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纯情即堕;纯想即飞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群星·《詹姆斯·邦德007系列电影原声集》

$
0
0


专辑名称:詹姆斯·邦德007系列电影原声集 50周年纪念版(Best of Bond...James Bond 50th Anniversary Collection)
专辑艺人:群星
唱片公司:Europe Generic
发行时间:2002年09月23日
专辑语种:原声专辑

    世界著名系列电影“007”的电影主题歌精选,23部电影(另有一部外传《巡弋飞弹》不在系列),23首插曲一网打尽,经典收藏。
    他充满魅力而且机智勇敢,他杀起人来铁面无情……他就是007,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第一部007电影于1962年10月5日公映后,007电影系列风靡全球,到今天历经40多年长盛不衰。
    自1952年创作第一本《007》小说开始,伊安·弗兰明总共出版了15本《007》小说。当初他为自己笔下的主角起名时,认为需要一个简单的、毫不浪漫还要极具阳刚味的名字。结果他将这位特务命名为詹姆斯·邦德。从此,在每一集007电影中,一定会出现这句经典台词:“我叫邦德,詹姆斯·邦德!”弗兰明把一位充满魅力和冒险精神的英国间谍007介绍给了世界。目前最新一集《皇家赌场》,007系列电影已有20多部。
    007系列电影并非全部出自伊安手笔。只有其中前13集是来自原著小说,其后都是电影公司购买“007”三字电影版权,继而另创故事拍摄。人们在电影中既见识到詹姆斯·邦德爱慕女色的一面,也看到了他追杀国际凶犯时机智勇敢的一面。同时007使用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武器,也让人们大开眼界。
    就像007系列充满神秘感的音乐,以及变化多样的场景和漂亮的女演员,造就了007影片的成功。
    甚至连一些007常用语言也成为流行的日常用语,比如007的自我介绍:“我叫邦德,詹姆斯·邦德”(My name is Bond,James Bond)。他喜欢喝马天尼(martini),他老是说:“摇匀,不要搅拌。”(shaken,not stirred)。
    根据非正式统计,看过007电影的观众总数起码有20亿人次,亦即地球上每3人就有1个曾经看过007电影!前任“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这样总结“007”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是美艳的邦德女郎,是新奇的道具、是性、是罗曼蒂克、是幻想、是最终的英雄,赋予了这部电影长久的生命力。”英国文化评论家康拉德则对人们崇拜007现象做如下解释:“如果你向往成为一名重要的人物,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007。”

 

◆007电影系列◆

 

  ·1962年 Dr.No铁金刚勇闯神秘岛 (诺博士/第七号情报员)
  ·1963年 FromRussiawithLove铁金刚勇破间谍网 (来自俄罗斯的爱情/第七号情报员续集)
  ·1964年 Goldfinger铁金刚大战金手指 (金手指)
  ·1965年 Thunderball铁金刚勇战魔鬼党 (雷电堡/霹雳弹/雷霆万钧)
  ·1967年 YouOnlyLiveTwice铁金刚勇破火箭岭 (你只能活两次/雷霆谷)
  ·1969年 OnHerMajesty'sSecretService铁金刚勇破雪山堡 (女王密使)
  ·1971年DiamondsareForever铁金刚勇破钻石党 (金刚钻)
  ·1973年LiveandLetDie铁金刚勇破黑魔党 (生死关头)
  ·1974年TheManwiththeGoldenGun铁金刚大战金枪客 (金枪人)
  ·1977年TheSpyWhoLovedMe铁金刚勇破海底城 (海底城)
  ·1979年Moonraker铁金刚勇破太空城 (太空城)
  ·1981年ForYourEyesOnly铁金刚勇破海龙帮 (最高机密)
  ·1983年NeverSayNeverAgain铁金刚勇夺巡航导弹 (巡弋飞弹)
  ·1983年Octopussy铁金刚勇破爆炸党 (八爪女)
  ·1985年AViewtoaKill铁金刚勇战大狂魔 (杀人执照/雷霆杀机)
  ·1987年TheLivingDaylights铁金刚大战特务飞龙 (黎明生机)
  ·1989年LicencetoKill铁金刚勇战杀人狂魔 (杀人执照)
  ·1995年Goldeneye新铁金刚之金眼睛(黄金眼)
  ·1997年TomorrowNeverDies新铁金刚之明日帝国 (明日帝国)
  ·1999年TheWorldisNotEnough新铁金刚之黑日危机(末日危机/纵横天下)
  ·2002年DieAnotherDay新铁金刚之谁与争锋(择日再死)
      ·2006年Casino Royale新铁金刚大战皇家赌场(皇家赌场)
      ·2008年Quantum of Solace新铁金刚大破量子危机(量子危机)
      ·2012年Skyfall新铁金刚大破天幕杀机(天幕坠落)
      ·2015年Spectre新铁金刚大破幽灵党

 

历届007电影歌曲

1.JAMES BOND - MONTY NORMAN ORCHESTRA (序曲)
2.GOLDFINGER - SHIRLEY BASSEY 金手指主题曲
3.NOBODY DOES IT BETTER - CARLY SIMON 神秘岛主题曲
4.A VIEW TO A KILL - DURAN DURAN 杀人意图主题曲
5.FOR YOUR EYES ONLY - SHEENA 最高机密主题曲
6.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 LOUIS ARMSTRONG 海底城主题曲
7.LIVE AND LET DIE - PAUL MCCARTNEY & WINGS 生死关头主题曲
8.ALL THE HIGH - RITA COOLIDGE 章鱼主题曲
9.THE LIVING DAYLIGHTS - A-HA 黎明生机主题曲
10.LICENSE TO KILL - GLADYS DNIGHT 杀人执照主题曲
11.FROM RUSSIA WITH LOVE - MATT MONRO 俄罗斯之恋主题曲
12.THUNDERBALL - TOM JONES 雷球主题曲
13.YOU ONLY LIVE TWICE - NANCY SINATRA 雷霆谷主题曲
14.MOONRAKER - SHIRLEY BASSEY 太空城主题曲
15.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 THE JOHN BARRY ORCHESTRA 女王密使主题曲
16.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 - LULU 金枪客主题曲
17.DIAMONDS ARE FOREVER - SHIRLEY BASSEY 金刚钻主题曲
18.GOLDENEYE - TINA TURNER 黄金眼主题曲
19.TOMORROW NEVER DIES - SHERYL CROW 明日帝国主题曲
20.DieAnotherDay---madonna麦当娜007之择日再死主题曲
21.Casino Royale--- You Know My Name 007皇家赌场主题曲
22.another way to die---Jack White 大破量子危机主题曲
23.Skyfall--- Adele 天降杀机主题曲
24.Writing’s On The Wall--- Sam Smith 幽灵党主题曲

 

 




专辑名称:邦德的生涯(Bond & Beyond)
专辑艺人:埃里克·孔泽尔(Erich Kunzel)
唱片公司:Telarc
发行时间:1991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原声专辑

    007电影如《金手指》、海底城》、《八爪女》、《最高机密》以及《第一滴血》…;电视影集如《虎胆妙算》、《洛城法网》等影片配乐,随着剧情起伏变化,莫不支支动听,歌曲好像要诉说着什么,来弥补情节中令人遗憾的失落。这张专辑里面的曲子经过重新的安排,加上TELARC厚实的录音,较原曲更为动听。康泽尔指挥最擅于制造不过份渲染的气氛,辛辛那提乐团对这些曲目演奏来如家常菜般的轻松愉快,一点也没有生疏感,而整齐一致的音色和音容,为这些曲子赋予新的生命和力量。
    银幕上从大衣中突然亮出手枪来,冷血的谋杀、大混乱中有人偷笑、愚笨的情报员、警察和强盗、私家侦探、正义和邪恶,所有的风风雨雨都在这张专辑找到归宿。康泽尔和辛辛那提大众管弦乐团演奏的主题曲让人坐立不安、热血沸腾,在冷峻森严的的音乐声中,透露出人情的温暖和回报,而往日如云烟的回忆又似乎一幕幕浮现了,007、蓝波、迪克·崔西、义勇急先锋、彼得·甘、派瑞·梅森…他们全都回来了。这是孔泽尔最畅销的二十张专辑系列之一。
    侦探片、冒险片、警匪片,凡是剧情变化多端,场面火爆,令人料想不到的结局,这种影片主题曲跟它的情节一样,都特别好听。例如007的电影,金手指、海底城、八爪女、最高机密、金枪人、黎明生机,或第一滴血、迪克·崔西;电视影集如虎胆妙算、联邦调查局、洛城法网等旋律莫不支支动听,歌词又好像要诉说着什么,弥补情节中令人遗憾的失落。
    这张专辑里面的曲子经过重新的安排,较原曲更为动听,康泽尔指挥最擅于制造不过份渲染的气氛,而辛辛那提乐团虽然编制很大,却一点也没有生疏感,对这些曲目团员们演奏起来像是家常菜般的轻松愉快,而整齐一致的音色和音容,为这些曲子赋予新的生命和力量。
    过去十年来,辛辛那提大众管弦乐团出过无数的好唱片,在流行演奏的世界中,已大大超越了波尔·玛丽亚、詹姆斯?拉斯特、波西?费斯、曼托凡尼等乐团,像「科幻影视名曲集」﹝Time Warp﹞,「史托科夫斯基之音」﹝The Stokowsdi Sound﹞,「奇幻的旅程」﹝Fantastic Journey﹞,配合TELARC专属的音乐厅良好的音响效果和顶级的录音,从专辑里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比任何其它厂牌的效果都要厚实一倍以上。

 


发烧爵士铁金钢 Bonded:A Tribute To The Music of James Bond

 


Never Say Never Again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007外传之巡弋飞弹 / 铁金刚勇夺巡航导弹 / 007勇破巡航导弹 / 永不说不


 

一人一张经典碟——大卫·奥士邦·《黑钢琴》

$
0
0


专辑名称:黑钢琴(Music of the Night)
专辑艺人:大卫·奥士邦(David Osborne )
唱片公司:Balboa Recording Corporat
发行时间:1995年06月20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在古典音乐的殿堂里,钢琴一直占据着乐器当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地位,它所独特的音质时而低沉忧伤,如泣如诉,时而强劲高亢,激动奔放,直探听者的心底,给人深刻的精神体验和心灵的喜悦。美国白宫钢琴家大卫·奥士邦,被前任总统吉米卡特誉为全球最出色的钢琴家之一。
    音乐做为一种精神食粮,是需要时常补充的。那么,大卫·奥士邦的钢琴曲,就是充饥的佳肴伴侣。听大卫·奥士邦的钢琴曲,无需太多言语,无需太多感叹,无需太多赞美,无需太多怀念;你只需放着耳朵去听,敞开心扉去游离,抽离想象去微笑,我想这样已经足够了。纯钢琴弦乐演绎流行名曲;听大卫·奥士邦弹钢琴,就如同是在听流水的声音,自然、柔美,每一个旋律的产生都是那么自然,对于爱乐者来说,音乐是一种精神,那么演奏音乐的人则就肯定是有着灵魂的意志!
    大卫·奥士邦琴声响起的那一剎那,你会发现他的琴音温暖而鲜活,明亮而有光泽,虽然琴音沒有歌词那么能夠让你涕泪纵横,但大卫.奥士邦用单纯的旋律就足以感动人心。这是他所有专辑中的特色,而这张「圣殿琴声」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得到心灵深处的渴望,藉由缓缓琴韵,洗涤了烦嚣的喧嚷,以清新的曲调,沉淀世俗恼人的心绪,使人彷若置身欧洲中古世纪哥德式教堂中,圣殿里回想着唱诗班优美的吟咏,和着管风琴的旋律,身上披洒着彩色雕花窗棂映照下的光辉,给人前所未有的静谧与安适。
    如同理查德·克莱德曼与雅尼等人,大卫·奥士邦间或自己创作、间或改编自有名的配乐,将钢琴最为优雅的一面,尽情展現在听众面前。这次他一口气发行了两张专辑,有趣的是,这两张专辑的风格有着千里之遥的差异,同样的是,音乐的美也在大卫的琴声中悄悄渗入听者的心坎里。他试图营造出时而亮丽、时而沉静的情绪,不带給听者莫大的压力,静静地享受钢琴真正的宁静之美,让人彷彿置身于中古世紀的教堂中,那种既神秘而又崇敬的心情,想像唱詩班的优美和声,庭院间的花香鸟语,完全是一幅色彩华美却又朴实感人的画面。這这张专辑的曲目全是以慢色调搭配而成,其专辑特色就是要以单纯而又易感动人心的旋律音符取胜,让人真正满足于充实心灵的渴望。

 


 

一人一张经典碟——藤田容子·《日照琴皇》

$
0
0


专辑名称:日照琴皇(Stradivarius on Gold CD)
专辑艺人:藤田容子-小提琴、雄倉惠子-鋼琴 
唱片公司:IMP8305
发行时间:2011年05月17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日照琴皇》可以说是录音界的一款经典天碟,自出版以来,一直被发烧友狂热追捧,历久不衰。一方面当然是大家都带着朝圣的心情,去一听[琴王]不吃人间烟火的仙音,另一方面,美国[Cisco]以超卓的顶级录音技术,真实重现[琴王]的声音,也是这款录音能够成为发烧友[死都要听]的发烧天碟的主要原因。
    [旭日](The Sunrise)是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us)家族制作的名琴中的首选珍品,可以说是琴王之王,琴身及琴头上的的精美雕花以及背板上如火舌般的木纹,使[琴王]从外观看来,就已是一件高度艺术的无价宝,现加上小提琴家Yuko Fujita精湛的演绎及[Cisco]首屈一指的高水准录音制作技术,《日照琴皇》一碟可说是延续了传奇琴王[旭日]的不灭艺术光芒。
    本集中是为纪念Sunrise这把名琴250周年而录制的,所以皆为展現這一把名琴饱满优美的音质為目标,收录包括马斯奈「泰伊丝冥思曲」、克萊斯勒「爱之喜」、「中国花鼓」及拉赫马尼诺夫「练声曲」四首经典小品及莫札特与贝多芬最出色的小提琴奏鳴曲。演奏者藤田容子的弓法细腻谨慎,音符的每个细节铺陈均考虑周详,雄仓惠子的伴奏与小提琴的演出丝丝合拍,并不曾喧宾夺主,整体演绎可谓属标准型。
    本片完整展露丰润录音细节,有极高透明度与高低音延伸性,而略为浮凸的音场帶來较大的乐器形体,则令名琴绝顶弦音彷彿就在耳际,诚使本集成为聆乐之一大享受。内外皆美的史特拉第瓦利名琴「日升」两百五十周年特别企划,美声更彰显此琴价值。透过悦耳名曲与发烧录音, 24K金新版本琴声栩栩如生,更凸显此琴极美的声线。IMPEX限量重发版本增加原版所无的详尽解说与珍贵图片,每张皆有序号,属收藏极品。
    史特拉第瓦利的「日升」名琴意义重大,因为这是现存的史氏琴中第一支拥有豪华装饰者(此系列琴现存仅有八支)。特殊装饰琴通常是受委托而制作,或是被当成礼物送给有特殊意义的人。以「日升」来说,琴身的琥珀色涂漆与特殊的滚边花纹,直至今日仍然美得让人摒息。为了纪念此琴诞生两百五十周年,Cisco特别请来名家演奏、录音,让我们透过「泰伊斯冥想曲」、「爱之喜」、「中国花鼓」、「练声曲」等著名曲目,听到此琴惊人的声音表现。IMPEX重新发行的24K金版本除了声音更胜旧版外,还增加了旧版没有的详尽解说与珍贵图片,限量发行更添收藏价值。


曲目:

01. K.J. Massenet: Meditation From Thais
02. Kreisler: Liebsleid
03. Krsieler: Tambourin Chinois
04. Rachmaninov:Vocalise Op 34-14
W. A. Mozart: violin sonata No.34 in B Flat Major K. 378
05. First Movement (Allegro Moderato)
06. Second Movement (Andante Sostenuto En Cantabile)
07. Third Movement (Allegro)
L. V.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 5 in F Flat Major Op. 24 "Spring"
08. First Movement (Allegro)
09. Second Movement (Adagio Molt Espressivo)
10. Third Movement (Scherzo: Allegro Molt)
11. Fourth Movement (Rondo: Allegro non Tropo)

 


 

群星·《绝对的声音》

$
0
0


专辑名称:绝对的声音(TAS: The Absolute Sound)
专辑艺人:群星
唱片公司:极光音乐
发行时间:2012年01月06日
专辑语种:发烧专辑

    灵魂深处的勇气.成就永恒不朽的传奇
    中古世纪的街道上,戈黛娃夫人(Lady Godiva)裸身骑马的故事,在千年前的美丽与哀愁里,有着不容妥协的勇气,成就了长达10个世纪的歌咏与传说,如同TAS坚持传达音乐的理念与不灭的热情。与您一同发掘深藏在每个灵魂里,无与伦比的声音。
    随着西西里舞曲的曼妙旋律,仿佛进入了遥远神秘的国度,挪威传奇女歌手罗卡.透内芙空灵的歌声,是世间最美好的奇迹;丹麦歌手汉娜.鲍儿与来自义大利西西里的性感男声马利欧,两人深情而潇洒的演唱“溜走的光阴多可笑”,诉说着多年后再见昔日情人的酸甜滋味;在黑白琴键的世界里,塔拉布果灵巧优雅的诠释柴可夫斯基纤细浪漫的另一面;“宝贝外面好冷”一曲,尤金与玛格丽特两人以如胶似漆的情感,俏皮逗趣的唱出寒冬里最温暖的爱恋;摇滚女歌手绮拉以沙哑缠绵的歌声,诠释爵士名曲“天佑稚子”,宛如一代爵士女伶比莉.哈乐黛灵魂再现;“莎拉”是巴布.狄伦献给妻子的歌曲,为留住即将逝去的爱,在芭菠.杨格刻骨铭心的吟唱下,令人心碎;最后一首日文歌曲“窗外”,由今年荣获双葛莱美奖的华裔音乐家田志仁与英国皇家爱乐共同合作,以四季的更迭来传达生命的生生不息,为TAS2011划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TAS2011精心挑选的乐曲,为了让听众能够听到最真实的感动,力邀德国发烧大厂Stockfisch“老虎鱼”进行母带后制。这些歌曲在时间与空间中尽情悠游,有如阅读一本精彩的回忆录,值得您再三回味。


01 Respighi: Antiche Arie E Danze-Suite N.3 - III. Siciliana雷史毕基:西西里舞曲
02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月亮是一位冷漠情人
03 When The Sunny Sky Has Gone当晴空不再
04 Funny How Time Slips Away溜走的光阴 多可笑
05 Tchaikovsky: 6 Morceaux Op.19 - Capriccioso柴可夫斯基:六首钢琴小品作品19
06 Scotty史考特
07 I Go我走了
08 Factory Girl工厂女孩
09 Baby It’s Cold Outside宝贝 外面好冷
10 I’ll Be There我会在那里
11 God Bless The Child天佑稚子
12 Sara莎拉
13 Paganini: Three Duets For Violin And Bassoon M.S.130帕格尼尼:第三号小提琴与巴松管二重奏 作品130
14 Mado Kara Mieru窗外

 


 

群星·《午夜的萨克斯》

$
0
0


专辑名称:午夜的萨克斯(Late Night Sax For Lovers)
专辑艺人:群星
唱片公司:Sony Music
发行时间:2012年01月06日
专辑语种:发烧专辑

   午夜的萨克斯,幽幽的,悠悠的......午夜的萨克斯飘散在橙色的灯影里,三分迷离、七分柔情。红酒、烛光、萨克斯的悠扬,勾勒出城市午夜迷人的浪漫……
  午夜的萨克斯,幽幽的,迷幻朦胧,有点若有所失,一点莫名的...深沉而平稳,轻柔而忧伤......“寂静无声的时刻”,被“轻柔而忧伤”所俘虏了,悲伤,忧郁,茫然不知所措,蓝调的萨克斯让这午夜的时光显得冗长而难以捉摸。
   这样的深夜,一杯红酒再品一曲午夜的萨克斯,那种感觉竟然是如此的让人迷醉,在音乐中融化了所有的思绪劲柔的一首萨克斯,就如好的红酒一样要有人来品......
  午夜的萨克斯,幽幽的,悠悠的。就像剥柚子的时候,像雾一样清香的汁液在皮撕裂的一瞬间飞出来,在指尖、鼻间久久不散。午夜的萨克斯,柔情的浪漫,醉了心.......
  寂静的夜晚,只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纷繁的思绪在空气中渺渺穿行,真实如我,午夜的萨克斯流淌着高贵的孤独和忧伤的情绪,触动着怎样一种灵魂的震撼!此时的你,不会再去感受心灵漂泊的孤独......
  多年的往事,在这样的浪漫夜晚,款款走出封尘的心灵静谧的乐音,暗夜狂奔的心被抚平,听得人欲醉还伤,醉在这如水的情怀里,也伤在这百转千徊的哀怨里,不能自已
    午夜的萨克斯未语已倾情,带着迷离,几许微醉,飘散在冬季的夜色中......
    该合辑由众多名家倾情演绎、象大名鼎鼎的肯尼G、本尼·詹姆斯、班·韦伯斯特、戴夫·考兹、理查德·艾略特、克里斯·伯堤、乔治·霍华德、意大催情萨克斯名家Fausto Papetti等等。
    悠悠萨克斯,淡淡的感伤,浓浓的思绪;吹出的是你的往昔,你的等待,你的情怀,恰如心在吟唱。


 

一人一张经典碟——萝卡·透纳芙·《神仙之曲》

$
0
0


专辑名称:神仙之曲(Fairy Tales)
专辑艺人:萝卡·透纳芙(Radka Toneff)
唱片公司:Odin
发行时间:1979年11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Radka Toneff 萝卡·透纳芙,就像是北欧神话中的仙女,那么美丽而遥远。那样的声音,不着纤尘,仿佛是彼岸世界的所属,而我们,只有聆听Radka Toneff这个名字不好记,如果偶说她就是「神仙故事(另翻译成:童话)」的主唱者,一些音乐发烧友可能应该就晓得是谁了吧?这位来自挪威的传奇爵士女歌手,在事业正值起步时在1982年以30岁的花样年华自杀身亡,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是耐人寻味……这样一位前途似锦的年轻歌手,竟选择自寻短见来结束生命,令人不觉扼腕,感慨世上又少了一个足以平抚人类心灵的美好声音。Radka的神秘程度,令许多对爵士蓝调乐历史如数家珍的内行人,对她的事迹自今仍是一无所知,由此可见一斑。甚至在全球化的网络上或音乐类杂志里,也几乎很难找到她的个人资料。尽管有关她的信息是凤毛麟角,却无伤大雅,因为任何人只要一听到她“过耳难忘”的声音,都不得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Radka Toneff是一位来自挪威的爵士女歌手,有着漂亮的眼睛和一头漂亮的卷发,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悲情气质。在整张专辑,流水般的钢琴,始终轻轻的衬托着她那用心唱出的一个个音符。让你能捕捉到每一个音符的喜怒哀乐。用心去唱的音乐,是最好的音乐。但Radka Toneff因为精神抑郁,香消玉殒。她的歌声不适合做背景音乐,也不适宜卡拉OK,她的音乐是需要你屏住呼吸,细心聆听的那一种。
    《FAIRYTALES》录音中的人声和钢琴的,如果你闭上眼睛听这张专辑(最好在夜晚),你会感到TONEFF就活生生地站立在面前,为你轻舒歌喉。你与她之间已无任何隔阂。当她忧郁而又倦怠的歌声滑落到最后一个音符时,如果你已泪流满面,请不要害羞,整张唱片没有推荐曲,因为每一首歌都是最好的,每一首歌都值得你去听千遍万遍。
      由史提夫.多波洛格兹和挪威女歌手萝卡.透纳芙(Radka Toneff)合作的傲世专集「童话」绝对是天籁之音,也是绝响,因主唱在录完这张专辑后,就因感情问题自杀了。人声和钢琴音色的通透度是无可比拟的!RADKA 的音色清纯甜美、娇嫩,听她启齿唱来有如聆听天使的天籁歌声一样!清丽脱俗、一尘不染,无论是人声或伴奏的钢琴都像是活在天上童话故事中般纯洁……
      萝卡·透纳芙,就像是北欧神话中的仙女,那么美丽而遥远。那样的声音,不着纤尘,仿佛是彼岸世界的所属,而我们,只有聆听……
  短短的几年歌手生涯中,Radka一共录制了三张专辑而目前要推荐的这一张,则是她的歌唱生涯里的第二张专辑「神仙故事」,亦是她盛名由来的经典作品。是的……当你感觉到要真正舒缓心胸、自我反思的时刻,建议你细细品尝……
   由知名音乐人Steve Dobrogosz钢琴伴奏,Radka主唱的这张大碟,Radka那缠绵动人、沾糖裹蜜的歌声,总是彻头彻尾流露出几许淡淡的忧愁,在晶莹剔透、和谐丰满的琴音背后,隐匿着的是一份浑然天成的音乐感染力,闻者不由暗自神伤、泫然欲泣.....色不迷人人自迷,顶极的录音效果,赤裸裸的呈现在偶门眼前,真实到无以复加……
    这张专辑随着Radka的辞世,成为了她的遗作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是80年代最伟大的世纪录音之一。
  她的音乐是需要你屏住呼吸,细心聆听的那一种。在介绍TONEFF之前,先说说另两位女歌手。KAROL KIDD的歌声好不好?她演唱的《I HA`VE GOT A CRUSH ON YOU》大概头一句还未唱完,你已醉倒。她演绎的《WHEN I DREAM》,歌声甜到入心入肺(除非你无心无肺)。犹太女歌手ESTHER在十年前录制的同名大碟《ESTHER》至今传唱不衰(因为是用德语演唱,国内传唱的人不会太多),人声靓得惊人,被发烧界誉为世界最佳女声。以上两张唱片在发烧界广为流传,几乎人手一张,但如果拿这两张与《FAIRYTALES》(神仙之曲)相比那就相形见绌了。《FAIRYTALES》录音中的人声和钢琴的(顺便提一句,这张唱片中只有TONEFF的人声与DOBROGOSZ的钢琴)音色通透度实在太好了。如果你闭上眼睛听这张专辑(最好在夜晚),你会感到TONEFF就活生生地站立在面前,为你轻舒歌喉。你与她之间已无任何隔阂。当她忧郁而又倦怠的歌声滑落到最后一个音符时,如果你已泪流满面,请不要害羞,我时常这样。每一位心智健全的人听完此唱片都会有此反应,这很正常。整张唱片没有推荐曲,因为每一首歌都是最好的,每一首歌都值得你去听千遍万遍。如果你身边只有200元钱买唱片,那么你的第一选择是《FAIRYTALES》,第二选择是《FAIRYTALES》,第三选择还是《FAIRYTALES》。虽然这张唱片价值200元,但只要你听了其中的一首歌,就会想捡了便宜货似地把它抢下。你也一定会理解那些成天傻坐在音响前的人为什么烧得那么厉害。你更会毫不犹豫地大方地把恩雅、塞琳.迪昂的唱片奉送给你的好友,因为你已永远不需要它们了。
    本碟被”CD圣经”誉为八十年代最伟大的录音之一,北欧挪威的录音。不知为什么,它有别于一般的发烧碟的夸张和浮躁。
    人声和钢琴音色通透度实在太好了,完美,一尘不染!钢琴的晶莹剔透象一颗颗珍珠跌落你的心房;甜美清纯的女声,如炎热的夏天往心田注入一涓涓清澈透明的冰雪水,没听过此碟怎能称发烧友。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伦·泰勒·《月色》

$
0
0


专辑名称:月色(Color To the Moon)
专辑艺人:阿伦·泰勒(Allan Taylor)
唱片公司:Stockfish Records
发行时间:2000年10月01日
专辑语种:英文专辑

    阿伦·泰勒(Allan Taylor)有着歌手、吉他手、音乐家、诗人等多重身分,来自英国,他的演奏生涯超过三十年。他和煦的歌声与纯熟的吉他技巧,搭配其他优秀乐手的简单乐器伴奏,特別适合夜深人静的時候欣赏。在英国享有极其崇高地位的民谣诗人Allan Taylor,1996年在发烧名厂STOCKFISCH发行了他专辑《LOOKING FOR YOU》,发行之初就受到英国泰晤士报4颗星的极高评价,成果丰硕,同时这张录音极佳的年度专辑,留声机杂志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60年代就已红便英国民谣乐坛的Allan Taylor,以吉他和民谣风征服了英国及爱尔兰,他的乐风影响了Dire Straitv、Fairport Convention、Steeleye Span等民谣摇滚巨将,他在乐坛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轻柔、稳重、温暖而抒情,Allan Taylor和煦的歌声与纯熟的吉他技巧,搭配其它优秀乐手的简单乐器伴奏,特别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轻松欣赏。录音精致、清澈而透明。在英国享有极其崇高地位的民谣诗人Allan Taylor,在发烧名厂B&W发行了他有生以来评价最高的专辑《Colour to the moon》,发行之初就受到英国泰晤士报4颗星的极高评价,成果丰硕,同时这张录音极佳的年度专辑,留声机杂志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这张作品发行于2000年,大部分歌曲都是他在一次名为《记忆之旅》的巴黎演唱会旅途中完成的。《Brighton Bay》是回忆他17岁时开始演唱生涯的英国度假海滩布莱顿,《Back Again》则是他1976年旧作重新编曲演唱。这些歌曲在时间与空间中尽情悠游,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回忆录。当然标题歌曲《Colour to the moon》有萨克斯风的画龙点睛,绝对是不可错过的。录音采用包括B&W Nautilus 801喇叭在内的种种精品,道尽了Stockfish这家唱片公司对录音品质的坚持。Stockfish专精于推广吉他音乐,因此对于空心吉他的录音可说驾轻就熟。这张唱片的吉他录制都充满了柔软弹性与充满金属光泽的美感,于充满空间中的残影。音响要是够好的话,还可以轻易分辨出各种不同厂牌吉他特殊的音色差异。当然,Allan Taylor低沉舒缓的嗓音更仿佛有按摩作用,聆听这张专辑,将可随着他的歌声进入一段又一段的旅途。
    在英国享有极其崇高地位的民谣诗人Allan Taylor,60年代就已红便英国民谣乐坛。以其低沉醇厚的嗓音、诗意的歌词、耐听优美的曲调,与稳健幽雅的吉他演奏,这些特色造就了Allan Taylor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英国及爱尔兰等世界各地喜欢民谣吉他的乐迷。Allan 常自称自己为旅游歌手,所以在聆听它的作品时常宛如在时间与空间中尽情悠游,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回忆录,随着他的歌声进入一段又一段的旅途。
    神似Mark Knofler的低沉醇厚的嗓音、深受Jack Kerouac影响充满Beat Generation风格的诗意歌词、耐听优美的曲调,与稳健幽雅的吉他演奏,这些特色造就了Allan Taylor独特的魅力。这张作品发行于2000年,大部分歌曲都是他在一次名为“记忆之旅”的巴黎演唱会旅途中完成滴~。
    《Brighton Bay》是回忆他17岁时开始演唱生涯的英国度假海滩布莱顿,《Back Again》则是他1976年旧作重新编曲演唱。这些歌曲在时间与空间中尽情悠游,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回忆录。当然标题歌曲
《Colour to the moon》有萨克斯风的画龙点睛,绝对是不可错过滴。
    这位吟游诗人以铿锵慑人的吉他、淳厚稳重的歌声与你回顾他所怀念的地方、时刻、故事、经历时代的风霜等,分享这感性唱作人人生中最为深刻的瞬间,醉人心弦。由老虎鱼(STOCKFISH)专业录音师悉心制作,堪称最完美的SACD制式示范组合,人声与吉他声无可比拟,带来最顶班的男声示范首选!
    Allan Taylor 有着歌手、吉他手、音乐家、诗人等多重身分,演奏生涯超过三十年之久。 轻柔、稳重、温暖而抒情,Allan Taylor和煦的歌声与纯熟的吉他技巧,搭配其它优秀乐手的简单乐器伴奏,特别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轻松欣赏。录音精致、清澈而透明。
    60年代就已红便英国民谣乐坛的Allan Taylor,以吉他和民谣风征服了英国及爱尔兰,他的乐风影响了Dire Straitv、Fairport Convention、Steeleye Span等民谣摇滚巨将,他在乐坛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抛开那些音响的专业品质效果不说,这张专辑有很棒的“游吟诗人”式的音乐文字品读。很有浓郁的苏格兰田园情调的民谣作品。总是羡慕那些纯粹的民谣歌手,他们写歌唱歌,他们弹吉他,他们坐在乡村小道上或者城市边缘中,低吟浅唱悠闲自在,声音变成海风山风或者树梢的沙沙声,拥抱了心灵的浪漫。而ALLAN TAYLOR,听着他的歌,不由自主地去寻找LEONARDO COHEN的影子。这么一个老男人,有一把磁性的嗓音,弹一把也许掉漆的吉它,穿粗糙又整洁的衬衣,成熟又平静地跟你唱他的过往。可是他又不是LEONARDO COHEN,歌里有着深刻的人生哲言,并没有很深沉严肃的说教给你听。细细地去品读,还闻到了阳光和香草的味道。
    他不是一个很性感或者很有味道的老男人,如同一杯淡淡的清茶,香而不热烈。在这张专辑里,有一些很简单又引人深思的小道理,感伤但并不是那么绝望,但愿你能听懂。

 

 


 

一人一张经典碟——马克·诺弗勒·《费城之旅》

$
0
0


专辑名称:费城之旅 (Sailing to Philadelphia)
专辑艺人:马克·诺弗勒(Mark Knopfler)
唱片公司:Warner Bros.
发行时间:2000年09月20日
专辑语种:英文专辑

    “恐怖海峡”(Dire Straits)乐队1976年组建于伦敦西南部的代特福德,该乐队出现在朋克音乐顶峰时期,但与这一运动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最后获得了主流摇滚乐队的称号。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了大量唱片,他们的成功主要归功于独具特色的歌手和吉他演奏大师、乐队的核心人物Mark Knopfler(马克·诺弗勒)他那浑厚低沉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和那甜美的Fender吉他演奏出来的Riff及Solo会令你沉醉在他的音乐世界中。
    Dire Straits的音乐就更象是一个人的表演了——主唱、吉他手、歌曲作者、制作人全由Mark Knopfler一人担任。Mark Knopfler的新专辑《Sailing to Philadelphia》是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干脆可以说它是Dire Straits乐队的第八张录音室专辑。有人会问,Dire Straits乐队的专辑与Mark Knopfler的个人专辑又有什么区别呢?呵,也许除了贝司手John Illsley和销量以外,就没有什么区别了。Dire Straits乐队的前六张录音室专辑在美国均是白金销量,都在排行榜的前20名,而96年Knopfler开始抛弃乐队名称,以个人名义发行的 “Golden Heart”却没有进入到前100名之内。
    然而Mark Knopfler对乐队的领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Sultans of Swing”“Money for Nothing”这样的摇滚金曲。也正因为他是乐队的灵魂,他才能将自己对多种音乐风格的品位和喜好渗透到整个乐队的演奏当中。
    1996年,Mark发表了专辑《Golden Heart》,开始了个人演唱生涯。这张专辑使他的音乐发展又向前迈了一步。“只是向前……”,他说:“只是想做得更好。”
     2000年发行的《Sailing to Philadelphia》延续了Mark Knopfler的多元素的音乐风格,但他蓝调音乐的深深的根基并没有改变。作为一个吉他手,他仍然保持着自己所倾心的J.J. Cale式的指拨弹法;作为一个歌手兼曲作者,他仍然保持着对Bob Dylan的崇拜。但当你一首一首的听完整张专辑时,你会有一种感觉,Knopfler在复制一些令人熟悉的歌曲,他挑选了不同风格的名曲,将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嫁接到自己的歌曲当中。“Who's Your Baby Now”听上去象Everly Brothers,“Do America”是从一段Bo Diddley的吉他riff开始的,“Junkie Doll”让人想起Howlin' Wolf的“Sitting on Top of the World”,而专辑的单曲“What It Is”听上去是那么的象Dire Straits以前的经典名曲“Sultans of Swing”。值得注意的是歌曲的歌词,Mark Knopfler早在“Money for Nothing”的歌词里就证明了他对生活的洞察力。在这张专辑里,他刻画了不同人在旅途中的故事,有清苦的传教士,有孤独的音乐人,Mark用旅行的主题反映了富贵权势和贫困卑微之间的分裂。这张专辑的乐器编制与以往Dire Straits相同,两把吉他,两个键盘,贝司和鼓。有多位明星助阵,James Taylor、Van Morrison、Squeeze乐队的Glenn Tilbrook和Chris Difford。与Mark Knopfler低沉、谦让的嗓音相比,这几位的表现给听众带来了一分愉悦,但他们毕竟盖不住Knopfler的光芒。和所有Dire Straits的专辑一样,音乐的亮点应该是Knopfler的吉他,大师就是大师,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会让我们失望。
    2002年发行的《The Ragpicker's Dream》似要传递一种和平的信息。音乐有很浓重的民谣色彩,是一张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的优秀唱片。
    2004年9月,Mark出版了他个人生涯中第四张大碟《Shangri-La》(香格里拉),与之合作的乐手包括:吉他手Richard Bennett、贝斯手Glenn Worf、鼓手Chad Cromwell及Jim Com、Guy Fletcher担任管风琴与钢琴的演奏。全辑相当流畅舒服的呈现14首精致佳作,只要闭上眼睛,放松心情,顺着音乐,就会让Mark Knopfler带你走一趟知性的音乐之旅!《5.15 a.m.》像似清晨第一道曙光打在身上,那么舒服温暖;加了些许快意节奏游移在《Boom, Like That》中;犹如走在乡野小径无视于身旁掠过景物,就是随着《The Trawlerman’s Song》、《Our Shangri-La》、《Everybody Pays》等曲宣泄,无压自在的沉醉在动人音韵里;随着《Donegan’s Gone》的轻松曲调快意起舞;并在充满Quentin Tarantino配乐风格的《Don’t Crash The Ambulance》中,留下意犹未尽的满足感!
    接下来在2005年的《The Trawlerman's Song》是一张EP碟。碟中的六首曲目是从去年发行的唱片《Shangri-La》精挑细选的特别LIVE版本。
    Mark Knopfler在2006年同著名乡谣女歌手Emmylou Harris合作了一张音乐概念非常统一的专辑《All The Roadrunning》。Mark Knopfler厚重的声音加上Emmylou Harris恰到好处的和声,配合得天衣无缝,首首精彩,令人听得心醉。此张专辑绝对值得收藏!
    在2007年9月发行的专辑《Kill To Get Crimson》以乡村摇滚为主,间或穿插了几首FOLK类音乐有优美、柔和的苏格兰民谣——《Heart Full of Holes》,还有用小提琴、手风琴演奏的凯尔特民谣——《Secondary Waltz》,还有几首表现思乡、游子情绪的歌曲《Madame Geneva's》、《The Fish and the Bird》听得人心情都湿湿的,柔美异常 。
    2009年,发行了专辑《Get Lucky》,正如网友评论的,“Mark 最好的专辑之一”,媲美《Sailing to Philadelphia》。
    2012年,发行了双CD《Privateering》。
    2015年3月,第8张录音室专辑《Tracker》发行。

 


 

一人一张经典碟——山口百恵 ·《金色百惠》

$
0
0


专辑名称:金色百惠(GOLDEN J-POP/THE BEST 山口百恵)
专辑艺人:山口百恵
唱片公司:ソニーレコード
发行时间:1997年11月21日
专辑语种:日文专辑

    在许多人心里,山口百惠是永远不会老的。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她清纯的样子,甜甜的笑和那洁白的小虎牙……想起她的模样,人们那已被生活磨砺成石的心头,总会轻微蠕动。似乎听到了一声长长的叹息,从生命深处,穿越时间、拂净风尘、扑面而来。
  这个少年时闪亮的名字,这个已经淡忘很久的名字,在这册精美的《百惠传》唱片被打开时汹涌而至,一时心跳似乎停止。
  似乎都不用听了,仅仅翻阅这带有很多照片和山口百惠所有专辑封面图片的白色歌词本,我就能知道自己对这个女人是如何爱戴(我靠,我不是说那个冒牌深圳米国歌星啊!)。
  其实当初看山口百惠的电视剧比如《血疑》时年纪还小,根本不会懂得爱慕或者崇拜。可是今天当我看到歌词页中的照片时,才发现原来她的笑容早已经成为自己判断美好的一个范例典型。我想,如果我说山口百惠影响了一代人对于完美女子的定义,有人会有异议吗?
  不许有异议,反正我也不听。
  有那时间,我还要听唱片呢。
  这张精选专辑中收入了山口百惠最经典的歌曲19首,时间跨度从1973年到1980年,噢,正好是从我出生到7岁。当然,我们开始接触山口百惠应该晚于这个时间,我不记得《血疑》究竟是哪年在国内电视台播出的了(唱片中说在日本是1975年),但我记得邻居学音乐的小美女那时候就已经用拼音标注了歌词去冒充香港歌手演出了,那应该是国内走穴初起的年代,大概是8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还没上中学。
  和我同龄的人在听过这张精选专辑中第四首《谢谢我的爱人》(也就是《血疑》主题歌)时,应该会涌起和我一样类似的回忆吧:黑白电视机、早期某暖气的广告、RH阴性AB型血性……或许还有街头奔跑的年华,和少年懵懂的心情。那时候我们应该比今天的孩子幸运,不用上那么多的补习班不会从小学开始就有升学压力,我们甚至可以看《血疑》、《排球女将》、《铁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等等电视剧和动画片,虽然前者的爱情和励志我们其实都看不太懂。
  除了《谢谢我的爱人》之外专辑中的歌曲也都很好听,毕竟是精选中的精选啊,编曲也并不觉得落伍。《秋樱》、《曼珠莎华》、《我的挑战》、《风继续吹》原曲《再见的另一方》更是让人沉醉的极品。还有那首传说中的《一个夏天的经历》,歌中唱到:“送给你,女孩最宝贵的东西……爱是如此珍贵,无论谁只能经历一次……”,这样的意念在今天早就不出奇,可是由20多年的温柔女神唱出来,如今听来还是觉得震撼。
  其实,从专辑中山口百惠的所有歌曲中可以发现,山口百惠远远不止当初我们概念中以为的温柔形象,她还有很野性、勇敢,甚至摇滚的一面。
  就这么听着、看着、发呆着,突然想起了张学友曾经唱过的那首《李香兰》,以前只是觉得好听,现在似乎懂了张学友的心情。


 

一人一张经典碟——罗伯·沃瑟曼·《共谱一曲》

$
0
0




专辑名称:共谱一曲(Duets)
专辑艺人:罗伯·沃瑟曼(Rob Wasserman)
唱片公司:MCA Records
发行时间:1988年02月14日
专辑语种:英文专辑

    罗伯·沃瑟曼(Rob Wasserman)是非常多才多艺的低音提琴手,以三部曲式专辑《Solo》、《Duets》和《Trios》而闻名于爵士乐坛。
    88年的专辑「Deuts」是Rob Wasserman与众家歌手、乐手第一次的美感听觉接触。拥有浑厚磁性挑情音色Aaron Neveille演唱57年名曲〝Stardust〞尽展纯情复古韵味,唱的是丝丝入扣、醉人心坎;一出道即勇夺葛莱美奖最佳新进艺人的Rickie Lee Jones带点爵士风情演唱的〝The Moon Is Made Of Gold〞流露着稚情纯真的音质,完全解除听觉的武装;88年以冠军曲〝Don't Worry Be Happy〞风靡欧美的纽约口技专家Bobby McFerrin在〝Brothers〞中纯以口技与贝斯快乐有致的轻松共振一番;人文民谣摇滚大将Lou Reed把吉他和贝斯完全的在一起将〝One For My Baby (And One More For the Road)〞Jam出老摇滚的味道;曾灌唱加拿大人文歌手Leonard Cohen作品成专辑「Famous Blue Rain coat」麻醉全世界乐迷的女生jennifer Warnes再度选录Cohen的作品〝Ballad Of The Runaway Horse〞,体现出清静的温暖嗓音与干净的贝斯乐声之间的心情;而Rob与小提琴巨匠Stephane Grappelli更把如雷贯耳的畅销歌〝Over The Rainbow〞好好的给他欢欣、华丽的Fusion一下,轻盈之中仍不失典雅风韵,其他如Dan Hicks、Cheryl Bentyne的精湛唱亦不在话下。

 

曲目

01. Stardust (Duet with Aaron Neville) 4:35
02. The Moon Is Made Of Gold (Duet with Rickie Lee Jones) 3:40
03. Brothers (Duet with Bobby McFerrin) 4:47
04. Duet (Featuring Rob Wasserman)3:28
05. One For My Baby (And One More For The Road) (Duet with Lou Reed) 4:06
06. Ballad Of The Runaway Horse (Duet with Jennifer Warnes) 6:52
07. Gone With The Wind (Duet with Dan Hicks) 5:11
08. Angel Eyes (Duet with Cheryl Bentyne) 4:17
09. Over The Rainbow (Duet with Stephane Grappelli) 6:01
10. Autumn Leaves * (Duet with Rickie Lee Jones) 4:17  

 


 

一人一张经典碟——Telarc·《环绕立体声测试音响》

$
0
0


专辑名称:环绕立体声测试音响 / 水滴发烧(Surround Sounds: A Musical And Sonic Spectacular in Surround)
专辑艺人:Erich Kunzel &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唱片公司:Telarc
发行时间:1996年05月27日
专辑语种:发烧专辑

    TELARC公司出的一张测试碟。TELARC是一家专门录制“爆灯级”CD的公司。这张《滴水发烧碟》可谓是集TELARC公司多年经验之大成。
    TELARC是一家以录音著称的唱片公司,1977年成立于美国克利夫兰的公司,被公认为美国最成功的唱片品牌,善于制造的离奇音效。TELARC作为世界最大的发烧录音公司,它的CD一直都是发烧迷心中的爱与恨,因为它的CD通常音效极佳,最能展现音响设备奇妙,特性.然而,TELARC的神奇音效中又常包含"杀手"级的大动态。
    在众多的唱片公司中, Telarc很特别的将每次录音所使用的录音器材,线材以及附属设备,录音地点,时间等都详细列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也是如此),很有为音响迷度身定做之意。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了《1812年庄严序曲》中最后的大炮动用了弗吉尼亚州第十五军团的三种19世纪加侬巨炮,钟声也是在辛辛那提东部一座百年教堂钟楼前实地收录的。《大峡谷》中的雷鸣电闪,则是冒着生命危险花了一年时间在峡谷收集真实雷声所得。至于《阿波罗13号》中的火箭升空效果,更是不惜代价的在亚利桑纳洲的发射基地周围铺上数公里长的“麦克风阵”记录下来的,难怪由近至远的隆隆声贴地而行,绵延不绝。那嬷恐龙的音效呢?这是动物园中狮虎的咆哮加上建筑工地的压路机轰鸣,在五角大楼的电脑系统合成起来的。匪夷所思的惊人之举真是数不胜数,令人难以置信。你不禁要慨叹:美国人要是发起烧来真是什嬷事都乾的出来!这些录音资料还告诉我们, Telarc在录音时经常使用非常昂贵的Monster或MIT发烧线材,试想一下这些千金一尺的发烧线在偌大的录音现场要铺设多长?你不吓出一身冷汗才怪呢!至于周边的录音设备包括监听器材,也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录音内容精心搭配和选择的,几乎是什嬷好用什嬷。在录音控制室, Telarc一直使用RPG声波扩散器来调整空间,以求录音师像发烧友一样在第一时间听到最真实的效果。

 


 

围炉夜话:浪子回头

$
0
0

    二一五、浪子回头金不换,贵人失足损于德
  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贵人失足,便贻笑于庸人。
  浪荡子若能改过而重新做人,仍可做个无愧于心的君子。高贵的人一旦做下错事,连庸愚的人都要嘲笑他。
  浪子回头,是向上,因此可以原谅;高贵之人失足,却是堕落,因此要遭到嘲笑。所谓“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并不是说看人只看后半段,年轻时便可荒唐胡为,实在是看一个人是立志向上还是堕落。肯向上,无论他过去如何,总是值得嘉许;趋下流,无论原先如何高尚,都是可耻的。
  “贵人失足”,“贵人”并不是指富贵,而是指品德而言。“失足”则是品德上有了瑕疵,做出于道德有损的事。浪子回头,可令天下人原谅;贵人失足,却教庸愚人嘲笑。这是鼓励天下浪子要改过自新,勉励有德之人要坚持到底,否则回头于名无益,失足于德无损,又何必有浪子和贵人之分呢?然而贵人失足,也不妨早些回头,我们还是会原谅他的,因为毕竟他又向上了。失足可以爬起,只要爬起后不再失足就好。就怕失足后赖在泥浆里不肯爬起,或是不好意思爬起,那么令人笑死也是自讨的。

 

一人一张经典碟——傅聪·《诗情萧邦》

$
0
0


专辑名称:诗情萧邦
专辑艺人:傅聪
唱片公司:双盛唱片
发行时间:2003年05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没听过萧邦,你不算爱过典藏「中国钢琴诗人」最诗情的萧邦珍选
    第一位获得萧邦大赛奖项的中国人 享誉最久的「钢琴诗人」,中国人的光荣与骄傲 西方音乐家眼中最能表现萧邦诗情的艺术家
    中国钢琴诗人 - 傅聪
    在能够获得国际声誉的华人音乐家中,马友友是当今古典音乐界最红的大师级大提琴家,而钢琴家傅聪是享誉最久的「钢琴诗人」。
    生于1934年,以超人的天赋和勤奋,傅聪于50年代就成为杰出的青年钢琴家。1955年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大赛,名列第三,并且获得「马祖卡」最佳表演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门海塞在听过傅聪演奏的萧邦作品后说,傅聪是「真正的萧邦,是华沙时的萧邦,海涅时的萧邦。」而傅聪丰富的人生、深厚的中国文学诗词涵养,及在哲学与美学上的思想,使他被西方音乐家尊崇为最能表现萧邦诗情的艺术家。
    为祝贺傅聪的七十寿旦将近,新力音乐特别推出此套亚洲限量发行之典藏珍选,收录傅聪亲自监督制作之萧邦「夜曲」、「幻想曲」,以飨乐迷,同时专辑中还有萧邦曲目中少有录音流传之「纪念册曲」、「帕格尼尼的回忆」变奏曲,是喜爱萧邦的您绝不可错过的精彩音乐。
   「夜曲」在罗马时代有「夜神」的意思,而这种音乐型式是由英国的费尔德所制。在低音部和弦伴奏下,高音域奏出如夜一般的寂静、如梦一样优雅的旋律,而费尔德之所以把这样的曲风称为「夜曲」,很可能是来自天主教会的「夜祷」。萧邦一共写有二十一首夜曲,而且正如哈聂卡所说,萧邦「把费尔德筑高、吹进戏剧的气息与热情使之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萧邦的夜曲不只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阴郁而且带有东方气息。」萧邦音乐中最迷人的部份就是梦幻般的旋律与热烈的情感,而他的「夜曲」就像在清凉的夜晚仰望星空一样舒适快意。
    从地狱般的马尧卡岛回到法国后,萧邦与乔治桑居住在诺昂特。乔治桑把萧邦安顿在一楼的房间,不但有阳光还能看到窗外整个花园美景;隔壁房间则放着一架钢琴。乔治桑曾经说:「萧邦和我正在享受单纯而又安静的生活。我们在户外用餐,朋友来访的时候则一起抽烟、间聊。朋友走了以后,萧邦会在黄昏时候弹琴给我听,然后像个孩子般乖乖上床睡觉。」就在这样轻松悠间的气氛中,萧邦写下多首马祖卡、夜曲以及第二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等。
    或许是乡下的阳光、友人的造访与甜蜜的爱情,诺昂特时期的萧邦创作力相当惊人,F小调幻想曲却被公认为萧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以奏鸣曲式写成,并且带有一些叙事曲的风格,但是形式更自由,曲风交杂了热情、冥想、憧憬、戏剧等幻想风的感觉。《摇篮曲》也是萧邦诺昂特时期的作品,而以表现威尼斯船夫之歌的《船歌》,还有《波兰舞曲-幻想曲》创作于萧邦与乔治桑的感情濒临破裂之时。因此,曲中有萧邦当时的孤独与悲伤感。特别是《波兰舞曲-幻想曲》它可说是萧邦的最高成就之一,在「幻想曲」的标题之下,萧邦把波兰舞曲的节奏融入所有的主题,风格大胆华丽但又有令人无法承受的苦痛。完成这部作品之后,萧邦的创作几乎就完全停顿了。
    「萧邦很自我,个人的痛苦与喜乐都非常重要,他在音乐中把(这些情感)夸张到最大」,傅聪这么说。不过,「萧邦的灵魂非常热情而且有深沉的哀痛,但是没有一点感伤或是无病呻吟的味道」,所以聆听傅聪的萧邦夜曲,会讶于其明净无瑕,华美又细腻,柔和且富有诗意的的诠释手法。另一张萧邦钢琴独奏选辑几乎可说是傅聪评价最高的专辑,特别是《帕格尼尼的回忆》变奏曲,具有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与独特的风味,令人倾倒。
    傅聪还是有多处让我惊讶。第一让我惊讶的,是他从头弹到尾,没让我感到有一处炫技——即使在那些有“彩”的地方,也不太让人感到技术的存在。没让人感到技术好,只让人听到音乐,这很了不起。
    与第一点相关,但实际上分属不同的方面,就是傅聪弹得很谦虚,不张扬,基本无炫耀之心。
    傅聪第二让我惊讶的,是他弹奏出来的音乐层次,居然这么多。在非常幽暗、演奏已经非常轻的地方,依然有非常多的层次、非常多的色调、非常清晰而微妙的对比,这方面他的控制能力惊人,心细如丝得惊人。他对声音轻重处理的层级之多,远远超过我听过的任一位钢琴家。用色彩打个比方,一般钢琴家有黑和灰,黑和灰的对面有白,傅聪却可能有十几种黑和灰,十几种白。他有浅黑、深黑、漆黑,有浅灰、深灰、浓灰,还有奇妙的浅白、深白、纯白。这在他弹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慢板部分时,极突出地表现出来。
    傅聪第三让我惊讶的,是他解决钢琴固有之矛盾的手段之高妙。钢琴是一种击弦乐器,但从傅聪手指下流出的声音,已经最大地摆脱了打击音色。他的音乐水乳交融的程度很高,非常好的分句的技术、触键的技术、踏板的技术,及其这三者之间细腻而完美的配合,使句子之间、音与音之间有一种极好的粘、连之效(不是音粒不清晰之粘),这使他的整首曲子有一种气息流转、气息贯通、气息连绵不绝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傅聪的琴声都像是摸出来的,而不像是键、锤与琴弦敲击“砸”出来的。这使你感觉整架钢琴好像在自然地呼吸。
    于是,我听到了从没听到过的海顿和肖邦,与其说他们是海顿和肖邦,毋宁说它们更像是傅聪自己。但傅聪确实不是以一种人为强加的方式实现的,不是对作者的强取霸占,而是以东方的、谦和的、毫不突出个性的方式,达到了属于傅聪自己的目的。
    听傅聪还让我想到,技术和技法在微妙的层面上,可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技术是一种高难度的能力,那么傅聪只能算是一个技术能力很低的钢琴家。他几乎没弹过巴赫,贝多芬也仅弹过协奏曲,难度和体力都需要超人秉赋的老贝的奏鸣曲,傅聪从未染指过,可能与这种技术低有关。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技法很高的大师。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他做得精彩,也做得极致。

 


 

一人一张经典碟——鲍罗丁四重奏组·《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 佛罗伦 ...

$
0
0


专辑名称: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 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 Souvenir De Florence)
专辑艺人:鲍罗丁四重奏组(Borodin String Quartet)
唱片公司:MELCD
发行时间:2007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谈谈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
    旅人认出那微小的部分是属于他的,却发现那庞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拥有,也永远不会拥有的。
    ——卡尔维诺
    1986年拍摄的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说的是十九世纪阶级隔阂还很分明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原著是E·M·福斯特。这天,英国上层社会出身的露西和表姐夏洛特一起来意大利佛罗伦萨度假,巧合之下换到了一间房间——一间望得见佛罗伦萨风景的房间。这个文艺复兴重镇的景致由此在我们面前历历铺开:从窗口下望是阿诺河上最古老也最著名的“老桥”,这里曾经是活肉生鲜的市集,为了改善城市形象,由美第奇的执政者下令全改为金银饰铺;佛罗伦萨著名的地标——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乔托钟楼、维奇奥宫塔楼也都出现在了镜头里。露西所下榻的旅馆正对着河对面连接乌菲兹美术馆与老桥的瓦萨里长廊,当露西的表姐与通俗作家一起走过广场,背景一侧就是圣母百花教堂圆顶建造者、天才的布鲁内莱斯基所设计的欧洲第一家孤儿医院,其走廊的柱高和拱跨度体现了完美的对称思想。
    后来,露西还独自一人去了圣十字教堂,它佛罗伦萨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立面的装饰风格采用了与圣母百花相近的白色大理石嵌入绿、红花纹风格,那儿是乔托、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等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安息之地。她还到了维奇奥宫、乌菲兹艺术馆前的广场——海神雕像与大卫像复制品一如既往地夺人眼球。总之,在近两个小时的影片里,导演似乎想带我们逛遍这座艺术家眼里的天堂。
    可是,那只是我们借助“摄像机之眼”所看到的佛罗伦萨,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当年究竟看到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事实上,佛罗伦萨一直是老柴最喜欢的度假地之一,在去佛罗伦萨的大部分次数中,他都住在梅克夫人所提供的一栋小别墅里,却一直未能与这位传奇的女赞助者谋面。无疑,佛罗伦萨的好气候与优渥的休养环境给了他很好的心境。他最后一次去大约是1890年初,当时刚刚完成歌剧《黑桃皇后》的谱写工作。
    在老柴的室内乐里,这首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的恐怕是乐迷最为耳熟能详的之一了。有人说,它是1887年至1890年间作曲逗留于意大利期间所谱写,回到俄国数年后又编订了一次;也有人说他是同年晚些时候到了巴黎才动了作曲的念头。在这部杰作里,作曲家不仅流露出了对意大利明媚阳光的依恋,也恰如其分地以俄罗斯气质作为了后半程的终点。那么,浓郁的佛罗伦萨风情为何会回归到传统的斯拉夫气概,是它最终定稿于俄国的缘故吗?或许还有更多其他原因?笔者反复地听着它,一边暗自揣摩。
    人们或许知道,“souvenir”,这个美丽的单词又可以被理解为纪念品。那么,它能否被视作一种“小小的、可爱的”物什,与老柴那更多的、或坚硬或锐利的“庞然大物”相比?熟悉柴可夫斯基的你一定还听过他另一首著名的小提琴短章:《故地回忆》(Souvenir d'un lieu cher,Op. 42),其中也用了“souvenir”这个词,其丰盈与飘逸其实同样来自于对梅克夫人给予旅程帮助的感激。所以我们推测,作曲家也抱着以《佛罗伦萨的回忆》让梅克夫人开心一点的目的——她或许能将其放到自己的沙龙里。作曲家给她的信是这么写的:“我知道您喜欢室内乐,所以很高兴您将听到我的这首四重奏......我用最大的热情与最少的劲道(exertion)将其完成了。”
    第一乐章“活跃的快板”以d小调开头,主题略显清瘦,第一小节里的小九度赋予了第一主题一种特别肃敛的味道,老柴似乎很少采用这么古典化的表述方式。但是主题经变化一次后(之间是由一组四分音符三连音过渡的)就显得丰润多姿许多了,像是一支意大利小夜曲,高低声部轮番的浅唱重新有了火炉边的温度——很多人认为这是老柴在《佛罗伦萨的回忆》唯一真正有意大利风味的主题。另外,热切能量的表达离不开两把大提琴稳定的节奏支撑——老柴定下这样的配置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全乐章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曲式,展开部、再现部一应俱全,应该来说在作曲家的晚期作品里有点格格不入的严谨味道,尾声处的交错拍子手法更是让人联想到了德沃夏克的圆舞曲。
     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是D大调,一开始同样有点内敛的气质,和声音色极美,它的主题像是从第一乐章里的动机变化而来,不过缓慢了许多。接着是纯净的三连音拨奏,还别说,大量拨弦所营造出的、丰腴而唯美的意境倒接近于吉他或琉特琴,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形式的款款对歌表露出了一点对浪漫主义时代的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愈加丰厚柔美,乐章中间部分对位主题之惊人的想象力和勇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老柴似乎放弃了“如歌的”表达方式与室内乐的透明织体,转而用渐强立刻又渐弱的短促擦奏弓法(a punto d'arco)取得了某种陡峭、凌厉的效果。这个标记为“中速”(Moderato)的段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小节,六重奏的个件乐器却精妙地承担起了一个六角形蜂巢的端点,在音色的交织变幻上各自有着不可推脱的平衡作用。英国评论家玛松(Colin Mason)就干脆将其称作“音乐内涵几乎不存在、纯粹由音效构成的散篇,在二十世纪早期的室内乐里是绝无仅有的”。笔者觉得这一说法稍有过分,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慢板写得由简到繁,即使距离勃拉姆斯“简单动机经过深思才最终获得丰富展开”的心旨有一定距离,多少也算是作曲家在配器上的一次具有想象力的尝试。在这不同寻常的段落过后,开场主题重新以一种花团锦簇的方式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大提琴上的乐思慷慨、几近奢华地喷涌而出,简直有了几分意大利美声艺术的风采,似乎在提醒我们佛罗伦萨和米兰一样,都是属于威尔第的世界。
    前文已述,《佛罗伦萨的回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首弦乐六重奏占据了作曲家好些年的创作时间,第一稿据说1887年已经完成,最终修订直到1892年才尘埃落定。标题由他自己所定,这一点与其他很多作品(包括其他作曲家的)的标题大多由出版商拟定(或建议)有着较大区别——如海顿104首交响曲里的29首,或者莫扎特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也就是说这里的商业动机几乎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老柴无疑爱上了佛罗伦萨。爱上它的什么呢?
    除了古迹之外,佛罗伦萨的标准风景似乎是:院子里有喷泉,还能闻到柠檬树、木兰树、英国山茱萸,以及攀缘在古老铁护栏上的紫藤的芳香,建筑上随处可见的“浮雕装饰的外表”既像是对辉煌罗马文明的回应,又像是一种揶揄。截然相异于北国的高纬度景致,应该就是空气里那种温暖、炽热的气息让早习惯于寒冷的柴可夫斯基心神荡漾。
    于是这首六重奏便拥有了它的第一个特点:虽用的是小调,却毫无障碍地将作曲家心中热情奔放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其次,作品的遣词用句有着老柴不多见的古典主义倾向,在气质上有些接近《弦乐小夜曲》或者《交响乐组曲》那一类作品,但其织体布置又更为踊跃与大胆,每一个乐章性格又是那么的鲜明。
    这么想来,这首六重奏的谱写多少有点身心松弛的意味在里面,它像是老柴从《黑桃皇后》和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艰巨的谱写工作里的一种解脱。从实际听感上,六把琴自然的感情流露无疑是多于刻意雕琢的——起码比他的许多大乐队作品更浑然天成。人们不禁会联想:佛罗伦萨是不是一个享乐之地?或者那种意气勃发的心境完全来自于作曲家获得的广泛名声与来自一个新国度的认可与满足感?
    事实上,老柴俄国土地边际之外寻找灵感的做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无疑,十九世纪的俄国之外,还有许多风景明媚的所在。这一点在他的交响作品里尤为突出:《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Francesca da Rimini)是基于但丁诗作写成的,“曼弗雷德”交响曲离不开拜伦的诗篇,自然还有遥远的莎士比亚——没有他,肯定也是不会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暴风雨》的诞生的。然而在室内乐体裁中如此紧密和一个异国之邦联系在一起,这首六重奏倒真是一个特例了。
    在体裁上,老柴思考之后选择了弦乐六重奏。要知道,这一形式无论在哪个时期的室内乐里都不多见,其艺术特征之一在于需要保证每一个弦乐声部的平衡、清晰——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都要被干干净净地听清楚,否则就不如小乐队了。历来比较著名的有海顿的“回声”六重奏、勃拉姆斯的两首,德沃夏克、丹麦作曲家盖德(Niels Wilhelm Gade)的,以及勋伯格比老柴晚了10年的《升华之夜》。据说,在《佛罗伦萨的回忆》的创作末期,老柴还担心过他的编订工作会直接让这首六重奏转向一个“类似于小编制乐队”的版本,我觉得,既然有“担心”之说,那么可以料见他对弦乐六重奏这一稀少形式还是很眷恋的。
    说句题外话,最终可能还是让老柴失望了,后世常常会将它拓展到小型弦乐队——这也不该奇怪的事,因为它丰富的音色实在会是乐队指挥眼里的香饽饽。不出人意料之外的还有另一件事:勋伯格1899年谱写完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后,在1917年自己以它改编出了弦乐队版。此外,《佛罗伦萨的回忆》其他类型的室内乐改编版本在最近一百年间层出不穷,只是2002年的一场演出里甚至出现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版,倒真让人大跌眼镜......
    可最奇怪的地方出现了:无论从音色、和声、旋律还是节奏判断,第三、四乐章是算是老柴所有作品里最有斯拉夫韵味的段落之一。
    1890年12月,《佛罗伦萨的回忆》的第一场私人演出上演,但老柴相当不满意——特别是对于第三、第四乐章,他很快就收回了谱子,意在修订一遍,或者作一些结构上的调整。然而,去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祝贺揭幕的事儿多少延缓了他的这项工作,所以直到一年后才陆续将乐章的最终结构敲定。心满意足的老柴写信给兄弟莫迪斯特说:“真是怎么样的一首六重奏啊!瞧瞧结尾处的赋格,真是令人喜悦。实际上我并不窘迫于缺少乐思,而是担心结构上的新鲜与否。”又过了一年,即1892年的12月,作品终于在圣彼得堡正式首演。
    按《佛罗伦萨:精致之城的入昔时光》一书作者形容:“在我的印象里,佛罗伦萨是唯一具有下述特点的欧洲城市:至少是过去150年来,该城市出现的名人都不是本地人。”
    历史上,佛罗伦萨做过不长时间的意大利首都。但是,与那些肃穆、经修复过的大教堂与广场正面风格相比,更有生活气息的恐怕是每周会有来自缪格罗和基安蒂的农民有组织聚集所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市场,他们多出售蜂蜜、蜂蜡、人工果酱、全麦面包、服装和皮革制品,以及算不上漂亮但味道不错的蔬菜。这样的平民生活怕是只有长时间深入市井方可体味其中美妙。所以,初到佛罗伦萨的许多外国人都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因为“没人邀请他们参加他们隐约瞥见过的,或者曾经猜想过的聚会”,甚至有佛罗伦萨的本地人为此表示同情:“我们有时其实是很为你们这样的游人感到惋惜的——你们就像一个包裹,被一站接一站地,从威尼斯运到佛罗伦萨,再从佛罗伦萨运到罗马。你们如羊群一样聚集在提供膳宿的小旅馆和酒店里,完全依赖旅行指南,对指南之外的东西一无所知,只想着赶紧把这个景点看‘完’或者看‘过’,好去其他地方。”
    而柴可夫斯基毕竟是一个旅人,哪怕去得次数再多,也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外乡人。
    那么,他的俄罗斯故乡在1890年时是什么样的呢?资料里显示,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民主思潮涌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在七十代末谱写第四交响曲时,俄国的民主社会思想已经开始被沙皇压制。然而,他毕竟是爱他的国的,1880年10月应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为莫斯科大教堂重建落成典礼而作《1812》就是爱国情绪的最好例子,而1876年的钢琴组曲《四季》里,他更是将对俄罗斯大自然与同胞的热爱抒发到了极致。
    东欧研究专家金雁教授认为,苏联时期的著作里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多少有点鱼龙混杂,但对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之前的社会性质却确有定论:经济虽在1890年有了大幅提升,社会矛盾已经开始变得尖锐,尤其是知识分子在沙皇统治下普遍感受到惶惑不安。于是当老柴思索着祖国的命运与生活的意义,他的“悲”就成为了一个烙印。至于三年之后撒手人寰的原因,我们就不忍卒提了......转借老舍《茶馆》里的那一句:他爱他的国,可是谁爱他呢?
    如梦似幻的佛罗伦萨是老柴心念远方的一个驿站,当他后两个乐章不可避免地回到斯拉夫民族音乐的律动时,毕竟无法忘掉那一点正面情绪的感染。于是,综合创作时间与风格,人们不无辛酸地将这首六重奏称作“悲怆”交响曲之前最后一次乐观主义的宣泄——换言之,那是他最后的微笑。
    第三乐章“适中的快板”听起来无忧无虑,a小调核心主题让人摇摆欲舞,而明媚而有着芭蕾般轻快的乐章中部(Trio)是由中提琴的齐奏拉开帷幕的,特别是首席中提琴这里责无旁贷,有着一定的演奏难度。随即他便把旋律交由了小提琴,而起到伴奏角色的低音声部顿挫而应和之,气势上甚至比主声部更为强健。我们不由联想到了《胡桃夹子》芭蕾舞剧里的片段,四把琴在高度亢奋状态下,灿烂四射的轮奏不正像管乐队里那金光闪闪的小号声吗?
     到了末乐章“活泼的快板”,其实老柴是基于一个标准的奏鸣曲结构加以缩减的。音乐以d小调开始,但主题中出现的“五度泛音”(pentatonic overtone)很可能与吉普赛音乐存在着某种联系。当听到那质朴的民歌旋律分明捎带上了嘲弄与俏皮的语气,我们便可以估计,作曲家并不打算将其打造成简单的舞蹈或咏唱段落。原来,这只是第一步试探,他竟然将整个终曲视作了证明自己杰出对位能力的试验田!浓烈到无以复加的斯拉夫韵味在气势高耸入云的第二主题里达到了顶峰,而乐章的最后插部竟然变成了渊博如湖泊的赋格空间,其基础仍然是第一主题的简约旋律——在给兄弟的信中,老柴表达出了自己能写出这段的骄傲之情。而这一定位也决定了《佛罗伦萨的回忆》远离了“伤感滥情”的指责,成为了老柴晚期作品中足以与德奥优秀室内乐匹敌的瑰宝之一。结尾处,人们认为那是一种近乎失控的热切与自由,一瞬间几乎要夺取你的呼吸,但是,就像一个意大利单词“al fresco”所暗指的那样,在最后的几秒钟里你无疑生出了一种对野外清新空气的渴望。
    让我们抽身出来,看看柴可夫斯基的三首弦乐四重奏(1870年代所写,第一首尤其杰出),以及1882所创作的钢琴三重奏——一般较熟悉柴可夫斯基“大”作品(如交响曲、音诗或者歌剧)的人们也许会先入为主地忽视这些佳作。尽管同样灼灼生辉,这些较早期重奏作品更多还是吻合着那一年代阿伦斯基或者塔涅耶夫的俄派曲风,这便愈加显示出了《佛罗伦萨的回忆》前半部分的惊鸿一瞥。
    曾在童话《佛罗伦萨人》里调侃过同胞对于旅程憧憬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1923-1985)曾经坦言:即便一个旅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前走,遭遇的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他乡,而“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旅人认出那微小的部分是属于他的,却发现那庞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拥有,也永远不会拥有的”。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让马可.波罗这个历史人物在错置的多元时空里展开了对城市的记忆:“我讲,我讲”,马可说,“是听的人只会记得他期望听到的东西。我有幸得到你聆听的描述是一个世界,我回国后第二天流传在搬运工人和船伕之间的却是另一个世界;假使有一天我成为热那亚海盗的俘虏而跟一个写探险小说的作家囚在一起,那么我也许会在晚年再讲一次,让他笔录,那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决定故事的,不是讲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
     俄国、意大利;圣彼得堡、佛罗伦萨……他回忆着哪里?他又在眷恋何方?我倒宁愿相信,决定这首六重奏最终模样的,真的是我们倾听的耳朵。
  洛可可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中其中Rococo代表的中艺术史上的一个时期,从建筑史上借用来的一个词,表示其音乐创作的精雕细琢。它的音乐具有华丽、优雅的风格,修饰比较充分。
专辑中的这首变奏曲是由马友友大提琴演奏的,马友友所使用的是186万美金的大提琴,是美国一富商拍卖来后借给马友友使用的。
  引子:有修饰性,带有强烈的洛可可特征,最后以圆号结束,而圆号在这里代表男性的形象一种辽阔的体验。
  主题:重复六遍,双簧单簧相继出现,最后一个结束句留给大提琴来体现。
  下面总共七个变奏。
  变一:三连音,而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都是主题的音。
  变二:大提琴和弦乐的对话,大提琴结束句比较长为变三作准备。
  变三:慢板,体验到的是情人间喃喃地倾诉,背景有长笛,仿似星星在眨眼。大提琴Trill结束,在西方音乐中Trill技术在演奏中出现往往表示这一段即将结束。
  变三是大提琴的SOLO,马友友在这一段中拉得很投入,盈盈泪光在眼镜片后闪烁。这就是艺术家,一段慢板能让他完全沉陷在自我中。
  变四:小步舞曲的形式。
  变五:长笛吹奏为特征。
  变六:从乐队拨弦开始单簧管呼应,感觉到的是夜晚的温馨、宁静和安详,木管乐结束这一段。
  变七:双音八度,为结尾作高速度的奔跑,达到高潮。 
    大提琴家罗斯卓波维契也是六○年代那一波俄国狂潮中被世人所追随的伟大俄国音乐家之一,而作为一位音乐家,罗斯卓波维契更为人敬重的则还有他的自由理想和对于音乐不止息的探索精神。本片是他在六○年代缔造的传奇之一,他来到柏林、与伟大的西方指挥家卡拉扬共同演出这首德弗札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一份划时代、在当时让所有爱乐者翘首以待的演奏,新的德弗札克协奏曲诠释里程碑在此立下。
    这张唱片收录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俄国大师罗斯特洛波维奇演奏,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此款演绎是企鹅三星带花最高评鉴,洛可可更是无出其右。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罗斯特洛波维奇前后共灌录四次,1969年他与卡拉扬、柏林爱乐在DG合作的这个版本,获企鹅三星带花、留声机“优良CD指南”杰出演奏佳评,此版录音效果相当不错,大提琴力道够声音饱满,表现没有想象中的滥情,反而偏向精致婉约,是绝对必备的标准版!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氏为大提琴写的唯一作品,由一个所谓“洛可可主题”和七段变奏组成,流露出柴氏作品通常少见的平衡和爽朗。这也是罗斯特洛波维奇演奏生涯中最优秀的成果之一。

 


 

一人一张经典碟——意大利四重奏组·《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弦乐四重奏》

$
0
0




专辑名称: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弦乐四重奏(Beethoven: The Early、Middle、Late String Quartets)
专辑艺人:意大利四重奏组(Quartetto Italiano )
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Ltd
发行时间:2008年04月22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弦乐四重奏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作为贝多芬老师的海顿以及在创作上曾给于贝多芬很大影响的莫扎特开创并形成的。贝多芬一生共写下了十六部弦乐四重奏,这个数字与海顿的八十四部或者莫扎特的近三十部相比虽然不算多,但这十六部中几乎每一部都有鲜明的特点,成为弦乐四重奏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史中成为前继海顿,莫扎特,又对后世作曲家有极大影响的里程碑。今天只要翻开任何一张弦乐四重奏音乐会节目单,几乎很少有不包括贝多芬的作品的。世界各种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如英国伦敦比赛,意大利波契亚尼大赛,加拿大的“班夫”比赛,澳大利亚墨尔本比赛都是将贝多芬的中后期作品列为决赛曲目,而日本大阪和德国慕尼黑的室内乐比赛更是规定,三轮比赛每轮必须演奏一首不同时期的贝多芬作品。显然,贝多芬四重奏已经成为演奏家的试金石,专业四重奏组要在舞台上站住脚就看演奏贝多芬的水平了。
    弦乐四重奏的组合看来简单,就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加大提琴,但历来为作曲家们视为作曲技法的基本功。这一点从贝多芬对待写四重奏的慎重态度可以得到证明:贝多芬从15岁开始作曲,他写了作品3和作品9的弦乐三重奏,也写了作品16号的钢琴五重奏,就是迟迟不动笔写弦乐四重奏。为什么?从贝多芬给他的朋友卡尔·阿达曼(此人也是贝多芬第一部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演奏者)写在分谱上的短语中也许能找到答案:“不要让任何人看到这份谱,因为我作了许多改动,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该怎样适当的写四重奏”。
    贝多芬的十六首四重奏可以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部分。写于1800年的六首通常称为早期四重奏,其实这作品18号的六首不论从作品的成熟或者从音乐史家对贝多芬年代的划分都应属于第二个时期的。这一年除了《第三钢琴协奏曲》外他全都在写四重奏。自1806年至1810年称为中期的五首,它们是作品59号的三首(献给俄国公使拉祖莫夫斯基),作品74号《竖琴》和95号《庄严》,这些作品与他的第五、六、七、八交响曲是同时期的。晚期的四重奏是名符其实的晚期作品了。从1823年写完《第九交响曲》后,在1824到1826年的两年里,直至他逝世前几个月,他写下了最后的五部弦乐四重奏。可以说,晚期生活遭受极大痛苦的贝多芬是以弦乐四重奏作为他最喜爱的,表达丰富感情的唯一形式。这就是令人时而生畏感到不易听懂又难以演奏的作品127,130,131,132,135和称为《大赋格》的作品133号。
    Quartetto Italiano 创建于1945年。二战之后,几位年轻的意大利音乐家在卡尔皮组织了这个四重奏乐团。成员为:保罗·波尔西亚诺(Paolo Borciano, 小提琴)、埃莉萨·佩格蕾菲(Elisa Pegreffi, 小提琴)、皮耶罗·法鲁利(Piero Farulli, 中提琴)、佛朗哥·罗西(Franco Rossi, 大提琴)。


 


 

一人一张经典碟——Viveza·《探戈:金曲精选》

$
0
0


专辑名称:探戈:金曲精选(Tango Tango)
专辑艺人:Viveza
唱片公司:Vanguard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8年09月15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加拿大首席四人乐团VIVEZA,分别以小提琴、大提琴、结它及钢琴倾心演绎,敲击音乐大师,SAVADOR FERRERAS特别客串。十六首经典名曲,包括:欧洲探险戈,阿根廷探戈、美洲探戈、浪漫、激情、跳跃、忧怨兼而有之,弦乐配搭丰富,美国靓声厂牌OMEGA,顶级发烧作品,TANGO感性经典巨作。
    《探戈·探戈TANGO· TANGO(HiFi至激版)》钢琴声非常逼真,听后感觉在自己的箱子播的钢琴是玩具,而此处的钢琴声才是真的,大提琴的深度和厚度都出来了,抑扬的大提琴探戈曲调非常让人入神。
    十六首具代表性经典名曲.HIFI名家激节赞赏 舞动性弦乐配搭使您手舞足蹈.使你情不自禁。
    说起探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弗拉门戈强烈奔放的感情,嫉妒的魅惑,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昏昏暗暗的大街?喜爱看电影的朋友一定对Tango不会陌生。《探戈课》、《巴黎最后的探戈》激情澎湃;《女人香》中那一小段探戈摄魂摄魄,难怪说当你的舞伴探戈跳得迷人的时候,你会忘了他失明的双目;《春光乍泄》,黎耀辉和何宝荣厨房共舞,暧昧缠绵,难舍难分却谁也不说退让……这些都是探戈的魅力。
    而听探戈音乐的人说起Viveza一定觉得如雷贯耳,他们1998年发行的专辑Tango Tango已经成为探戈迷们的最爱。用一个词可以最恰当地形容他们的这张专辑"tasteful",不仅仅关乎品味,更重要的是这张专辑味道十足,录音精良,在低音区的推动力强,表现尤佳,于是它当之无愧地成了测试音响低音和动态的试音天碟。
    Viveza乐队来自加拿大,Viveza一词是西班牙语中"lively, vivacious"的意思,这也很符合这只乐队的风格。他们是由几个在交响乐团演奏的演奏家们自己组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录制他们自己喜欢并且感情丰沛的音乐,所以他们常常都是一人身兼多职,让人感觉他们在录制的时候得跳来跳去地一会儿弹钢琴,一会儿弹吉他才能完成录音,但是他们的配合却出奇的完美。现在几乎只要一看到Viveza的名字,专辑就一定会大卖了。这在器乐音乐市场上是很难一见的。也是值得你的收藏的一张CD。

 


 

一人一张经典碟——Lawrence·《谱普钢琴集》

$
0
0


专辑名称:谱普钢琴集
专辑艺人:Lawrence
唱片公司:银星唱片
发行时间:2010年05月04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Lawrence,香港音乐人,电台御用钢琴大师。擅长唱片制作、演唱会及歌唱比赛、流行曲及诗歌创作。12岁开始至现在随师习弹奏古典音乐,并独自钻研流行及爵士乐的演绎法。以个人名义推出多张钢琴专辑,包括The Pianist 1、The Pianist 2、The Pianist 3、Lawrence in the mood、现在钢琴集、心灵诗篇、流行钢琴谱等等,并参与无数演唱会作现场演奏,并担任乐队领班。精挑多首经典流行歌曲,让喜欢弹奏钢琴的你感受十指飞弹的无限喜悦。悠扬动听,宁静舒畅。简单,纯粹的美好!

 


 

一人一张经典碟——里赫特·《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

$
0
0


专辑名称: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Brahms: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Paganini, Op.35)
专辑艺人: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唱片公司:DECCA
发行时间:2007年11月13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 ​说到变奏曲,接触的最早的还是拉赫玛尼诺夫使用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的主题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这首曲目我也一直很喜欢。但是对于其他的变奏曲一直就没什么接触了。在以前这种变奏曲的形式让我感觉比较乏味,这种观点在最近完全消失了。我现在更倾向于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更类似于不断强调表达的主题。加上变奏的巧妙,使一个主题焕发了额外的光彩,反而更是有趣。
    ​毕竟我不学音乐,对于变奏曲我肯定不能一个变奏一个变奏分析曲式变化,所以我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很出色的变奏作品。包括我最早开始喜欢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及狂想),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还有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次先从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以及狂想)开始。我会听这首曲目还是因为在当时挺喜欢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搜索帕格尼尼时自然就看到了这个曲目。最开始仅觉得开始的主题很不错,但是大量的变奏确实有点让人无聊(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还被认为是催眠,我也觉得觉得对于刚接触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还确实有点这种意思)。最近再听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用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帕格尼尼主题变奏和海顿主题变奏就类似一篇规划的很好的写人的文章。先清楚的把人的性格交待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通过变奏的手段来为这个形象填充丰富的血肉。帕格尼尼主题变奏开头的旋律可以让人清晰的联想到帕格尼尼这个人,天才,奇诡的形象清晰的呈现。后面有些变奏让这个形象更甚,有些就表现了他的其他形象,比如深情等等。在此我倒是愿意认为这种变奏曲是通过另外一名音乐家认识一名音乐家的不错的方式。
    从轻松愉快的聆听体验来说,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还是有些稍显单调。拉赫玛尼诺夫的狂想由于加上了各种其他乐器的配合,就显得更加的丰满充实。如果仅仅是刚开始接触,我觉得这个是最合适的选择了。对于版本的话,我在最开始找到了郎朗和王羽佳的两个版本,但是感觉都有些不够意思。郎朗热情过度,王羽佳就是给人感觉炫技明显,有些太飘了,不够稳重。对于这首曲目我是极力推荐鲁宾斯坦和莱纳在史上最伟大的100个录音里的哪个版本。无论是录音效果还是演奏的感觉都是堪称完美了。鲁宾斯坦和莱纳的出色我不必多说,从来都是让人可以非常满意。这个录音效果简直是让我感动的级别了。莱纳加上芝加哥交响的爆棚效果加上鲁宾斯坦灵动好听的钢琴演绎,不夸张的说,在录音效果上我真的是没怎么听过更加出色的了。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德国血统(父亲)的乌克兰钢琴家,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李赫特性情忧郁,生活中的他常常陷入沉思当中。为准备一场音乐会他常常要连续练习10几个小时。由于不习惯坐飞机,直到1960年45岁的李赫特才首次赴美国演出。这次演出引起了轰动。在美国他曾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真正使美国人感到惊奇的还是他在卡耐基音乐厅的5场独奏音乐会。第一场他演奏了5首贝多芬奏鸣曲。《纽约时报》评论说:“纽约音乐界的头面人物都出席了这场音乐会,音乐厅在开演前10分钟就已经座无虚席。“音乐会开始时,许多人还对这位苏联钢琴家的实力抱怀疑态度,但10分钟后,这些人都变成了李赫特的崇拜者。人们发现舞台上的李赫特是一位举止高雅,演奏富于诗的意境,并具有高超技巧的钢琴家。”1965年和1970年,李赫特又两次访问美国。1970年4月他与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联手在卡耐基举行音乐会。不幸的是,这次演出被当地的犹太人因抗议苏联当局虐待犹太人行经所举行的示威所破坏。当时示威者狂叫着涌入音乐厅,冲向舞台。杰奎斯.莱萨尔回忆说:“这场骚乱大大伤害了李赫特的感情,他不是犹太人,而奥伊斯特拉赫是犹太血统。李赫特认为示威者要求大卫反对自己的国家太过分了。”此后,尽管美国音乐界一再发出邀请,但李赫特再也没有去美国演出。   
    赫特演奏技术游刃有余,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并有富于弹性和诗意的分句,以及清楚的内部和层次结构。他的演奏曲目很广,并是一个很内在的音乐家。在演奏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舒柏特与舒曼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诗意境界;而他演奏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有给人以无比细致的感觉。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室内乐钢琴家,曾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与布里顿和罗斯特罗波维奇联合演出。他录制的李斯特钢琴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长演奏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海顿,萧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诺夫,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曲目,可惜的是,他不演奏同胞钢琴家吉利尔斯相同的曲目,造成重复,可说相当地遗憾。他喜于现场演奏,因此有着大量数不清的现场演奏记录,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每年仍有大量的录音出土,可说是生前死后都引领风骚的一代大家。他的演奏特别之处在于,能够赋予作品全新的风貌,虽然他的演奏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但是他却也是一位很好的室内乐演出者,能够和谐地与他人甚至后辈演奏家合作演出,例如与英国作曲家布列顿合作的莫札特钢琴协奏曲以及舒伯特与莫札特双钢琴演出,与同袍小提琴家欧伊斯特拉赫、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小提琴家柯刚(Kogan)、后辈的小提琴家卡冈(Kagan)、中提琴家巴胥梅特、大提琴家顾德曼等,都有相当动人以及珍贵的演奏记录。


王羽佳演奏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


盖扎·安达演奏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


 

一人一张经典碟——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

$
0
0


专辑名称: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 第二钢琴协奏曲 / 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Rachmaninov: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Falla: 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  / Rachmaninoff: Concerto No. 2; )
专辑艺人: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
唱片公司:Sony Music Medie
发行时间:1997年10月04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当今的钢琴家林立,许多演奏者都将演奏会视为他们痛苦的演出行程之一环,很少人能够甘之如诒,与听众抱着分享音乐之美的心态上台演奏的。鲁宾斯坦是少数中的少数。他热爱在台上为台下的听众演奏,因为他不但热爱音乐,也热爱生命,籍由演奏会,他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与人分享与交流的最大乐趣。对他而言,这正是音乐最大的目的 —— 达到与人沟通、美化人生的目的。
  本专辑中鲁宾斯坦演奏了两位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的作品,他与法雅交好,曾亲自将他的《火祭之舞》改编成钢琴独奏,为作曲家推广了知名度。也曾与拉赫玛尼诺夫就音乐交换过意见,并深爱他的音乐。鲁宾斯坦自己在世晚年则被许为肖邦名家,自己也一直以与肖邦同为波兰人为荣,本专辑将他生平最擅长的三种音乐语言一同收集,让我们见识了这位浪漫时代钢琴名家的绝技与温暖的音乐心情。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单乐章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其作者为拉赫曼尼诺夫,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934年,这部作品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而创作,这部作品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第18个变奏,整部作品到这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优美无比,动人心魄,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平和,热情逐步增长,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英语: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作品编号43,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类似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Senar别墅创作此曲。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采纳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电影《时光倒流》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
  拉赫曼尼诺夫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
    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七,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曲式结构比一般变奏曲更丰富和复杂。首先,音乐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帕格尼尼的一个主题,作者在这首作品的若干段变奏中,其中的第七、第十、第二十四变奏都引入他所偏爱的中世纪教会歌调《末日经》;此外,这变奏曲的结构还兼具大型器乐套曲的特点 —— 它的主题和二十四次变奏很明显地可以分成三组,相当于套曲的三个乐章,前后两组都是戏剧性情绪的体现,当中一组明朗而抒情,可以说是对幸福的一种幻想,也可以说是在激烈的生活漩涡中对幸福的过去的回忆。
  换句话说,这首作品由两组对比的形象构成,一个是阴暗的色彩占优势,它的一系列变奏描绘出越来越令人惊心动魄的景象,特别是当《末日经》的主题进入时更是如此。另一个则是诗意的抒情形象,它在前面的阴暗色彩的强烈对照之下,显得更加感人。
  这首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狂想曲共24段变奏;序曲为活泼的快板,24段分别为:
  01 Introduction: Allegro vivace
  引子:活泼的快板;

  02 Variation I (Precedente)
  第1变奏:速度同上,乐队单纯的节奏,小提琴表现主题;

  03 Tema: L'istesso tempo
  主题:速度相同;

  04 Variation II: L'istesso tempo
  第2变奏:速度相同,在圆号、长号伴奏下,钢琴表现主题;

  05 Variation III:L'istesso tempo
  第3变奏:速度相同,小提琴、长笛交互奏16分音符音型主题片断,钢琴奏对位;

  06 Variation IV: Piu vivo
  第4变奏:活泼的,钢琴表现主题,木管与弦乐表现片断;

  07 Variation V: Tempo Precedente
  第5变奏:如前速,钢琴强有力变奏,弦乐与木管断奏伴奏;

  08 Variation VI: L'istesso tempo
  第6变奏:速度相同,钢琴以华彩技巧奏主题变奏,英国管优美的加入两次主题片断;

  09 Variation VII:Meno mosso, atempo moderato
  第7变奏:不太快的中板,钢琴奏《末日经》旋律,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表现主题;

  10 Variation VIII: Tempo I
  第8变奏:原速度,钢琴断奏主题;

  11 Variation IX: L'istesso tempo
  第9变奏:原速度,乐队以三连音符伴奏,钢琴穿梭于伴奏之间;

  12Variation X: Poco marcato
  第10变奏:稍有力的,钢琴再度出现《末日经》旋律,乐队奏主题片断,相互呼应;

  13 Variation XI: Moderato
  第11变奏:中板,钢琴以华彩表现主题,竖琴滑奏;

  14 Variation XII: Tempo di minuetto
  第12变奏:小步舞曲节奏,以木管表现为主;

  15 Variation XIII: Allegro
  第13变奏:快板,乐队奏主题,钢琴奏出和弦;

  16 Variation XIV: L'istesso tempo
  第14变奏:原速度,先乐队后钢琴进行强有力的进行曲格式变奏;

  17 Variation XV: Piu vivo scherzando
  第15变奏:钢琴更多活泼谐谑的变奏,并加入弦乐和木管;

  18 Variation XVI: Allegretto
  第16变奏:小快板,双簧管奏优美的旋律,钢琴奏主题片断;

  19 Variation XVII: (Alletretto)
  第17变奏:在乐队背景上钢琴作自由变奏;

  20 Variation XVIII: Andante cantabile
  第18变奏:如歌的行板,钢琴加入弦乐和木管。这是动机的抒情形式,它既显露出技巧上的才华,又以动人的忧郁曲调扣入心弦。象作者的早期钢琴作品一样,这一变奏开始时完全是一支平和、明朗的抒情旋律,但随后激烈地发展为热情和有感奋力量的歌曲;这里,同样使人想到意大利的民间曲调,但就其总的特性看则可以叫做夜曲或者船歌;

  21 Variation XIX: A tempo vivace
  第19变奏:原速度,在弦乐断奏上,钢琴奏三连音符;

  22 Variation XX: Un poco piu vivo
  第20变奏:稍活泼,在小提琴细致音型上钢琴奏主题变奏;

  23 Variation XXI: Un poco piu vivo
  第21变奏:钢琴以断奏奏三连音符;

  24 Variation XXII: Un poco piu vivo(Alla breve)
  第22变奏:进行曲风格始,乐队出现主题片断,钢琴奏和弦,变为三连音符音群。乐队再出现主题片断,钢琴装饰;

  25 Variation XXIII: L'istesso tempo
  第23变奏:原速,钢琴奏主题,乐队承接后钢琴奏华彩;

  26 Variation XXIV: A tempo un poco meno mosso
  第24变奏:更活泼、华丽的到达顶峰后,乐队奏《末日经》,钢琴奏主题而结束。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
  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趣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着乐谱去找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乐太难,不好演奏,请作曲家修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醒我的时候,你以为我还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提琴吗?”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登台演出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拉赫曼尼诺夫也已离开祖国17个年头了,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没有人怀疑,这是自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最后的华章,如同黄昏里灿烂的夕阳,拖着长长的余晖不愿消失在天际。而这种景象在今日看来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焰,宛如其中第十八变奏所歌唱的那样,如泣如诉,兀自沉醉。

 


中国青年女钢琴家王羽佳最新专辑,联合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与马勒室内管弦乐团带来拉赫玛尼诺夫最著名的两支作品: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阿卡多演奏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瓦列里·阿法纳西耶夫·《2011年葬礼主题现场》

$
0
0


专辑名称:Afanassiev 2011年葬礼主题现场
专辑艺人:瓦列里·阿法纳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
唱片公司:Sony Music Medie
发行时间:2011年10月04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ValeryAfanassiev2011年在大阪的葬礼主题现场,想到他演奏的风格,我感觉和这个主题还算是很配,所以就决定听一听和大家分享。这次演奏的曲目包括贝多芬Op.119的四首小品,李斯特四首小品S192、暗云S199、葬礼小船S200,德彪西的三首前奏曲,贝多芬葬礼进行曲,肖邦葬礼进行曲,李斯特葬礼(选自S173诗与宗教的和谐),以及李斯特葬礼颂诗。
    刚开始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先跳过了前面贝多芬的小品,李斯特的四首小品也就是略略一听。因为感觉它们和这个主题可能关系不是特别的密切。但是当我听到插在葬礼小船后面的三首德彪西前奏曲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一整场音乐会就像一个完整的旅程,应当完整的体验。所以我就重新回到开头,从贝多芬的小品开始听。
    Afanassiev 从贝多芬的十一首小品中选了前四首。第一首在他的演奏下颇有几分忧郁的气质,清净而高远,一听确实符合这场音乐会的主题。不过第二首的感觉是有点接上了第一首的味道,但是听起来比第一首更往欢快的方向转了一些,尤其是在结尾,直接洗脱了所有忧郁的感觉。第三首欢快的感觉更加纯粹,甚至都冒出了几分蹦蹦跳跳的味道,说实话我感觉甚至都有一点不像Afanassiev的风格了。第四首连着第三首来听就像是玩累了的孩子,坐在大大的椅子上,开心的笑着,单纯美好。
    之后是李斯特S192中五首小品中的前四首。这几首李斯特的作品一下子就把气氛带到了一种比较深沉深邃的氛围。这几首李斯特相对晚期的作品一经听不到什么炫技的元素,都是非常的内省,感情真挚而深邃。所以接上之后S199的暗云,这首曲子真的就是把天上一大片阴暗而又低沉的云带到了你的眼前。配上Afanassiev的演奏,云阴暗但并不肮脏,甚至还有几分纯洁;相应的,面对这样的天空,感受到的也就是单纯的忧伤,就像死亡,不值得憎恶,不带着懊悔,仅仅是让人非常悲伤。最后的几个装饰音让人有点心惊,大概下雨了。
    之后是S200葬礼小船的第二曲。随着之前暗云低落的雨,小船出发了。伴随着棺材的不是送葬的队伍,而是一支孤独的黑色的小船。纤细的船身静静的从狭窄的河面划过,一切归于寂静,唯有内心思绪万千。随着思绪的流转,周围的事物也渐渐变得清晰:河面上的雨滴,天空中的阴云,还有远处即将从云中现身的太阳。遥远的彼岸已经越来越近,阳光就要洒到黑色的小舟上了。但是,小船还是得先驶过这段阴森的河才行。
    之后德彪西前奏曲里的帆接了上来,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船已经驶过了物质的世界,已经来到精神的彼岸。在彼岸,依旧是一艘小舟载着。之后的两首前奏曲我也都是这么理解的,算是精神的一段旅程。听到这里我突然明了,之前贝多芬的小品可以理解为生命最后的满足和欢欣;之后李斯特的小品则是代表了死神手中的灵魂静静的沉思;暗云最后落地的雨滴则是生命终止的标记;小舟并非真实的送葬,送走的只有一颗虔诚的心。
    随着德彪西三首前奏曲的过去,精神的路走完了。掌声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之后的三段葬礼就是正经的肉身的葬礼。这几首都是大家相对熟悉的作品,我就不啰嗦了。我是觉得音乐会之前的部分更是亮点,从曲目编排加上Afanassiev的演绎,很成功的营造了那种属于精神的世界。对于我来说,听了这些录音,也让我对于李斯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值得一听,值得再听。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