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名称:马勒:大地之歌、吕克特之歌三首(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3
Rückert-Lieder)
专辑艺人:凯瑟琳·费丽尔(Kathleen Ferrier)
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Ltd
发行时间:1952年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大地之歌」为马勒最伟大、感人最深的作品,歌词均为中国古诗的译文。指挥大师华尔特的诠释是乐界公认最具马勒真髓的演奏。女低音费莉亚灌录本曲时己得癌症,自知不久人世,唱来也特别凄怆感人;本曲已成为她的旷世绝响。本版虽为老录音,却是录音史上最着名的代表作,除了名列唱片艺术究极100大、留声机杂志100大,同时也是Classic
100大与Stereo Review
世纪名片。以往本录音都是以高价版发行,此次首度转以中价发行,并附录三首「卢克特歌曲」,自然是最超值的首选。
在这份录音均衡的作品中,无处不见华尔特对马勒之瞭解透彻。在最精微与最激烈处,爱乐者可以感知马勒对大型管弦乐团的控制力。费莉亚倾力于荣耀之音调,…「告别」一曲令人无比动容。
本碟是美国哥伦比亚为费里尔的关系而天大面子地将瓦尔特外借的录音,录于1952年。当时,费里尔已身罹绝症。据瓦尔特说,费里尔唱《大地之歌》总是泪盈于睫。她以直接真诚的感情,唱出了录音史上最赚人热泪的“道别”。这完全是一种音乐的本能、修养的反映。男高音帕塔泽,在这伟大的演出中也发挥了他的天分,充满诗意,男高音部分演得最好,只有克勒姆佩雷尔版的冯德里希能与之相提并论。此时,费里尔已在病中,最高音部分已见紧张。她的超越一切,在于感情之流露。
这是马勒取材自中国诗集,附歌唱的交响作品,因其正处于生命极度困厄的末期,对尘世的不捨眷恋及对自然的向往而成就的伟大作品。
大地之歌引用的唐詩
No1-大地悲愁之酒歌~李白[悲歌行]前半部
No2-寒秋孤影~錢起[效古秋夜長]前四句
No3-青春~不詳
No4-美人~李白[採蓮曲]
No5-春之醉客~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No6-告別~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維[送別]
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词汉译及与原唐诗的比较
1. Satz Das
Trinklied von Jammer der Erde(Li-Tai-Po)
第一乐章:尘世苦难的饮酒歌
(
附李太白原诗《悲歌行》)
译者按:
标题采自汉斯·贝特格编译的中国古典诗歌集《中国之笛》。与原诗相较,德译诗面目全非。它不仅篇幅被大大缩减,更不同的是把原诗因怀才不遇以及历来统治者对有才能的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产生的愤世嫉俗的主题思想,改变为一种厌世思想;原诗的叠句“悲来乎,悲来乎!”
改成“生和死一样黑暗,一片黑暗!”,译诗就此添加了原诗没有的意思。可以说,贝特格只是从原诗抓来片断意象,利用它们来做自己的诗。再者,贝特格利用的原诗《悲歌行》是否李白所作我国历来也有争议[1]。
[1]
该诗与《笑歌行》成为一对诗,收入各种李太白全集。上述原诗抄自中华书局出版〖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册,412页。根据今人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成都出版),历来各名家如苏轼,朱谏,沈德潜等人怀疑这两首诗是五代时期二流文人的伪作,理由是文字“粗劣”,“决非太白作”(苏轼)。郭沫若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否认这两首诗是李白所作,是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标准在作怪(见《李白与杜甫》,第177页)。安旗认为文字理由不能成为判定伪作的根据。见该书中册第1665-1666页。笔者认为,所以有伪作之嫌,不仅因文字“粗劣”,更重要因诗反映的思想境界不高,李白对统治者不识他的才,因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是感到遗憾的,但他胸怀壮志,蔑视权贵,视富贵荣华若草芥,而《悲歌行》一诗流露的悲戚感情,现出诗作者对统治者对己是否青睐看得很重。即使如此,这首疑是伪作的诗也没有如贝特克的译诗所示,悲观到视生命为一片黑暗的地步,充其量它不过是一首愤世嫉俗的诗。
Schon winkt der Wein im goldnen Pokale,
美酒在金樽里招手,
Doch trinkt
noch nicht, erst sang ich euch ein Lied!
且慢饮!待我为你们唱只歌。
Das Lied vom
Kummer soll auflachend in die Seele
一只震撼灵魂的忧愁歌。
euch
klingen.Wenn der Kummer naht,
忧愁走近,灵魂的花园一片凋零,
liegen wüst
die Gärten der Seele,
欢乐,枯萎了!
welkt hin
und sirbt die Freude, der Gesang.
歌声,沉寂了!
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
生和死一样黑暗,一片黑暗[2]!
[2] 按原文直译应为:“黑暗的是生命,是死亡。”
译者体会原文意思是:人的一生的结局是死,死亡是一片黑暗,现在人活着也是一片黑暗,因此生和死都是一样黑暗的,言外之意倒不如去死。这是一种绝望的世界观,是“世纪末”情绪的反映,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也可以听到这种声音。对比贝多芬的话“把生命活上它一千次,这该多美啊!”(致韦格勒1801年11月16日信)是何等的不同!
Herr dieses Hauses!
这家的主人啊!
Dein Keller
birgt die Fülle des goldenen Weins!
你地窖里满藏着金色的酒浆。
Hier diese
Laute nenn’ ich mein!
在这里我怀抱着我的琉特琴[3],
[3] Laute,
通行于十七,十八世纪的一种弹拨乐器,类似我国的琵琶;但李白诗中“三尺琴”指的是古琴。
Die Laute
schlagen und die Gläser leeren,
弹拨琴弦,痛饮美酒,
das sind die
Dinge, die zusammenpassen!
这两件事是相配相称的!
Ein voller
Becher Wein zur rehcten Zeiten
酒杯斟满及时痛饮,
ist mehr
wert als alle Reiche dieser Erde!
其价值超过拥有世上所有的王国。
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
生和死一样黑暗,一片黑暗!
Das
Firmament blaut ewig, und die Erde
穹苍永呈蔚蓝,大地将会
wird lange
feststehn und aufblühen im Lenz.
长久存在,春来漫开鲜花。
Du aber,
Mensch, wie lang lebst denn du?
可是,人啊,你能活到多久?
Nicht
hundert Jahre darfst du dich ergötzen
你享受世间浮华与虚荣
an all dem
morschen Tande dieser Erde!
连一百年的时间都没有!
Seht dort
hinab! Im Mondschein auf den Gräbern
请向那边看!在月下的坟地
hockt eine
wild-gespenstische Gestalt.
蹲着一个面目狰狞的的鬼影。
Ein Aff;
ist’s! Hört ihr, wie sein Heulen
那是一只啼猿!你们听它的哀鸣!
hinausgellt
in den süßen Duft des Lebens!
它冲破生活甜蜜的氛围,刺耳锥心。
Jetzt nehmt
den Wein! Jetzt ist es Zeit, Genossen!
现在举起你们的杯子吧!同志们!
Leert eure
goldnen Becher zu Grund!
时候到了,把金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Dunkel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
生和死一样黑暗,一片黑暗!
李白原诗:《悲歌行》(抄中华书局出版〖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册,412页。)
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
鸣琴酒乐两相得,
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
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
且须一尽杯中酒。
悲来乎,悲来乎!
凤鸟不至河无图。
微子去之箕子奴。
汉帝不忆李将军。
楚王放却屈大夫。
悲来乎,悲来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
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
功成名遂身自退。
剑是一夫用,
书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干万乘,
卜式未必穷一经。
还需黑头取方伯,
莫谩白首为儒生。
————————————————————————————————————————————
2. Satz Der
Einsame im Herbst(Tschang-Tsi)
第二乐章
秋天里的孤独者附钱起原诗《效古秋夜长》
译者按:译诗与原诗对比,主题与原诗的不同。原诗感慨的是一位年轻妇女,在寒冷的晚秋深夜织锦,油尽灯灭,她看着窗外的月亮和飞过的雁群,思念着自己的亲人,此情此景使诗人挂念着普天下没有足够衣服御寒的女人[4];而译诗却用第一人称抒发诗人本人目睹冷风四起,花儿凋谢,寒霜盖地的秋景感到的凄凉和寂寞;诗人盼不见爱情的阳光,只能在孤灯熄灭的屋子里渴望早早用睡眠来忘却忧愁。与原诗比,译诗的主题变了。再有,译者在描写中国的秋景时不知道荷花花瓣不是金色的;莲蓬熟了,花只会落瓣,不会枯萎。译诗的写景在对熟悉荷花的中国人看来是不真实的。人们长期找不到此译诗的出处,原因是贝特克译诗的内容与原诗相去甚远,而钱起这首诗一般唐诗选集不收,这次发现一是通过贝特克译诗所根据的丹尼斯的法译本,因为丹尼斯的译文与原文较近,容易认出原文;二是找到了一本收钱起原诗的《唐诗合解笺注》[5]。
[4] 也可解释为诗人同情织锦妇女自己没衣穿;该诗在艺术上存在着意象不统一的缺点。
[5] 见10月31日《北京晚报》刊登的王军华《德国艺术家留给中国学者一道世纪难题》(下)一文。
Herbstnebel wallen überm See;
vom Reif
bezogen stehen alle Gräser.
Man meint
ein Künstler habe Staub von Jade
über die
feinen Blüten ausgestreut.
Der süße
Duft der Blumen ist verflogen,
ein kalter
Wind beugt ihre Stange nieder,
bald werden
die verwelkten goldnen Blätter
der
Lototsblumen auf dem Wasser ziehen.
Mein Herz
ist müde,
meine Lampe
erlosch mit Knistern,
es gemahnt
mich an den Schlaf.
Ich komm’ zu
dir, traute Ruhestätte!
Ja, gib mir
Ruh!
Ich hab’
Erquickung not!
Ich weine
viel in meinen Einsamkeiten,
der Herbst
in meinem Herzen währt zu lange.
Sonne der
Liebe willst du nie mehr scheinen,
um meine
bittern Tränen mild aufzutrocknen?
秋天的湖上翻腾着灰雾
远近的绿草披上了白霜。
疑是一位艺术家把玉粉
洒满了美丽的花瓣。
甜蜜的花香已经消失,
阵阵寒风把花枝压倒,
枯萎了的荷花金色的
花瓣将快随流水飘走。
我的心啊,已经疲倦,
我的灯啊,噗的一声熄灭,
一切都在催我去安睡。
我来到你这里,温馨的安息地!
是啊,请给我安宁!
我需要清静!
我孤独寂寞常独自哭泣。
秋天在我心中逗留太久啦!
为了擦干我痛苦的眼泪,
爱情的太阳,难道你不再照耀?
钱起原诗:《效古秋夜长》
秋汉飞玉霜,
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
月吊栖务啼雁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
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6]。
[6]
《北京晚报》刊登的钱起原诗是“应怜寒女独无依”,与此处抄《全唐诗》收载的钱起原诗不同。“无衣”与“无依”这两个意思大相径庭。
————————————————————————————————————————————
3. Satz Von
der Jugend(Li-Tai-Po)
第三乐章
青春颂(李太白)
译者按:此乃马勒改称的标题,贝特格《中国笛子》诗集中原题为“瓷亭” (“Der Pavillon aus
Porzellan”)。译者曾查对过两种李白全集,并无此诗
Mitten in dem kleinen Teiche
在小小的池塘中央,
steht ein
Pavilllon aus grünem
有一只用白绿相间的
und aus
wei?en Porzellan.
瓷砖建造的亭子。
Wie der
Rücken eines Tigers
有一顶白玉砌成的桥
w?lbt die
Brücke sich aus Jade
象高高拱起的虎背
zu dem
Pavillon hinüber.
通向那瓷做的亭子。
In dem
H?uschen sitzen Freunde,
在亭子里满坐朋友,
sch?n
gekleidet, trinken, plaudern,
穿戴漂亮,喝酒,聊天,
manche
schreiben Verse nieder.
有的在赋诗写字。
Ihre seidnen
?rmel gleiten
他们的绸袖高卷
rückw?rts,
ihre seidnen Mützen,
他们的丝织小帽
hoch lustig
im Nacken.
风流地推向后脑。
Auf des
kleinen Teiches stiller
小小池塘宁静的水面,
Wasserfl?che
zeigt sich alles
象镜子般返照着
zeigt im
Spiegelbilde.
这一切美好的景象。
Alles auf
dem Kopf stehend
白、绿色瓷砌的
in dem
Pavilllon aus grünem
亭子中一切的景物,
und aus
wei?em Porzellan:
都倒立在静静的水面。
Wie ein
Halbmond steht die Brücke.
拱桥象一轮新月,朋友们
umgekehrt
der Bogen, Freunde,
在倒悬的弧形下面,
schön
gekleidet, trinken, plaudern
穿戴漂亮,喝酒,聊天。
[1]
《北京晚报》刊登的钱起原诗是“应怜寒女独无依”,与此处抄《全唐诗》收载的钱起原诗不同。“无衣”与“无依”这两个意思大相径庭。
译者按:銭任康认为下列李白诗“宴陶家亭子”应是马勒“青春颂”歌词的来源。译者认为两诗从总体内容到旨趣相去太远,不能以全诗中的片言只语(“池开照胆镜”)相似来得出结论,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
宴陶家亭子
曲巷幽人宅,
高门大士家。
池开照胆镜,
林吐破颜花。
绿水藏春日,
清轩祕晚霞
若闻絃管妙,
金谷不能誇。
3
第三乐章《青春》(Von der Jugend),歌词选自李白的不明诗篇,德译名《琉璃亭》(Der Pavillon aus
Porzelian)。
第三乐章《青春》的破译有很大分歧。周笃文说:“这诗不是李白写的。”秦晋推测其来自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许渊冲则认为其脱胎于李白的名篇《客中作》。
在那小小水池的中央,伫立着一座绿色琉璃的小亭,上面盖着白色的屋瓦。
好像是猛虎的弓背一样,翡翠的小桥弯弯地横跨到小亭上。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饮酒畅叙,赋诗作乐,丝袖拖地,帽带飘垂。
在平静的湖水面上,一切都奇异地倒映出来,绿色的琉璃小亭,覆盖着白色的屋瓦;新月形的弯桥,犹如倒立的弓。
朋友们在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他们饮酒、畅叙,赋诗、作乐。
《大地之歌》的第三章《青春》,署名是“李太白”。虽然周笃文认为“这诗不是李白写的”,但秦晋和许渊冲都说,这就是李白的作品。
秦晋发现,李白曾有一篇短文,题为《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
通驿公馆南。有水亭焉。四甍(羽下加军)飞。(左山旁 右上免右下免)绝浦屿。盖有前摄令河东薛公栋而宇之。今宰李公明之。开物成务。又横其梁而阁之。昼鸣闲琴。夕酌清月。盖为接(车酋)轩。祖远客之佳境也。制置既久。莫知何名。司马武公长材博古。独映方外。据胡床。岸帻啸咏。而谓前长史李公及诸公曰。
此亭跨姑孰之水。可称为姑孰亭焉。嘉名胜概。自我作也。且夫曹官绂冕者。大贤处之。若游青山。卧白云。逍遥偃傲。何适不可。小才居之。窘而自拘。悄若桎梏。则清风明月。河英秀。皆为弃物。安得称焉。所以司马南邻。当文章之旗鼓。翰林客卿。挥辞锋以战胜。名教乐地。无非得俊之场也。千载一时。言诗纪志。
这篇文章首先引起秦晋注意的原因是,它包括了“亭子”和“聚会”这两个《青春》中最主要的内容。而且,正因为它是“文”不是“诗”,所以有可能被其他的研究者所忽视,造成“这诗不是李白写的”的印象。
经对照,秦晋“基本认定”这篇序就是《青春》的依据。他的理由来自二者的如下共同点:第一,均有水中亭。第二,均提到亭子的建筑形态。第三,都讲到横跨的桥。第四,都讲到朋友在亭中相聚。第五,都提到聚会者衣着华贵。第六,《青春》里说的“饮酒畅叙,赋诗作乐”,更是《姑孰亭序》中着重描写的内容。
与秦晋的看法不同,许渊冲认定《青春》来自李白的名篇《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许渊冲说:“钱钟书先生说过,外国人译中国诗是瞎子摸象,摸到哪里算哪里。所以我们要顺着他们这种思路去找线索。”因此他认为,法国诗人是“摸”到了“琥珀”的上半边,就译出了一个“猛虎的弓背”,而德国人又摸到了珀字的右半边,于是就译出了“白色的屋瓦”。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客中作》的后面两句在译文里根本就不见踪影了。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线索,就是《玉书》法文版的序言中提到戈谢的汉语老师给她描述过李白成仙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涉及到“水中倒影”等细节,而女诗人可能把传说和诗混为一谈,所以,在她的译文里就出现了池水倒映亭子里的饮酒场面。接着,许渊冲补充说:“我猜想汉语老师在给戈谢讲解《客中作》时,一定顺便讲到了《兰亭集序》的故事,说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什么的。女诗人记不清兰亭还是兰陵,反正她觉得美就记了下来,所以就记成朋友们在亭中饮酒赋诗,倒影如画了。李白的本意是说他乡的朋友和好酒能姑且抚慰旅人的乡愁,而法国诗人却把这说成是朋友同饮、不分主客,似乎也无不可。原诗最后有‘他乡’的意象,而女诗人则想象成了水中倒影。这些都是翻译时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某种程度上的再创作。”
许渊冲最后说:“外国诗人是‘瞎子摸象’,我们也只好顺藤摸瓜,以瞎摸瞎了。”这当然是翻译家的经验与幽默。
第三首《青春》现依然尚未定论,疑点较多:钱仁康先生以译者对"陶亭"与"陶家亭子"张冠李戴而得出第三乐章是出自李白的《宴陶家亭子》、秦晋先生则通过可能的诗文与原诗比较,认为第三乐章出自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亭序》,任一平、陆震纶认定戈谢将《清平调三首》题注改写成一首署名为李白的诗,这就是《琉璃亭》。
其一:《青春》源于《宴陶家亭子》
钱仁康先生在《试解〈大地之歌〉中两首唐诗的疑案》中还提出了自己对第三乐章《青春》的看法。在《中国之笛》中,该诗题作《陶亭》,著明原诗作者李白。贝特该根据《玉书》中的同名法文诗写成这首德文仿制的唐诗。在遍查李白诗歌无果的情况下,钱先生受到《陶亭》的启发,找到李白一首《宴陶家亭子》的诗作,其题目以及内容都与《陶亭》有关。其诗如下: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
绿水藏春日,青轩祕晚霞。
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钱仁康先生认为《玉书》作者一定把“陶家亭子”误解为“陶制的亭子”,故而译为“陶亭”或“瓷亭”。同时认为译诗并不拘泥于李白的原诗,而大加发挥,形容绿白陶瓷建成的凉亭似乎是“青轩祕晚霞”。最后三节描写水中倒影,则是从“池开照胆镜”一句生发出来的。因此他初步断定,《大地之歌》第三乐章的原诗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
其二:《青春》源自《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
1999年10月李岚清总理至函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要求对《大地之歌》进行查证。1999年11月8日,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吴建民先生在回复李岚清副总理责成该馆进行《大地之歌》破译工作的公文中,呈报了查核结果。该文件标题为《关于查核德国作曲家马勒交响乐中涉及唐诗的情况》,认为根据国内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乐章是李白诗“古风第26首”和“长相思”部分诗句的组合,第三乐章则源自李白的文章《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这一关于第二、三乐章的看法明显是根据国内作者秦晋的研究文章《马勒〈大地之歌〉第二第三乐章试解》提出的,该文原载1999年10月21日《光明日报》第五版。关于第二乐章已有定论,自不必言,第三乐章则成一说。秦晋先生认为《青春》来源于李白的《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一文,二文第一均有水中亭子,第二都提到亭子的建筑形态,第三皆涉及横跨的桥,第四都讲到朋友在亭中聚会,第五聚会者衣着都很华贵,第六二文在主题“饮酒畅叙,赋诗作乐”方面一致。
1999年11月30日,李岚清副总理至信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王次炤院长接到该信后考虑再三,将所有资料转至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音乐学家、翻译家廖辅叔先生手中,并请他立即开始破译。廖先生即刻着手这一工作,写出《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一文做答,得出的观点与秦晋先生一致。文中廖先生认为钱仁康先生《宴陶家亭子》的观点论据的说服力似乎不够,仅可备一说。廖先生明确表示得出《青春》源于《姑孰亭》的结论是受到吴建民先生呈报李岚清副总理《关于查核德国作曲家马勒交响乐中涉及唐诗的情况》的启发,以此循迹而得。廖先生撰文时并未得到秦晋先生的文章,在作答文章中详细比较了译诗与《姑孰亭》一文的大量相似之处,与秦晋先生的比较结论大同小异。同时指出外国人翻译中国诗歌往往望文生义的弊病,从而进一步确证《青春》与《姑孰亭》的联系。此为第二种观点。
其三:《青春》源于《清平调三章》题注
任一平、陆震纶先生在发表确证第二乐章的文章之后,继续研究第三乐章的疑题,与杨文科先生共同撰写《探寻马勒〈大地之歌〉第三乐章唐诗之源》的论文。
该文继续第二乐章确证的“返回去”方法,深入研究《青春》译诗的直接来源,根据马勒的《青春》源于戈谢的《琉璃亭》这一前提,查证出瓷亭是戈谢的创造。由于《琉璃亭》一诗的主题为饮酒赋诗,与酒的关系很密切,以此为查找的出发点,发现《清平调三首》的题注与《琉璃亭》的主题甚相吻合。文章在分析引文的基础上,将译诗与题注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认定戈谢将《清平调三首》题注改写成一首署名为李白的诗,这就是《琉璃亭》。
此为第三种观点。
四
1999年12月28日,周笃文先生与洪允息先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题为《〈青春〉,一首扑朔迷离的仿唐诗——关于“世纪之谜的续解》,回顾了一段时间里各方面破解的情况,同时表明了自己不赞同《姑孰亭》和《宴陶家亭子》这两个观点,认为前者本为序文,与诗歌在文章学上的区别很大,同时与诗中所描绘的小亭也不属一类;后者则与诗中的情境相去太远,大相径庭。笔者与任一平先生联系中得知,周笃文先生对《清平调三首》题注的看法未置可否,只是认定《瓷亭》完全是戈谢兴致所至的仿作。
———————————————————————————————————————————————————————
4.Satz Von
der Schönheit (LI-TAI-PO)
译者按:贝特格译诗原题为“在岸边”,马勒谱曲改成“咏美人”,李白原诗为《采莲曲》。对比译诗,马勒的歌词有多处添加和用词上的改动,但基本上保持了译诗的本来面目。读译诗和歌词,显然,译者不熟悉荷花如何生长,译诗里描写的不是采莲。而是在采花。荷花是不能采的,现在诗里说“
她们把采集的荷花放在兜里”,中国读者读了会觉得可笑的。再说莲篷只能撑着小船去采,从岸上是够不着的。所以贝特格的标题“在岸边”就是不对的。德译诗散文化,缺乏诗味,与原诗简洁的语言和“天然”的意境有天壤之别。
Junge
Mädchen pflücken Blumen,
年轻的姑娘在采摘花朵,
pflücken
Lotosblumen an dem Uferrande.
她们在岸边采摘着荷花。
Zwischen
Büschen und Blättern sitzen sie,
她们在树丛和荷叶中间坐着,
und sammeln
Blüten in den Schoß
她们把采集的荷花放在兜里。
und rufen
sich einander Neckereien zu.
她们互相呼喊互相嬉笑。
Goldne Sonne
webt um die Gestalten,
阳光在她们身上编织金网,
spiegelt sie
im blanken Wasser wider,
阳光返照在平滑的水面,
Sonne
spiegelt ihre schlanken Gliedern,
她们苗条的身影,甜蜜的眼睛
ihre süßen
Augen wider,und der Zephir
都栩栩如生地倒影在水中。
hebt mit
Schmeichelkosen das Gewebe
微风爱抚的手打开了她们的衣袖,
ihrer Ärmel
auf, führt den Zauber
它把她们迷人的香味
ihrer
Wohlgerüche durch die Luft.
传到周围的空气中。
Sieh, was
tummeln sich für schöne Knaben
看!那边一群俊美的少年
dort an dem
Uferrand auf mut’gen Rossen,
骑着高头骏马从岸边过来。
weithin
gläzend wie die Sonnenstrahlen;
他们象灿烂的阳光光彩照人,
schon
zwischen dem Geäst der grünen Weiden
那些年轻活泼的少年
trabt das
jungfrische Volk einher!
穿过绿色的柳枝骑马奔来。
Das Roß des
einen wichert fröhlich auf
有一少年的骏马快乐长嘶,
und scheut
und saust dahin,
象一阵旋风奔驰惊走而去,
über Blumen,
Gräser wanken hin die Hufe,
马蹄在花朵和绿草上呼啸,
sie
zerstampfen jäh im Sturm die hingesunkenen Blüten.
他们把低垂的花朵踩得粉碎。
Hei! Wie
flattern im Taumel seine Mähnen,
嘿,马的棕毛在飘扬,
dampfen heiß
die Nüstern!
马鼻孔里喷着热气,
Goldne Sonne
webt um die Gestalten
阳光在她们身上编织金网
spiegelt sie
im blanken Wasser wider,
返照在明亮的水面,
und die
schönste von den Jungfraun sendet
采莲女中最美的少女,
lange Blicke
ihm der Sehnsucht nach.
对这位少年送去长长的秋波,
Ihre stolze
Haltung ist nur Verstellung,
她们凛若冰霜并非真是冰霜,
in dem
Funken ihrer großen Augen,
她们大大的眼睛放出火花,
in dem
Dunkel ihres heißen Blicks
她们热切的深黑的眼神里,
schwingt
klagend noch die Erregung ihres Herzens nach.
依然看出她们激动的内心的哀怨。
李白原诗:《采莲曲》
(开元14年作,公元762年,时诗人26岁)
(抄中华书局出版[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册,246页。
若耶溪旁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裾空中举。
岸上谁家冶游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
5. Satz Der
Trunkene im Frühling(Li-Tai-Po)
第五乐章
春天里的醉汉(李太白原诗:春日醉起言志)
译者按:此标题为马勒所改,贝特格《中国之笛》一书中德译应为“春天里的饮酒人”,马勒谱曲歌词对贝特格译文有多处无关大体的改动,然与李白原诗《春日醉起言志》相较,与原意有出入,李白饮酒是对庸俗的一种鄙视和超脱,他胸中还是有抱负和济世之志的,而译诗表达的是一种醉生梦死的人生态度。再有,歌词的韵脚掩盖不了译诗的散文化,就译诗德文文字而论,缺乏诗意和意境,味同嚼蜡,抵不上原诗美妙诗意于万一。
Wenn nur ein
Traum das Leben ist,
既然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Warum denn
Müh und Plag?
那又何必为它辛苦操心?
Ich trinke,
bis ich nicht mehr kann,
我整日价喝我的酒,
den ganzen
lieben Tag!
直到喝不下去为止。
Und wenn ich
nicht mehr trinken kann,
假如我喝不下去了,
Weil Leib
und Kehle voll,
因为我的喉咙、灵魂都装满,
So tauml ich
hin vor meiner Tür
我摇摇晃晃走到我的大门口,
Und schlafe
wundervoll!
我倒头便睡,睡得香又沉!
Was hör’ ich
beim Erwachen?
待我醒过来,我听到什么?
Horch! Ein
Vogel singt im Baum.
听!一只小鸟在枝头叫。
Ich frage
ihn, ob schon Frühling sei,
我问它,是否春天已来到?
Mir ist wie
im Traum.
我好象在梦里。
Der Vogel
zwitschert: Ja! Der Lenz
小鸟说:是啊!春天已来到。
ist da, sei
kommen über Nacht!
它在一夜之间就来临!
Aus tiefstem
Schauern lauscht ich auf,’
我打了个寒噤仔细听,
der Vogel
singt und lacht.
小鸟在唱,在笑。
Ich fülle
mir den Becher neu
我重新斟满一杯酒,
und leer ihn
bis zum Grund
一口气把它喝干,
und singe,
bis der Mond erglänzt
我唱歌,直到月亮
am schwarzen
Firmament!
升到乌黑的天顶。
Und wenn ich
nicht mehr singen kann,
当我不能再唱时,
so schlaf
ich wieder ein.
我倒头睡着了,
Was geht mir
der Frühling an?
春天与我又何干?
Laßt mich
betrunken sein!
还是让我醉着吧!
李白原诗:春日醉起言志
(开元二十一年作,公元733年,时诗人33岁。)(抄中华书局出版〖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册,1074页。)
处世若大梦,
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
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
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
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
曲尽已忘形。
————————————————————————————————————————
6. Satz:Der
Abschied (Mong-Kao-Jen[7], Wang-Wei)
第六乐章
告 别 (附孟浩然、王维原诗)
译者按:
第六乐章演奏的时间占全曲一半,是马勒《大地之歌》中心思想落脚之处。乐章的德文歌词是由出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和王维的《送别》两首德译诗拼合而成。这两首收在贝特格的《中国笛子》中各自的标题为《期待朋友》(In
Erwartung des Freundes)及《告别友人》(Der Abschied des Freundes)。
对比原诗,原诗对仕途的超脱,隐逸,遁世和对知心友谊的珍视的意蕴被改变为诗人由于生活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失望,并由此感到空虚,采取厌世乃至弃世的态度。这是对孟浩然和王维这两首诗的“误读”(即误解)。德译诗文字拖沓冗长,诗律用的是近乎散文的抑扬格“无韵诗”,充满了俗套的比喻,连“我,你,他”三个人称的使用都显得杂乱无章。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此歌词的最后两个小节“春天降临,亲爱的大地 /仍将是处处鲜花,处处绿茵。/
遥远的天国无处不闪耀永远明亮的蓝色,/永远…永远…
(重复7次音乐渐弱到ppp)。这两段诗是Bethge的所谓译诗中所无。这是作曲家马勒自己添加进去的诗行。亦可以说是马勒加的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个“光明的尾巴”,有意思告诉听众,诗的结局虽带有浓厚的绝望色彩,好像这两个朋友的分别,是一种“死别”,一切希望都没有了。但马勒这个出身犹太教家庭的犹太人已正式皈依基督教了,他已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不相信死亡以后是虚无,他不能拒绝承认,个体的人死后,春天每年照样要来到,鲜花年年照样开放。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要升天,到哪永久呈现蓝色的天国去,这个天国呈现的光明的蓝色是永远,永远的。这就使这个交响曲带上了宗教色彩。
Bethge的译诗把自然景色的描写与诗人的心情吐露截然分开,而原诗是作到了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并且完全符合格律的。要把这样的诗译成相应的德文是难的,中外都有学者认为诗歌存在着“不可译性”。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观点。著名诗歌的高明译文是存在的;但应该指出,《中国笛子》翻译的德语水平是不高的。但这些诗却打动马勒写出高水平的音乐。从这里看出,《大地之歌》的高水平音乐是通过了双重的“误读”产生的。译者贝特格带着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世纪末情绪”去解读并翻译中国的唐诗是第一重“误读”;马勒读了他的译诗,在自己的经历,景遇和世界观的基础上,与之产生强烈的的共鸣并写出音乐,这是第二重“误读”。
马勒用音乐地表达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世纪末”情绪可以说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他作为音乐家,他的艺术手法是新颖和高超的。对此我们应该加以肯定。我国的音乐家也会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但我们应该告诉西方人和国内的听众:马勒写的《大地之歌》这部名作不能代表李白、孟浩然和王维,只能代表他自己[8]。
孟浩然,按《中国之笛》诗集中的德语拼音拼写,读音应为“孟考彦”。
德国著名文学史及音乐史家汉斯·迈耶持此观点,见汉斯·迈耶:《重见中国
—1954年和1994年的经历》,辽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1998年,第115 -116页
Die Sonne
scheidet hinter dem Gebirge.
夕阳在山背后渐渐下沉。
In alle
Täler steigt der Abend nieder
暮色在山谷里悄悄降临
mit seinen
Schatten, die voll Kühlung sind.
阴影里满是逼人的凉气。
sieh! Wie
eine Silberbarke schwebt
看,月亮象一只银色的小舟,
der Mond am
blauen Himmelssee herauf.
在蓝色天池的水面上漂浮。
Ich spüre
eines feinen Windes Wehn.
我感到一阵凉爽的微风
hinter den
dunklen Fichten!
从幽暗的杉树林后吹来!
Der Bach
singt voller Wohllaut durch das Dunkel.
小溪唱着悦耳的歌声穿过黑暗。
Die Blumen
blassen im Dämmerschein.
花朵在朦胧中显得苍白。
Die Erde
atmet voll von Ruh’ und Schlaf。
大地深深呼吸着安祥和睡意。
Alle
Sehnsucht will nun träumen,
一切渴望和思念都成为梦幻。
die müden
Menschen gehn heimwärts,
疲倦的人们踏上回家的路途,
um im Schlaf
vergeßnes Glück
想望着能在睡梦中去重温
und Jugend
neu zu lernen!
遗忘的幸福和失去的青春。,
Die Vögel
hocken still in ihren Zweigen.
鸟儿在枝间安静地休息。
Die Welt
schläft ein!
世界入睡了!
Es wehet
kühl im Schatten meiner Fichten,
杉树[12]荫影中吹来阵阵凉风,
Ich stehe
hier und harre meines Freundes;
我伫立此地等侯我的朋友。
ich harre
sein zum letzten Lebewohl.
我等着和他作最后的告别。
Ich sehne
mich, o Freund, an deiner Seite
朋友,我多么想站在你身边
die
Schönheit dieses Abends zu genießen.
和你共享这份夜色的美丽。
Wo bleibst
du? Du läßt mich lange allein!
你在哪里?你让我独自久等!
Ich wandle
auf und nieder mit meiner Laute
我带着我的琉特琴[13]来回徘徊,
auf den
Wegen, die von weichem Grase schwellen
我在长满了柔草的路上徘徊。
Schönheit! O
ewigen Liebens —
美啊!喔,在永恒的爱情—
Lebens
—trunkne Welt![9]
不朽的生命中陶醉的世界!
[9] 以下大段管弦乐间奏曲,送葬曲风,引向以贝特格王维《送别》译诗为歌词的乐段。
Er
stieg vom Pferd und reichte ihm den Trunk
他下马,献他一杯浊酒饮别。
des
Abschieds dar. Er fragte ihn, wohin
他问他将去何方,
er führe und
auch warum es müßte sein.
并问他为何一定要走。
Er sprach,
seine Stimme war umflort: Du mein Freund,
他用哽咽的声音说,你,我的朋友!
mir war auf
dieser Welt das Glück nicht hold.
在这个世界,快乐与我无缘。
Wohin ich
geh’? Ich geh’, ich wandre in die Berge.
我去何方?我走深山。
Ich suche
Ruhe für mein einsam Herz.
我为寂寞的心谋取安宁。
Ich wandle
nach der Heimat, meiner Stätte.
这次我再不远走他乡
Ich werde
niemals in die Ferne schweifen.
这次我回我的家园—寻找归宿。
[10]Still
ist mein Herz und harret seiner Stunde!
我心已枯槁,只等它的时刻来到.
以下四行诗为贝特格译诗所无,是马勒自己添加的。
Die liebe
Erde allüberall blüht auf im Lenz und
春天降临,亲爱的大地
grünt aufs
neu!
仍将是处处鲜花,处处绿茵。
[11]Allüberall und ewig blauen licht die Fernen!
遥远的天国无处不闪耀永远明亮的蓝色。
Ewig…ewig…
永远…永远…
[11] “Ewig(永远)…”,在乐曲中重复七次。管弦乐中伴有钟琴,暗示天国的钟声。
孟浩然(公元689-约740,或公元691- 740)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侯箩径。
孟浩然诗中是“松”,然而松树在德国不受珍视,不入诗。
原诗“孤琴”指的是我国的古琴。但他译不出来,只好译琉特琴。参见本文第1页注1。
王
维(公元701-761或公元698-759):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马勒:大地之歌
这是马勒取材自中国诗集,附歌唱的交响作品,因其正处于生命极度困厄的末期,对尘世的不捨眷恋及对自然的向往而成就的伟大作品。伯恩斯坦这套《大地之歌》录制于1966年,一反男高音与女中音的固定编制,而以男中音费雪狄斯考担任女中音部分。伯恩斯坦的演诠具无比感染力,加上费雪狄斯考与男高音詹姆士金的精采演唱,使本版成为与华尔特、克伦培勒两位大师名盘鼎足而立的三大名盘。本就已鲜活无比的录音,如今再加上出色的24bit转录,自然更具收藏价值。
伯恩斯坦此一演出极其出色,为当时最佳的马勒演奏,亦是历来最佳演诠之一…詹姆斯金的技巧与表现俱优,费雪狄斯考的演唱正值颠峰,唱腔动人…录音杰出,无比鲜活…伯恩斯坦的诠释似有无穷活力,其内在感染力令人动容。
DECCA录音师为伯恩斯坦带来了令人狂喜的灵气,因此维也纳爱乐的音色特别具有魔性之美,而相较于克伦培勒的版本,伯恩斯坦的速度较少任性而为,音乐因而自然呈现。(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