫兰四重奏录制的《鳟鱼》是此曲最平衡的版本。5个人配合默契,相互烘托,使乐曲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美艺+格吕米欧三重奏:舒伯特:三重奏全集

    这张专辑收录了舒伯特仅有的二首弦乐三重奏,一首是完整的降B大调D581,另一首是只有第一乐章和少部分第二乐章的降B大调D471。完整的降B大调D581作于1817年,1869年2月15日由约希姆等首演。其四个乐章分别是:
    1.中庸的快板,降B大调,小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以8分音符为中心的前半部和以16分音符为中心的后半部两部分构成,以发展后半部为主。经过部后,以属调呈示由第一主题衍生的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合奏而通向小结尾。
    2.行板,F大调,三段体。第一段第一主题中包容各种节奏,利用各种形态进行。中段小提琴与中提琴奏卡农主题,以明朗的降A大调主题承接,然后再现第一段。
    3.小步舞曲,小快板,降B大调。主部以优雅的主题始,以小提琴为中心,中段降E大调,中提琴随外声二部断奏的伴奏音型,奏出单纯的舞曲,经反复,重复小步舞曲。
    4.回旋曲,小快板,降B大调。用类似海顿方式的活泼主题的反复构成主部,第一插句前半部以回旋主题部分动机逆行,后半部用三连音形成高潮。第二插句导入新的音型,最后以主题部分动机构成尾奏。
    专辑中还收录了舒伯特的全部钢琴三重奏,它们是:第一号,D898,降B大调,作于1827年,1828年1月28日首演。第二号,D929,降E大调,作于1827年。除这2首有编号的外,另有降B大调D28,仅一个乐章。降E大调D897,柔板,也只有一个乐章。
    舒伯特的三重奏结构庞大,蕴含着诸多动听的旋律,与他的《鳟鱼五重奏》以及《死神与少女》四重奏一样,都是非常优美的作品。CD2-6,是别名为《夜曲》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柔板,这曲只有一个乐章。是舒伯特的遗作,这段柔板也非常优美动听。
    舒伯特十分热衷于谱写室内乐作品,在他短暂的生命当中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室内乐作品,其中共写下两部钢琴三重奏作品,这首钢琴弦乐三重奏(D898)为第一号,写于1827年,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是在贝多芬去世的同一年里创作的。这首作品与贝多芬的最后一首钢琴三重奏(降B大调,Op.97),不仅用了同一个调性,而且在篇幅和规模上也是类似的。但是舒伯特在这首作品中展现了他的独特、成熟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在某种角度上,这种创作手法已超越了贝多芬,已从古典乐派进一步地向前发展了,它的精神已是明显的浪漫乐派的开端。这种超越尤其表现在他更加抒情、歌唱、具有丰富音色的片断,以及那些所有舒伯特的晚期作品中,在和声上不断出现的神来之笔。与绝大多数舒伯特作品一样,这是一首不把炫技放在首位上的作品,而是有着内在深度、着重于室内乐音乐性的作品“。痛苦的、女性化的、抒情的”——舒曼在他的著名评论文章中如此描绘这首三重奏。
    《舒伯特钢琴三重奏D.898》曾被舒曼称为“使世界为之一亮”的作品。舒伯特的两首钢琴三重奏在其作品中相当具有代表性,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充满着温暖与亲切,而且极具艺术性。舒伯特的作品较内敛,与他晚期的歌曲一样,展现了深刻的自省情感发掘。这两首钢琴三重奏又是舒伯特晚期情绪最丰富、最精致的作品。


专辑曲目:

CD1
01. String Trio in B flat, D.581 - I. Allegro moderato
02. String Trio in B flat, D.581 - II. Andante
03. String Trio in B flat, D.581 - III. Menuetto (Allegretto)
04. String Trio in B flat, D.581 - IV. Rondo (Allegretto)
05. String Trio in B flat, D.471 - Allegro
06. Piano Trio in B flat, D.898 - I. Allegro moderato
07. Piano Trio in B flat, D.898 - II. Andante un poco mosso
08. Piano Trio in B flat, D.898 - III. Scherzo (Allegro)
09. Piano Trio in B flat, D.898 - IV. Rondo (Allegro vivace)

CD2
01. Piano Trio in E flat, D.929 - I. Allegro
02. Piano Trio in E flat, D.929 - II. Andante con moto
03. Piano Trio in E flat, D.929 - III. Scherzo (Allegro moderato)
04. Piano Trio in E flat, D.929 - IV. Allegro moderato
05. Piano Trio in B flat, D.28 'Sonata' - Allegro
06. Adagio in E flat, D.897 'Notturno'

 


 

法句经【白话译文】(37)·生死品

$
0
0


  三十七、生死品


  原典

  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说诸人①魂灵亡神在,随行转生。
  命如果②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㈠
  从初乐恩爱,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㈡
  是身为死物③,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稿不败亡。㈢
  终始④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四)
  身四大为色⑤,识四阴日名;其情十八种,所缘起十二⑥。(五)
  神止凡九处,生死不断灭;世间愚不闻,闇合无天眼。㈥
  自涂以三垢,无目意妄见;谓死如生时,或谓死断灭。(七)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嘿到⑦,所往如响应。(八)
  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⑧随本像,自然报如影。(九)
  神以身为名,如火随形字;著烛为烛火,随炭草粪薪。(十)
  心法⑨起则起,法灭而则灭;兴衰如雨雹,转转不自识。(十一)
  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⑩;舍身复受身,如轮转著地。(十二)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十三)
  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生。(十四)
  性痴净常想,乐身想痴想;嫌望非上要,佛说是不明。(十五)
  一本二展转⑾,三垢⑿五弥广,诸海十二事⒀,渊销越度欢。(十六)
  三时⒁断绝时,知身无所直⒂;命气温暖识,舍身而转逝。(十七)
  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观其状如是,但幻⒃而愚贪。(十八)


   注释

   ①说诸人:向人们解说。
   ②如果:像果实一样。
   ③为死物:为必死之物。
  ④终始:指生命的轮回、完结。
  ⑤四大为色:四大,地水风火;色,物质也。
  ⑥所缘起十二:导致十八种的情有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揭示人生之苦的十二种原因。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⑦阴行而嘿到:暗暗地走动,无声地到来。
  ⑧种:种子。种子所生物像其自身。
  ⑨心法:小乘的说法,心法,即心王。它是宇宙中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之一。大乘的说法,若一切万有分为色心二法,则总合心王与心所为心法,相对於色法而言。
  ⑩不更:不轮换。
  ⑾一本二展转:一本,神也;二展转,再次地投胎转换生命形式。
  ⑿三垢:即指贪、瞋、痴,也称「三毒」 。
  ⒀诸海十二事:十二事,当指十二因缘;诸海即人生的苦海。
  ⒁三时:《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皆作三事。应是指「身、口、意」三业。
  ⒂无所直:即无所值。没有什么价值。
  ⒃但幻:只是空幻的。


  译文

  生死品大意是讲,人的魂灵死亡之後,其精神犹在,随顺以往的业力转世投胎再生。
  生命如同果实待熟,常恐遭逢零落之时:所有生命皆有苦,谁能达致不死境?(一)
  初从父母恩爱生,又因淫欲堕轮回:生命形成如闪电,昼夜流转难止息。㈡
  此身乃为必死物,唯有神识无定形:身死神识能再生,罪福依然如影随。 ㈢
  生命终结与开始,不是一世能了结,痴爱不除久轮回:堕入轮回受苦乐,身死神识不灭亡。(四)
  身躯与「四大」,皆为有质碍的物体,受、想、行、识等四阴,乃为无形之心法:幻变有情十八种,十八种有情皆因十二因缘起。(五)
  神识栖息有九处,生死轮回不断灭:世间愚蒙不知此层道理,蔽於愚闇无慧眼。(六)
  自我被(贪、瞋、痴)三垢蒙蔽,缺乏慧眼意根妄动生妄见:或谓死後如生时,或谓一死神识灭。(七)
  神识出入(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善与不善共五处:瞬息来去无声息,生死如响应斯神。(八)
  欲界、色界、无色界非真有,一切皆电宿业成:犹如种子随顺原初本体形相,人生善恶果报自然如影随形。(九)
  神识假借色身而被称为「名」,犹如燃烧之火因薪而得名字:点燃蜡烛为烛火,随遇木炭草木牛粪等薪柴而有不同名称。(十)
  心法起动万法起,心法寂灭万法灭:兴衰变幻犹如雨变冰雹(冰雹变雨),辗转循环不相识。(十一)
  神识行走於(天、人、畜生、地狱、饿鬼)五道之中,没有一处经历:舍弃此身复又受形於彼身,犹如车轮旋转行走,离开此地又著彼地。(十二)
  如人身居房中,一朝命去弃旧室:神识以身为房屋,身死神识不消亡。(十三)
  神识寄住形躯内,犹如麻雀藏笼中:鸟笼破坏雀飞走,身死神识飞逝再转生。(十四)
  痴愚之辈总视清净为恒常,痴想有身便是乐:嫌此望彼未得人生上等精义,我佛认为此辈乃是愚蒙之人。(十五)
  神识流转今世至未来世,贪瞋痴三垢、色受想行识五蕴,变幻扩充,便有了人世苦海的十二因缘,罪渊销尽,了脱苦海便得欢喜。(十六)
  身口意三事断绝之时,方知身躯一文不值:生命只不过是有呼吸、有体温和意识诸因缘和合而成,舍弃身躯,诸等因缘转眼消逝。(十七)
  当人死後僵卧地上,犹如草木一无所知:看到身躯相状原本如此,只是虚幻假有,而愚闇之人却贪恋不舍。(十八)


 

一人一张经典碟——柯达伊·《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

$
0
0


专辑名称:海顿:六首弦乐四重奏(Haydn: Six String Quartets, Op.76)
专辑艺人:柯达伊四重奏(Kodály Quartet)
唱片公司:Naxos
发行时间:1990年03月15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这是Haydn弦乐四重奏水平最高的一部作品,各个声部完美的融合非常符合Haydn理性的审美标准。音乐间流露出的优雅和节制,这是他音乐一贯的特色。 No. 62《皇帝》这首四重奏应该是这张专辑最富盛名的曲目了,特别是第二乐章的旋律,先后成为奥地利和德国国歌的旋律。
    不同时期的海顿作品,有不同时期的聆听重点。早期的四重奏基本上像是写给小提琴的协奏曲,所以第一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就值得特别注意。Kodály Quartet的演奏风格略带狂放,许多断奏的乐段在跳弓的使用上弓法都偏短,所以听起来有种激动兴奋的感觉。但他对于节奏感的拿捏极佳,同时即便在独奏乐段,也能延续合奏时的气氛,不会太抢风头,也大大增加了室内乐中的整体性。
    海顿中晚期后的四重奏作品,则在声部间的平衡上,作了很大的改进。对于四重奏团来说,如何适当的隐藏自我演奏的风格,进而创造出乐团整体的音色与音乐性,是能否成为一流四重奏团的指标。在这部份,Kodály Quartet四重奏也展现了绝佳的默契与一致性,彼此互相配合,在乐句及节奏上都极为统一,显露了顶级乐团的水准。

 


 

一人一张经典碟——谢霖·《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组曲集》

$
0
0


专辑名称: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组曲集(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专辑艺人:谢霖(Henryk Szeryng)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1997年04月15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J. S. 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1001—1006,大约作于1720年,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最高峰巅。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峰巅。这6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三、五为奏鸣曲,二、四、六为组曲,据推测,乃为当时克滕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史比斯(Joseph Spiess)所作。
  谢霖(1918—1988),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是匈牙利着名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教育家弗莱什(1873—1944)的嫡传弟子,也是其学生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幼年时受到很好的音乐教育,1933年首次举行独奏音乐会,之后则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加入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减少了音乐会的演出,直到1954年,钢琴家鲁宾斯坦访问墨西哥,为谢霖的技艺所震惊,力劝他重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奉献琴艺。由此,他才再次到世界各地举办大量的演奏会活动。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他的琴声紧密而有活跃,有一种天生的高贵气质,既富有诗意,有强调对作品深度的表达,艺术底蕴极其深厚,这一点从他拉的巴赫、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都能窥见。他对莫扎特作品的表达也狻为出色。谢霖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很有研究,他的演奏呈现出纯正的巴洛克风格,优雅而又严谨,为他人所不及,被视为这方面的典范。


曲目:
CD1
1-4. g小调第一号奏鸣曲BWV1001
5-12. b小调第一号组曲BWV1002
13-16. a小调第二号奏鸣曲BWV1003
CD2
1-5. d小调第二号组曲BWV1004
6-9. C大调第三号奏鸣曲BWV1005
10-15. E大调第三号组曲BWV1006

 




米尔斯坦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组曲集

    企鹅唱片评鉴三星,日本唱片艺术珍藏版极品推荐。巴赫无伴奏小提琴鸣奏曲与组曲,小提琴演奏的圣经,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之作。
    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是巴赫柯登时期的作品。二百多年来,这套作品被小提琴家们视为试金石,一生最想“征服”的作品。伟大的俄国小提琴家米尔斯坦录制这套唱片的时候已经七十岁,高雅的气质与成熟的艺术性不论在分句、旋律的发展上都有极美、极高水平的演出,七O年代出版后被英国《留声机》杂志赞叹为“令人惊叹的演出”,企鹅评鉴更认为这是一个“最令人满意”的版本。
    米尔斯坦的演奏具有贵族般的优雅气质,音乐中最困难的技艺障碍都被轻易地征服,细致的指法、精准的弓法,确保每个乐思紧密相连。
    这首曲目我已经喜欢很长时间了,但是一直不太好描述。最近终于是写了这么一些东西。因为巴赫的两套无伴奏都可以说是圣经级别的作品,虽然用一把乐器,但是要塑造的竟然是整个宇宙,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过我必须要说的是,刚开始听音乐的话对于这两部作品应该不会是非常的喜爱,甚至觉得比较枯燥,着我个人觉得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慢慢地越来越可以体会到作品的伟大。就是感觉伟大,不能用别的来形容。
    无伴奏小提琴比之大提琴更加复杂。大提琴是六首组曲,都是几首舞曲放在一起构成的。而无伴奏小提琴则是三首古曲(partita)和三首奏鸣曲(sonata)。我还是一首一首稍微说一下。一、二号古曲感觉是很庄严,很霸气。尤其是演奏速度较快的乐段,听起来确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或者更好的说法是被一下子震撼以至于完全没法行动了。三号古曲倒是更加柔和,尤其是有一段是听起来非常开心的(记不清是第几乐章了),我对于这段简直是喜欢的无以复加。用一种严谨,霸气的方式演绎快乐我还是第一次感受,确实非常特别,而且舒畅。其他的乐章也是更加柔和一些,没有那么锋芒毕露(可能是米尔斯坦的演绎的缘故)。至于奏鸣曲,整体节奏都慢了下来,更加的深沉。应该是由于古曲都是舞曲构成的吧,尤其是一号一开始的乐段。一号奏鸣曲一般也是录在CD1的最前面。可以说我是一听到这个旋律,就被抓住了。这种深沉中还包含着一种昂扬,虽然是小提琴,但是却有一种巨人的味道。不紧不慢,就是因为自己绝对的实力。但是最后的部分节奏突然变快,突然就有了一种很强的侵略性。对于这些奏鸣曲风格都比较相似了,慢些的部分比较庄严,快些的部分也并不是单传的欢快而是激昂。但是内容就不是很容易抓住了。感觉帕格尼尼的魔鬼的感觉和这个比起来还是差得远。整首曲子中小提琴不时一下一下用力的演奏,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让人感慨小提琴还可以这么有力量(好比听到帕格尼尼感叹还能有这样诡异的演奏方式)。对于这首曲子要是说最喜欢的部分,应该是三号古曲那个特别欢乐的桥段,加上一号奏鸣曲的前面的部分以及最后,还有第二号很后面一段缓慢优雅的乐章。
    整体来说曲目的最大特点是严谨,精确,这样就很自然的带出了庄严,甚至一份霸气。在我这个年少轻狂的人看来米尔斯坦的演绎确实是更加出色甚至也是圣经级别的演绎。我看到过认为克雷默的演绎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观点也去听了克雷默的演绎,确实别有风味。比起米尔斯坦更加幽默,朴实,平易近人。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米尔斯坦通过乐曲传达的东西。海菲兹应该也是演绎过这首曲目,不过我感觉他并不很适合,他的特点偏向华丽,米尔斯坦沉着,富有风度,但是更加简单的演绎效果应该还是更好一点。只于版本,好像一般认为米尔斯坦四十年代的版本最出色,EMI七十年代的也不错。我有DG当年的黑胶转制和DG大禾花的重制,和EMI七十年代的那张CD听起来差别不大。巴赫的曲目这两个无伴奏也是少有的比较不太华丽的作品。我个人对于巴赫的喜欢甚至崇拜就是从无伴奏开始,竟然还可以有这样的音乐,别的曲目比之失色啊!所以后人也确实没什么类似的作品,可以说直接空前绝后,虽然有点霸道,但是不得不敬佩。
    在最后还是想啰嗦两句,对于这种曲子还是应该自己很安静的时候听。会比较容易发现很多乐章里深藏的美好的东西。古典音乐还是不太适合平常的消遣。当然了也会有些曲目适合让人从烦躁变得安静。不过这首曲目应该不算,毕竟还是太复杂了。另外在以后一定会在好好感受下克雷默的演绎以及西盖蒂,舒姆斯基等人的演绎,现在暂时还是喜欢米尔斯坦的版本。


 

一人一张经典碟——卡萨尔斯·《巴赫:大提琴无伴奏六首组曲》

$
0
0


专辑名称:巴赫 大提琴无伴奏六首组曲(J. S. Bach: The 6 Cello Suites)
专辑艺人: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
唱片公司:EMI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7年09月16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如果说巴赫和他的音乐即是宇宙现象本身,那么他(它)们便不仅仅是地基而是整座大厦,便不仅仅是骨骼而是整个血肉之躯,而何况他(它)更是本质,更是灵魂?肉体与灵魂,精神与物质,内涵与形式,理智与情感甚至人与音乐,难道是可以拆开来分析的吗?这些事物均衡而有机地构成了巴赫的音乐生命,它与宇宙同构。
  《无伴奏大提琴级曲》是巴赫为数众多的作品中最具“元素”性质的巨作之一,结构严谨、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内涵深刻又时时洋溢着情感的光辉,是音乐史上难得的具有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难度和接受的广度的杰作。它被称作大提琴的“旧约圣经”,是演奏家技术与修养的试金石,而从作品的总谱上,更显示出巴赫对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创造性和预见性。
    J. S.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大约作于1717年,克滕。巴赫的这一套组曲采取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即集数种古典舞曲组成。当时克滕宫廷中有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巴赫以这两位演奏家作为对象作成这套组曲,这套组曲谱系巴赫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抄下来,原谱没有速度标记。现在这套组曲的速度标记有多种历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所标标志,公认的版本是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H.贝尔卡所标,卡萨尔斯所标版本也极为重要。
    这一套组曲,第一号,G大调,BWV1007,共6曲:1.前奏曲,中板,自由的即兴性。2.阿勒曼舞由,中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庄严的快板,二段体,两段都反复。4.萨拉班德舞曲,极慢二段体。5.小步舞曲1和2,l是G大调.2是G小调。6.吉格舞曲,快板,二段体。这个吉格舞曲贝尔卡版的弓法有些问题,较正确的是卡萨尔斯版。
    第二号,D小调,BWV1008,共6曲:1.前奏曲,较慢的中板,音阶进行为主的主题,这个主题各种各样的转调、发展,最后是5个最强的和弦。2.阿勒曼舞曲,中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有力的快板。4.萨拉班德舞曲,极慢板。5.小步舞曲1和2。6.吉格舞曲,二段体。
    第三号,C大调,BWV1009。这一首规模最大,其中第五曲布列舞曲最为著名,共6曲;1.前奏曲,庄严的快板。2.阿勒曼舞曲,快板,二段体。 3。库朗舞曲,庄严的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5.布列舞曲1和2,1是适中的快板,C大调;2是C小调,二段体。6.吉格舞曲。
    第四号,降E大调,BWV1010,共6曲;1.前奏曲,中板。2.阿勒曼舞曲,较慢的快板,二段体。3.库朗舞曲,庄严的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极慢板。5.布列舞曲1和2,庄严的二段体。6.吉格舞曲,较快的快板。
    第五号,C小调,BWV1011,共6曲:1.前奏曲,序奏部为极慢板,然后转为较慢的快板。2. 阿勒曼舞曲,庄严的二段体。3.库朗舞曲,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二段体。5.嘉禾舞曲1和2,第一节奏活泼,第二是平静的流动,彼此对比。6.吉格舞曲。第六号,D大调,BWV1012,当初古大提琴为六弦,
    这首第六号乃巴赫为自己发明的五弦古大提琴而作,此曲结构也比较宏大,共包括6曲:1.前奏曲,刚健有力。2.阿勒曼舞曲,慢板,具洛可可式装饰的优雅。3.库朗舞曲,有力的快板,二段体。4.萨拉班德舞曲,二段体,全部使用复音演奏。5.嘉禾舞曲1和2,二段体,这一首也较为著名。6.吉格舞曲,快板。
    巴赫为古大提琴和大键琴一共创作了3首奏鸣曲,BWV1027—1029。这3首奏鸣曲为当时克滕宫廷的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所作,大约作于克腾时期。当时的古大提琴是六弦琴,用现在的大提琴来演奏技巧上有一定难度,这3首奏鸣曲也不如6首无伴奏组曲变化多端,所以现在演出机会不多。但这一组奏鸣曲充分表现了低音弦乐器优美的表现力。
    这3首奏鸣曲,第一号,G大调,BWV1027,共4个乐章:1.慢板,田园曲风的优美主题。2.不太快的快板,赋格曲。3.行板,虔诚的、沉缓的冥想曲风格。4.稍慢的快板,赋格曲。
    第二号,D大调,BWV1028,共4个乐章:1.慢板。2.快板,二段体,第一段大部以二重奏方式进行,第二段是古钢琴呈示的主题形成的赋格曲。 3.行板,平静而富歌谣性质的主题。4.快板。
    第三号,G小调,BWV1029,没有缓慢的序奏,共3个乐章:1.较快的快板。2.慢板,二段体,大提琴与古钢琴互为模仿地对答歌唱。3.快板,赋格曲。(林逸聪)
    演奏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的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种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与的。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着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Bach: Cello Suites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父子·《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
0
0


专辑名称: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Beethoven: Complete Music for Cello & Piano)
专辑艺人:布伦德尔父子(Alfred Brendel, Adrian Brendel)
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Ltd
发行时间:2004年10月08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贝多芬为大提琴和钢琴所作的五首奏鸣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意义在某些方面确实超过了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在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里,除最后一首作于1812年外,其余九首均创作于1797年到1803年之间,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个创作期。而他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虽然在数量上仅相当于前者的一半,但在创作时间上则分布的更加均匀。其中前两首写于1796年,第三首写于1808年,后两首完成于1815年,这就使我们对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演变和二重奏鸣曲概念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作为最早的为大提琴和钢琴所写的作品,贝多芬在其创作过程中针对这个新的领域里遇到的问题作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乐器间的平衡:大提琴中音区浑厚且富有歌唱性;而十八世纪的维也纳钢琴音色偏弱,且很难表现延迟音。如何在这两件乐器间维持平衡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为克服这些难题,贝多芬在作品里避免给大提琴过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且在前四首奏鸣曲里完全排斥了慢板乐章(某些乐章的引子除外)。直到后来钢琴的琴弦逐渐加粗、构架更加坚固、音色越发洪亮有力的时候,贝多芬才在第五号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放宽了对大提琴的约束,此时他已不再担心大提琴的音响会盖过钢琴。时至今日,钢琴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变革,其功能已臻完善,特性被开发到极至,在演奏这些作品时往往轻易的就将大提琴的低音淹没,这是前人始料未及的。
    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和第二号于1796年夏天写于柏林,当时贝多芬正在里希诺夫斯基王子(Prince Karl von Lichnowsky)的陪同下在布拉格和德雷斯顿巡回演出。 贝多芬与大提琴演奏家让·路易·杜伯特(Jean-Louis Duport)合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表演了这两首曲子(这位皇家大提琴家当年曾与莫扎特合作,并得到了莫扎特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的题献)。为此普鲁士国王赐予了贝多芬一个金色鼻烟壶,据说相当于“大使级别的礼遇”,这无疑促使贝多芬将这两首曲子合并成作品第五号出版,并题献给了国王威廉二世。两首奏鸣曲的样式相似,都是以一个慢板序奏开始,引出一首篇幅庞大的快板乐章,然后以一首规模较小的回旋曲结束。 F大调第一号奏鸣曲的开场白富有戏剧性,这里大提琴获得了一次展示自己深沉的低音区的机会。之后的快板乐章里,除了在柔和的第二主题中大提琴的地位稍微显著以外,整个乐章基本上由钢琴占据主导位置,特别是第一主题和若干个副部主题。出版商Artaria在作品首页上将这两首作品描述成“有大提琴助奏的钢琴奏鸣曲”,由此可知一二。回旋曲里两件乐器以卡农的手法相互追赶、交叠;中间的插部带有十八世纪末非常风行的土耳其风格。 G小调第二号奏鸣曲的慢板引子较第一号更加扩展,给予了大提琴更大的发挥空间;第一乐章结构更紧凑,感情更热烈;这里仅有两个主题,由两件乐器共同分担;发展部以第一主题的一个短小动机为基础,经历了若干次转调。诙谐的G大调回旋曲里,两件乐器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追逐;尽管这里的两个对立主题都由钢琴领奏,贝多芬却把中间引人入胜的插部留给了大提琴。
    A大调第三号奏鸣曲的创作始于1807年,完成于1808年初,并在1809年四月由莱比锡出版商Breitkopf & Hartel出版。 贝多芬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亲密朋友格莱申斯坦男爵(Baron Ignaz von Gleichenstein),因此可以说它与第五交响曲是同步完成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与同时期的另两部作品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微妙的关系:一个是第七交响曲里的三重奏,另一个是“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首的开头部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里,两个抒情的主题均由大提琴陈述出来,旋即被钢琴接替;紧接着主题重复,乐器的顺序则颠倒过来。发展部构建于第一主题之上,随后是再现部和尾声。第二乐章是一首轻快活跃的谐谑曲,这里对切分音的运用比较突出,甚至比旋律更引人注目,中间包含的一个类似三重奏的段落预示着后来的第七交响曲。谐谑曲之后,一段流畅如歌的E大调行板引出了灿烂的末乐章。末乐章是一部结构精炼的完整的奏鸣曲式,这里洋溢的热情和活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首的主题。
    贝多芬的最后两首大提琴奏鸣曲写于1815年七月和八月间。 1817年三月,两首曲子合并为作品102号,由出版商Simrock在波恩出版。 这两部作品是为舒潘齐四重奏组(Schuppanzigh Quartet)的大提琴手约瑟夫·林克(Joseph Linke)所写的,贝多芬将它们献给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马丽·冯·俄尔多蒂伯爵夫人(Marie von Erdoedy)。当时的约瑟夫·林克正在伯爵家作孩子们的音乐老师。第四号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着近乎于单主题的结构设计;第二乐章,也就是终曲,则由一段狂想曲般的前奏拉开帷幕,其后的结构设计与第一乐章一样独特新颖。用贝多芬自己的话讲,这种不寻常的构造叫做“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以行板开始,由大提琴占据首要位置,尔后乐曲的步伐加快,变成一首A大调活泼的快板,旋律棱角分明,体现出贝多芬为人耿直、永不妥协的个性。第二乐章九小节长的引子过后,乐曲短暂的回顾了第一乐章行板的旋律。后面的快板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奏鸣曲式;这里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发展部之前,大提琴奏出的五度和声三次被钢琴抑扬扬格的乐句打断,扰乱了乐章的和声走向,制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品102号的第二首,也就是D大调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始的快板明快爽朗,开门见山的进入第一主题,紧跟着是表现幅度更大的第二主题。这个乐章发展部虽然短,但主题在再现部里继续得到了发展。诗意盎然的第二乐章是所有五首奏鸣曲里唯一的慢板乐章,为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题基于钢琴和大提琴之间的一段对话;第二部分则是另一段对话,两件乐器在摇摆的伴奏音型的陪衬下,细腻缠绵的对唱。乐曲不间断的进入末乐章,这是一首雄健的三声部赋格,主题由一段上行音阶开始,分别被大提琴和钢琴含蓄的奏出。乐章行进到三分之二处时,闪现出一段温柔的乐思,与之前的赋格对比强烈,但它稍纵即逝,很快又被赋格取代。
    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除5首奏鸣曲(作品第5号2首,作品第69号以及作品第102号2首)以外,还有根据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主题写作的两首变奏曲和根据亨德尔清唱剧“犹大·马卡比”中的主题写作的一首变奏曲。他的大提琴奏鸣曲是这种体裁最早的尝试之一,然而作为一位超级钢琴家,贝多芬本人十分不愿意让音量较大的大提琴在两件乐器的合作中压过当时声音还比较柔弱的钢琴。因此在他前4首大提琴奏鸣曲中,能让大提琴充分发挥其抒情特性的慢乐章都比较短。直到1815年写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音量浑厚的“锤子键琴”(即比较现代的钢琴),贝多芬才放心地为这首曲子写了一个较长的adagio乐章。我觉得也正因为这些曲子对大提琴来说并不是所谓的“炫技”曲目,因此平时大提琴家演奏的并不太多。另外,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对这些曲目的成功是十分必要的。

    布伦德尔父子的录音是近年来最好的版本,音效自然是比上面罗斯特洛波维奇和里希特的版本好不少。小布伦德尔是相当有造诣的大提琴家,不仅与他父亲配合默契,而且他的自然流畅还促使老布伦德尔摒弃了某些他晚年经常出现的过于矫饰的倾向,把这些原本并非特别“重型”的曲子演奏得轻巧活泼。


Disc 1
Ludwig van Beethoven
01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Adagio sostenuto ed espressivo
02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Allegro molto - Più tosto presto
03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Rondo. Allegro
04 Cello Sonata No. 4 in C major, Op. 102 No. 1: Adagio - Allegro vivace
05 Cello Sonata No. 4 in C major, Op. 102 No. 1: Adagio - Tempo
06 Cello 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 Allegro ma non tanto
07 Cello 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 Scherzo. Allegro molto
08 Cello 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09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Theme. Allegretto
10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
11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I
12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II
13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V
14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
15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I
16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II
17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VIII
18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IX
19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X. Adagio
20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XI. Poco adagio
21 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Mozart's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Variation XII. Allegro
Alfred Brendel, Adrian Brendel


Disc 2
Ludwig van Beethoven
01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Theme. Allegretto
02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
03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I
04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II
05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V
06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
07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I
08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II
09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VIII
10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IX
11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X. Allegro
12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XI. Adagio
13 Variations in G major on Handel's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Variation XII. Allegro
14 Cello Sonata No. 5 in D major, Op. 102 No. 2: Allegro con brio
15 Cello Sonata No. 5 in D major, Op. 102 No. 2: 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affetto
16 Cello Sonata No. 5 in D major, Op. 102 No. 2: Allegro - Allegro vivace
17 Cello Sonata No. 1 in F major, Op. 5 No. 1: Adagio sostenuto - Allegro
18 Cello Sonata No. 1 in F major, Op. 5 No. 1: Rondo. Allegro Vivace
19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Theme. Andante
20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
21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I
22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II
23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IV
24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V. Si prenda
25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VI. Adagio
26 Variations in E flat major on Mozart's 'Bei Mannern', WoO 46: Variation VII. Allegeo

 

 


罗斯特罗波维奇、李赫特演奏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罗斯特洛波维奇可能是唯一能与里希特一起演奏室内乐的大提琴家,反正我还没有见到里希特与其他人演奏的这些曲子。这个录音是60年代初制作的,到现在仍然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最经典演绎。两位法国人Gendron和Français合作的变奏曲轻快流利,音效更胜奏鸣曲录音一筹。Philips又出过一个50周年纪念版,反倒删去了3首变奏曲。

 


杜普蕾演奏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皮埃尔·富尼埃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演奏贝多芬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

    著名法国大提琴大师Pierre Fournier曾先后三次录制《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最早是与Schnabel一起录制的版本,第二个便是与Gulda的现场录音,第三个则是与Kempff的现场录音。前两个各有特点,俺都喜欢,第三个与Kempff的现场录音可能是最多人买的版本,俺听过之后不喜欢(正如企鹅激光唱片指南所说的:虽质朴,但缺乏幻想气氛),所以没买。
     这里仅谈谈Fournier与Gulda合作的版本,对于这个演绎,企鹅指南的频价是:“Fournier早先的一个版本是1959年在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勃拉姆斯大厅录制的,这个版本虽然不够质朴自然,但很有份量。Gulda在其中的贡献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伙伴。《变奏曲》本来是供人消遣的小品,可是在Fournier手中却别有一番情趣。两件乐器的声音都比较靠前,在理想的音响环境里获得了理想的平衡,音质饱满而自然。”(我只认同此版不够质朴的评价,至于不够自然,俺则不敢苟同,这个演绎正好在协作与对抗之间取得了平衡,这也是贝多芬奏鸣曲的精髓所在,若是一方太过文弱或谦恭就太没趣了)
     这个版本原先以DG的Dokumente系列发行,但又于发行年代较早,可能仅有一些老一辈乐迷才有机会收藏,我费尽周折,最后才有幸购买到此版的二手CD(说是二手,其实品相几乎全新)。后来又以Centenary  Collection系列发行,这个系列应该是小双张至于价格是中价还是廉价就不清楚。因我没买过这个系列的牒,但这个系列的发行量好像也不多,目前也不好找,至于转录效果如何?因为我自己没听过,也未见过对该版的相关评论,这里就不妄加评论了,但就封面设计而言,我个人不喜欢。不久前,在网上发现DG再次以小双张的形式发行,封面改为漫画的形式,颇为生动,与这个演绎的格调有异曲同工之妙。高兴之余,我也颇为担心此录音会像Heifetz在Decca的录音一样背重新数码制作,因为这种数码转录技术在Heifetz那个录音中已被证实不太成功。真希望DG仍沿用Dokumente系列的那个转录,但由于没购买到新版,这里我也不好作任何评论,希望购买到Centenary  Collection系列或这个最新版的朋友在这里踊跃发言,也好扫除未买此版朋友的疑虑。
    大师级的大提琴家FOURNIER技巧熟练而不炫耀,处处表现出法国欧陆文化气色,温文尔雅及君子风度。合奏曲讲求合作的默契,心灵相通,不分轩轾而融入音乐当中。但每个大师都有自己风格并加上一定份量的傲气,要摒弃自我表现,又谈何容易。此贝多芬奏鸣曲是1960德国DGG录音,刚好有STEREO,录音平稳而真实,通透度及平衡甚佳但不夸张,FOURNIER+GULDA是绝完美的配搭,可算是无懈可击,两人不卑不亢,不矫情的音乐感,可一不可再。自此合作之后GULDA曾扬言:『无其他人可取代他心目中FOURNIER的地位,以后亦不会再与其他人合作奏此奏鸣曲』,大提琴家Heinrich Schiff曾向GULDA提出合作要求,终于受拒绝,显然GULDA对此次与FOURNIER的合作视为完美,亦想保留此光荣好一页。他俩亦师亦友,父子相称的关系,他们的相识交往确有微妙的缘份,(一)FOURNIER是法国人,GULDA是奥地利人,(二)FOURNIER年长于GULDA 24年。GULDA亦从FOURNIER身上学了不少个人修养和音乐启发,他们惺惺相惜,互敬互重,有这深厚感情,正是最佳合作的伙伴。
    FOURNIER于1946年得到钢琴大师ARTUR SCHNABEL的赏识,获参加于皇家阿以拔Hall演出此贝多芬奏鸣曲,这CD亦是笔者的珍藏,Schnabel是当年代钢琴大师中的大师,当然是肃然起敬,Schnabel的皇者霸气,气派与锋芒叫人难以招架,在演绎技巧方面无庸置疑,但可借是某方被带着走,不是笔者喜欢的合奏曲。总结而论FOURNIER与GULDA是水乳相融的情谊,亦是天衣无缝的演奏,不可多得的真音乐。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Compact Disc 1
Sonate F-dur op. 5 No. 1 (in F major. en fa majeur)
Sonate F-dur op. 5 No. 2 (in G major. en sol majeur)
Donate A-dur op. 69 ( in A major. en la majeur)
Compact Disc 2
Sonate C-dur op. 102 No. 1 (in C major. en ut majeur)
Sonate D-dur op. 102 No. 2 (in D major. en re majeur)
12 Variationen uber ein Thema [aus (Judas Maccabaeus) WoO 45]
7 Variationen uber das Duett [(Bei Mannern, welche Liebe fuhlen) WoO 46]
12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op. 66]

 


 

一人一张经典碟——格鲁米欧·《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和双簧管协奏曲》

$
0
0


专辑名称: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和双簧管协奏曲(Bach: Violin Concertos, BWV 1041 & 1042; Double Concertos,BWV 1060 & 1043 )
专辑艺人: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  )
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Ltd
发行时间:2014年08月28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巴赫留下的小提琴协奏曲,只有A小调、E大调和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3首。除此之外,据说至少还有3首,它们是大键琴协奏曲D小调BWV1052、F小调BWV1056、双大键琴协奏曲C大调BWV1061的原曲,可惜未见原谱。这3首仅有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于克滕时代,它们保留着意大利作曲家柯莱里、维瓦尔弟等人的风格,结构上采用急—慢—急的三乐章形式,伴奏采用弦乐合奏与数字低音。
    这3首协奏曲,第一号A小调,BWV1041,大约作于1717-1723年间,全曲共3个乐章:1.快板,手稿上并无速度标记,最初由弦乐合奏呈示主题,主奏小提琴开始进入时甘美而带有一些哀愁,中间部分与弦乐合奏有优美的应答。2.行板,以低音的严肃主题展开,主奏小提琴演奏优美无比的咏叹调音型,中间部分两把小提琴的协奏构成幅度很大的弧形起伏。3.非常快的快板,有点像库朗舞曲的节奏,这一乐章是兴奋的乐队快步舞曲。
    第二号,E大调,BWV1042,大约作于1717-1723年间,共3个乐章:1.快板,正主题以3下槌击开始,这一乐章是平衡的ABA三段曲式,对比性的中间部分发展了叠句片段,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2.慢板,这时这首协奏曲中最动人的乐章,独奏小提琴奏出纤细高雅而又富有表情的旋律,其背景是有深长余韵的低音弦乐器不断反复的节奏。3.非常快的快板,采用的是法国芭蕾回旋曲与意大利复奏形式的符合形态,其中主题重复5次。在此期间,主奏小提琴出现4次,分别奏变化各异的华丽旋律,最后的主奏部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张Philips中价银线系列中,格鲁米欧不管是和克雷伯斯合作的双小协,还是与霍利格尔合奏的小提琴和双簧管协奏曲,默契感自始自终浑然天成,而在他自己担当主奏的两首小协中则充分发挥了巴赫音乐的特质。
    这张唱片收有巴赫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不过乐队表现得冲劲有余,未免稍有遗憾。而格鲁米欧与克雷伯斯合作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也许是两把小提琴富有活力的竞奏合作的缘故,而乐队部分也像是稍稍添了几分端庄,整个儿气氛就出来了,显示出了巴赫的风格。
    据奥尔的看法,在这首作品中,两把小提琴应有第一、第二的区别,二者所具的乐思都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乐评家们认为巴赫这首协奏曲应当被视为大协奏曲的精彩范例,即一个独奏组与大协奏组的对奏。在此,使我们感到惊讶的不仅仅是巴赫那两把小提琴各自充满了活泼而自由的乐句,而且还在于他使乐句融合成活力充溢的整体的那种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格鲁米欧与克雷伯斯的这个版本当然还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想象,但已经是我们所能找到的一个示范佳作了。
    至于巴赫的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这里当然是听格鲁米欧和霍利格尔两位大师的绝佳演奏。虽然协奏曲这种形式当初是从维瓦尔第他们那里引来的,而巴赫却能使之平添三分绵密浑厚气韵,于是那些嬉游喧闹的漂亮乐句就像是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力量支持,终于能够创造出任何一种有意义的东西来了。
    巴赫作为天才音乐家蜚声于世界乐坛,是当之无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时,并未得到音乐界应有的重视。他死后70年间,几乎无人问津他的作品。其原因是由于十八世纪末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已经形成,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已经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被视为陈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风格。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西欧浪漫主义钢琴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发现了他的《受难乐》,再由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部作品,震惊了当时的乐坛,使得浪漫派音乐家大为惊叹。从此,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巴赫有精湛的对位技巧,且描绘生动,热情奔放,平时才气横溢,无须特殊激发就能写出大量乐曲。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虽然大部分已经散失,但仅留下的也有五百余部,至今为止,乐坛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巴赫一生对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音乐之父”。
    格鲁米欧是法比学派的代表者,是巴赫的杰出演绎者之一。巴赫复调音乐本身的多层次复杂结构被他演绎得清晰到位,是巴赫的小提琴作品的首选!

 

 

 

谢霖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BWV1043,作曲年代大约在1717-1723年之间,仍由急—慢—急三乐章构成:1.活泼的快板,也是以弦乐合奏开始,这个乐章以卡农型对位法处理,开头主题先由第二小提琴呈示,第一小提琴高五度模仿,然后互相应答。再改由第二小提琴对第一小提琴的模仿,始终以赋格方式对乐章进行华丽的装饰。2.从容的最慢板,这一乐章充分展示了小提琴柔美的优雅,两件独奏乐器以二重奏的方式扩展主题,酝酿出极高雅的气氛,然后再与合奏群相答。3.快板,这个乐章并非舞曲风格,以主奏与合奏的巧妙协调,在快活的气氛中承购厚重的绚丽色彩。
    巴赫为小提琴和双簧管而作的协奏曲,C小调,BWV1060,可能是为一场咖啡馆音乐会而作,作于1730年,在一个星期五晚8时至10时之间。现存的这首协奏曲,被认为是巴赫为以前写的双小提琴或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的改编曲,配器除两件独奏乐器外,协奏为弦乐队,快-慢-快的3个乐章是:1.快板,2.慢板,这个乐章其实是两件乐器优美的二重奏,弦乐谨慎地退居于背景地位,3.快板。

 

 


 

一人一张经典碟——格鲁米欧·《巴赫: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
0
0


专辑名称:巴赫:小提琴奏鳴曲全集(Bach: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BWV 1014-1023 )
专辑艺人: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  )
唱片公司:Columbia Masterworks Records
发行时间:1976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人们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很熟,而对他另一套《小提琴奏鸣曲BWV1014-1019》则知之不多,这套作品大约作于1717至1723的六年间,为小提琴和羽管键琴而作,熟悉巴赫作品年份者会知道这套作品与他的“小无”一样,都创作于克滕时期,巴赫专家们认为:“小无”是幻想与感情交织的作品,而这套则属技巧化或通过技巧表达知性,但也有人认为:悲痛与神秘感支配着这些作品,这很可能与他前不久丧妻相关(其实扯上丧妻没有必要,反倒让作品的涵盖变的狭窄),因此它更多是表现了感情与内在体验,对此虽不能完全赞同,我还是倾向于后者,用技巧与知性并不能概括这套作品的基本,在小提琴技巧的写法上,它远不如“小无”,当然也有技巧与知性的表达,但以此来概括并不准确。
    在音乐史上,1750年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年老巴赫仙逝,但这一年还有另外的意义——即1750年是奏鸣曲发展的一个界碑期,在此之前,奏鸣曲指一件或几件乐器加通奏低音伴奏的作品,它可以区分为一个至四个声部,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是它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多由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架键盘演奏通奏低音,而为一个声部所写的奏鸣曲我们熟知的就是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只是此类作品在巴罗克时期并不多见,或者说句更直白的话:1750年前的奏鸣曲可以只有一个声部,也可以是多声部由室内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我们可以在罗西尼那套有名的《6首四重奏鸣曲》中看到它的影响),而1750年之后,奏鸣曲仅指一架键盘乐器或独奏乐器外加键盘乐器演奏的作品,它已经与重奏作品严格区别开来。
    而巴赫这套作品在曲式上最大的意义在于:在乐器组合上,已经具备了现代二重奏鸣曲的基本特征,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如科莱利、普塞尔、亨德尔那样的巴罗克式二重、三重奏鸣曲,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可惜,这部作品在曲式发展上的重大影响很少有人论说,若不嫌罗嗦,我再简说几句,以巴罗克三重奏鸣曲为例,它特指具有三个声部的奏鸣曲,最起码需要四件乐器来演奏,两把小提琴演奏上方旋律(上方的两行谱),而通奏低音部分(也有称作数字低音)也至少需要两人,一人演奏低音弦乐器,另一人用键盘的左手演奏低音旋律(固定低音),而右手则演奏由数字标明的和声,在低音旋律谱表上一般会用数字提示演奏者在哪里去用右手去实现和弦,为啥要这样?为啥通奏低音部分至少需要两人?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一、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复调特征(线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把通奏低音部分突出来,也就是说,低音部分是低沉的,但一定是明晰有力的,否则就难与构成“多重线性”,也难以对上方旋律形成有力的支托,这是根本性的,二、从当时乐器的音量上考虑,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的音量都不高,表达有限,一件乐器肯定玩不转整个通奏低音声部,也很难与上方小提琴声部搭配对置,非至少两件乐器不可,因此,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至少需要四人来演奏。
    但巴赫这套作品具有特别意义,老巴赫大胆的化繁为简,它将上声部的两行谱合并为一行,两把小提琴变为一把,同时去掉了维奥尔琴的低音旋律部分,保留羽管键琴的两声部,这样,现代二重奏鸣曲的“雏形”在这里确立了,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键盘的右手部分竟然和小提琴一样去分享旋律,在这里,谁还能说巴赫“保守”!他在这里的“创新”是历史性的——即键盘的伴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陪衬,就像他独创性的把大提琴拉上独奏的历史舞台一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键盘的伴奏也有了质的改变与提高,这在当时非比寻常,而且对后人形成决定性影响。
    此外,再提醒两句,当时的奏鸣曲分为两类,一是室内奏鸣曲,世俗性质,乐章不等,一般由前奏曲风格、赋格、舞曲等乐章组成,慢快相间,二是教堂奏鸣曲,四乐章,音乐性格相对要严肃,将它定型的是科莱利,作品尊循慢——快——慢——快的对比乐章,巴赫这套作品除BWV1019外,均采用教堂奏鸣曲式,就巴赫这套作品说,对比不仅在乐章间的速度上,同时也表现在每首之间,如第一首与第二首,情趣表达明显不同,两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恰成映照,一首凄美如颦,一首平缓如歌,这在聆听时是需要关注的,总得看,这套作品相对复调色彩略淡,以突出深刻的内在体验与力量。
    第一号第一乐章b小调,前奏曲风格,巴罗克式抒情的典范之作,沉而不溺、忧而不伤,一缕淡淡的思绪随风飘零,小调特征明显,在键盘恬静优美的序奏后,小提琴深情进入,两者在主音与属音和弦上相互纠缠,小提琴演奏主导旋律,键盘则多在属音和弦上点缀,并不时给与八度和声,呈现出线性与点位的构架之美,第二乐章仍是b小调,但由于速度加快,音乐变的激昂,键盘始终与以紧密追随,织体很稠密,第三乐章转向D大调(关系大调),键盘演奏分解和弦,并不时给与装饰音点缀,使音乐平添情趣,第四乐章回到b小调,赋格性质,小提琴与键盘步伐一致,音乐坚定地在小调和弦上行走。
    第二号第一乐章A大调,行板,如歌的前奏曲风格,模仿性行进,或者说依靠小提琴与键盘的相互模仿来建构音乐的结构,键盘的模仿属过度性质,小提琴自然是歌唱的主角,第二乐章A大调新颖别致,三声中段小提琴与键盘有精彩的对话,尤以键盘16分音符与小提琴8分音符和快速的分散和弦精妙,这样的音乐在当时别人很难写出来,第三乐章棒极了,又是小提琴长线条的旋律与键盘点奏性分散和弦的绝妙结合,其中键盘的右手时而上去分享旋律,更平添了丰腴,第四乐章回到A大调,创意曲风格,以赋格方式推进,旋律通俗易记。
    这样枯燥的文字说两首足矣,但作品则接下去越发精彩,一首比一首好,科莱利也作有一套教堂式小提琴奏鸣曲,若能对比着听就会觉察巴赫此作无论在曲式、情趣与器乐的布局都大大向前跨了一步,甚至可称为决定性的一步,它虽然还达不到后来奏鸣曲那样规范完整的曲式,但在当时已经足够了,这样的作品实不应错过,即使抛开上面所说的意义,单从音乐的美上也值得一听。
    版本上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一是吉米·拉雷多与古尔德版,录制于1976年,SONY1994年再版片,它的特点是以钢琴取代了羽管键琴,古尔德独特的风格和钢琴远比羽管键琴丰富的表现力是此版的听点,从味道与易于接受的角度胜过羽管键琴版,与羽管键琴助奏明显不同的是,古尔德俨然一副和小提琴平起平坐的姿态,张扬或更准确地说“放大”了键盘声部的风采,考虑到巴赫创作本身就有提升键盘声部的意图,古尔德的演绎是有根据的,拉雷多是波利维亚小提琴演奏家,一般对他知之不多,他主要以美国为基地,室内乐高手,也算得上是演奏巴赫和亨德尔的专家,他的演奏节奏偏缓,若与格雷米欧比较应该属另一番体验,虽在“厅堂音色”与高雅情感上不如格雷米欧,却也得巴赫此作的真谛,他的温婉、挚秀、深沉与古尔德精灵而富于颗粒的技巧性钢琴构成很动人的魅力,其精彩我以为不在格鲁米欧版之下,因这套作品并不以技巧取胜,却要求诠释出深刻的内心体验,拉雷多的含蓄内敛正好与之趣味相投,而古尔德在表达技巧与内心体验上堪称大家,它能将两者与以很个性化的融合。另一是格雷米欧与雅克泰特版,于1978年8月录于瑞士,1996年再版,Philips双张系列,《企鹅》对它评价很高,冠以三星戴花,它确是以无人能超越的姿态居于首选位置,特别是格鲁米欧的小提琴,格调高雅、气质脱俗、音色美若皎月,极好表现出巴赫此作的音律之美与情趣之幽,多有人不大理解法比小提琴学派的特点,这版演奏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注脚。
    巴哈为大键琴和小提琴所写的六首奏鸣曲虽然知名度远远不若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和奏鸣曲,但却是更温暖而亲切的音乐,没有高深的意念,但同样拥有优美而平衡的声部与旋律。
    这套葛鲁米欧在六零年代的录音是历来最具说服力、在乐器平衡上也处理得最好的一套,片中的大键琴家雅可泰是瑞士名家,毕业于维也纳音乐院,在雷翁哈特的指导下获得对大键琴演奏的完整探究,并于1964年获得布鲁日国际大键琴比赛首奖。她是七零和八零年代欧洲知名的古乐家,长期任教于日内瓦音乐院,灌录超过一百张的唱片,尤以诠释巴哈闻名。葛鲁米欧在这套录音中以非常自制的方式表现,尊重乐曲以大键琴为主轴的声部安排,但仍能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大将之风,以十分老练而稳定的步调掌握全场,呈现出音色高雅、对位充满趣味的演奏。他的运弓特殊,不中断演唱却仍能获得清楚的断句,在室内乐演奏中尤其显得突出,也是一份很适合用来分析其歌唱风技法的录音。
    这套录音最特别处是收录了BWV1020-1024五首出处可疑的作品,BWV1020较常被拿来给长笛演奏,二十世纪灌录此曲的知名小提琴家只有葛鲁米欧,因此非常珍贵。此曲日后考证应是巴哈儿子卡尔艾曼纽的作品,但在葛鲁米欧时代还未有这样的考据,因此能听到他演奏此曲实属美丽的错误。另外较少为人所知的BWV1023一开始就是精彩的小提琴独奏,以触技曲的华丽风格展开,葛鲁米欧在此充分展现其拉奏无伴奏组曲时的丰采,不容错过!

CD 1:
Sonata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 No.1 in B minor, BWV 1014
1. 1. Adagio 3:16
2. 2. Allegro 3:07
3. 3. Andante 2:46
4. 4. Allegro 2:30

Sonata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 No.2 in A, BWV 1015
5. 1. Dolce 2:13
6. 2. Allegro 3:04
7. 3. Andante un poco 2:53
8. 4. Presto 3:27

Sonata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 No.3 in E, BWV 1016
9. 1. Adagio 4:13
10. 2. Allegro 3:07
11. 3. Adagio ma non tanto 4:28
12. 4. Allegro 3:53

Sonata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 No.4 in C minor, BWV 1017
13. 1. Siciliano (Largo) 2:22
14. 2. Allegro 4:38
15. 3. Adagio 3:09
16. 4. Allegro 3:40

Sonata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 No.5 in F minor, BWV 1018
17. 1. - 5:39
18. 2. Allegro 3:21
19. 3. Adagio 3:18
20. 4. Vivace 2:52

Arthur Grumiaux, Christiane Jaccottet

Total Playing Time: 1:07:56

CD 2:
Sonata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 No.6 in G, BWV 1019
1. 1. Allegro 3:47
2. 2. Largo 1:25
3. 3. Allegro 3:29
4. 4. Adagio 2:30
5. 5. Allegro 3:42

Sonata for Violin and Harpsichord, in G, BWV 1019a
6. 1. Cantabile ma un poco adagio 4:57
7. 2. Adagio 1:48

Sonata for Violin or Flute and Continuo, No.1 in G Minor BWV 1020
8. 1. (Allegro) 3:39
9. 2. Adagio 2:33
10. 3. Allegro 3:33

Arthur Grumiaux, Christiane Jaccottet

Sonata for Violin or Flute and Continuo, No.2 in G, BWV 1021
11. 1. Adagio 3:19
12. 2. Vivace 1:04
13. 3. Largo 1:57
14. 4. Presto 1:23
Arthur Grumiaux, Christiane Jaccottet, Philippe Mermoud

Sonata for Violin or Flute and Continuo, No.3 in F, BWV 1022 Anh.II 154
15. 1. - 2:57
16. 2. Allegro e presto 2:03
17. 3. Adagio 1:57
18. 4. Presto 1:27
Arthur Grumiaux, Christiane Jaccottet

Sonata for Violin or Flute and Continuo, No.4 in E minor, BWV 1023
19. 1. - , -Adagio ma non tanto 4:12
20. 2. Allemande 5:18
21. 3. Gigue 3:07

Arthur Grumiaux, Christiane Jaccottet, Philippe Mermoud

Total Playing Time: 1:00:07


吉米·拉雷多与古尔德演奏巴赫:六首小提琴和大键琴奏鸣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杜蕾克·《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

$
0
0


专辑名称: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专辑艺人:罗莎琳·杜蕾克(Rosalyn Tureck)
唱片公司:BBC
发行时间:2002年11月26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共分上下两册。该作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置,并被后人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历来对这一套作品的演绎代不乏人,其中钢琴版以古尔德、里赫特、图雷克、古尔达、席夫为最著名(当然还有费舍尔、吉泽金等)。以上诸家中我全听过,时过迁境后现在最喜欢图雷克和古尔达,特别是对图雷克印象最深。我喜欢她演绎中的那份平实和质朴,更喜欢她演奏中那不事雕琢而让人记住巴赫而忘记她。这套平均律听了很多年,巴赫记住的同时反而对图雷克是越来越难忘记。图雷克一生共有两版平均律录音,一为五十年代DG单声版,一为七十年代BBC立体声版。虽然DG版艺境更高,但单声毕竟还是接受不来,而这款BBC版录音多年听下来我觉得它堪称平均律唱片中的‘神品’级演绎,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份录音,并喜欢上图雷克。在谈论钢琴演奏巴赫作品时世人几乎皆知古尔德,而有人问古尔德本人最喜欢谁演奏的巴赫时,古尔德回答却说是图雷克。
    巴赫的平均律共写了24个大小调(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D大调,d小调,降E大调,升d小调,E大调,e小调,F大调,f小调,升F大调,升f小调,G大调,g小调,降A大调,升g小调,A大调,a小调,降B大调,降b小调,B大调,b小调),每一个调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与一首赋格,所以一共是48首前奏曲与赋格。分上下两卷,分别创作于1722年和1744年。其实平均律并不完全算是巴赫开的先河,早在1702年,费歇尔(约1665-1746)就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用了24个大小调中的19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在未采用十二平均律之前,演奏中移调转调都会受到很大限制。所以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里程碑式的,当之无愧。
    罗莎琳·杜蕾克(Rosalyn Tureck,1914.12.14–2003.7.17)1914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早年就开始学习钢琴,11岁登台并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钢琴协奏曲,1928年师从恰普索,在萨玛罗芙班上学习。十四岁已经能背谱以各种调性弹奏巴哈二部创意曲,193I年进入纽约茱丽亚音乐院受业于奥勒嘉·萨玛罗芙门下,十八岁以五个星期的时间练好全本《郭德堡变奏曲》并且能够背谱演出。杜蕾克二十三岁在纽约以连续六星期的时间举办一系列巴哈作品独奏会,曲目包括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郭德堡变奏曲》、钢琴组曲和法国及英国组曲:1935年首度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奏一系列巴赫键盘作品,因对巴赫音乐有深入研究,有演奏巴赫的专家之称。1936年与奥曼第/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1947年第一次到欧洲巡回演出并录制不少专辑。杜蕾克被誉为是演奏巴哈乐曲「最崇高的女祭司」,虽然她绝大部分我们熟悉的巴赫录音都来自晚年,图雷克早在17岁时就登台演出全巴赫曲目的独奏音乐会了,23岁时更以连续音乐会的方式演奏了巴赫全部独奏键盘作品,确立了自己巴赫”圣徒“的地位。然而她所诠释的十八、十九世纪作品也广受肯定,并曾经在威尼斯双年展尝试演奏二十世纪音乐。住在英国牛津从事教学工作。1990年代初,杜蕾克住在英国牛津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创作了一些新的录音。2002年返回纽约。2003年7月17日,于纽约布朗克斯逝世,享年88岁。


专辑曲目: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CD1:
01. No.1 in c Major Bwv846 - Prelude
02. No.1 in c Major Bwv846 - Fugue
03. No.2 in c Minor Bwv847 - Prelude
04. No.2 in c Minor Bwv847 - Fugue
05. No.3 in c Sharp Major Bwv848 - Prelude
06. No.3 in c Sharp Major Bwv848 - Fugue
07. No.4 in c Sharp Minor Bwv849 - Prelude
08. No.4 in c Sharp Minor Bwv849 - Fugue
09. No.5 in d Major Bwv850 - Prelude
10. No.5 in d Major Bwv850 - Fugue
11. No.6 in d Minor Bwv851 - Prelude
12. No.6 in d Minor Bwv851 - Fugue
13. No.7 in e Flat Major Bwv852 - Prelude
14. No.7 in e Flat Major Bwv852 - Fugue
15. No.8 in e Flat Minor Bwv853 - Prelude
16. No.8 in e Flat Minor Bwv853 - Fugue
17. No.9 in e Major Bwv854 - Prelude
18. No.9 in e Major Bwv854 - Fugue
19. No.10. in e Minor Bwv855 - Prelude
20. N.10. in e Minor Bwv855 - Fugue
21. No.11 in f Major Bwv856 - Prelude
22. No.11 in f Major Bwv856 - Fugue
23. N0.12 in f Minor Bwv857 - Prelude
24. No.12 in f Minor Bwv857 - Fugue
CD2:
01. No.13 in f Sharp Major Bwv858 - Prelude
02. No.13 in f Sharp Major Bwv858 - Fugue
03. No.14 in f Sharp Minor Bwv859 - Prelude
04. No.14 in f Sharp Minor Bwv859 - Fugue
05. No.15 in g Major Bwv860 - Prelude
06. No.15 in g Major Bwv860 - Fugue
07. No.16 in g Minor Bwv861 - Prelude
08. No.16 in g Minor Bwv861 - Fugue
09. No.17 in a Flat Major Bwv862 - Prelude
10. No.17 in a Flat Major Bwv862 - Fugue
11. No.18 in g Sharp Minor Bwv863 - Prelude
12. No.18 in g Sharp Minor Bwv863 - Fugue
13. No.19 in a Major Bwv864 - Prelude
14. No.19 in a Major Bwv864 - Fugue
15. No.20 in a Minor Bwv865 - Prelude
16. No.20 in a Minor Bwv865 - Fugue
17. No.21 in b Flat Major Bwv866 - Prelude
18. No.21 in b Flat Major Bwv866 - Fugue
19. No.22 in b Flat Major Bwv867 - Prelude
20. No.22 in b Flat Major Bwv867 - Fugue
21. No.23 in b Major Bwv868 - Prelude
22. No.23 in b Major Bwv868 - Fugue
23. No.24 in b Minor Bwv869 - Prelude
24. No.24 in b Minor Bwv869 - Fugue
CD3:
01. No.1 in c Major Bwv870 - Prelude
02. No.1 in c Major Bwv870 - Fugue
03. No.2 in c Minor Bwv871 - Prelude
04. No.2 in c Minor Bwv871 - Fugue
05. No.3 in c Sharp Major Bwv872 - Prelude
06. No.3 in c Sharp Major Bwv872 - Fugue
07. No.4 in c Sharp Minor Bwv873 - Prelude
08. No.4 in c Sharp Minor Bwv873 - Fugue
09. No.5 in d Major Bwv874 - Prelude
10. No.5 in d Major Bwv874 - Fugue
11. No.6 in d Minor Bwv875 - Prelude
12. No.6 in d Minor Bwv875 - Fugue
13. No.7 in e Flat Major Bwv876 - Prelude
14. No.7 in e Flat Major Bwv876 - Fugue
15. No.8 in d Sharp Minor Bwv877 - Prelude
16. No.8 in d Sharp Minor Bwv877 - Fugue
17. No.9 in e Major Bwv878 - Prelude
18. No.9 in e Major Bwv878 - Fugue
19. No.10 in e Minor Bwv879 - Prelude
20. No.10 in e Minor Bwv879 - Fugue
CD4:
01. No.11 in f Major Bwv880 - Prelude
02. No.11 in f Major Bwv880 - Fugue
03. No.12 in f Minor Bwv881 - Prelude
04. No.12 in f Minor Bwv881 - Fugue
05. No.13 in f Sharp Major Bwv882 - Prelude
06. No.13 in f Sharp Major Bwv882 - Fugue
07. No.14 in f Sharp Inor Bwv883 - Prelude
08. No.14 in f Sharp Inor Bwv883 - Fugue
09. No.15 in g Major Bwv884 - Prelude
10. No.15 in g Major Bwv884 - Fugue
11. No.16 in g Minor Bwv885 - Prelude
12. No.16 in g Minor Bwv885 - Fugue
13. No.17 in a Flat Major Bwv886 - Prelude
14. No.17 in a Flat Major Bwv886 - Fugue
CD5:
01. No.18 in g Sharp Minor Bwv887 - Prelude
02. No.18 in g Sharp Minor Bwv887 - Fugue
03. No.19 in a Major Bwv888 - Prelude
04. No.19 in a Major Bwv888 - Fugue
05. No.20 in a Minor Bwv889 - Prelude
06. No.20 in a Minor Bwv889 - Fugue
07. No.21 in b Flat Major Bwv890 - Prelude
08. No.21 in b Flat Major Bwv890 - Fugue
09. No.22 in b Flat Minor Bwv891 - Prelude
10. No.22 in b Flat Minor Bwv891 - Fugue
11. No.23 in b Major Bwv892 - Prelude
12. No.23 in b Major Bwv892 - Fugue
13. No.24 in b Minor Bwv893 - Prelude
14. No.24 in b Minor Bwv893 - Fugue

 

 


安吉拉·休伊特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安吉拉·休伊特(Angela Hewitt)三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在多伦多皇家音乐会堂首次登台演奏。同时她也学习小提琴、直笛、声乐以及古典芭蕾,但是对钢琴的狂热兴趣使她最终选择了这项乐器。也许正是因为古典芭蕾带来的“童子功”效应,安吉拉进行演奏时,因其协调的身体动作,适当的肢体语言,常被赞誉为美感、灵感和优雅的化身。 伯纳德·霍兰在2007年2月的《纽约时报》上如是评价安吉拉·休伊特:“安吉拉·休伊特的演出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与“交流”一词分不开。很多钢琴表演者的演奏像是机械地转化,由他们心中的那个钢琴家决定演奏什么,然后发送指令,通过演奏者的身体和手指将指令传送到键盘上,然后再进入听众的耳朵。过程决定结果。只有少数优秀的钢琴家可以使作品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相融合,同时通过指尖表达出来,安吉拉·休伊特就是一位这样的优秀钢琴家。要实现这一跨越,需要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优秀的音乐家犹如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有强壮的肌肉,更要有持续的强大意志力。使每个音乐瞬间都充满激情的全情投入,可能很多演奏者在十分钟之内就会筋疲力尽,然而安吉拉·休伊特做却做到了。” 巴赫钢琴女王 决定巴赫演奏未来风格 安吉拉·休伊特被认为是继“钢琴怪杰”古尔德和演奏巴赫“最崇高的女祭司”杜蕾克之后,诠释巴赫作品最杰出的当代钢琴家之一。身获多项巴赫大奖的安吉拉·休伊特崛起于一九八五年多伦多国际巴赫钢琴大赛,这份殊荣让她灌录了一张巴赫钢琴作品录音,成为该年度最畅销的巴赫专辑。她的钢琴技艺因此让人们在古尔德之后,再度相信加拿大是现代巴赫钢琴家们的产地。
    音乐之父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键盘作品包罗万象,由于其挥之不去的神学意味和严谨的结构、复杂的线条,几百年来几乎对于每个钢琴家而言都是一座有待征服的高山。同一个音乐家演奏的贝多芬、拉威尔甚至李斯特的(主要)钢琴作品全集在浩瀚的唱片世界里面已经不罕见,但是巴赫的钢琴作品全集却仍然屈指可数。要在这样一个众目睽睽的巴赫键盘世界里创造出个性化而具有高度认可的风格可谓难之又难。但是安吉拉做到了,她耗费11年精心录制巴赫(主要)钢琴作品全集,以一个优雅女性和芭蕾舞者的特有角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吉拉的风格更加细腻、明亮,对音乐的处理独特、细致而富有律动。她的演奏听上去既是任性的又是克制的,既带点孩子气又成熟得可怕,既传递出一种工整对称的巴洛克美感,又是嬉戏的,无比快乐的,令人心醉神迷的。这一风格让安吉拉始终走在了巴赫音乐的前沿,引领着巴赫音乐的新风尚。曾于2003年9月在威格莫尔音乐厅举行过一场独奏会,对于这场演出,保罗·戴弗对《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如是描述:“那是一次美妙的音乐体验。这位来自加拿大的钢琴家那天的演奏十分迷人,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更确切的说,在她的音乐中,我感觉自己飘起来了。我认为她是一位非常全面的演奏者,她的手指使每一个音符都那么生动而有新意,她的乐思如此精致而细腻。不仅如此,她所传达的那种精神庄重又不失魅力…”
    她史无前例耗时11年录制的巴赫主要钢琴作品全集。2007-08年全套“巴赫平均律”世界巡演。是一位了不起的钢琴家,她在短短几年中便跻身于世界顶级钢琴家行列。1978年,她夺得意大利维奥蒂钢琴比赛冠军。她不仅是莱比锡及华盛顿巴赫国际比赛大奖得主,而且还在茨维考舒曼钢琴比赛,克里夫兰卡萨德斯,以及米兰蒂努契阿尼比赛中荣获冠军。1985年她又在多伦多巴赫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她为Hyperion唱片公司录制的一系列唱片好评如潮并获奖连连。2005年,她完成了耗时11年录制的巴赫主要钢琴作品全集,该唱片被称为“当代光辉唱片范例”(《星期日泰晤士报》),并为她带来了不少荣誉。她被誉为“当代卓越的巴赫作品钢琴家”(《卫报》),及“能决定巴赫钢琴演奏未来风格的钢琴家”(《立体声爱好者》)。2007至2008年,安吉拉史无前例在世界范围举行了全套“巴赫平均律”世界巡演。她与澳大利亚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J.S.巴赫键盘乐协奏曲在发行几周后便登上美国公告牌排行榜,并被《留声机》杂志封为月度最佳唱片。

 


 

一人一张经典碟——罗森曼·《巴里·林登电影音乐原声大碟》

$
0
0


专辑名称:巴里·林登 / 乱世儿女 电影音乐原声大碟(Barry Lyndon)
专辑艺人:伦纳德·罗森曼(Leonard Rosenman )
唱片公司:Warner Bros.
发行时间:1975年12月18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极度繁忙的间歇,好似大战的间隙,能放松一秒也是好的。正好撞见库布里克的巨作《巴瑞.林登》,结果搭进了的不仅是看电影的3个小时,还费了不少时间查找电影的配乐资料——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所有的十八世纪古装电影中,最好的一部。不说电影本身,摄影、服装、场景,无一不令人折服,配乐,更是。甚至网上有人说,它是一部超级MV。巴瑞.林登的故事,是一个18世纪的爱尔兰凤凰男悲剧性的奋斗史。电影所跨越的年代大致是1750-1789年,从他的童年到中年,音乐上正是洛可可后期、古典主义前期到中期的演变阶段。整部电影的配乐虽然大部分取材于古典音乐,但是并不完全限于这个时期;而是来自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普鲁士的弗雷德里克二世、莫扎特乃至到舒伯特等等,以及一些民间音乐。音乐与剧情、极具油画感的画面配合十分恰当而自然,所以,“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古典乐听众的高度评价”。不过,我还是觉得,如果配乐,全部是“本真演奏”(作为电影配乐应该是困难的)的当时的作品多好!那么就会有配合主人公奋斗史的,早期古典到中期古典的演变了。
    相对来说,最配合场景所在时代的配乐可能是著名的Hohenfriedberger进行曲。这部军乐据称是1745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期,为表彰Bayreuther龙骑兵团在Strzegom(德语: Striegau)附近的Hohenfriedberg(今属波兰)的英勇作战,弗雷德里克二世亲自作曲赐予军团的。Hohenfriedberg战役和欧洲近代史许多涉及到哈布斯堡的战役一样,战史上的光辉(这次战役之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被时人称为“弗雷德里克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都是建立在奥地利的斑斑血泪基础上。在影片的七年战争时期它已经成为普鲁士的军乐,后来更是成为第二、三帝国的军乐,有的资料说二战后它在德国还被禁演过数十年。进行曲很短小,二部式,电影配乐的配器效果非常好,相当雄壮辉煌,和当时军乐队木管+鼓的效果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虽然有亨德尔的萨拉班德,可由于口味浅薄,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其中的一部小夜曲。它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的场景,是作为侍从,巴瑞.林登服侍爱尔兰老贵族和图宾根的王子玩纸牌。夜晚、城堡内的房间、暖橙色的烛光、1760S的洛可可服饰、一老一少两个骗子、红酒、帅呆的曼陀铃、大提琴与乐队……,当即倾倒。当我查到这部小夜曲是帕伊谢洛的作品后,大为兴趣,因为帕伊谢洛正是我十分喜爱的古典时期作曲家之一。帕伊谢洛主要是一位歌剧作曲家,从1764年24岁的第1部歌剧到1808年的第96部,著作何止等身。他的器乐作品,有明显的歌剧的影响,据说对位复杂程度、动机的发展程度逊于海顿、莫扎特,我所听过他的室内乐,乐队作品,确乎如此,但是都很流畅、令人愉悦,所以只好被今人划入二流,一流半作曲家的范畴,也就是音乐会上用来点缀海顿莫扎特的范畴。
    这部小夜曲根据网上的意大利语翻译,大概意思应该是“知道如何渴望”具有浓郁的十八世纪中后期风格,取自帕伊谢洛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里第一幕中费加罗以曼陀林伴奏下,伯爵对罗西娜所唱的短歌。这部歌剧1782年于圣彼得堡首演,在1816年罗西尼的同名歌剧上演前一直受到欢迎,而罗西尼的作品后来则完全压倒了帕伊谢洛的这部。根据维基百科,同题材歌剧还有 1796年 Nicolas Isouard 和1816年 Francesco Morlacchi 的作品。这是帕伊谢洛的这部歌剧的序曲。这是歌剧中该歌谣出现的场景。歌剧中小夜曲应用的场景大多类同,这里也不例外,伯爵唱完了,罗西娜也出来对歌了,可惜大煞风景,才唱了一句,狗就叫了……不过电影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在影片中,光线,构图,配乐,剧情,极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尤其它首次出现时,简直想不到还有比这部小夜曲更适合的配乐了!音乐结构简单,节奏舒缓,没有什么发展。曼陀铃拨出的主题出现在简单的长音伴奏和拨奏伴奏音型之上,恬美之极,而旋律走向,完全符合人的期望,却毫不腻味。之后只是略有简单变化的主题重现,但是这位以旋律见长的作曲家写下的旋律实在是甜极了,令人不能罢耳。它第二次出现,还是在夜晚的城堡(这次是在夜色下的山顶了),小牌桌换成了簇拥着纨绔子弟的牌场,大提琴换成了男高音——甜美少了一一点点,堕落多了一点点。
    这样的旋律,在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的意大利风格歌剧作曲家那里,是不计其数的,而且,极大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世俗音乐。可惜,绝大部分今天都湮没在莫扎特等少数幸运者的光辉下了,如果不是库布里克的这部伟大的电影和电影作曲家Leonard Rosenman的编配(就这部小夜曲而言,几乎是直接采用。1976年,电影配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或改编配乐奖),恐怕难得会有多少人记得它。然而,这样的音乐,如何没有资格和曾经被误认为海顿所作的,霍夫斯塔特的那部“小夜曲”相提并论呢?联想到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在今天得到的待遇,不免令人嗟叹。音乐,承载了人类无穷的情感。就算在这妩媚的音乐里,伯爵骗心,他们骗钱,这样的音乐自身的美,也是情感海洋的一部分,实在不应该永远地被人忘怀。
    《乱世儿女》是十八世纪欧洲社会的完美展示,一部注定无法超越的杰作!整部电影的配乐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对于那个时代那个人的一生的精彩诠释!
 

  曲目:
  
   1. Sarabande Main Title (Georg Friedrich Handel)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 Women Of Ireland The Cheiftains (Sean O'Riada) - Paddy Moloney/Sean Potts
  3. Piper's Maggot Jig(Traditional) - Paddy Moloney/Sean Potts
  4. The Sea-Maiden The Chieftains - Paddy Moloney/Sean Potts
  5. Tin Whistles - Paddy Moloney/Sean Potts(Sean O'Riada)
  6. British Grenadiers(Traditional) - Fifes And Drums
  7. Hohenfriedberger March (Frederick the Great) - Fifes And Drums
  8. Lilliburlero (Traditional) - Fifes And Drums
  9. Women Of Ireland (Traditional) - Derek Bell
  10. March From Indomene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1. Sarabande-Duel (Georg Friedrich Handel)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2. Lilliburlero (Traditional) - Leslie Pearson
  13. German Dance No.1 In C-Major (Georg Friedrich Handel)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4. Sarabande-Duel (Georg Friedrich Handel)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5.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Film Adaptation Of The Cavatina (Giovanni Paisiello)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6. Cello Concerto E-Minor (Third Movement) (Antonio Vivaldi)- Pierre Fournier/Festival Strings Lucerne/Rudolf Baumgartner
  17. Concerto For Two Harpsichords And Orchestra In C-Minor: Adagio - Karl Richter/Hedwig Bilgram/The Munich Bach-Orchestra
  18. Piano Trio In E-Flat, Op.100 (Second Movement): Film Adaptation(Johann Sebastian Bach) - Ralph Holmes/Moray Welsh/Anthony Goldstone
  19. Sarabande End-Title (Franz Schuber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群星·《电影中的古典音乐》

$
0
0


专辑名称:电影中的古典音乐
专辑艺人:群星
唱片公司:看门人博客
发行时间:2016年05月20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电影在经历了其众多不同时期的发展以后,越发体现出其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不仅故事情节的陈述表现手法出新,而特技、音响、动画的融入使用,则又从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加大对人们心灵震撼的冲击。但无论如何,在这种多元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有一种形式却居于它独有的特殊地位,在电影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电影音乐。
不断发展的电影音乐不再只是为了动听而被装点其中,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给人听觉上的简单回应而牵强附会,更重要的是,几个跳跃的音符却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和表现深邃的哲理思想。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离不开优秀的电影音乐,每段音乐都与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发展脉络息息相关,它可以恰如其分地渲染烘托情节的气氛,或使你大展胸襟,或令你感悟人生,或引你开怀大笑,或催你潸然泪下……在某些时候,音乐甚至胜过了一切语言。
    在世界电影史中,很多影片都因为采用了古典名曲,而使得电影这一通俗艺术更具文化的内涵,反之,古典音乐也因为电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媒介传播,被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喜爱。在《电影音乐百分百》这套唱片中,所选择的乐曲都是近些年来在电影中被广泛采用的古典音乐,像《泰坦尼克》《星球大战》《钢琴师》《帝国骄傲》《教父》《辛德勒名单》《哈里波特》《碟中谍》《廊桥遗梦》《猎鹿人》《沉默的羔羊》《美丽人生》《沉默的羔羊》……等。而这些音乐又都全部缘自于古典音乐作曲家巴赫、贝多芬、肖邦、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理查·施特劳斯、格什温等所创作的经典名曲,以及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斯、麦可尼曼令人回味无穷的精湛曲目一次全记录,其演奏也都出自于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世界级乐团的精彩诠释。
    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来说,最初可能并不知道这些曾经带给他们心灵感动的音乐源自于何方,但通过欣赏这套《电影音乐百分百》,不仅可以重温电影中的精彩情节,还可通过唱片说明书中非常详尽的文字解说,知晓潜埋于乐曲中的许多背景和知识,为影迷深入了解这些电影的内涵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由此也可深谙导演在影片中运用这些音乐背后的潜台词,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经典电影所带来的心灵感动。在这套唱片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典名曲已经离开原来作曲家创作时的背景,被光和影的电影艺术融入更时尚的理念和意义,成为了一种时代精神的升华。而这套《电影音乐百分百》唱片则会为你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户,让你徜徉在电影与音乐的银海乐波之中……


disc 1
 01 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 30 (opening) David Bell;Klaus Tennstedt;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02 Richard Wagner: Die Walküre - Ride of the Valkyries (concert version) Mariss Jansons
瓦格纳:女武神 - 女武神的骑行/Apocalypse Now (现代启示录)
   
 03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Mass No. 19 in D minor, 'Requiem' K626 - III. Sequenz - IV. Lacrimosa london symphony chorus;Richard Hickox
莫扎特:安魂弥撒曲/Amadeus (莫扎特传)
 
 04 James Horner: My Heart Will Go On (Love Theme) David Abel & Orchestra
詹姆斯·霍纳:我心依旧/Titanic (铁达尼号)
 
 05 John Barry: You Only Live Twice (Main Them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Nic Raine
约翰·巴里:主题曲/You Only Live Twice (铁金刚之勇破火箭岭)
   
 06 John Williams: Star Wars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Star Wars (星球大战)
  
 07 Hans Zimmer, Lisa Gerrard & Klaus Badelt: Gladiator Suit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Nic Raine
季默/吉拉德/巴德尔特:主题曲/Gladiator (帝国骄雄)
  
 08 Georges Bizet: Les pêcheurs de perles, Act I - Au fond du temple saint Nicolai Gedda;Pierre Dervaux
比才:歌剧“采珠者” - 从那圣庙深处/Gallipoli (加里波底)
    
 09 Pietro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 Intermezzo (Orchestra) Philharmonia Orchestra;Riccardo Muti
马斯卡尼:歌剧“乡间骑士” - 间奏曲/The Godfather III (教父第三集)
  
 10 Howard Shore: Lord of the Rings - The Fellowship Nic Raine
霍华德·肖:友谊/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s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
   
 11 John Williams: Fawkes the Phoenix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Nic Raine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
     
 12 John Williams: Hymn to the Fallen (Saving Private Ryan)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paul bateman
约翰·威廉斯:坠落的赞美诗/Saving Private Ryan (雷霆救兵)
   
 13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ivertimento for string trio in E flat 'Puchberg' K.563 - III Menuetto (All Augustin Dumay;Gérard Caussé
莫扎特:嬉游曲K563/Mission Impossible (职业特工队)
 
 14 Paul Dukas: 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extract) Mariss Jansons
迪卡斯:魔法师的弟子/Fantasia (幻想曲)
  
 15 James Horner: Braveheart-End Titles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paul bateman
詹姆斯·霍纳:片尾曲/Braveheart (勇敢的心)
  

disc 2
  01 Sergei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II. Adagio sostenuto (excerpt) Cécile Ousset;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拉赫玛尼诺夫:第2钢琴协奏曲/Somewhere In Time (时光倒流70年)
  
 02 Gregorio Allegri: Miserere a 9 (vv.1-4 & 17-20) King's College Choir;Stephen Cleobury;Timothy Beasley-Murray
阿莱格里:求主怜悯歌/Chariots Of Fire (烈火战车)
   
 03 Stanley Myers: Cavatina Manuel Barrueco;Steve Morse
迈尔斯:卡瓦蒂娜/The Deer Hunter (猎鹿者)
   
 04 Samuel Barber: Adagio for Strings, Op.11 Eugene Ormandy;Philadelphia Orchestra
巴伯:弦乐柔板/Platoon (杀戮战场)
  
 05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 Sharp minor - IV. Adagietto (conclusion)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马勒:第5交响曲 - 第四乐章:小柔板/Death In Venice (魂断威尼斯)
   
 06 Thomas Newman: Any Other Name Nikolaj Bloch;sally herbert
汤马士纽曼:任何名字 / American Beauty (美丽有罪)
   
 07 John Williams: Theme From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Ron Goodwin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ET (外星人)
  
 08 John Williams: Schindler's List Theme Ian Sutherland;Tasmin Little
约翰·威廉斯:主题曲/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
   
 09 Ennio Morricone: Gabriel's Oboe Ennio Morricone
埃尼奥·莫里康内:盖布烈尔/The Mission (战火浮生)
  
 10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183 - Allegro con brio (excerpt)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莫扎特:第25交响曲/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 Juliet (罗密欧与茱莉叶后现代激情篇)
  
 11 Giuseppe Verdi: La forza del destino - Overture (excerpt from opening) Halle Orchestra;Sir John Barbirolli
威尔第:歌剧“命运的力量” - 序曲/Jean De Florette (恋恋山城)
  
 1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erenade No. 13 in G, K.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 II. Romanze (Andant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莫扎特:小夜曲K525 - 第二乐章:浪漫曲:行版/Alien (异形)
  
 13 Ennio Morricone & Andrea Morricone: Love Theme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paul bateman
埃尼奥·莫里康内:爱的主题曲/Cinema Paradiso (天堂电影院)
  
 14 Dmitri Shostakovich: Jazz Suite No. 2 - VI. Waltz 2 Mariss Jansons;Philadelphia Orchestra
肖斯塔科维奇:第2爵士组曲/Eyes Wide Shut (大开眼戒)
  
 15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 IV. 'Ode to Joy' Philadelphia Orchestra;Riccardo Muti
贝多芬:快乐颂/A Clockwork Orange (发条橙)
   

disc 3
  0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erenade No. 13 in G, K.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 I. Allegro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莫扎特:小夜曲K525 - 第一乐章:快板/Ace Ventura:Pet Detective (神探飞机头)
    
 0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Konzert fü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A-dur, KV 622 (Rekonstruierte Fassung Hans Vonk;Sabine Meyer;Staatskapelle Dresden
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Out Of Africa (非洲之旅)
   
 03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in E Klat, K.365 - Rondo (allegro) André Previ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Radu Lupu
莫扎特:双钢琴协奏曲/Amadeus (莫扎特传)
   
 04 Francisco Tárrega: Memories of the Alhambra Christopher Parkening
塔瑞加:阿尔哈布拉的回忆/Sideways (酒佬日记)
   
 0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Flute and Harp Concerto in C, K.299 - II. Andantino Berliner Philharmoniker;Fritz Helmis;Herbert von Karajan;Jam...
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The Joy Luck Club (喜福会)
   
 06 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Stabat Mater - Stabat Mater dolorosa Lesley Garrett;Paul Daniel;Robin Blaze
佩尔戈莱西:圣母悼歌 /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心计)
  
 07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Ave verum corpus, K.618 Riccardo Muti
莫扎特:万福圣体K618/Lorenzo's Oil (罗伦佐的油)
 
 0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Horn Concerto No. 2 in E Flat, K.417 - III. Rondo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Barry Tuckwell
莫扎特:第二圆号协奏曲/JFK (惊天大刺杀)
  
 09 Franz 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 D.956 - II. Adagio (opening) Hungarian Quartet;Laslo Varga
舒伯特:弦乐五重奏/Carrington (玻璃情人)
  
 10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K.492 - Overtur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 序曲/Runaway Bride (落跑新娘)

 11 Edward 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 I. Adagio-Moderato (opening)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Robert Cohen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Hilary And Jackie (她比烟花寂寞)
 
 1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550 - I. Molto allegro (abbrev.)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莫扎特:第40交响曲/The Living Daylights (铁金刚大战特务飞龙)
  
 13 Edward Elgar: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Op.36 'Enigma' - IX. Nimrod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 宁录/Elizabeth (传奇女皇伊利莎白)
   
 14 Franz Schubert: Symphony No. 8 'Unfinished' - I. Allegro moderato (opening)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舒伯特:第8交响曲“未完成”/Minority Report (未来报告)
   
 1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erenade No. 13 in G, K.525 'Eine kleine Nachtmusik' - IV. Rondo (Allegro)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莫扎特:小夜曲K525 - 第四乐章:回旋曲:快板/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 (情迷索玛莉)
   
 16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Swan Lake, Op.20, Act II - 10. Scène André Previ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Billy Elliot (跳出我天地)
  
 17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Op.32 - 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ity (conclusio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 木星/The Right Stuff (征空先锋)

 

disc 4
  01 Michael Nyman: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 The Promise Michael Nyman
迈克尔·尼曼:我心快乐依旧/承诺/The Piano (钢琴别恋)
  
 0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K.467 - II. Andante Bryden Thomson;Halle Orchestra;Stephen Hough
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Elvira Madigan (艾尔维拉·麦迪根)
   
 03 Frédéric Franciszek Chopin: Prelude No. 15 in D flat 'Raindrop' (Sostenuto) Dmitri Alexeev
肖邦:第15前奏曲“雨点”/Face/Off (夺面双雄)
  
 0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466 - II. Romanze (excerpt) Annie Fischer;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Amadeus (莫扎特传)
  
 05 Frédéric Franciszek Chopin: Waltzes No. 7 in C sharp minor, Op. 64 - No. 2 Dmitri Alexeev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Private Benjamin (傻妹从军)
  
 0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Sonata No. 11 in A, K.331 - III. Rondo alla turca (Allegretto) Andrei Gavrilov
莫扎特:第11钢琴奏鸣曲 - 第三乐章:回旋曲 土耳其风格的小快板/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
  
 07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5 in C K.503 - II Andante Christian Zacharias;David Zinman;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
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The Associate (合伙人)
  
 0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Sonata No. 11 in A, K.331 - I. Tema con variazoni Andrei Gavrilov
莫扎特:第11钢琴奏鸣曲/A Beautiful Mind (美丽心灵)
  
 09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27 No. 2, ''Moonlight'' - I. Adagio s Moura Lympany
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Immortal Beloved (不朽真情)
   
 10 Frédéric Franciszek Chopin: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Maria Tipo
肖邦:升c小调夜曲/The Pianist (钢琴师)
 
 11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23 - I.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 André Previ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柴可夫斯基:第1钢琴协奏曲/The Music Lovers (乐圣柴可夫斯基)
  
 12 Erik Satie: Trois Gymnopédies - 1. Lent et douloureux Anne Queffélec
萨蒂:裸体歌舞No1/What Lies Beneath (咫尺闪灵)
  
 13 Frédéric Franciszek Chopin: Waltzes No. 6 in D flat 'Minute', Op. 64 - No. 1 Dmitri Alexeev
肖邦:圆舞曲“小步舞曲”/Paycheck (致命报酬)
  
 14 Ludwig Van Beethoven: Für Elise Moura Lympany
贝多芬:致爱丽丝/Rosemary's Baby (魔鬼怪婴)
   
 15 Frédéric Franciszek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 II. Romance: Larghetto Charles Dutoit;Martha Argerich;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ont...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
   
 16 Claude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 Clair de lune Moura Lympany
德彪西:月光/Ocean's Eleven (盗海豪情)
   
 17 Frédéric Franciszek Chopin: Polonaise No.6 in A flat major, Op.63 Alex Slobodyanik
肖邦:降A大调第六波兰舞曲/Shine (闪亮的风采)
   
disc 5
  01 Vincenzo Bellini: Norma - Casta Diva Maria Callas;Tullio Serafin
贝里尼:“诺玛” - 圣洁女神/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麦迪逊之桥)
   
 02 Giuseppe Verdi: Rigoletto, Act 3 - La donna è mobile Alfredo Kraus
威尔第:“弄臣” - 善变的女人/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战地情人)
  
 03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sì fan tutte, K.588 - Soave sia il vento Agnes Baltsa;Riccardo Muti;Wiener Philharmoniker
莫扎特:“女人心” - 风平浪静/Closer (诱心人)
   
 04 Giuseppe Verdi: Il Trovatore, Act IV, Scene One - D'amor sull'ali rosee (Leonora)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Leontyne Price
威尔第:“游唱诗人”/Basquiat (轻狂岁月)
   
 05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K.492, Act I - No. 9: Aria: Non più andrai (Figaro) Bernard Haitink;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 今后不要再寻花问柳/Trading Places (你整我,我整你)
   
 06 Giacomo Puccini: Tosca, Act II - Vissi d'arte (Tosca) Angela Gheorghiu;Antonio Pappano
普契尼:“托斯卡” - 为艺术,为爱情/Copycat (叠影谋杀案)
  
 07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sì fan tutte, K.588 - Un' aura amorosa Bernard Haitink;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莫扎特:“女人心” - 爱的微风/My Left Foot (我的左脚)
  
 08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ie Zauberflöte, K.620 - Der Hölle Rache Bernard Haitink;Edita Gruberová;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
莫扎特:“魔笛” - 心着燃烧着怒火/Miss Congeniality (选美俏卧底)
  
 09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K.492, Act III - Canzonetta sull'aria Bernard Haitink;Ivor Bolton;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 晚风多么轻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刺激1995)
  
 10 Umberto Giordano: Andrea Chenier - La Mamma Morta Maria Callas;Tullio Serafin
乔达诺:“安德利亚谢尼叶” - 我死去的母亲/Philadelphia (费城故事)
  
 11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on Giovanni, Act I, Scene Three, Recitative & Duet - Duet: Là ci darem la Carlo Maria Giulini;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莫扎特:“唐璜” - 那么拉起手吧/Babette's Feast (芭比的盛宴)
  
 12 Giacomo Puccini: Tosca, Act III - E lucevan le stelle Carlo Bergonzi;Georges Prêtre;Maria Callas
普契尼:“托斯卡” - 星光满天/Heavenly Creatures (梦幻天堂)
  
 13 Georges Bizet: Carmen, Act I - 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 (Habanera) Choeurs Rene Duclos;Georges Prêtre;Jane Berbie;Jean Laforge;...
比才:“卡门” - 爱情是只叛逆的小鸟/Callas Forever (永远的卡拉斯)
  
 14 Giacomo Puccini: La Bohème, Opera in four acts, Act I - Che gelida manina (Rodolfo) Alfredo Kraus;James Levine;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 - 你那好冷的小手/Moonstruck (发晕)
   
 15 Antonín Dvorák: Rusalka, Act I - Song to the Moon Lucia Popp
德沃夏克:“水仙女” - 月之颂/Driving Miss Daisy (山水喜相逢)
  
 16 Alfredo Catalani: La Wally - Ebben? Ne andro lontano Ghena Dimitrova;Lamberto Gardelli;Münchner Rundfunkorchester
卡塔拉尼:“瓦雷” - 那么,我就要到那很远的地方去/Diva (歌剧红伶)
  
 17 Jacques Offenbach: Les Contes d'Hoffmann, Act IV - Belle nuit, ô nuit d'amour (Nicklausse, Giulietta Ann Murray;Jessye Norman
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 - 美好的夜/Life Is Beautiful (美丽人生)
   
 18 Giacomo Puccini: Turandot, Act III - Nessun dorma Alain Lombard;José Carreras
普契尼:“杜兰朵公主” - 公主彻夜未眠/The Witches Of Eastwick (紫屋魔恋)

 

disc 6
  01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olomon, HWV 67 - Sinfonia: The Arrival of the Queen of Sheba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ian watson
亨德尔:“所罗门”- 希巴女皇驾临/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四个婚礼一个葬礼)
  
 02 Johann Sebastian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565 - II. Fugue Wayne Marshall
巴赫:触技曲与赋格/The Aviator (娱乐大亨)
  
 03 George Frideric Handel: Zadok the Priest Sir Andrew Davis;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亨德尔:神父札多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疯狂乔治王)
  
 04 Johann Sebastian Bach: 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1043 - II. Largo ma non tanto (opening) Bath Festival Orchestra;Christian Ferras;Yehudi Menuhin
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悲怜上帝的女儿)
  
 05 Antonio Vivaldi: Gloria in D major, RV 589 - Gloria in excelsis Deo (choeur) Andrew Parrott;Taverner Choir
维瓦尔第:荣耀经/Somone To Watch Over Me (情人保镖)
   
 06 Johann Sebastian Bach: Viola da Gamba Sonata in G minor, BWV 1029 - II Adagio (opening) Jordi Savall;Ton Koopman
巴赫:低音维奥尔琴奏鸣曲/Truly, Madly, Deeply (一屋一鬼一情人)
  
 07 Tomaso Giovanni Albinoni: Adagio in G minor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Gallipoli (加里波底)
  
 08 Antonio Vivaldi: Mandolin Concerto in C RV425 - I. [Allegro] Orchestre De Chambre De Toulouse
维瓦尔第:曼多林协奏曲/Kramer VS Kramer (克蓝玛对克蓝玛)
 
 09 Johann Sebastian Bach: Aria from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Maria Tipo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
   
 10 George Frideric Handel: Concerto Grosso in B minor, Op.6 No. 12 - III. Larghetto e piano Bath Festival Orchestra;Yehudi Menuhin
亨德尔:第12弦乐大协奏曲/Pirates Of The Caribbean: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
  
 11 Johann Sebastian Bach: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 Air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巴赫:弦之歌/Runaway Bride (落跑新娘)
  
 12 Johann Pachelbel: Canon in D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Ordinary People (凡夫俗子)
   
 13 Antonio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RV 297 'L'inverno/Winter' (Op.8 No. 4) Alberto Lysy;Camerata Lysy Gstaad;Paul Cocker;Yehudi Menuhin
维瓦尔第:四季 - 第4号协奏曲「冬」/The Other Sister (恋爱高飞)
  
 14 Johann Sebastian Bach: Cantata No. 147 -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巴赫:耶稣世人喜悦的期待/Meet The Parents (非常外父拣女婿)
  
 15 George Frideric Handel: Keyboard Suite No.11 in D minor - Sarabande (Opening) Andrei Gavrilov
亨德尔:萨拉班德/Barry Lyndon (乱世儿女)
  
 16 Johann Sebastian Bach: Keyboard Concerto in F minor, BWV 1056 - II. Largo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Andrei Gavrilov
巴赫:第5号键盘协奏曲/Lara Croft: Tomb Raider (古墓丽影)
  
 17 Johann Sebastian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in G BWV1048 - I. [Allegro] Jerzy Maksymiuk;Polish Chamber Orchestra
巴赫:第3号勃兰登堡协奏曲/Hannibal (汉尼拔)
  
 18 George Frideric Handel: Messiah, HWV 56, Part 2 - Hallelujah (chorus - Allegro)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Robert Tear
亨德尔:弥赛亚 - 哈利路亚大合唱/Bridget Jone's Diary (BJ单身日记)

 

disc 7
1 Comic Cake Walk
2 Destiny
3 Sousa: El Capitán
4 Tchaikovsky: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5 Grainger: Molly On The Shore
6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 Arr. I Salonisti - Intermezzo
7 Lincke: Lysistrata - Arr. I Salonisti - Glühwürmchen-Idyll
8 Schubert: Schwanengesang, D.957 (Cycle) - Arr. I Salonisti - Ständchen
9 Joplin: Elite Syncopations
10 J. Strauss II: Wiener Blut
11 Raff: Cavatina
12 Berlin: Everbody's Doing It Now
13 Dvorák: Humoresque In G Flat
14 Elgar: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
15 Mason: Nearer My God To Thee

 

 

CD1:

1.亨德尔:清唱剧《所罗门》HWV 67 第三幕 - 席巴女王驾临
演奏:圣马丁室内乐团 - 指挥:马里纳

2.舒伯特:圣母颂, D839(“埃伦的歌III”)
女高音演唱:萨瑟兰 - 伴唱:安布罗西安合唱团 - 伴奏:新爱乐乐团 - 指挥:波宁吉

3.巴赫:耶稣, 世人欢愉的期待(第147号康塔塔英文歌词版)
演唱:剑桥大学圣约翰合唱团 - 指挥:格斯特

4.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明兴格尔改编)
演奏:斯图加特室内乐团 - 指挥:明兴格尔

5.马洛特:上帝的祈祷
男高音演唱:斯图亚特·巴劳斯 - 伴唱:安布罗西安合唱团 - 管风琴:马丁·聂尔里 - 指挥:莫里斯

6.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 K.525 “弦乐小夜曲” - 1. 快板
演奏:圣马丁室内乐团 - 指挥:马里纳

7.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Op.64 - 2. 行板
小提琴演奏:里奇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皮埃罗·伽巴

8.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第二幕 - 美好的一天
女高音演唱:苔巴尔迪 - 伴奏:圣契西里亚乐团 - 指挥:赛拉芬

9.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 Op.71a - 糖果仙子之舞 - 花之圆舞曲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 指挥:卡拉杨

10.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16 - 3. 加强的极中庸的快板 - 类似急板 - 庄严的行板
钢琴演奏:鲁普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普列文

11.威尔第:歌剧《纳布科》第三幕 - 飞吧,乘着思念的金色翅膀(希伯莱奴隶之合唱)
演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 伴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乐团 - 指挥:加尔德里

12.埃尔加:《威仪堂堂》进行曲, Op.39 - D大调第一首进行曲
演奏:伦敦爱乐乐团 - 指挥:索尔蒂

CD2:

1.奥芬巴赫: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 - 序曲
演奏: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 - 指挥:安塞美

2.小约翰·斯特劳斯:轻歌剧《大众情人》 - 修女合唱(贝纳茨基、道格拉斯·甘穆利改编)
女高音演唱:萨瑟兰 - 伴唱:安布罗西安轻歌剧合唱团 - 伴奏:新爱乐乐团 - 指挥:波宁吉

3.巴赫:第208号康塔塔《什么使我感到愉快》 - 羊儿会安宁地吃草(明兴格尔改编)
演奏:斯图加特室内乐团 - 指挥:明兴格尔

4.贝多芬:A小调钢琴小品, WoO 59 “致艾丽丝”
钢琴演奏:阿什肯纳济

5.萨利文:迷失的音符(作词:阿德莱德·普鲁克特)
男高音演唱:斯图亚特·巴劳斯 - 伴唱:安布罗西安合唱团 - 管风琴伴奏:马丁·聂尔里 - 指挥:莫里斯

6.格雷特里:歌剧《采米尔与阿佐》 - 默剧与终曲
演奏:理查·希科克斯乐团 - 指挥:希科克斯

7.威尔第:歌剧《弄臣》第三幕 - “善变的女人”
男高音演唱:帕瓦罗蒂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波宁吉

8.马斯卡尼:独幕剧《乡村骑士》 - 间奏曲
演奏:国家爱乐管弦乐团 - 指挥:加瓦泽尼

9.克拉克:小号即兴曲
小号吹奏:菲利浦·琼斯, 埃尔加·霍瓦斯 - 伴奏:菲利浦·琼斯铜管乐团

10.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 第三部 43. 咏叹调:我知道我的救世主活着
女高音演唱:卡纳娃 - 伴奏:芝加哥交响乐团 - 指挥:索尔蒂

11.休伯特·帕里:耶路撤冷
演唱:坎特伯雷大教堂合唱团 - 伴奏:菲利浦·琼斯铜管乐团 - 管风琴演奏:大卫·弗拉德 - 指挥:艾伦·韦科斯

12.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第一幕 - 序曲
演奏:国家爱乐管弦乐团 - 指挥:波宁吉

13.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73 “皇帝” - 3. 回旋曲(快板)
钢琴演奏:阿什肯纳济 - 伴奏:芝加哥交响乐团 - 指挥:索尔蒂

14.沃恩·威廉斯:绿袖幻想曲
长笛演奏:威廉·班尼特 - 伴奏:圣马丁室内乐团 - 指挥:马里纳

15.拉威尔:波莱罗(终曲节选)
演奏: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 - 指挥:安塞美

CD:3

1.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Op.46 - 1. 早晨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 指挥:卡拉杨

2.休·罗伯逊爵士:四月的夜晚
演唱:特雷奥奇男声合唱团

3.威尔第:歌剧《阿依达》第二幕 - 凯旋大合唱(又名“荣耀属于**”)
演唱:圣契西里亚乐团合唱团 - 伴奏:圣契西里亚乐团 - 指挥:卡罗·弗兰西

4.马斯奈:歌剧《泰伊思》第二幕 - 间奏曲《沉思》
小提琴演奏:奈杰尔·肯尼迪 - 伴奏:国家爱乐管弦乐团 - 指挥:波宁吉

5.亚当斯:圣城
男高音演唱:斯图亚特·巴劳斯 伴唱:安布罗西安合唱团 - 管风琴伴奏:马丁·聂尔里 - 指挥:莫里斯

6.门德尔松:清唱剧《以利亚》, Op.70(以英语演唱)- 第二部 “耐心地等候主”
女低音演唱:凯思琳·费丽尔 - 伴奏:波伊德·尼尔乐团 - 指挥:波伊德·尼尔

7.斯坦纳:康塔塔《耶稣受难》- 主是如此地爱这世界
演唱:剑桥大学圣约翰合唱团 - 指挥:格斯特

8.拉赫马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18 - 1. 中板
钢琴演奏:阿什肯纳济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普莱文

9.戈达尔:天使护佑你们
男高音演唱:肯尼思·麦凯拉 - 乐团指挥:彼得·耐特

10.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Op.95 “自新大陆” - 2. 广板
演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伊斯特凡·克尔特斯

11.比才:歌剧《采珠者》第一幕 - No.2/b. 二重唱 “从圣庙的深处”
男高音演唱:帕瓦罗蒂 - 男低音演唱:吉奥罗夫 - 伴奏:国家爱乐管弦乐团 - 指挥:罗宾·斯塔普顿

CD4:

1.门德尔松:《赫布利迪群岛》序曲, Op.26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 指挥:多纳尼

2.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第一幕 - “你那冰凉的小手”
男高音演唱:帕瓦罗蒂 - 伴奏:柏林爱乐管弦乐团 - 指挥:卡拉杨

3.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 2. 柔板
吉他演奏:巴诺尔 - 伴奏: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 指挥:迪图瓦

4.巴尔夫:歌剧《波希米亚女郎》第二幕 - 走进梦中的大理石殿堂
女高音演唱:萨瑟兰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波宁吉

5.霍夫斯泰特:F大调弦乐四重奏, Op.3/5 - 如歌的行板
演奏:斯图加特室内乐团 - 指挥:明兴格尔

6.萨利文:轻歌剧《船夫》第二幕 - 30-33. 沉醉在闪亮的眼眸
男高音演唱:托马斯·栾德 - 伴唱:德欧利·卡特歌剧院合唱团 - 伴奏:新交响乐团 - 指挥:葛德弗雷

7.凯特尔比:心灵的圣堂
演奏:皇家爱乐乐团 - 演唱:皇家爱乐乐团合唱团 - 指挥:埃里克·罗杰

8.斯古诺:圣母颂(改编自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前奏曲BWV 846)(卡罗·萨巴蒂尼改编)
女高音演唱:普赖斯 - 伴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 指挥:卡拉杨

9.埃尔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演唱:哈德斯菲尔德合唱协会 - 指挥:莫里斯

10.佚名:南风轻轻吹(英国诺森伯兰民歌)
女低音演唱:凯思琳·费丽尔

11.传统民谣:伦敦德里小调
演奏:菲利浦·琼斯铜管乐团

12.西贝柳斯:《卡累利亚》组曲, Op.11 - 3. 进行曲
演奏:爱乐乐团 - 指挥:阿什肯纳济

13.德彪西:贝加莫组曲 - 3. 月光曲
钢琴演奏:罗惹

14.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 Op.125 “合唱” - 4. 快板
女高音演唱:皮拉·罗琳格 - 女中音演唱:伊夫·敏顿 - 男高音演唱:斯图亚特·巴劳斯 - 演唱男低音:马蒂·塔尔维拉 - 伴奏及伴唱: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 指挥:索尔蒂

CD:5

1.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K.492(1786年维也纳原稿版)- 序曲
演奏:伦敦爱乐乐团 - 指挥:索尔蒂

2.亨德尔:歌剧《赛尔斯》第一幕 - 广板:“绿树成荫”
演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赛尔

3.莫扎特:圣体颂, K.618
演唱:剑桥大学圣约翰合唱团 - 伴奏:圣马丁室内乐团 - 管风琴伴奏:彼得·怀特 - 指挥:格斯特

4.古诺:神剧《死与生》- 第二部 5. 最后的审判
演奏:理查·希科克斯乐团 - 指挥:希科克斯

5.亨德尔:歌剧《托洛梅奥》(英文词) - 静默的崇拜
男高音演唱:肯尼思·麦凯拉 - 伴奏: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乐团 - 指挥:鲍尔特

6.贝多芬:F大调第二首小提琴浪漫曲, Op.50
小提琴演奏兼指挥:威利·波斯科夫斯基 - 伴奏:维也纳莫札特重奏团

7.康特卢布:奥佛涅山区歌曲 - 2. 贝莱罗
女高音演唱:卡纳娃 - 伴奏:英国室内乐团 - 指挥:杰弗里·泰特

8.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Op.35 - 年轻的王子与公主
小提琴演奏:艾里克·古恩博格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斯托科夫斯基

9.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23 - 1. 极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节录)
钢琴演奏:阿什肯纳济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马泽尔

10.勃拉姆斯:摇篮曲, Op.49/4
女高音演唱:苔巴尔迪 - 伴奏:新爱乐乐团 - 指挥:安东·古阿达诺

11.威廉·亨利·蒙克:与我同在
高音演唱:布鲁斯·布莱思 - 管风琴伴奏:理查·丹斯 - 伴唱: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 - 指挥:克里奥伯利

12.莫扎特: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 K495 - 3. 回旋曲
圆号吹奏:塔克威尔 - 伴奏:伦敦交响乐团 - 指挥:彼得·马格

13.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 第二部 “哈利路亚大合唱”
演奏及演唱:圣马丁室内乐团及合唱团 - 指挥:马里纳

  

disc 6
 01 Peer Gynt, Op.23 - Incidental Music - No.13. Morning mood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02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 1. Canon Festival Strings Lucerne 
 03 Le Carnaval des Animaux - Le Cygne
 04 Pavane, Op.50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05 Concierto de Aranjuez for Guitar and Orchestra - 2. Adagio Göran Söllscher
 06 Suite No.3 in D, BWV 1068 - 2. Air 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07 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 - 4. Adagietto (Sehr langsam)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08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 - 1. Adagio - Moderato Pierre Fournier 
 09 Adagio for Strings and Organ in G minor - Arr. Remo Giazotto/ Transcr. A. Lagoya Eduard Kaufmann 
 10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From the New World- 2. Largo
 11 Les Contes d'Hoffmann / Act 4 - Entr'acte (Barcarolle)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disc 7
 01 Carmen Suite (excerpts from suites nos. 1 & 2) - Les toréadors orchestre de l'opéra bastille
 02 Carmina Burana / Fortuna Imperatrix Mundi -O Fortuna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03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 4.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04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in F minor, Op.8, No.4, R.297L'inverno- 1. Allegro non molto - 2. La Trevor Pinnock 
 05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Orchestrated by Maurice Ravel - Promenad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06 Ouverture solennelle1812,Op.49 - Overture 1812 - Beginning Churchbells Of Gothenburg 
 07 Romeo and Juliet, Op.64 / Act 1 - 13. Dance of the knights
 08 Messa da Requiem - 2. Dies ira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09 Die Walküre - Concert version / Dritter Aufzug - The Ride of the Walkyres Orchestre de Paris 
 10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30 - Einleitung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11 Rhapsody in Blue Siegfried Stockigt 
 12 Boléro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disc 8
 01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65 (Aufforderung zum Tanze) - Orchestrated by H. Berlioz (1803-1869) 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02 Hungarian Dances Nos. 1 - 21 - No. 1 in G minor, No. 3 in F and No. 6 in D flat Wiener Philharmoniker 
 03 Nutcracker Suite, Op.71a - 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Waltz of the Flowers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04 Gaîté parisienne - Allegro - Cancan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05 Water Music, Suites II & III in D/G (HWV 349/350) - 2. Alla Hornpipe The English Concert
 06 Horn Concerto No.4 in E flat, K.495 - 3. Rondo (Allegro vivace) David Jolley 
 07 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314 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08 The Bartered Bride - Polka, Furiant and Dance of the Comedians Wiener Philharmoniker
 09 Polovtsian Dances, from: Prince Igor
 10 Radetzky-Marsch, Op.228 - Arr. Ertl 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disc 9
 01 Piano Concerto No.21 in C, K.467 - 2. Andante Géza Anda
 02 Nocturne No.5 in F sharp, Op.15 No.2 Daniel Barenboim 
 03 Kinderszenen, Op.15 - 7. Träumerei Martha Argerich
 04 Bagatelle in A minor, WoO 59 -Für Elise- Poco moto Anatol Ugorski
 05 Suite bergamasque - 3. Clair de lune Alexis Weissenberg 
 06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1. Adagio sostenuto Emil Gilels
 07 13 Préludes op.32 - No.10 in B minor: Lento Lilya Zilberstein
 08 The Flying Dutchman/Wagner: Ballade, Transcription S. 441 Daniel Barenboim
 09 24 Préludes, Op.28 - 15. in D flat major (Raindrop) Christoph Eschenbach 
 10 Préludes - Book 1 - 8.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Alexis Weissenberg
 11 13 Préludes op.32 - No.12 in g sharp minor: Allegro Lilya Zilberstein 
 12 6 Moments musicaux, Op.94 D.780 - No.2 in A flat (Andantino) Wilhelm Kempff 
 13 Piano Concerto No.23 in A, K.488 - 2. Adagio Géza Anda 

disc 10
 01 Messiah / Part 2 -Hallelujah The English Concert
 02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03 Má Vlast (My Country) - 2. Vltava (The Moldau)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04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Simon Preston
 05 Finlandia, Op.26, No.7 - Andante sostenuto - Allegro moderato - Allegro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06 The Planets, op.32 - 4. 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07 West Side Story- Symphonic Dances - 1. Prologue - 4. Mambo - 9. Finale San Francisco Symphony 
 08 The Hebrides, Op.26 (Fingal's Cave) - Allegro moderato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9 Pomp and Circumstance,Op.39: March, No.1 in D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isc 11
 01 Turandot / Act 3 -Nessun dorma Plácido Domingo 
 02 L'elisir d'amore / Act 2 -Una furtiva lagrima Plácido Domingo 
 03 Il Trovatore - Libretto: Salvatore Cammarano/Leonore Emanuele Bardare / Act 3 -Di quella pira Carlo Bergonzi 
 04 Nabucco / Act 3 - Coro: Introduzione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05 Carmen / Act 2 -La fleur que tu m'avais jetée Plácido Domingo 
 06 Carmen / Act 1 -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Havanaise) Grace Bumbry 
 07 La Bohème / Act 1 -Che gelida manina Sándor Kónya 
 08 Il Trovatore - Libretto: Salvatore Cammarano/Leonore Emanuele Bardare / Act 2 -Vedi! le fosche nottu 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di Milano 
 09 Tristan und Isolde / Act 3 -Mild und leise wie er lächelt(Isoldes Liebestod) Margaret Price 
 10 Madama Butterfly / Act 2 - Un bel dì vedremo Mirella Freni 
 11 Die Zauberflöte, K.620 / Act 2 -O Isis und Osiris, welche Wonne!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12 Cavalleria rusticana - Intermezzo sinfonico Philharmonia Orchestra 
 13 Aida / Act 1 - Se quel guerrier io fossi!..Celeste Aida Plácido Domingo
 14 Aida / Act 2 -Gloria all'Egitto Orchester der Deutschen Oper Berlin 
 15 William Tell - Overture Rome Opera House Orchestra 

 


 

一人一张经典碟——马里纳·《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
0
0


专辑名称: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s)
专辑艺人: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k)
唱片公司:Philips Classics
发行时间:1971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1721巴赫收集了他的六首最好的协奏曲献给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这就是著名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 又名伯兰德伯格协奏曲,展现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可以说,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当时已经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我接触巴赫,始于这首曲子,这张碟子。乍一听所有音轨类似的旋律让人昏昏欲睡。但是不管怎么听,听多少遍,都会有新鲜的感受,都不会觉得厌倦。慢慢的,就喜欢上了巴赫,喜欢上了巴洛克。旋律中透出和谐的美感。
    勃兰登堡协奏曲可以说是我听过版本最多的曲目之一了。从最开始听的卡尔李希特犀利的演绎,平诺克古典的演绎,后来听的卡萨尔斯沉稳细腻的演绎,布什缓慢优美的演绎,加德纳快速流畅的演绎和我最喜欢的马里纳优雅清新的演绎。这么多版本过后其实说现在最喜欢马里纳比起其他版本来说也仅仅是微弱的感觉上的优势,每个版本不同的味道都很吸引人(除了有的用钢琴我就不太听)。当我想不起听什么好的时候,总会随手选一张勃兰登堡来听。我相信这已经足够说明这首曲子的出色了。
    这次就开始一首一首来谈谈它,先从一号开始。一号勃兰登堡绝对是我记得最清楚的曲目,因为以前听的时候从来都是从一号的第一乐章开始,我觉得这个开始也足够作为这一大首组曲的开头了。欢快的小提琴带来了一个华丽的开头,让人开心。之后是两个声部一起演奏刚才的旋律,弦乐的高音和管乐的低音配合得很良好,加上羽管键琴的低音装饰,巴赫的作曲风格可见一斑。整个乐章感觉都是在一个很美妙的循环里,不同的声部不断地唱出同样的旋律,让乐曲盘旋着行进。这个快板的乐章并不很长,很快就进入了之后的慢板。巴赫的所有慢板都是让人越听越喜欢,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双小协的慢板。他的慢板具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细腻优雅高贵。一个声部以稍慢的速度进行,另一个以正常速度。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让人就感觉很放松,同时也烘托出了那种格外优雅的气氛。第三乐章就一下子回到了第一乐章的感觉,旋律还是那么活泼,开始就有一段声音的上行紧接着下行。之后背景里的和声也是很简单的上行或者下行,烘托乐曲进行。之后高音小提琴从小提琴的旋律中脱离出来演奏了一段感染力非常强的旋律,让整个乐曲的中心马上上移了不少。没过多久,乐曲的节奏突然慢下来,然后速度再次加快。这样繁复的变化无一不是让乐曲增加了华丽的效果。最后的结束重复开头的主题。第四乐章是小步舞曲,三重奏和波拉卡舞曲。开始的小步舞曲在三种不同的乐器手中重复了三次然后乐队齐奏这一段优美活泼的旋律。之后就是一段三重奏,由两支双簧管一支低音管组成。其中低音管的旋律是尤其有趣,可以好好单独分辨出来感受一下。之后弦乐再次加入,进入波拉卡舞曲。相比起小步舞曲这种舞曲更加轻柔抒情,盘旋着的弦乐魅力十足。经过一点过渡后再次回到了开始的小步舞曲旋律上。紧接着的三重奏也是很好玩的一段,由两支圆号和一支双簧管组成,尤其是其中双簧管简单但是弹跳的声音让人忍俊不禁。最后乐曲以小步舞曲结尾。
    勃兰登堡协奏曲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含义,原本仅仅是供贵族娱乐的宫廷音乐。但是音乐能带来的快乐并不会因为聆听者的改变而改变,这套乐曲在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给人一种很大的愉悦感。
    接着来说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因为其中漂亮的小号让整首曲子变得非常明亮艳丽。
    第一乐章是快板,虽然只有5分钟,但是信息量之大让人感叹。我试图一次抓住每一种乐器在其中的旋律,但是一下子就失败了。所以我一种乐器一种乐器来说吧。首先从小号开始。这个乐章最富有表现力的就是小号。刚开始它先亮出一段华丽的旋律,然后就藏匿在乐队中时不时表现一下。很快的小号开始展现它自己的活力。本身很向上的旋律在声音富有穿透力的小号下变得更加嘹亮。抒情的部分也表现力十足。其中小号和长笛的一段配合以及小号和弦乐的一段轮唱最为出色。小号在马里纳这个版本中在乐队的右边偏后面,刚好让小号的声音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不会因为太近而刺耳。下面我还想说说双簧管。双簧管虽然在乐曲中主要是以一个伴奏的角色出现,大部分时间在演奏简单的和声,但是这个和声点缀在小号的旋律里让小号的声音多了一份柔美。其实这个乐章里面弦乐时不时的进入在退出也是非常耐人人寻味的,可以注意一下在小号演奏时最右边弦乐时不时加入的低音。第二乐章的柔板因为节奏慢了下来,我就不分开乐器说了。巴赫的柔板风格都有些类似,但是是总也听不腻的。这个乐章没了小号嘹亮的声音,管乐空气感很强的声音揉在弦乐有些干瘦的声音里,乐曲因此变得非常细腻优美。这个乐章弦乐的低声部也一样非常有趣味,值得仔细去跟着听一听。虽然仅仅是伴奏,但是低沉的声音反而有种夹带着乐曲前进的感觉。听着低音循环,带着乐曲结束。第三乐章小号又回来了。相比起第一乐章,这个乐章的小号更有种荣耀的感觉,开始就在双簧管自豪的奏出一段旋律,带着弦乐进入。然后弦乐和双簧管的齐奏很是有意思。经过这个过渡,小号再次提高乐曲的氛围。之后接上了其他乐器的齐奏,尤其是弦乐低声部的存在让乐曲变得很稳健。乐曲的最后小号欲扬先抑,先下行,经过一段弦乐,奏出最后的一段上行。乐曲最后在悠扬的小号中结束,让人畅快无比。
    勃兰登堡是那种少有的可以一直听一直听停很久都觉得很有意思的曲子。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整体还是部分去感受,曲子都让人觉得非常的优美,听了之后感觉非常满意。这也是巴赫很多曲子共有的一个特点。所以勃兰登堡多听一些不同的版本还是会很有意思的,说不定哪个版本就能带上一点你很喜欢的味道。
    这次就来说说第三号。这首曲子我觉得是勃兰登堡里相对比较好玩的一首。第一乐章,刚开始的旋律就非常的活泼。听到这种曲目也难怪会一下子心情明亮起来。这一段旋律也很多次以变奏的形式在这个乐章里出现。在乐章中间,小提琴迎来了一段独奏,当然是标准的巴洛克风格,让人满意。独奏过后,弦乐的声音有力的响起,带来的是一段更加振奋人心的旋律。之后乐曲回到开始的部分,进入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低谷部分。就好像是乐手们在窃窃私语之后应该让乐曲如何发展。很快的,结论达成,第一乐章在舒畅中结束。第二乐章虽然非常地短小,但是我觉得是勃兰登堡里面最耐人寻味的段落了。这一段小提琴加羽管键琴的柔板听起来真的不是很像巴洛克的声音,尤其是第一句这种稍微有点扭捏的感觉的旋律真的像极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奏鸣曲。但是相比起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奏鸣曲,这里的羽管键琴反而是显得更加让人觉得有趣。羽管键琴的音色是让人越听越喜欢的,相比起钢琴,羽管键琴更适合伴奏。在前面柔肠百转的小提琴因为后面羽管键琴时不时一段清脆的旋律变得更加富有光泽。最后的第三乐章也是标准的快板,快过第一乐章。
    这个第三乐章第气氛和第一乐章过于相似,我就不太想说了。又想再说说对于各种风格曲子的一点不同的感觉。有些曲子总是可以很轻易的给你带来震撼,比如贝多芬,马勒的交响曲。有些曲子就是通过非常美好的旋律抓住你的注意,比如莫扎特,海顿的交响曲。他们的曲子让人喜欢是毋庸置疑的。也有些曲子总是如潺潺流水,就是很平静的让你慢慢地听。很多时候这样的曲子在一开始你可能并不清楚它想说什么,很多时候甚至仅仅是在传达一种舒适的感觉,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曲子能让你一遍一遍不断地听下去,不知疲倦,也不会厌倦。勃兰登堡就是这样的曲子。就是很简单很纯粹的好听,同时有时候还能挺好的让人开心。
    第四号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首作品相对于其他几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配器上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特点。当然了,旋律一样非常好听。这次还是选择来说平诺克的版本。虽然我很喜欢卡萨尔斯版本的气质,不过没有羽管键琴总还是觉得不是很舒服。
    第一乐章,依旧是轻松明快的快板。刚开始一直是直笛在不紧不慢的吹奏着旋律,慢慢地小提琴从伴奏中一步步走出,发展直笛演奏的主题。平诺克的古乐器们因为特变干净的声音和朴实的音色,让乐器之间层次的转换显得非常明了,尤其是小提琴滑入又滑出的桥段。之后的小提琴也不乏一些炫技的演奏,听起来也是饶有兴味。在发展的过程中,旋律上添上了一丝淡淡的哀伤。在之后直笛和小提琴的卡农中,乐曲终于转会最初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第二乐章的柔板用哀而不伤来形容是很到位的。乐曲落入小调的情绪里,节奏缓下来,怎么听都让人感到一种忧愁。但是忧愁之上并不是悲伤,而是一种从容的情绪。羽管键琴华丽的声音被低音的弦乐所取代,更显出一种很纯净的感觉。尤其是最后结尾的笛声,就仿佛在空旷的山谷中一样。与其说是抒情,并不如说是展现一种情调,一种生活。最后的急板乐章也不怎么急。小提琴和直笛刚开始就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算是在总结这一曲为了小提琴和直笛所作的协奏曲。然后小提琴继续炫技,急促的弓法听起来实在是很好玩的。之后变成直笛的独奏。就像两个人在做着交替的展示,直笛和小提琴就这么来来去去,简简单单的结束了作品。
    勃兰登堡也是都说过一遍了。越听越觉得,这样的作品,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定要说其中有点什么情怀,有点精神倒也实在牵强。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比如你说《荷马史诗》如何如何宏伟,其实他真正宏伟之处就在于其中那种自然的感觉上。最近读《诗经》,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没什么特别,就是觉得很不错而已。反观《毛诗序》对于诗经的评注倒觉得滑稽,无论什么都得和道德什么的有关系,其实人们自然的生活本身就是最高的道德了。勃兰登堡亦如此,闲下来的时候就随意的一听,听完之后总觉得自己和刚才有那么一些不一样。主要的原因其实不外乎很多无聊的事情都被音乐冲到了虚无中。
    最后稍微说两句最近听到的max richter改写的维瓦尔第的四季。DG公司马不停蹄的出了很多版本,本以为很有些过人之处,不过听来实在很无趣啊。四季原本那种自然的感觉被这么搞来搞去弄得全都没有了。从原来草木茂盛的自然变成了由一条条电缆构成的自然,我是不喜欢的。看了看max richter的资料,说是把电子乐融入古典,不过古典音乐最吸引人的不就是自然乐器美好的声音和气质吗?为什么非要用现在的审美去改变他们呢?在我看,这版四季和古典音乐已无半点关系了。变得纯粹为了刺激听者感官而已。
    我觉得第五号在六首勃兰登堡里是最有巴洛克特色的,因为其中有非常丰富的羽管键琴独奏的桥段。这在当时应该也是不多的,因为羽管键琴的音量实在比较小。但这也让这首曲目变得更加有趣。
    第一乐章的快板开头就是一段非常具有气势并且充满了快乐的旋律。在此之后长笛进入,同时也有羽管键琴,这都给旋律带来了更丰富的音响效果。我个人也是很喜欢长笛的音色,很喜欢长笛带来的那种飘逸的线条感。渐渐的曲目中得弦乐退到更次要的位置,把旋律交给长笛和羽管键琴,仅仅是伴奏和是不是再现一下开始的旋律。这里就把长笛灵动的特性展示的很完全。在开始主题的不断呈现中,把让曲目继续发展,来到了一段挺长的羽管键琴独奏。对于这段旋律还和巴赫写的那些键盘用羽管键琴演奏出来给我的感受不太一样。可能和使用的乐器有些关系,但是我感觉这一段中羽管键琴更加内敛,用并不突出的声音在发展着旋律不断的变化。感觉这一段的旋律可以让人们对于羽管键琴的音色有个更丰富的认识。之后还是从开头的主题开始,把这个乐章引向结束。相比起第一乐章我更喜欢第二乐章。在慢板中长笛的声音特质被发挥出了另一种感觉。毕竟气流带来的震动比起琴弦的震动是更加细腻的。这个乐章长笛和羽管键琴之间的配合更加明显,因为总体音量的降低让羽管键琴发挥出了更大的效果。巴赫很多深情的慢板乐章都是很能感动人的,比如双小协中的那个以及这个,都是通过细腻的编织展示自己的感情。其中动人心弦的主旋律的重现和变化让人心里不由的一软。之后的第三乐章又是快板。但是比起第一乐章更宏大的气势,这个乐章弦乐也加入了营造灵动的声音的行列。不再通过大块的齐奏营造氛围,而是和长笛一起演奏跳跃的音符。小提琴更宽的音域和更丰富的力量以及长笛更高的音域很好的配合在一起,加上羽管键琴构成了这一整首完美的曲子。
    对于勃兰登堡我也是听过很多版本,总体上还是觉得马里纳的最符合我的喜好。也就不再多说版本,这些一首一首的谈论勃兰登堡的文字如果不特殊注明说的都是马里纳的演绎。
    这次来说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六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我大概是最喜欢五号或者六号)。说了四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之后也有点厌倦于马里纳的声音了。所以来说说平诺克的指挥和卡萨尔斯的指挥。要说纤细和优雅,在我听的这些版本里大概没有能赶上马里纳的,但是平诺克这个版本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用的是古乐器,听起来有种完全不同的味道。而卡萨尔斯的指挥则是让乐曲多了一种很明显的安详感。
    六号刚上来的第一乐章我感觉充满了一种不确定的魅力,这一点尤其在平诺克的指挥里有着明确的反应。古乐器的声音都变得相对平和而宽厚,这让所有乐器的声音都不会显得突出。尤其是小提琴,比起李希特指挥的版本里面凌厉的音色,古乐的小提琴听起来是尤其顺耳。加上旋律本身在回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让乐曲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引导的感觉。而听卡萨尔斯的指挥这种感觉就没那么明显,反而一上来就有一种回家了的明确感觉。乐曲的每一个部分都让你觉得非常亲切所有的一切都是安排的井井有条。之后第二乐章的柔板还是像所有的巴赫的柔板一样,是那么的优美好听。但是这个柔板也确实有点不同之处,听起来是尤其的让人感到平静。尤其是当你仔细听着耳边互不影响的弦乐每个声部以及管乐在自顾自的说话时,更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大家都是那么安静,你也就不由得随着乐曲本身安静下来。其中大提琴明确而又缓慢的线条让人再喜欢不过了。而这个乐章最后那个欲言又止的结束也是明显的在预示着什么。听完了这个乐章我更加明确了对于古乐器的理解,它们因为更古老的年龄,先天让人觉得简谱,温厚。即使比起卡萨尔斯这样简朴温厚的指挥,也绝对不逞多让。不过卡萨尔斯的指挥还是感觉比平诺克更多一分深度。到了第三乐章,整首曲子的逻辑终于清晰。这个乐章的旋律对我来说绝对有着家的意义。旋律虽然并不复杂也不惊艳,但是每次听到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安慰。平诺克的这个乐章是让我失望的,因为实在太快,让人觉得是那么匆匆忙忙。本来我想,按照他前两个乐章那种无依无靠和平平淡淡的铺垫,是应该可以最好的展现出最后这种回归的感觉的。但是他就像再次走到了路上,而不像终于回到了家里。卡老指挥的这个乐章也比之前那两个更有力度,不过总归还是比平诺克慢些,稳重些,更像家一点。但是他之前已经渲染了足够的安恬的感觉,所以到这里也就难以有那种让人觉得终于回归了的感觉。单独拿出第三乐章的话,其实我觉得布什的那个版本是最让人满意的了。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我走在寒风里,听着这个乐章从心里渗出来的温暖。不过布什的三个乐章都太慢了,合在一起听得话显得还是有些拖沓。

 

 


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指挥演奏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编号BWV1046-1051。这6首著名的协奏曲,一般认为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而作,据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 Besseler)严格的考证,它们实际是为当时克滕的青年王子利奥波德而作,利奥波德会多种乐器,是一位高水平的音乐爱好者。1718─1719年冬,巴赫从克滕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克滕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6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献给了大公。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高阁了13年。大公去世后,召集的乐手解散,不用的乐谱以一部协奏曲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这6首协奏曲,大约在3-4年内写成,其中第二、第四、第五号遵守的是合奏协奏曲的形式,其它3首则有所区别。在巴赫时代,巴赫所遵循的创作形态,是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合成体。在他的作品中,并不表现主观意志,歌颂的是神的荣光,这些协奏曲,从形式上考虑的是当时宫廷中社交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式下,自由地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与超人的技能。

 


巴赫:管弦乐组曲


    J. S.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BWV1066,C大调,估计作于1718年左右,为两支双簧管、一支大管、弦乐重奏及拨弦古钢琴而作,包括:1.法国式序曲,采用慢、快、慢的法国序曲形式。2.库朗舞曲,库朗法文为Courante,意为“奔跑”,一种速度很快的三拍子舞曲。3.加伏特舞曲,加伏特法文为Gavotte,法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中速,朴素而明快。4.福拉纳舞曲,意大利北部的一种轻快活泼的舞曲,它令人想起威尼斯狂欢节。5.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源于法国民间,17世纪传入宫廷,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6.布列舞曲,布列法文为Bourree,意思为“振翅”,法国南部一种古老的民间舞曲,快速的两拍子,代表欢乐的情绪。7.巴瑟比埃舞曲,巴瑟比埃法文为Passepied,法国布列塔尼亚地区的一种快速船夫舞曲。 BWV1067,B小调,这是一首独奏长笛与乐队曲,近似长笛协奏曲,这一首大约作于1721年左右,包括1.法国式序曲,还是慢、快、慢的形式。2.回旋曲,这一乐章的吸引力在它的娱乐性迭句,回旋曲以它开始,一共重返4次,一次比一次动听。3.萨拉班德舞曲,萨拉班德法文为Sarabande,17世纪在欧洲传播后,由原来的迅疾粗犷演变为缓慢庄严,是流行的舞曲节奏中最庄严的一种。4.布列舞曲,这个乐章中应用了古老的三部曲,中间部有一段形成对比的布列舞曲,随后是开始部分的再现。5.波罗乃兹舞曲。6.小步舞曲,这个乐章是根据波罗乃兹舞曲中独奏长笛部分而成的变奏曲。7.谐谑曲,以独奏长笛的欢笑声来结束全曲。 D大调,BWV1068,大约作于1722年,这一首在4首中最为重要。门德尔松1830年曾在钢琴上把它弹给德国大诗人歌德听,歌德听后的感觉是“开头是这样华丽尊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这首作品包括:1.法国式序曲。2.咏叹调,用弦乐合奏的方式,这个缓慢的乐章后由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改编成为小提琴曲,就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3.加沃特舞曲。4.布列舞曲。5.吉格舞曲。这首作品的乐器配置为双簧管3、小号3、定音鼓及通常的弦乐组及数字低音。 D大调,BWV1069,这首作品作曲时间大约不晚于1725年。乐器配置为小号3、双簧管3、大管1、弦乐组、定音鼓和拨弦古钢琴。它包括:1.法国式序曲,2.布列舞曲,3.加伏特舞曲,4.小步舞曲,5.欢快,这一乐章未采用特定舞曲体裁名称,但同样带有快速舞曲的特征. 马里纳1970年录音的《乐队组曲》是单张碟(77分84秒),经过重新技术处理(原来的Argo录音)之后声音更清新活泼。演奏从头至尾表达能力极强,没有虚幻离奇的描述,总是非常愉悦而精力充沛。对于不坚持选择古乐器演奏版本的读者来说是一优秀的低价版唱片,十分活跃。(《企鹅》三星)马里纳的版本就显得清丽秀气得多,但也不失大度。节奏的处理非常好,音响效果让人愉悦,总的说来是一张好唱片。
    内维尔·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1924—— )英国著名指挥家。16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59年马里纳组建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并担任指挥,在世界上声誉极高。1969年,他应邀赴美组建洛杉矶室乐团出任音乐总监达10年之久。1991年他领导ASMF参与《莫扎特全集》的CD录制工作,45辑中就有10辑是由他指挥的。英国皇室在1979年授予马里纳骑士称号,1985年授予爵士爵位。 1924年4月15日出生于英国林肯。在英国,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The 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ASMF)出了名,奠定了他指挥家的地位.1969年,他应邀赴美组建洛杉矶室内乐团,出任音乐总监达10年之久.期间,他还组建了奥地利室内乐团(1994年).马里纳出任ASMF指挥整整20年. 马里纳于1958年与朋友一同创办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并先后出任过明尼苏达乐团(1978-1986年) 、伦敦南区夏日音乐节(1975-1978年) 、斯图加特电台交响乐团(1983-1987年)音乐总监,现任斯图加特电台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 在马里纳多姿多彩的指挥生涯中,最引以荣的是1991年他领导ASMF参与《莫扎特全集》的CD录制工作,45辑中就有10辑是由他指挥的. 英国皇室在1979年授予马里纳骑士称号,1985年授予爵士爵位。他领导的ASMF1993年获得英女皇授与的成就奖,这是英国第一个乐团得此殊荣。

 



巴赫:音乐的奉献+巴赫:赋格的艺术

    1747年5月间巴赫访问了波茨坦宫廷圣苏西宫,并且在访问后完成了那部经典名作[音乐的奉献(MUSIKALISCHES OPFER)] BWV1079。 
    巴赫到了圣苏西宫后,腓特烈大帝向巴赫展示了刚刚引进的吉尔博曼钢琴(SILBERMANN)。宫廷音乐会上腓特烈大帝给了巴赫一个音乐主题,希望老巴赫能够当场即兴对其来一个三声部的赋格变奏。当时的报告写道:“陛下听说巴赫已经到达,立刻亲自下令允许巴赫入宫。巴赫一到,便立即在钢琴前坐下来,弹奏一首赋格曲的主题,事前毫无演练。不仅使大帝十分满意,在场众人也无不瞠目结舌。巴赫本人觉得这首曲子的主题非常美丽,于是打算将来写成一首赋格曲,以供出版。”
    回到莱比锡后,巴赫重新对大帝的主题进行变奏创作,将整个曲子按两首赋格曲(RICERCARE),四乐章三重奏鸣曲和十首加农(CANON)的构成完成了整个曲子。巴赫在献词上所署名的时间正好是7月7日。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当之无愧的复调音乐大师,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一个事实,然而恐有所不知的是复调音乐发展的历史其实在他之前就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确切说,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就历史概念而言,复调音乐时代指的是13世纪到16世纪,大约是从早期哥特时期到文艺复兴晚期,当年法国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作曲家们——如莱昂南和佩罗坦——创作的奥尔加农,就是最早期的复调音乐形式,那一时期英国的世俗歌曲《夏天到来了》,是一首六声部无终卡农,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复调音乐在后哥特时期一度达到一个发展高峰,马肖是在这一领域的杰出作曲家,他将诗歌谱成复调音乐,创作四声部乐曲,所作著名的《圣母弥撒曲》就是一部四声部的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伯德的《三声部弥撒曲》、《四声部弥撒曲》和《五声部弥撒曲》,在三首不同声部的弥撒曲中,表露出了各异的感情因素;还有泰利斯创作的四十声部拉丁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是一首辉煌之作。
    在声乐领域最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是帕莱斯特里纳,他开创了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使用多声部相互配合、相互衬托,以达到丰富而美妙的音响效果。他创作了4首八声部弥撒曲、22首六声部弥撒曲、29首五声部弥撒曲、39首四声部弥撒曲,其中著名的《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曲》是六声部弥撒曲,《武士歌弥撒曲》是五声部的,《雅歌》是四声部的。
    进入巴洛克时期,随着器乐越来越独立于声乐之外,并且歌剧成为声乐方面又一重要的形式,纯粹的宗教音乐最终不再一统天下,即使像文艺复兴晚期的乔万尼·加布里埃利创作的经文歌,也都配上了辉煌的铜管乐,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似乎变得“过时”了。
    音乐在17世纪的发展出人意料地多姿多彩,巴洛克音乐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音乐都要“前卫”,人们似乎一下子完全挣脱了束缚,作曲家们做出各种各样的新尝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维瓦尔第,他为各种乐器的组合创作合奏曲和协奏曲,搭配出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为随后交响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的巴赫,虽然以宗教音乐和复调音乐而著称,但是按照当时的标准,他确实是“落伍”了。在巴赫生活的年代,和他同一年出生的多美尼科·斯卡拉蒂已经开始创作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他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和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已经步入早期古典的新时代,格鲁克的歌剧已经可以与意大利歌剧相匹敌,而在巴赫生命的最后一些年,曼海姆的管弦乐队已经闻名欧洲,约翰·文兹尔·斯塔米茨的交响曲已经发展了奏鸣曲式原则。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巴赫的创作却能固守宗教传统和复调传统,确实是不易的,而他的创作竟然达到了宗教音乐和复调音乐的一个顶峰,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现在人们一提到巴赫,通常都会将他归于宗教音乐大师和复调音乐大师,而他的《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和《平均律键盘曲集》、《音乐的奉献》及《赋格的艺术》,代表了他在这两方面的最高成就。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理解,为什么巴赫在当时作为演奏家的声望要高过作曲家了,而《音乐的奉献》的创作,最初的缘起也恰好是作为演奏家的巴赫的一次即兴演奏。那是1741年春天的事情,他为了试奏柏林宫廷所有的羽管键琴而来到柏林,刚好腓特烈二世一向很喜欢巴赫的演奏,就这样,这位统治者便成为《音乐的奉献》诞生的契机性人物。
    关于巴赫见到腓特烈二世的过程,有着两个说法。第一个说,巴赫的马车在波茨坦城门口被拦住,他随即被带到了刚刚建成的莫愁宫——当然是腓特烈二世的命令,而这位国王当时正在里面举办晚间音乐会,他当时宣布说:“先生们,老巴赫来了!”便立刻中断了音乐会。还有一种说,巴赫一直在旁边的屋子里,隔墙听着里面的音乐会。而这两种说法,均来自当时在场的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这着实令人感到费解。
    不过,不论当时情况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腓特烈二世让巴赫试弹了所有房间的钢琴,而巴赫便在每架钢琴上都即兴弹上了一曲,然后,他请巴赫用自己提出的一个赋格主题即兴演奏,当时巴赫弹奏了一首三声部赋格曲。第二天,巴赫参观波茨坦的管风琴,并在上面进行弹奏;当天晚上巴赫再次出现在音乐会上,腓特烈二世借机要求他演奏一首六声部赋格曲,这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而国王头一天提出的那个主题无法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构筑出如此复杂的乐曲,所以巴赫必须现想出来一个自己的主题来进行演奏,这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巴赫竟然完美地做到了。
    巴赫后来记述道:“我记得非常清楚,缘于特殊的皇家恩典,我在波茨坦停留期间,国王陛下恩准我弹奏一曲赋格的主题,并仁慈地邀请我完成这部作品。我发觉若没有足够的准备,实在无法将这个完美的主题好好发挥,于是我决定将这个主题充分地发展,然后公布于世。我竭尽全力实现了这一意愿,而且除了这样一个纯洁的愿望外,别无他求……”
    两个月之后,著名的《音乐的奉献》便诞生了。这部作品包括两首“利切卡尔”即“赋格曲”( Ricercar,在16至18世纪指的是赋格或卡农风格的对位精致的器乐曲,其本意是“寻求”的意思,在《音乐的奉献》中指的是“赋格曲”)、十首卡农曲和一首三重奏鸣曲。其中首尾两首“利切卡尔”即“赋格曲”,正是腓特烈二世所钦定的主题,其中第一首是三声部的,后一首是六声部的——要知道,这是用一个人的十个手指在一架键盘乐器上弹奏出如此复杂的乐曲,而不是一个合唱队的很多人唱出好几个声部,其创作难度和演奏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音乐的奉献》的曲谱在当时并没有什么销量,巴赫自己出资印刷了一百份,分送给了亲朋好友。据记载,当时巴赫把这一作品制成铜版寄给腓特烈二世,并附以谦恭的颂词,而国王面对这样一份独特的贡品仅是简单表达了谢意,随后便将它彻底忘记了,而且他也从未听过这套作品。
    巴赫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尽管它们现在被视作瑰宝,但在当时却几乎被遗忘了,当现在的人们回顾过去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这实在是太有讽刺意味了,其实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这样的例子不仅在历史上有很多,而且也许它们正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只不过这世界后知后觉的人占了大多数。
    今天,《音乐的奉献》的艺术价值确实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它是复调音乐最伟大的杰作之一,“涉足了对位思想的全部领域”,并“在惊人的六声部赋格曲中达到顶点”,它与《赋格的艺术》一同对复调音乐进行了总结,在随后的音乐历史发展中,几乎可以说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伟大的复调音乐作品。
    这样的评价已经足够了,它准确地评价了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中的地位,这就像后来在评价瓦格纳的时候,说他的乐剧“集浪漫主义之大成”一样。但对巴赫而言,他的历史地位往往被单纯界定于对过去的总结,而不是对未来的开创,不像在谈到瓦格纳时,都会将他所使用的半音化音乐语言同现代派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我觉得将某种形式或风格做到极致,也应该算是一种开创,就像巴赫在《音乐的奉献》或者《赋格的艺术》中所做的那样。
    到了20世纪,不止一位作曲家以《音乐的奉献》中的“赋格曲”为基础来进行创作,其中包括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韦伯恩为乐队的《赋格曲》,和当代作曲家古拜杜丽娜为小提琴与乐队的《奉献》。巴赫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比比皆是,例如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和兴德米特的《音的游戏》,新古典主义乐派甚至提出了“返回巴赫”。由此显而易见,巴赫即使到了现代,也仍然没有“过时”。
    记得早年曾看过国内出版的一本介绍巴赫的书中说,《音乐的奉献》是一部重于作曲技法但缺少情感体验的作品,不过这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反而成为巴赫作品中我接触最早的。但是听过之后,我并没有觉得它缺乏感情色彩。其实,它只不过是一部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的作品罢了,其特点是沉静而内向,十分理性,又充满了冥想的意味,而所谓的感情色彩并非是作曲家强加给听者的,而是听者在聆听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感触到的。
    所以,在欣赏《音乐的奉献》的时候,不用去顾及它的背景如何,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足够了。的确,人们通常有探究作品创作背景的习惯,不过这种探究针对于古典晚期和整个浪漫时期的音乐还管用,但是对于更早的音乐来说,我觉得对于欣赏本身来说似乎意义不大,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增加一些趣味性,就像《音乐的奉献》的创作经过那样,对于理解作品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巴赫的这部作品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只有沉浸在其中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妙,也许它会令一颗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也许它会令纷杂的思绪变得条理分明,也许它会令波动的情绪平和下来。在那些并驾齐驱又相互紧密关联的旋律中,在那些赋格的复杂结构中,将可以发现那些情感因素正隐含于其间。
    由此我觉得,《音乐的奉献》是巴赫最具欣赏价值的作品之一,特别是首尾两首“赋格曲”以及那首四个乐章的“三重奏鸣曲”,它们富于沉思的特性,并因而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另外,我觉得对于听者来说,欣赏这部作品时不一定要过分强调对于技术上的理解,而应重在领略音乐本身所带来的感受。
    羽管键琴独奏的“三声部赋格曲”(Ricercar a 3),以缓慢的速度开始,营造出平静与神秘的冥想气氛,而随着速度转为较快,又洋溢出似乎永不枯竭的激情,三个声部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其中一个快速而突出的旋律,带着一种近乎宗教的狂喜,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是一首虔诚而飘逸的乐曲,实际上与巴赫一贯的宗教风格是息息相关的,我认为如果能紧扣住这一点,这部作品应该不难理解。
    接下来的5首是钦定主题的卡农,应该使用的是腓特烈二世提出的那个主题。第1首“二声部逆行卡农”( Canon a 2 cancrizans),由两把小提琴演奏,篇幅十分短小,两个旋律相互缠绕,连绵不绝。第2首“二声部小提琴同度卡农”( Canon a 2 Violini in unisono),由两把小提琴、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演奏,以两把小提琴齐奏的方式来演奏一个声部,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另一个声部,此曲略有矜持之感,但也不乏飞扬的乐思。第3首“二声部反行卡农”( Canon a 2 per Motum contrarium),由长笛和两把小提琴演奏,较之前两首要活跃得多,长笛的悦耳声音清澈而透明。第4首“二声部增时反行卡农”( Canon a 2 per Augmentationem,contrario Motu),由两把小提琴、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其曲调低沉,色调暗淡,旋律踯躅,曲曲折折,在艰涩中向前行进,宛如一阙内心的独白。第5首“二声部螺旋卡农”( Canon a 2 per Tonos),由小提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在情调上大体与前一首近似,羽管键琴弹奏出稍快的律动的旋律,似乎盘旋在小提琴演奏的沉郁的旋律之上,二者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
    第6首的名称为“Fuga canonica in Epidiapente”,是一个三声部的“纯五度卡农风赋格”(canonic fugue at the fifth),由长笛、小提琴和羽管键琴演奏,此曲旋律委婉却又欢快,长笛的激越,小提琴的活跃,羽管键琴的波动,形成三条交织缠绕的旋律线,构成具有很强抒情性和歌唱性的乐曲。在结构要求十分严格的赋格中,融入如此丰富的情感色彩,恐怕在当时只有巴赫可以做到,而他之后也很少有能够做到的。
    随后是一慢一快两个“无终卡农”( Canon perpetuus),二者都是富于歌唱性的,第7首由长笛、小提琴和低音维奥尔琴演奏,标题显示是钦定主题的,乐曲深沉而悠缓,令人回味;第8首所使用的乐器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架羽管键琴,只是速度稍快些,乐曲也因而显得活跃一些。第9和第10首两手卡农被称为“令人困惑的”或“谜一般的”卡农,二者一静一动,其中第9首“二声部卡农”( Canon a 2)由羽管键琴独奏,此曲宛如悄然的溪水一般,不时让人有一种静止的错觉;第10首“四声部卡农”( Canon a 4)由两把小提琴和羽管键琴演奏,与上一曲截然不同之处恰好是它特别富于流动感,其乐声飘逸洒脱,充满了光亮。
    “为长笛、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三重奏鸣曲”( Sonata sopr’Il Soggetto Reale a Traversa,Violino e Continuo)通常被认为是整部作品的中心,它是巴赫最具感情深度的乐曲之一,或许可以认为它是《音乐的奉献》在情感表达上的高潮。第1乐章“广板”,长笛、小提琴以及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出的令人心碎的旋律,不由得令人联想到巴赫《马太受难乐》中的咏叹调“主啊,怜悯我”所表达的对基督的哀悼之情,这旋律似流水一般绵绵不绝,充溢着如泣如诉的悲情。第2乐章“快板”一改前一乐章的情绪,转为由衷的欣喜,仿如天国的恩泽在一瞬间降临尘世,长笛在舞蹈,小提琴在欢笑,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也在颂咏,这是对至高者的赞美。基于前两乐章的宗教情感,第3乐章“行板”则可以看作是心灵走向宁静的一个过程,长笛轻轻地吹响,小提琴有节制地奏响,作为通奏低音的低音维奥尔琴与羽管键琴不时突出于前二者之上,音乐就在如此不断起伏的状态中向前发展。末乐章“快板”透着一种祥和的温暖色调,悠然的长笛,愉快的小提琴,以及隐没在背景上的通奏低音,诉说着非尘世的欢乐。
    羽管键琴独奏的最后一首即“六声部赋格曲”(Ricercar a 6),再次将人们带回到最初的平静与神秘的冥想之中。这首赋格曲的顶级之作,宛如献给天国之主的赞美诗,它从第一个音符奏响,就显示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它所表达的狂喜之情不像“三声部赋格曲”那样直接,而是更加内敛,也更显深沉;流动的琴声淡定而执着,不间断地向前,再向前,宛若心怀信仰而矢志不移。琴键奏响最后一个音符,余音在空中回荡,此刻我不由将巴赫的这部《音乐的奉献》与上帝的天国视为了一体。
    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在不经意之间获得一种升华感,这种效果不是刻意可以得来的,恰恰相反的是,刻意做出来的拔高,往往会令人心生厌恶。
    抛开技术上的层面,单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巴赫的《音乐的奉献》虽然并没有在音乐中强调情感因素,然而它却能让人感受到某种升华,这正是这部作品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事实上,巴赫的大部分器乐作品都是带有宗教情愫的,而且确实都是在不自觉之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或者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
    说起来挺有意思,巴赫《诗篇51号》使用了佩尔格莱西《圣母悼歌》的旋律,他仅将两个声部和器乐编制做了扩充,但旋律上却一点儿没动,然而音乐风格竟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为了纯粹的巴赫风格,佩尔格莱西的风格消失无踪了!而更有意思的是,韦伯恩的《赋格曲》和古拜杜丽娜的《奉献》,虽然都以巴赫的“赋格曲”为基础谱写,然而纯粹的巴赫风格却随处可见,无论做出怎样的变奏,他那种独特风格的影子,最终都会顽固地显露出来,让你无法回避。
    我举出上述的这些例子,就是为了证明巴赫骨子里的那种特质已经渗透到了其所有的作品当中,即便他并没有主动在自己的音乐中对它加以表白,但是这种特质仍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而且它还是任何人无论以何方式都无法撼动的。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特质,才使得他的音乐在淡然之中有着一种无法抵御的穿透力,能够产生出某种持久吸引听者的神奇力量,《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恰好是最典型的两个例子。
    而像这样不去刻意展示自我的表达方式,可以被称之为理性,也可以被误认为缺乏情感体验。理性,它是形容巴赫的音乐时常用的一个词汇,然而人们大多仅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并因之将巴赫的音乐单纯看作是严肃的音乐,却没有去探究它背后的奥妙。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点,即理性往往只不过就是一件外衣,或者一层面纱,而内中所深含的情感,却因理性的外表而更显深沉,也愈加酣醇。实际上,如此婉约的表达方式,比任何直白的表述都要令人刻骨铭心。
    《音乐的奉献》就是这样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音乐,它可以让人陶醉其间而超然忘我,并让人永远不会生出厌倦,就像是置身于埃舍尔画作所设计的无限循环当中一般,虽然每一次循环都走过相同的道路,然而每一次走过却又都能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奇妙,在这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于不变中生出变化,于平静中生出波澜,于理性中生出深情。
    每当我潜心聆听这部作品,都会感叹于巴赫的伟大创作,继而会想到,如果没有巴赫,没有他的《音乐的奉献》,那对人类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被看作巴赫在其晚年悉心于音乐艺术最深层探索的思想和实践的最后总结。
    巴赫的13首赋格被巴赫称作“对位”(Contrapunctus),另外还有4首卡农,以及一首未完成的三部赋格。巴赫生前并未指定用何种方式演奏这部曲集,而今我们看到的《赋格的艺术》通常有三种演出版本,一是键盘乐的,钢琴、羽管键琴或管风琴的,二是罗伊·哈里斯改编的弦乐四重奏,第三种是由沃尔夫冈·雷格塞改编的乐队曲。
    赋格的艺术(德文 : Die Kunst der Fuge), BWV1080,是巴赫(1685-1750)的一部未完成的杰作。(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已经完成了,只是没有被完整地保存到今天。)作品大约在1740年代初期开始创作。现存最早的草稿,内有12个赋格以及两个卡农是巴赫于1745年所复写保留下来的。此份保存下来的草稿有细微不同的地方,标题被巴赫的女婿Johann Christoph Altnickol改为 : Die Kunst der Fuga。
该作的第二版本在巴赫死后的1751年出版。其中包括了14首赋格曲和4首卡农,巴赫音乐权威研究专家Christoph Wolff指出:“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一部音乐作品里,尽可能地深度发掘复调音乐对位法所有可能。”
    整部作品由14首赋格和6首卡农组成,并且他们都是由同一个主题发展得来的。关于发展技巧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扩展阅读。全曲分为:1.对位法第一,4声部赋格;2.对位法第二,4声部赋格;3.对位法第三,4声部赋格;4.对位法第四,4声部赋格;5.四声部赋格;6.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7.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8.3声部赋格;9.12度的4声部赋格;10.10度的4声部赋格;11.4声部赋格;12.8度卡农;13.反行的扩大卡农;14.在3度对位上的10度卡农;15.在5度对位上的12度赋格;16.对位法第十六,4声部赋格(正反两首);17.3声部赋格(正反两曲);18.两台古钢琴赋格曲(正反两首);19.3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BACH4个主题。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

 


Bach, J.S.: Cantatas Nos. 159 & 170

 


瓦尔哈演奏 巴赫:管风琴作品


    J. S.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一共为教堂创作了150首管风琴圣咏曲。管风琴圣咏曲是指根据教堂圣咏旋律作曲的一切管风琴曲。在17世纪以前,管风琴并不为教徒的歌唱作伴奏,而是为祭司或合唱团作序奏或和合唱团交替单独地演奏,是合唱的代用者。根据教会1598年所制定的《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典礼规范》,“在教徒咏唱之前或之间,风琴并非用来演奏不常听的乐曲或经文歌,而是必须演奏将继续咏唱的歌曲。为使风琴和歌唱的时间不过分长,风琴师在前奏后的教徒咏唱中间,是不可演奏一次或两次以L的。”l7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管风琴在教会中一般已作为教徒咏唱的伴奏。在巴赫的年代,管风琴伴唱的习惯虽已风行,但在莱比锡,管风琴与咏唱还是交替进行的状态。
    因为,管风琴在教堂中早期的作用,是合唱团的代用者或交替者,因此,管风琴圣咏曲在技法、形态上,与声乐的圣咏经文歌大致一致,是合唱曲也是风琴曲。在巴赫以前,管风琴圣咏曲最重要的作品是德国作曲家沙伊德(Samuel Scheidt,1587—1654)的《新乐谱》(Tabulatura nova)(1624年,共3卷)。沙伊德之后,管风琴圣咏曲的发展,形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以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4)为代表的北德乐派;另一派是以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为代表的中德乐派。初期的圣咏都是泛模仿经文歌的形式产生,其方式是圣咏旋律每一行为单位的模仿,一行终止后再开始第二行的模仿。这也就是把数个不同主题的赋格曲发展部连接组成一首作品,全曲缺少统一。布克斯特胡德的功绩是进一步强调各部之间的差异,加强对比的效果。帕赫贝尔则从变化之中进一步强调了统一。巴赫从这两派中间汲取营养,则把管风琴圣咏曲这种形式发展到了最高境界。他把帕赫贝尔追求的整体性和布克斯特胡德追求的局部的丰富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从技巧上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说来说去,巴赫的职业是教堂管风琴师,正经是做这事的,生前的风头也仅仅只是出在管风琴演奏上。他的管风琴作品比他别的任何一类作品都要多得多。不听巴赫的管风琴音乐,恐怕还不好说了解巴赫了。
  1907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赫尔穆特·瓦尔哈,也正经是位职业管风琴师,而且起初就是任职于巴赫自1723年后在此度过余生的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很不寻常的是,这位本世纪最杰出的巴赫专家,竟是个盲人,自16岁起就双目失明了,最初完全是靠他的母亲给他读谱,用钢琴一句句地弹给他听,而靠他的超常发达的记忆力熟记在心。就这样,到了40年代,瓦尔哈已经背熟了巴赫的全部管风琴曲,完全可以靠记忆弹奏其中的任何一首了。于是从1947年起,他开始为DG/Archiv灌录唱片,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两张1959—1970年间录音的CD。
  这是录音史上演奏最完美的巴赫管风琴,如果用今天的角度去听管风琴的声音简直就是精彩绝伦,乐曲浪漫之余,还带出了一点的哀伤元素,瓦尔哈大师振奋而升华的演奏无与伦比。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