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纯情即堕;纯想即飞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一人一张经典碟——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

$
0
0
专辑名称: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专辑艺人: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
唱片公司:看门人博客
发行时间:2017年07月06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Pachelbel's Canon、Canon in D-major;德文标题: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是约翰·帕赫贝尔最着名的作品,也是最着名的卡农乐曲。它作于1680年,是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作品,采用数字低音手法,供三个小提琴演奏。一开始低音乐器奏出两小节顽固八个低音,接下来三部的小提琴依次出现,低音乐器从头到尾重覆了二十八次同样八个音。一般在这一个曲子之后还附加上一首轻快的Gigue(吉格舞曲)形成一对来演出。Canon in D本身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以Pachelbel原作中的七段乐句为基调,经由别出心裁的编曲安排,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约翰·帕赫贝尔1653年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德国着名的管风琴家、作曲家。1674年开始与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学习风琴与作曲。1677年开始担任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1678年担任欧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1690年转任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1695年开始,转任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帕赫贝尔,他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约翰·帕赫贝尔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也学会了钢琴。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但女孩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佣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Pachelbel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Pachelbel已经走了。当时正值战乱,Pachelbel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说:“好,我等他回来。”就这样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3年多。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Barbara Gabler 。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说那就是Pachelbel,但没有人可以对证。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
  在3天后晚上,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爱上了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作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落泪了。
    卡农即Canon,或者Kanon,也被翻译为华音。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随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卡农作品就是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值得一提的是《D大调卡农》三百多年后魅力依旧,不仅是现代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也是电影电视广告配乐的常客。这个曲子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1678至1690年之间。
    D大调卡农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
    随着时间的发展,卡农产生了各种版本,如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独奏版、钢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合奏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合唱版等诸多版本。常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表演。约翰帕海贝尔的《卡农》中,分四个声部,来回一共八个音符,却变化莫测,受人们喜爱。现在广为人知的是Canon in C和Canon in D。
    它曾被改编为多个不同版本,供不同乐器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随,但现在很少演奏这段。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此曲由于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而广为人知。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的专辑《December》中的《帕海贝尔的卡农变奏曲》(Variati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更使之风靡一时。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开头亦采用这歌曲。此曲还作为代表人类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通过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另外,动画 Evaangelion 剧场版 Death,亦用上此曲的弦乐版作为配乐。此曲亦曾被采用成广告的背景音乐,例如可口可乐全城喝球广告、声宝推出的AQUOS平面电视(经过改编),now财经台的宣传广告。帕海贝尔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生于德国纽伦堡,1706年3月3日卒于德国纽伦堡,德国着名巴洛克作曲家。《D大调卡农》是约翰·帕海贝尔最有名的曲子之一,曾作为当红韩剧《我的野蛮女友》的片尾曲而在韩剧流行圈名声大噪。在此之前,新世纪福音战士(Evangelion)《死与新生》也曾以此旋律作为片尾音乐。从那时开始,这旋律已经开始再次引起一部份人的注意。卡农是指音乐中一种规则严格的结构,复调音乐在其中从一个简单的旋律展开,并在时间和音高的固定段上模仿自身而形成。
    看门人精选了各个版本的《卡农》以飨乐迷。


 

一人一张经典碟——詹姆斯·霍纳·《勇敢的心》加长版 电影原声带

$
0
0

专辑名称:Bravehear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Expanded Edition) (《勇敢的心》加长版 电影原声带)
专辑艺人:James Horner(詹姆斯·霍纳)
唱片公司:La-La Land Records
发行时间:2015年12月01日
专辑语种:电影原声专辑

    詹姆斯·霍纳生于1953年8月14日洛杉矶。5岁开始学钢琴,在伦敦度过他的求学之年,在那他进入了皇家音乐学院,70年代早期迁往加州,在南加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又继续攻读获得音乐作曲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后霍纳在南加州大学教授音乐理论,获得了一个来自美国电影学院为The Dronght一片作曲的机会,霍纳很快喜欢上了电影作曲,在受雇于Roger Corman的New World Pictures公司之前还写过几部电影配乐作品,这都是他早期的电影配乐作品,另外他还为《Lady In Red》,《Humanoids From The Deep》,《Battle Beyond The Stars》这些业绩不佳的电影创作音乐,但是他的配乐手法的日益成熟渐渐为好莱坞的配乐权威所注意。他应邀为《Star TrekⅡ~The Wrath Of Khan》配乐,于是他的事业开始走向辉煌。
    在十多年时间内,霍纳成为乐界Fans的论战的中心,他的风格和技巧一次又一次地遭到质疑,以致他很快成为好莱坞最易识别的作曲家之一。他为《Titanic 泰坦尼克号》所作的配乐使之飙升为国际巨星,虽然他强调自己对名气不感兴趣,但是那并不影响他在其事业中的专业发展眼光。
    霍纳的事业仍就年轻,但是却在风格上有些显著变化,八十年代早期,霍纳为主与几位天才的音乐家一起用电子合成器创作了一种富有创造性和革新意义的音乐,承《The Wrath Of Khan》,《Krull》,《Wolfen》和《Brainstorm》,他们相信把管弦乐和电子音乐合为一体是一种未来配乐发展必然趋势,事实也证明有不少拥护者在追随这种刚刚起步的潮流。
    不论这些争议多么激烈,霍纳在80年代中期开始改变他的作曲范畴。1985年的作品Cocoon提示霍纳开始完全使用弦乐,到1988年,虽然还在Vibes和Red Heat中运用了电子合成器乐,但霍纳已完成了他第一次的两部大型弦乐作品:Willow和The Land Before Time,这两部作品对新式乐器的兴趣和完全的弦乐以及流行电影谱曲的机会融为一体。一年之后,伴随他获得第一个令他心醉的学院奖提名的作品《Field Of Dream》,又因《Glory 光荣》获得他的首次巨大成功。
    霍纳继极富有经验的配乐家Jerry Goldsmith,又一个在90年代早期通过无数小电影迅速崛起。他成为儿童电影的专业配乐者,但同时也为一些电影创作了一些更精致,有力的作品。如:《The Man Without A Face》,《Searching For Bobby Fishcher》,《The Pelican Brief》等。1995年,他由一部优秀作品又再度成为国内乐界亮点,《Legend Of The Fall 燃情岁月》热度刚退,霍纳又因《Braveheart 勇敢的心》和《Apollo 13 太阳神13号》这两部不同民族,题材均较严肃的作品荣获学院奖提名。
    1996年令霍纳的事业再创高峰的作品是《The Spitfire Grill》,一部小型,有着乡土浓郁气息的作品。它最终平息了些认为霍纳的创新天才有限的异议。他对爱尔兰音乐的钟爱,已经表露无遗在作品《Patriot Games》,《Braveheart》和《The Devil's Own》中,并最后引发了1997~1998年《Titanic》的火爆场面。自从该原声大碟在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达6个月之后,霍纳与SONY公司合作又发行了《Deep Impact 天地大撞击》和《The Mask Of Zorro 佐罗》,特别是2009年随着Avatar(阿凡达)的上映,让人们再一次领略霍纳音乐的风采似乎又一次让他创造出了配乐界一个神话。
    作为一位年轻的作曲家,霍纳会同其作曲被大家认可,不管许多电影音乐迷对他的作品又爱又憎,霍纳会继续写上他那及富有煽动性的作品。 
    2015年6月22日,詹姆斯·霍纳驾驶私人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61岁,好莱坞从此失去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全世界扼腕痛惜!
    2015年底,在电影《勇敢的心》上映20周年之际,La-La Land Records发行了由霍纳配乐的此片原声双碟加长限量版,以此纪念这位传奇作曲家的离去。







 

一人一张经典碟——皮尔斯·《诗的旅程:舒伯特即兴曲》

$
0
0
专辑名称:诗的旅程:舒伯特的即兴曲(Le Voyage Magnifique: Schubert Impromptus)
专辑艺人:玛利亚·胡奥·皮尔斯 (Maria João Pires)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1997年10月30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现今乐坛最杰出的葡萄牙女钢琴家玛利亚·胡奥·皮尔斯,是个十足的性情中人,她最痛恨的事就是推销自己。她常自称是个“业余”的琴手。或许就是这点“业余”的心情和态度让皮尔斯保留了纯真与热情,使她一直把音乐当成一种兴趣来对待。
    录音是皮尔斯表现音乐天赋的最佳方式。她是莫扎特音乐的一方权威,早年灌录的莫扎特奏鸣曲全集曾荣获唱片大奖。最近,她录制的《肖邦夜曲》亦备受称赞,被认为融合了鲁宾斯坦的直接简单和弗朗索瓦的迷人对比,体现出少见的率真天性。
    要体味皮尔斯不问名利,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以及她那忠于音乐和自己的独特个性,少不了要听这张唱片。她选了舒伯特的即兴曲来演奏。这是最简洁、最梦幻的音乐,“老人和儿童都可理解其中意义”,皮尔斯对她的作品自有见解。在这套充满诗意的唱片中,皮尔斯用双手编织着令人赞叹的美丽乐句,迟滞与怀疑,吐纳与叹息以及那欲言又止的丰富表情都尽显出她的感性和创意,令“舒伯特”在平凡与伟大中更为精致动人,诠释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另外,这套特价发行的曲目介绍形式,辑录了多篇皮尔斯所选的文学作品,让听者拥有一个更辽阔、更有意境的空间去感受舒伯特作品的诗意。
    皮尔斯演奏舒伯特钢琴作品英国的《BBS MUSIC》曾经评价道:“让我们感受到皮尔斯曾经在演绎肖邦、莫扎特和舒伯特作品时代给我们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之感受”。
    看门人盛邀您共赴这趟诗的旅程。


 

一人一张经典碟——康托洛·《Hi-Fi小提琴》

$
0
0
专辑名称:古典魅力:《Hi-Fi小提琴》(The Hi - Fi World Of Violin)
专辑艺人:让-雅克·康托洛 (Jean-Jacques Kantorow)
唱片公司:Denon
发行时间:2009年01月0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DENON公司出品的一张发烧小提琴曲集,首首经典,曲曲好听!
    天龙录制的这张CD完全可作为优秀的弦乐试音碟收录了10首经典名家弦乐曲,首首动听。声音晶莹剔透,音色美如和田玉。此碟的声音明亮舞台层次感极好,乐器的纹理清晰,虽然是日本录制的唱片但音乐性却是CD片中一流水准。
    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原曲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首次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此曲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可能弹奏”。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变8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分。当中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
    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是作曲家Fritz Kreisler的名作,旋律优美无比,充分体现了演奏者无比深厚的演奏功底。
    马斯奈的泰绮思冥想曲马思涅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又译作《沉思》,几乎被每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演奏。
    音响发烧友最喜爱用小提琴来试听其音响体系因为小提琴具有迷人的音色与无休止的跳跃感,确实最适宜用来表现一套音响的优点(或缺点)
    天龙公司有见于此,特别从以往最优秀的小提琴录音中精选出最动听的片段组成一张CD,名为《Hi-Fi小提琴》,曲目分别取自五个录音。挑选时除了音效之外,注意了乐曲的可听性,故听来首首熟悉动听,压阵之作是发烧友耳熟能详的《Carmen-Fantasy》,此曲著名发烧版本由Perlman演奏(EMI录制),但小提琴音色稍显过于光辉。这个天龙版由Jean-Jacques Kantorow演奏音色娇柔,比Perlman版更具戏剧性的Hi-Fi效果名为《Hi-Fi小提琴》,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专辑曲目:
1、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 Carmen Fantasy,Op.25(1883)[11:56]
2、尼科罗·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No.2,in B minor,Op.7(1826)-帝王之钟 La Campanella,'The little bell'[6:56]
3、弗里茨·克莱斯勒:中国花鼓 Tambourin Chinois(1923)[3:27]
4、约翰·施特劳斯:帕格尼尼圆舞曲 Walzer a la Paganini,Op.11[6:01]
5、小约翰·施特劳斯:新拨弦波尔卡 Neue Pizzicato-Polka,Op.449[3:48]
6、拉赫曼尼諾夫:练声曲 Vocalise,Op.34 No.14[4:48]
7、儒勒·马斯奈:泰伊思 Thais(1894)-沉思曲 Meditation[4:34]
8、弗里茨·克莱斯勒:美丽的罗丝玛琳 Schon Rosmarin[1:56]
9、亨德尔:G大调大协奏曲 Concerto No1 In G Major,Op.6 No,1 Hwv.319-快板 Ⅳ.Allegro[2:43]
10、亨德尔:B大调大协奏曲Concerto No.7 In B-Flat Major,Op.6 No.7 Hwv.325-快板 Ⅱ.Allegro[2:45]


 

一人一张经典碟——马克斯·里希特·《眠》

$
0
0
专辑名称:眠(From Sleep)
专辑艺人:马克斯·里希特 (Max Richter)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2015年09月04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英国首屈一指的现代派作曲家麦克斯·里赫特(Max Richter)创作了一部史上最长的古典音乐作品,这首名为《眠》的曲子长达8小时,而里赫特的创作初衷正是希望听到它人们可以随着旋律的流淌最终得安然入眠。“这是一首8小时长的摇篮曲”麦克斯·里赫特说。这部作品由钢琴演奏、弦乐、电子乐以及人声哼唱所构成——但是没有歌词。麦克斯表示,这是他个人面对这个疯狂世界时的摇篮曲,也是对慢节奏存在方式的一种宣言。
  《眠》于今年9月在柏林首演,音乐会从午夜12点一直持续到次日早上8点,现场提供床铺给观众而非常规座椅及节目单。8小时完整版作品仅以数字专辑形式发行。 此张实体专辑《选自“眠”》为将8小时完整版浓缩为长度为一小时的精华版,为更专注的聆听而设。
    采访中Max Richter亲口承认这是一张没有人能一次性听完的专辑,“哦,连我自己中途都睡着了两次”。某种意义上说这确实是一张效果拔群的催眠专辑,像是找到了深夜的朋友,陪你呼吸,陪你唤起沉睡的灵魂。“帮我宣传一下,如果有人能一口气听完8小时请跟我联系,我送TA一张签名专辑”。如果,你在午夜无法入睡,那么就点开这张没有歌词,安静能陪伴你,像一个朋友一样的专辑。越来越喜欢他的音乐了,而且这两张专辑里又和好多人合作,细听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新意,当然主题也是新的——但总体还是那种略带忧郁、感伤的遐思的优美。总之作为钢琴&大提琴控兼意识流患者的我还是被很好的满足了。
    缓缓的音乐流淌出慢慢的节拍,浑厚低沉 的电子音乐,仿佛为你展现出夜晚望着布满闪烁的星星的宇宙,欣赏着这悠扬的旋律渐渐将你带入梦中……希望大家喜欢。 
  “即使一颗陷入沉睡灵魂,仍在努力工作,希望为这个世界做些贡献。”——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世纪)《残篇》
  “这如旋风般的人生——白驹过隙。看着我的孩子们,我总在想他们能在哪里寻求平静呢。唯有在他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出现过,他们张开双臂,对这个世界充满信任。很久以来我一直想要写点什么或许能够安抚他们,这部作品就是我个人为这个疯狂的世界所作的摇篮曲——也是对慢节奏生活的宣言。”——麦克斯·里赫特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鲲·《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音乐大碟》

$
0
0

专辑名称: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音乐大碟
专辑艺人:阿鲲
唱片公司:阿鲲音乐
发行时间:2012年05月14日
专辑语种:原声专辑

    《舌尖上的中国》原声音乐大碟,由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阿鲲(Roc Chen)操刀谱曲制作完成。 
    数月前,当阿鲲第一次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粗剪画面时,作为爱好美食的四川人的阿鲲当即就决定这个是阿鲲一定要作的项目,而目的则是——用恰当的音乐帮助画面,呈现出一个唯美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 
    果然,随着纪录片的热播,在广大网友的强烈要求与呼声之中,本张原声大碟呈现在你的面前。专辑曲目自所有阿鲲原创音乐中精选出19首,分别分段表现食物的耕种、收获、烹饪、享用的过程,以及背后那些作食物的人,以及他们的辛劳、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平凡和伟大。 
    本专辑延续了阿鲲以交响乐为主的大气风格,但又不失小巧、活泼与调皮的色彩,再加上阿鲲特别调制的电子音色使得整个音乐与画面水乳相融,犒劳你的听觉、视觉、味觉。阿鲲说,作食物与作音乐都是一样的道理,都包含辛劳、付出与智慧,就像作人一样。 
    无论如何,本张专辑是阿鲲的心血之作,全部为非歌曲的纯音乐。或为NewAge新世纪音乐,或含治疗系元素,或为交响乐,带给你与常见流行歌曲不一样的音乐体验与感觉。
    《初》是我认为这张专辑最适合讲故事的音乐,而且初的音乐放到末也未尝不可。初的开始部分钢琴独奏,是很好的切入点,一切都很简单的孕育在简单的旋律当中,之后管乐和弦乐的进入又迅速淡出,让整个初变得扑朔迷离,变得动态感极强,似乎感受到生命之初的奔腾和消缓。味道的初在于刚碰到舌尖的铺散和渗透,在于突然跳脱出的某一种味道触碰了味蕾让你怦然心动,一切过得很快而且也过得很让人回味。初不仅仅讲了舌尖中国的开端,其实更像是生命孕育的开始,像是中国每一个人早上打开窗户迎接太阳,开始忙碌一天的起始。三餐的开始,食材的开始,生命的开始,为了生存下去,人们离不开吃,正是以食的视角切入的人文关怀,才是独具匠心的,也是贴切主题的。初开始讲故事,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片头音乐很华美,一副奔波忙碌的感觉,光听就知道它横跨的南北东西的千里路程,绵延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是一种大的格局。作为中国味道浓郁的纪录片,这种大的展现让开头顿时上了档次,并且让整体与部分有机的交融。联想舌尖每一集的横跨中国南北都是极其符合这种磅礴的音乐意境的,让人想到丰收,想到菜的色香味,想到人们的生活富足,想到人们在平凡中用自己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快乐。很好听,很感人。既有西方音乐的典雅又有东方音乐的柔和。
    舌尖不仅仅是美食,人生百味也在舌尖中被品尝,被吸收转化。舌尖为切入点来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其实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群星·《性感与活力》

$
0
0
专辑名称:性感与活力
专辑艺人:群星
唱片公司:看门人博客
发行时间:2017年07月14日
专辑语种:流行专辑

    有一些音乐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如同世间之爱!时间考验爱情的真挚与价值,情歌的性感与活力才是它致胜吸引人的关键,爱的青春岁月或许走远,但是,品味爱的魔力与魅力却是与日俱增。
    这张精选辑制作上别具心思,一部分收录快歌、一部分收录慢歌。在工作之余不妨静下来慢慢欣赏,时间与爱情就在这些情歌之中慢慢沉淀!

活力宝贝

性感之爱

 

伟大的母爱

$
0
0
    早上狂风暴雨席卷津门,我忙着关窗户,突然发现阳台外面空调隔断地上趴着一只鸽子。为啥它不飞回家?难道是受伤飞不动了吗?我仔细观察,惊讶发现鸽子身下竟然藏着两只鸽蛋!原来它在用身体为自己即将问世的宝宝遮风挡雨啊!一直以来我家阳台外面经常有鸽子栖身,我们一家也经常在它们驻足的方寸之所投放一些米粮让它们充饥。谁想竟有一只鸽子妈妈在这里产下两枚鸽蛋!而在此风雨交加的时刻竟然不顾自己的安危舍身保护尚未出生的宝宝!可叹天下之大,唯有母爱最伟大,就连小小的鸽子也不例外,念及于此我不禁对鸽子妈妈肃然起敬!我找了一些树叶投在它身旁好让它在风雨里能感到温暖。风雨之中鸽子妈妈虽早已湿透,颤抖着弱小身躯,我尚怜惜,而它依然无惧!过了一会风雨渐渐散去,鸽子妈妈抖了抖被风雨打散的羽毛继续趴着孵蛋。丝毫没有倦怠放松的神情,我知道只要鸽子宝宝没有问世一刻,它的妈妈就会在此守护一天!鸽子与我家有缘,我连忙又投了一把大米给它,看着它用小嘴啄食着粮食我内心也有了一丝安慰!真心希望小鸽子宝宝能够健康出世,并能全心喜爱这个未知的世界,我想它一定会开心的,因为它睁开眼的那一刻妈妈会在它身边守护,因为这世界永远有爱陪伴着我们!

                                                                 2017.7.15

 

一人一张经典碟——安德烈·波切利·《浪漫情事》

$
0
0
专辑名称:浪漫情事(Romanza)
专辑艺人:安德烈·波切利 (Andrea Bocelli)
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发行时间:2016年11月04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世界上只有一个嗓音可以同时诠释流行乐的浪漫,古典乐的圣洁,歌剧的激情;他的歌声能够超越语言直入人心、传达对生命的热情,他藉由歌声自在地将情感灌注于古典与流行音乐,他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宝藏,他是独一无二的波伽利。
      Celine Dion说过,如果上帝也能够歌唱,那么Andrea Bocelli便是上帝。
  Celine Dion和Andrea Bocelli合作了一曲《The Prayer》,Andrea Bocelli如丝绸般顺滑的声线犹如太阳的光辉一般光芒四射,温暖听者的心田,同Andrea Bocelli比起来,Celine Dion甚至显得有些生硬和黯淡了。媒体称Andrea Bocelli时,使用的是这样的赞美词:“被上帝亲吻过的嗓子”。
  Luciano Pavarotti和Zucchero Fornaciari的门徒Andrea Bocelli曾被冠以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美誉。这位著名盲人歌唱家1999年偏向于流行的专辑《Sogno》因百万的白金销量而获得了金球奖,以及格兰美奖的提名。可见他在流行音乐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全球经济不景气,唱片市场迫切需要制造新偶像以求刺激。流行乐坛需要,古典乐坛同样需要。来自意大利的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躬逢其时,横跨古典、流行两界,近年来成为在欧美人气最旺盛的男歌手。
    Andrea Bocelli是得天独厚的,他的声音雄浑高亢,在高音处仍能保持相当柔软度却不显阴性特质,受过古典音乐的训练,使得他的声音共鸣性极为优异,声音的音准、稳定性和强弱控制也都非一般流行歌手可以相提并论。他的演唱转换极为顺畅,情感表达自然,转音也十分漂亮,最重要的是,他的声音有一种不受世界污染的纯净特质,却与男高音的阳刚音色完全没有抵触。
    经典的来临,并非一蹴可及。安德烈波伽利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坎尼,12岁意外全盲,但他却从比萨大学法律系毕业,并成为获得国家资格的辩护律师。虽可执业,但他心醉於歌剧与传统义大利音乐,并拜师於义大利传奇男高音Franco Corelli门下,92年帕华洛帝初闻波伽利歌声,对世人推荐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伟大男高音的诞生,自此奠定了波伽利的音乐地位。
    突破6000万总销售天量,波伽利堪称为史上最成功之男高音。金球奖最佳歌曲、葛莱美奖与奥斯卡奖的提名、世界音乐奖等多项荣耀下,波伽利的歌声开始响彻国际,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声力量。
  唱片公司对波切里的包装可谓极其成功。古典歌唱家出身的他,已不再是为一席小众唱唱咏叹调,他的歌声已突破古典与流行的藩篱,既博得艺术界的交口赞誉,亦倍受普罗歌迷的大声喝彩。其个人专辑每张均有超过百万的销量,并在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先后打入流行排行榜的榜首。过去的两张专辑《浪漫情事》和《真爱情声》在“壁报”大碟榜上分别有66周和47周的记录,去年更获得跨界类及古典类艺人双料冠军。
    在安德烈.波伽利与莎拉.布莱曼合唱一曲「Time To Say Goodbye」(告别的时刻)造成全球轰动之後,莎拉.布莱曼总算从蛰伏的岁月走向新的歌唱高峰。安德烈.波伽利他以跨越古典与流行的美声,唱出了超越时空的情感,进而征服了全球千万乐迷。因此,也可以说「Time To Say Goodbye」造就了安德烈.波伽利与莎拉.布莱曼双赢局面的音乐奇蹟。
    当1997年10月4日以「征服万人心的世纪男高音」的标题大篇幅报导安德烈.波伽利的故事时,他的「浪漫情事」专辑正好在美国也打进告示牌杂志世界音乐专辑榜的第6名。另外,告示牌杂志也以原面头条新闻报导波伽利是集合男歌星麦可.波顿的流行魅力、电影明星安东尼.班德拉斯的情感以及更胜拉丁歌王胡立欧浪漫的歌手。从1997年开始「安德烈.波伽利」是全世界最热门的声音。
    安德烈·波伽利最喜爱的爱情歌剧咏叹调,道出为人间爱情苦恼的真情男子心声:痴情的爱慕,热烈的追求,或歌咏爱人的美丽,或黯然于离别的悲伤。
    安德烈·波伽利是「披着流行的外衣,肩负着复兴古典的使命」。的确,也唯有以安德烈·波伽利深情触动人心的独特温柔歌声,才能打破语言与文化的樊篱,将美好的爱情带进每个人心中。





生命奇迹 托斯坎尼演唱会


 

一人一张经典碟——罗斯托罗波维奇·《雅歌:让我陶醉于你的吻》

$
0
0
专辑名称:雅歌:让我陶醉于你的吻(Make me drunk with your kisses)
专辑艺人:罗斯托罗波维奇 (Mstislav Rostropovich)
唱片公司:Warner Classics
发行时间:2008年4月18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当代作曲家亚历山大·克奈菲尔(Alexander Knaifel)创作的《雅歌》,标题直接就叫“Make me drunk with your kisses”(让我陶醉于你的吻),这是一部为在教堂演出而作的合唱与大提琴的奇妙作品,将《雅歌》划分为了六个部分三十二节,世界首次演时,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大提琴。歌声与琴声是柔和而梦幻的,宛如一个生命悄然成长,渐渐地显露出美好的容颜,恰似作曲家本人所言:“我得见正在降临的生命,将爱情的宇空尽揽怀中。”
    “愿他用口与我亲嘴,因你的爱情比酒更美。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来的香膏,所有众童女都爱你。”——当我第一次读到《圣经》诗篇中“所罗门的歌中之歌”《雅歌》时,并没有将它与宗教联系在一起,而是将它当作了一部爱情的诗篇,它所激发出的神圣爱欲,将人带到一种绝妙的佳境当中。
    看一看,它对美丽新娘的描绘多么动人:
    “王女啊,你的脚在鞋中何其美好!你的大腿圆润好象美玉,是巧匠的手做成的。你的肚脐如圆杯,不缺调和的酒。你的腰如一堆麦子,周围有百合花。
你的两乳好象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你的颈项如象牙台;你的眼目象希实本(的)巴特拉并门前的水池;你的鼻子仿佛朝大马色的黎巴嫩塔;你的头在你身上好象迦密山,你头上的发是紫黑色。
我的所爱,你何其美好!何其可悦!使人欢畅喜乐。你的身量好象棕树;你的两乳如同其上的果子,累累下垂。我说我要上这棕树,抓住枝子。愿你的两乳好象葡萄累累下垂;你鼻子的气味香如苹果;
你的口如上好的酒。女子说:为我的良人下咽舒畅,流入睡觉人的嘴中。
……”
    看一看,它对新娘“切爱”新郎的描写多么真挚:
    “巴不得你象我的兄弟,象吃我母亲奶的兄弟!我在外头遇见你,就与你亲嘴,谁也不轻看我。我必引导你,领你进我母亲的家,我可以领受教训,也就使你喝石榴汁酿的香酒。他的左手必在我的头下,他的右手必将我抱住。
    看一看,它对“爱情若火不能没灭”的解说多么令人神往:
    “……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
    我的良人哪,求你快来,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 
    从宗教的角度,对这部《雅歌》自是会有另一番解释,正如诗中所言,爱情的“烈焰”被看作发于至高者,或许这“烈焰”就是至高者自身,或许这爱情应该是超越一切的“大爱”。然而,也可理解为恰是因由至高者的意旨,男女之间才有了如“电光”般的爱情,在这里,一向严肃的至高者,俨然就像是一位自然之子,一位爱情的守护神,奉出最美好的事物赐予众生。
    不少作曲家都对《雅歌》兴趣甚浓,并为之谱写歌曲。开创了“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的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为《雅歌》谱写了二十九首四声部无伴奏合唱的经文歌,虽然说它们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在柔美而清澈的歌声当中,爱情与宗教似乎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对情侣——说起来很有趣,此时我忽然想起男女双修,倒是与这套作品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

 
    带着宗教情感来谱写爱情之声,这样的作曲家似乎不止一两位,笃信天主教、崇尚大自然、咏颂爱情的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就是另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将中世纪传说里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故事,谱写成十个乐章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它的标题含义是:“一首爱情的歌、欢乐的赞美诗、时间、运动、节奏、生与死”。交响曲总共有四个关于爱情的乐章,以夜幕笼罩下的“爱情沉睡的花园”为中心,将之前两个“爱情之歌”的爱情主题完整化,并以近乎印象派的抽象方式,将如梦的爱欲静静地铺展开来,再延伸到“爱情之发展”中得以更加充分的深化。

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
 

    有关这对情人在夜晚花园私会的场景,最具激情的描述见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乐剧中那些充满诱惑的词句,那些令人销魂的旋律,将爱欲完全唤醒,变成了现实的欢愉,什么是真正的爱欲,什么是“胸心焚燃”的“爱的极乐”,什么是为爱情而死的美妙,就在此刻得出了答案。所以,特里斯坦不避马克国王的随从梅洛特刺来的利剑,他选择了死亡,伊索尔德也甘愿随同自己的恋人共赴黄泉,她抛开了凡俗的尘世。在这里,黑夜和死亡,成为了爱情的拯救者。
    听吧,这就是瓦格纳在乐剧中对爱欲的诗意描写:


“……
让我进入
你的心灵深处,
自尘世间
获得解脱!
……
自由的幻想,
人所共有的甜蜜爱欲。
……
在狂爱中
销魂拥抱,
彼此将一切奉献,
生命唯有在你我的狂爱中存留!
……
投入你的怀抱,
献身于你,
自不寐的痛苦之中,
放射神圣而永恒的光芒!
……
在无际的宇空之中,
不再分离,
永结一体,
唯一的爱人,
最神圣的梦想!
……”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在这个夜幕下的爱情花园里,不仅仅只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也描写了惊人相似的一幕。——也是一个夜晚,在城堡的一座塔上,当梅丽桑德探身将手伸向下面的佩利亚斯的时候,长发突然翻卷落下,佩里亚斯紧紧将它们握在手中,激起心中炽热的爱欲。印象派风格对茫茫夜色的描绘,对无以言表的爱欲的刻画,都传神极了。夜的神秘与芳馨,揭示出这对情侣莫测的未来与现实的甜蜜,而佩里亚斯对梅丽桑德垂下的长发的亲吻,则是对爱欲的象征性的隐喻。
    感受一下吧,德彪西在歌剧中将人类最隐秘的爱欲,衍化成了怎样色彩斑斓的幻境:


“……
这样美丽的头发,
……
它们来自那样的高空,
它们却萦绕在我的心中,
它们还能绕住我的双膝。
它们是那样轻柔,
仿佛是自天而降。
它们蒙住了我的眼睛,
使我看不见天空。
……
看呵,你看!
我在亲吻你的头发……
在你的头发丛中,
我不再感到苦痛!
你听见吗,我的亲吻,
沿着头发向你攀登……
每根头发一定给你带去亲吻……
我的双手得到了自由,
而你再也不能脱走。
 ……”

 


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也许是我的思路太跳跃了吧,此刻竟然从《雅歌》、伊索尔德和梅丽桑德,想到了马勒《第八交响曲》中的“永恒之女性”。不过在“所罗门的歌中之歌”里面,新娘确实曾被称作了“王女”,所以我这么跳跃一下似乎也不为过。在交响曲里,伴随弦乐极其柔和又极具光感的演奏,这位引人抵达更高境界的女神降临了,她将光明散播到人的心灵之中,用希望驱散了彷徨,用爱抚平了伤痕。——说实话,我觉得这段音乐如果用在婚礼仪式上,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交响曲最后的“神秘之群合唱”,正是对这位女神的颂赞:


“一切无常者,
只是一虚影;
不可企及者,
在此事已成;
不可名状者,
在此已实有;
永恒之女性,
引我们飞升。”


     合唱以几乎听不见的最弱音静悄悄地开始,音量不断地向上爬升,在微微的起伏中,各种乐器变幻着各样的色调,随之加入演唱的女高音的歌声,仿如来自未知的天籁。……逐渐,乐声变得丰满,变得富于层次感,变得恢宏而有力,并在不经意之间,猛然抵达到升腾的高潮,管风琴轰然奏响,合唱队演唱出了最强音,乐队顷刻间如火山喷发一般,将这最强音接续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铜管乐的吹奏在打击乐器的连续撞击声中刺破天际,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辉煌而飞扬的结束就此到来,乐队的全奏铿然而止。
     “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圣经》诗篇如是说。



马勒《第八交响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拉德·费德尔·《终结者主题》

$
0
0
专辑名称:终结者主题(The Terminator Theme)
专辑艺人:布拉德·费德尔(Brad Fiedel)
唱片公司:看门人博客
发行时间:2017年07月18日
专辑语种:原声专辑

    1984年上映的电影《终结者 Terminator》开创了有关未来、机器人的科幻电影的先河,每当说起这部电影,最先想起的就是T-800抢一身行头骑哈雷狂飙的镜头,帅到不行;还有就是他最后融于岩浆里面的那个拇指手势,哭到不行……每次听到钢铁敲击声,我都会浑身颤动,深入灵魂的音乐啊。剧情,音乐,发人深省,人们反省自身的罪恶并如何与之抗争,如何在善与恶之间徘徊。终结者就是一面镜子,其实他就是人类自身!同年发行了11首曲目的普通版原声大碟。专辑以带有强烈电子节奏和打击乐器的经典主旋律开场,给人以一种精神兴奋紧张的冲击感,贯穿整部配乐的冷冰冰的电子打击乐也让人留下深刻印像,成功的描绘了黑暗的世界末日。来自媒体的评价:“电子创世纪冰冷科技感与毁灭烟硝气氛,终结者肆虐摧残,强烈无情的工业金属质感,管弦悲壮悠扬,机器冷酷的节奏压迫感阵阵逼近。”
    作曲家Brad Fiedel(布拉德·费德尔),从《天师斗僵尸 Fright Night》开始崭露头角,而1994年的《真实的谎言 True Lies》的大获成功使他在电影配乐领域倍受瞩目,成为了大导演詹姆斯 卡梅伦动作片的最佳合作伙伴。Brad Fiedel并不是多产的作曲家,但是他为《终结者》系列的配乐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了开创时代的经典。Brad Fiedel的那种末日宿命情怀在施瓦辛格的片子中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那种工业感极强的打击乐部分烘托出了施瓦辛格孤胆英雄的银幕形象。看门人喜爱《终结者》电影,在此收集了各个版本的电影主题和影迷一起回顾欣赏!

看门人收藏的SIDESHOW完美版T800 1:1头骨模型
(全球限量版发行2000个)

























 

一人一张经典碟——卡拉扬·《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
0
0
专辑名称: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Brahms: The Complete Symphonies)
专辑艺人: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1998年06月09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 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岁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
    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交响曲》封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 协奏曲作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盾的心理。
    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 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只有四部,但它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却做出卓越的贡献。这四首交响曲形成一个家族,四部曲子虽然有显著的共同点,但亦各具鲜明特色。《第一交响曲》是戏剧性的,但中间两个乐章带有沉思意味;《第四交响曲》有悲剧色彩,间奏曲则活泼热情;《第二交响曲》宏伟而精神饱满;《第三交响曲》最难描述,是混合了抒情风和微带绝望的怀旧之情的杰作。这四首交响曲的表达方法各有千秋,声音也各具特色,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点:都具有《第一交响曲》的哥特式建筑结构,以及《第四交响曲》紧凑的旋律主线。
    勃拉姆斯在给当时一位指挥的信上曾这样写道:“我还没有写出过一部交响曲!你不想想看,当我还听得见像贝多芬这样的巨人的步伐声时,要从事这一方面的创作,可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行。”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说勃拉姆斯是“最无忌惮的作曲家,喜欢假扮成亨德尔和贝多芬。”他的交响曲在某些方面确实是遵循贝多芬的模式——尝试以少数基本动机发展出整首乐曲,追求精练的风格与有机的凝聚性,避免标题和景象描绘。但两位音乐家之间也有显著差异,虽然勃拉姆斯在《第一交响曲》中成功的运用超越的手法,可是奋斗与胜利对他而言并不象对贝多芬那么重要;在其他三部交响曲中,勃拉姆斯的兴趣在于表现完整的情感世界,即使让曲风显得模棱两可也在所不惜,《第三交响曲》就是个例子。除了《第四交响曲》外,勃拉姆斯的第三乐章都舍弃了诙谐曲而改用间奏区,而且他也很少仿效贝多芬的动荡翻腾,宁可采用较抒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舒曼喜欢的一种特质。
    从《第一交响曲》开始,他在短短的十年中,又相继写出三部交响曲、两首协奏曲和两首序曲,也就是说,作为一位管弦乐作曲家,他重要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个阶段产生的。他的这些作品确实独具一格,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紧相结合着。他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
    他的音乐的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柏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从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不断汲取力量,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
    企图在人们的头脑中重建一位“作曲家”是很难的,但是通过探讨其代表作品来形成一个蕴涵潜力的印象我想应该是可行的。对于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笔者在这里旨在通过综合以往的阅读经历,试图为大家聆听“勃拉姆斯”提供一些“听点”参考:
    C小调第一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命运交响曲》。在调性选用和整体结构上取法于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对于中间两个乐章,指挥家赫尔曼.莱维向克拉拉.舒曼流露,他对两个中间乐章表示怀疑,尽管很优美,他认为更适合于小夜曲或组曲,而不是布局如此宏大的交响曲。第四乐章深刻影射了贝九《合唱》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本作品的第一乐章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姊妹篇。第三乐章有间奏曲的抒情、优雅和节奏性,而没有贝多芬谐谑曲的紧张。第四乐章使人感到有海顿交响乐的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
    F大调第三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关于第三乐章:“沉思性质的小快板乐章(Poco Allegretto)十分动人,但它几乎是一首无词歌”;“第三乐章的优美的小夜曲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音乐诗人的独创性作品”。第三交响曲宁静的结尾十分优美,除海顿外很少再有先例。
    E小调第四交响曲:相当于、勃拉姆斯的《悲怆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四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其中最悲凉、最古雅的一部”。“整部交响乐的顶点,也是勃拉姆斯整个艺术的顶点是第四乐章,这个在所有乐章中风格最古老的乐章是一个长篇的恰空曲”。“勃拉姆斯喜欢变奏曲式,在本作品中恢复采用的巴洛克固定低音变奏又一次证明了作曲家同过去有精神上的血缘关系”。
对于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思维,室内乐的创作风格和变奏曲写作技巧是理应被受到关注的。对谐谑曲的处理也应是对勃拉姆斯的一大关照点。汉斯立克曾声言他最喜欢的是第三首作品,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最喜欢勃老的那首作品?
    卡爷在DG公司曾经于1960、70和80年代指挥BPO三次录制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此版为1978年的第二次录音,企鹅评鉴三星保留一星,是优秀版本。这个版本的勃一尤其出色!BPO在卡爷的棒下将自身的大气、豪壮和瑰丽展示得淋漓尽致,整场演绎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感。曲目开始时的定音鼓如同天堂中传来的钟声,瞬间就将人征服!

 

切利比达凯指挥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库贝利克: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约瑟夫·麦克曼纳斯·《沉醉梦境》

$
0
0
专辑名称:沉醉梦境(In Dreams)
专辑艺人:约瑟夫·麦克曼纳斯(Joseph McManners)
唱片公司:Sony BMG
发行时间:2006年05月08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约瑟夫·麦克曼纳斯从小就喜欢唱歌,天生有着天籁般的高音,却没有受过正式的声乐训练,和正规的唱诗班的孩子不同,他的声音没有经过一点点的修饰和雕琢,纯净天然!约瑟夫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成长,母亲是医生兼作家,父[1]  亲是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兄弟两人自幼就受音乐熏陶,哥哥学小提琴,他弹钢琴,一早就显露音乐才华,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他唱出电影「铁达尼号」主题曲,亲友都惊奇他具有天使般歌喉。让他的母亲发现了他的这种特别的才华。在当地的剧院演出《Oliver》中得到一个小角色。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小约瑟夫被母亲报名参加了BBC"The Little Prince"的海选,从25000个孩子中脱颖而出!
    和其它12岁孩子一样,Joseph也喜欢在空闲时和小伙伴们踢踢足球、打打网球。他也喜欢听James Blunt,Coldplay和Keane的歌。他的音乐偶像是Robbie Williams和Nigel Kennedy。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哥哥。就读学校:Simon Langton Gramma School for boys , tonbridge school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5年《The Little Prince》海选的他被从25000个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BBC的音乐剧《The Little Prince》的主演!又被全球最大的唱片巨头Sony BMG以两百万英镑签约。2005年12月5日,Joseph McManners的第一张专辑《In Dreams》发行。
    约瑟夫的这张专辑主要由两类音乐构成,一类是现代宗教音乐,还有一类则取材于动画片主题曲和电影音乐。约瑟夫的嗓音不象Declan(迪克兰·加尔布雷斯)那么清脆高亢,但却另有一种优雅神圣而静谧的气质,同样一首“Bright Eyes”,Declan唱来就像一首情歌,而约瑟夫的版本却宛如圣诗。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The Little Prince"的作曲,是我们大家熟悉且喜欢的女性配乐大师Rachel Portman(电影"Emma", "Chocolate"等的配乐)。网友Jerry说“之前就觉得她的音乐中有儿童般纯真的味道,所以这次由她来负责音乐部分自然是十分契合,而Portman长久以来一直想写一出适合大人与小孩看的儿童音乐歌剧的心愿也借由这部The Little Prince得以实现。”
    约瑟夫当时还不知道,在彩排的时候,他就已经被Sony BMG看中了。这张"InDreams"里的曲子,都是来自小约瑟夫非常喜欢的乐曲,可以说是贯穿了他整个童年的记忆,每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约瑟夫的音乐旅程刚刚开始,就注定是个伟大的前程了。他的计划书的下一步就是为一个古典音乐台在Royal Albert Hall上演出。
    第一次听到约瑟夫的声音会很惊讶,他的声音清澈如同月下涌泉。一个俊秀的金发少年,一个可以令每个聆听过他声音的人沉迷其中的天使!


 

一人一张经典碟——约瑟夫·苏克·《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
0
0
专辑名称: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Brahms: The Violin Sonatas)
专辑艺人:约瑟夫·苏克(Josef Suk)
唱片公司:DECCA
发行时间:2001年02月06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如果觉得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过于厚稠的人们,大可以听听他的这一套小提琴奏鸣曲,这是勃拉姆斯性灵的抒写,自然亲切多了,虽然也还有几分矜持。如果说第一首还是悱恻缠绵,欲说还休,迟疑不决;第二首就有些勇于表白的迹象了,感情起伏幅度也大,然而感情跃动之后,却留下一片怅惘;第三首的首乐章简直就是一首悲歌,是对那些不可挽回的往事的再三回顾和叹惜,挥之不去,不能自已,结尾是一个长长的哀怨,然后在第二乐章转入内心独白而细细咀嚼,第三乐章似乎是一个小范围内的舞蹈,但又因为觉得不知有谁堪赠,于是生几分踌躇,至于第四乐章,像是勃拉姆斯的狂想曲了,颇有恣肆之意,但是却突兀而止,好像忽然觉得生活可能有另一种情形会出现似的,于是又有些许情感含蓄而未发。
    本碟与格吕米欧(Philips)的版本,皆为勃氏小提琴奏鸣曲录音上上之选。但此版本的无敌优点,是拥有卡琴这至尊级勃拉姆斯演绎者,格吕米欧的拍档赛博与之相比是略有不如了。苏克是一位拥有高贵个性的小提琴家,从不会故作惊人的炫耀,他略带温暖的音色,十分适合勃拉姆斯这辑乐曲。
    苏克和卡琴并没有过冷或过分浪漫的毛病,演绎崇尚自然自发性。这种手法在第一奏鸣曲的慢乐章里充分体现出那份高贵感。第二奏鸣曲慢乐章的怀旧感以及第三奏鸣曲的急激亦充分展现了两位大师的气度,直闯勃拉姆斯的内心深处。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家。他是安东·德沃夏克的学生和女婿。
    1874年1月4日生于捷克的克来科维斯。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1885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92年夏毕业后又在学院停留多年,随德沃夏克学习室内乐和作曲,并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同年他到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南部乡村维索加的别墅作客期间,与老师的女儿奥蒂丽娅深深相爱,并在1898年与她共结连理。
    1891年苏克离开维索加后,即在无限思念和怀恋的心情下,创作了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爱之歌》,以寄托自己美好的回忆。因乐曲柔美而明朗,与他早前的一些情绪低沉、色彩黯淡的作品迥然不同。1894年12月25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次演奏这首曲子后,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
    苏克的音乐生涯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作为小提琴家,他是“捷克弦乐四重奏团”(初名为“波希米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1892—1933年间一直担任该乐队的第2小提琴手,演出了超过4,000场音乐会,曾到过许多国进行旅行访问和演出。他的演奏音色华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小提琴高贵典雅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1922年起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任院长。作为作曲家,他自《爱之歌》后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尽管他喜欢室内乐,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他的管弦乐队作品。
    苏克的创作与捷克古典音乐传统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常从捷克民间歌曲和舞曲中汲取养料,也带有一些后期浪漫主义格调。他虽与德沃夏克关系密切,但他的作品还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有着深刻的自我内在情感和想象的表达。晚期的创作倾向则较为复杂,甚至趋向于无调性音乐。一生创作有大量的小提琴小品曲,以《爱之歌》最具代表性。其他作品包括:管弦乐《戏剧配乐》、《杜拉兹与马胡列那》、交响曲两部、戏剧配乐《戏剧序曲》、《幻想谐谑曲》、弦乐《小夜曲》、交响诗《布拉格》、弦乐四重奏两部、钢琴五重奏1部和钢琴套曲《小品6首》等。
    苏克的第二交响曲《死神阿兹拉伊尔》是为悼念亡妻而作。1905年德沃夏克去世后不久,奥蒂丽娅也相继离去,这给他很大的打击。全曲情绪哀婉,富悲剧性。该部作品的创作几乎经过了30年,反映了他深刻的内心痛苦和斗争。而作为教育家,他曾培养了包括博胡斯拉夫·马蒂努在内的30多位著名作曲家。1935年5月29日,他在布拉格附近的贝内绍夫去世,享年61岁。

 

阿瑟·格鲁米欧演奏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安德烈·普列文·《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
0
0
专辑名称: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专辑艺人: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
唱片公司:EMI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0年10月25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1826年,17岁的门德尔松为莎剧《仲夏夜之梦》所作序曲,既是一首为他带来最初荣誉的单独作品,也是他后来为整部《仲夏夜之梦》配乐的名副其实的序曲。
    在文学作品里写“梦境”故事,无论中国、外国,都可说源远流长了。而写“梦境”的音乐,认真算起来倒并不很多。当然你也可以说一切好的音乐听起来部是似梦非梦的。梦的恍惚,梦的游移,梦中充满奇谲的诱惑,甜蜜而迷茫,在这整部包括原先的序曲在内的戏剧配乐中,构成了音乐表现的主体。
    听过这部配乐,我猜你会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它,就像你本人刚从一个美好的梦中醒来时那样。它也真算得上是门德尔松最迷人的曲子了,其中许多乐段美妙、可爱。很让他少年得志的序曲之外,还有那真正是妙不可言的谐谑曲、天真美丽的女声二重唱和童声合唱、庄重高贵的婚礼进行曲,等等。显然门德尔松自己也深深陶醉于他所独创的这种梦境音乐,以及在那里面飘游着的“小精灵”们,这才好解释何以在写了序曲的17年后,他还要再写整部配乐,而且还在他的其它作品(譬如小提琴协奏曲)里一再出现像这样的轻盈、飘忽的美妙曲趣。
    如此轻盈、飘忽的美妙曲目由普列文来指挥可说再合适不过了。普列文过去的电影音乐基础正好为《仲夏夜之梦》营造出一种栩栩如生的氛围。更别说还有我们广为熟知的《婚礼进行曲》。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配乐中的《婚礼进行曲》,则更广泛地用做婚礼的开始曲或结束曲,比如结婚典礼结束之后,新人乘坐加长卡迪拉克绝尘而去时。有趣的是瓦格纳也有一首《婚礼进行曲》(即歌剧《罗恩格林》中的《婚礼大合唱》),相形之下,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庄严悠扬,而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则是高亢激昂。按照西方的传统,新娘入场时要奏的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普雷文此片音效极好,而这对于欣赏这部作品又特别重要,因为在序曲和其它乐段,有时弦乐合奏极为轻盈、薄透,仿佛那些“小精灵”有蝉翼般的翅膀,正悄然而轻快地飞翔。要欣赏这调皮、活泼的可爱劲儿,唱片音效不好就遗憾了。


 

一人一张经典碟——米沙·麦斯基·《瞑想曲》

$
0
0
专辑名称:瞑想曲(Après un rêve)
专辑艺人:米沙·麦斯基(Mischa Maisky)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2000年01月1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没有任何一件乐器比大提琴更适合表现精致与充满渴望的旋律。——柏辽兹
    米沙·麦斯基是世界上惟一一位有幸随当代两位大提琴巨匠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格雷戈尔·皮亚蒂戈尔斯基研习琴艺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称赞米沙·麦斯基是“年轻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之一。他的演奏将诗意、精致的优雅感与强烈个性和辉煌技巧融为一体。”
    他将自己看作一位世界公民:“我演奏的是意大利大提琴,用法国的弓子,琴弦是奥地利和德国的,我的女儿生在巴黎,大儿子生在布鲁塞尔,小儿子生在意大利,我开着日本汽车,戴瑞士手表和印度项链,我在任何地方都如同在家一样,只要哪里的人们欣赏和喜欢古典音乐。”
    麦斯基是真正的世界级音乐家。他经常参与各种国际音乐节,与他合作过的指挥包括伯恩斯坦、朱利尼、梅塔、穆蒂、马泽尔、列文、阿什肯纳奇、西诺波里、巴伦勃依姆,演奏家包括阿格里奇、鲁普、弗莱尔、彼得塞尔金、克莱莫、巴什梅特、瓦金列宾、文格洛夫、朱利安拉什林等等。他的录音赢得世界性赞誉,曾五次荣获久负盛名的东京唱片学院奖,还被授予德国“回声”唱片奖、巴黎唱片大奖、法国年度唱片奖和格莱美提名奖。
    麦斯基1948年1月10日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在里加音乐学院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17岁贏得全苏联大提琴大赛,一年后夺得国际柴科夫斯基大赛大提琴首奖,并保送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事罗斯特罗波维奇。麦斯基在1972年投靠居住在以色列的姐姐,1973年获得佛罗伦斯国际卡萨多大提琴大赛首奖。不久就在史坦堡指挥的匹茲堡交响曲乐团下,第一次在纽约卡內基音乐厅演出。音乐会后,一位匿名仰慕者当下赠送麦斯基一把十八世紀「蒙塔格那那」名琴。麦斯基至今仍然使用这把大提琴。麦斯基在1974年跟随皮亚季格尔斯基学习几个月,成为大师的关门弟子。史上只有麦斯基得以同時向罗斯特罗波维奇与皮亚季格尔斯基两位大师学习。
    麦斯基的性格改变不仅表现在其音乐上,也表现带其外形上。在去年新专辑推出时,他和齐玛曼一样,成为外型老得最快的两位音乐家。苍白的胡子、散乱的长发,使他极像犹太经典中的先知。而他的琴声也就充满了详和和深思的意味。
    麦斯基推出一张通俗古典小品集《瞑想曲 Après un rêve》,创下他个人唱片销售的最佳成绩。这张唱片副题是“给Li Li B的催眠曲”,Li Li B是麦斯基的大女儿,收录的曲子全是麦斯基以人父的心情,为女儿挑选或改编的著名小品。不过这张唱片作为小女儿的催眠曲似乎未必合适,因为它焕发出浓郁的哀愁和颓废气氛。像福雷“Apres un reve”、马斯奈“悲歌”这种令人闻之垂泪的作品,麦斯基以其神奇的慢板处理技术,把最细致的表情都刻划入微。一般人演奏小音量慢板时,总容易显出粗糙和嘶哑,麦斯基的慢板却永远平顺柔细,令人痴迷,百听不厌。
    这款唱片收录的主要作品是福莱的《瞑想曲》,麦斯基对23首法国抒情曲的无词吟唱,宛如一段浪漫雅致、迷梦斑斓的法兰西之旅。
    麦斯基的演奏既有传统的延伸,又有他独具的特色,其技巧圆熟、热情、细腻;音色醇朗、润泽、柔美,尤其富于歌唱性。罗斯特罗波维奇称赞麦斯基为:“年轻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之一。他的演奏融诗意、优雅的精致与高贵的气质和辉煌的技巧于一体。” 

福雷 FAURé
01 瞑想曲 Apres un reve
02 悲伤 Tristesse
03 溪畔 Au bord de I'eau
04 摇篮曲Les Berceaux 

比才 BIZET
05 女主人的告别 Adieux de I'h?tesse arabe 

拉威尔 RAVEL
06 祈祷 Kaddish
07 永远的谜 L'Enigme éternelle
08 那儿,教堂边 Lá——bas,vers I'église
09 哈巴涅拉练声曲 Vocalise—étude en forme de habanera 

马斯涅 MASSENET
10 悲歌 Elégie 

德彪西 DEBUSSY
11 美丽的夜晚 Beau Soir 

肖松 CHAUSSON
12 小夜曲 Sérénade
13 致妻子的感恩曲 Cantique à I'épouse
14 丁香花开 Le Temps des lilas 

哈恩 HAHN
15 美好时光 L’Heure exquise 

迪帕克DUPARC
16 叹息 Soupir
17 悲伤的歌 Chanson triste
18 迷醉 Extase 

普朗克POULENC
19 小提琴 Violon
20 如同在你身旁,帕格尼尼 C'est ainsi que tu es,Paganini
21 女王的心 La Reine de Coeur
22 《C》
23 爱之路 Les Chemins de I'amour


 

一人一张经典碟——郑京和·《郑京和的艺术》

$
0
0
专辑名称:郑京和的艺术(The Art of Kyung Wha Chung)
专辑艺人:郑京和
唱片公司:DECCA
发行时间:1998年06月22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小提琴女将中,论声望和辈分,郑京和可称是“威震江湖第一花”。
  郑京和曾深受大师西格提的指点,对协奏曲的管弦乐总谱潜心研究,有一定的造诣。她同时接受了欧洲风格的熏陶。19岁时,她与祖克曼分享了勒文垂持大赛金牌桂冠;1970年在伦敦演奏柴氏小提琴协奏曲时,大为轰动,三天内得到30个演奏聘约,将自己推行事业的巅峰。
  1982年,郑京和因伤退出舞台好一阵子,东山再起之后,她的录音及演出虽然显著减少,但音乐修养却愈发深刻,屡获大奖。
  这张唱片其实是对郑京和的小提琴艺术的一个总结,内中13首作品来自1970年至1987年的各个阶段,基本将她的经典演奏全部收齐。其中一部分经典名曲均出自十多年出版、现在已不易买到的“CON AMORE”一碟,保证人听人爱。让大家最为醉心的是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这首迷人至极的曾被海内外许多著名的古典音乐节目作为开场曲播放。此外,短小优美的作品还包括克莱斯勒的《爱之喜》、《爱之优》,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末乐章,福郎克的小提琴奏鸣曲第四乐章,门得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圣-桑的《引子与随想曲》中的回旋曲以及郑京和26年前一举成名的经典录音:布鲁纳克的《苏格兰幻想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一人一张经典碟——高嶋知佐子·《小提琴幻想曲》

$
0
0
专辑名称:小提琴幻想曲(Violin Fantasy)
专辑艺人:盛田知佐子
唱片公司:Columbia Music Japan
发行时间:2008年05月2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美女小提琴家高嶋知佐子领衔12把小提琴华丽的歌咏、跃动与狂舞。
    担任日剧「交响情人梦」演奏指导以及现场演出之小提琴组合,第57届 NHK红白歌唱大赛出场团体,古典乐与小提琴的魅力全新展现——小提琴12金钗最新作品。
    透过种种尝试,企图寻求古典音乐与小提琴演奏全新境界的日本美女小提琴家——高嶋知佐子最新挑战,领衔以12把小提琴共同诠释的方式,重新演绎众人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百老汇音乐剧曲目。透过12位各具自我风格的演奏者之间既互别苗头又能相辅相成良性竞争,再加上以超绝技巧曲目为中心的选曲,让这张专辑呈现出令人目不暇给的华丽感。
    高嶋ちさ子(Takashima chisako,本名盛田(旧姓:高岛知佐子,1968年8月24日。东京都出生。从6岁学习小提琴,到现在为止从师于德永二男,江藤俊哉,shoko·Aki。梧桐朋学园女子高级中学音乐专业,1991年ieru大学音乐系大学院作为奖学金学生入学。在音叉音乐节,sarasota音乐节,Banff音乐节,PMF等中获奖。在同一所大学修读完院硕士课程。1994年加入迈克尔·T吕宋·托马斯带领的迈阿密的管弦乐,新·世界·交响乐(NWS)乐团。在南美,以色列,摩纳哥等国家旅行。1996年组成同管弦乐的成员和爵士乐小组,在迈阿密的演奏博得本地的报纸,电台的好评。1997年在NWS协奏曲competition中获奖。1995年,与大提琴演奏者·大藤桂子一起用【巧克力·流行】这个名字CD初次亮相。跟大藤的组合不久解除,第二专辑以后在高岛的单独表演。1997年3月把据点地迁移到日本,开始音乐活动。到现在为止由于跟富士电视台的轻部真一广播员的共同演出的系列音乐会「ginza样子做kurashikkusu」从(97年9月召开,05年秋天总计100公演突破),一边取与作曲家钢琴家加羽泽美浓组成的「CHISA&MINO音乐会」,并且加上了大提琴的三重奏组成等多种多样的演奏形态,不拘泥于古老的音色,召开年间100个以上的音乐会活动。在全国各地聚集许多的观众,获得大量新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支持。
    高嶋知佐子的全新尝试不仅令乐迷耳目一新并且广受好评,在人气日本偶像剧「交响情人梦」当中不仅受邀担任剧中的演奏指导,更亲自登场担任现场演出;更获得在 NHK红白歌唱大赛当中演出的殊荣。


 

一人一张经典碟——阿格里奇·《阿格里奇的艺术》

$
0
0
专辑名称:阿格里奇的艺术(The Art of Martha Argerich)
专辑艺人: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2011年06月07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年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
    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以速度见长,拥有很多男钢琴家都难以企及的速度以及技巧,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
    阿格里奇是当今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她的演奏好像是一切信手拈来!听到她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技术辉煌,她让乐曲变的那么简简单单!不愧是她的保留曲目。这几年,除了上述的室内乐和双钢琴之外,倒是很少见她新的独奏曲目。
    1957年,年轻漂亮的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在几周之内,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引起轰动,当时阿格里奇只有16岁。从此之后,阿格里奇凭借她精湛卓绝的演奏逐渐成为名满世界的著名钢琴家,而阿格里奇独特的学琴经历,以及略显古怪的个性,更使得她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
    关于阿格里奇最初是为什么开始练钢琴的,一直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会弹钢琴的小女孩总是很骄傲的对阿赫里奇说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导致小阿赫里奇很生气,于是立志学习弹钢琴。但是按照阿赫里奇自己的说法是,当她只有两岁八个月左右时,有一天她无意识的在钢琴上按了几个音符,结果使得旁边幼儿园的老师大吃一惊,因为阿赫里奇随手按的已经很成调了,由此阿赫里奇的音乐天分被发现了。
    阿格里奇从三岁开始学琴,进步神速,不过当时毕竟是小孩子,练琴的枯燥有时也会让她非常憎恨钢琴。在阿赫里奇八岁的时候,她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独奏的水平。1949年六月,阿格里奇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团合作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结果一鸣惊人,甚至惊动了当时阿根廷的总统。据说总统为了让这位神童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特别将阿赫里奇的父亲派驻维也纳,在那里阿赫里奇得以跟随钢琴家古尔达继续深造。
    阿格里奇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当时著名的阿劳、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在访问阿根廷的时候都听过小阿赫里奇的演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钢琴家吉泽金在听完阿赫里奇的演奏后,还特别叮嘱她的父母亲说,不要对阿赫里奇管束的太严,要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很可能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很多人的关怀呵护之下,阿赫里奇的演奏技巧日臻成熟,同时她对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1957年,阿赫里奇参加了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一轮淘汰赛之后,阿赫里奇问几位评委: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因为阿赫里奇认为自己通不过第一轮比赛,所以根本没有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听到评委的回答后,她才开始练习新的作品。最终,阿赫里奇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初次参赛的获胜使得阿赫里奇信心大增,几周之后,她报名参加瑞士日内瓦钢琴比赛,结果她不负众望,再拔头筹。
    小时候,阿赫里奇想当一个医生,长大后她又想当一个秘书,在业余的时间可以弹琴消遣消遣。她不想当一个职业演奏家。16岁成名之后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不喜欢四处奔波,到处表演的生活。1960年,阿赫里奇退出舞台,结婚生子,在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之前,她甚至已经有三年没有练过琴了。后来在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的妻子斯蒂芬的劝说和帮助之下,阿赫里奇才又重新找到对于钢琴的热情,并再次拿下国际大赛的冠军。
    多年来,阿赫里奇凭借她超凡的音乐天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钢琴家,同时她的我行我素的个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据说阿赫里奇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台演出前一定要用随身携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几根多余的头发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阿赫里奇找来找去也找不到镊子,结果她一气之下就取消了迫在眉睫的音乐会。
    阿赫里奇临时取消演出的做法是出了名的,而她取消演出的原因也花样繁多,要不就是找不到镊子,要不就是想看一下取消演出的后果,要不就是怯场。还有一种情况她也会取消演出,就是找不到灵感。在阿赫里奇心里,她希望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完美的,甚至一首演奏过多次的曲子,她也不希望重复,而是要演绎出新的内涵。
    阿赫里奇生于阿根廷,14岁到欧洲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她的演奏独具个人魅力,又具有传统的风范。据说,阿赫里奇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她自己也说她的老家很可能就在克罗地亚,她的祖上很可能是条顿民族。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阿赫里奇在演奏德奥作家激情热烈的作品时,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的情感,而不会显得有丝毫的隔膜。
    阿赫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而她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快”。阿赫里奇不仅读谱快,视奏快,而且她手指的弹奏速度也非常快。比如阿赫里奇在演奏李斯特的奏鸣曲时,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就弹奏完毕。据说阿赫里奇的速度要比老牌的钢琴快手霍洛维茨还要快上一筹。虽然阿赫里奇的钢琴独奏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阿赫里奇很少举办独奏会,而是把重心转向了重奏曲上。
    在阿赫里奇的演奏生涯中,曾经有很多的前辈钢琴大师对她进行过指点和帮助,而近几年,阿赫里奇也试图通过创立“阿赫里奇钢琴奖”等方式,来帮助年轻的演奏家。曾有人问阿赫里奇,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什么是最重要的?阿赫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
    许多钢琴家在年轻时总是激情四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内省,但是阿赫里奇不是这样,从她近几年录制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人们听到的是比以前更为狂放和具有气势的音响。虽然已经年过六旬,阿赫里奇热烈的的个性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而她的琴声也一如她的人一样继续保持着通透率真的魅力。







 

一人一张经典碟——丹尼·叶夫曼·《五十度灰 / 格雷的五十道阴影》

$
0
0

专辑名称:《五十度灰 / 格雷的五十道阴影》原声大碟 (Fifty Shades of Grey: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专辑艺人:丹尼·叶夫曼(Danny Elfman)
唱片公司:Republic Records
发行时间:2015年02月10日
专辑语种:电影原声专辑

    根据全球拥有52种语言译本、热销超过1亿本的英国作家E.L.詹姆丝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格雷的五十道阴影】,由热门影集「童话小镇」性感男星杰米道南与喜剧影集「天兵奶爸来报到」女主角达柯塔强生领衔主演,「摇滚天空:约翰蓝侬的少年时代」英国学院电影奖提名导演珊泰勒强森执导。剧情描述大学生安娜为校刊前去访问企业钜子格雷,天真的安娜为格雷的英俊外貌、出色且令人敬畏的性格所著迷。安娜发现自己渴望接近格雷,同样的,格雷也无法抗拒安娜的美貌与独立自主性格。当安娜发现格雷特殊的控制慾望以及对SM性爱的沉迷,安娜陷入矛盾与不安,却也情不自禁的捲入格雷的情色漩涡。
    被Us Weekly杂志封为「史上最性感电影原声带」,藉由流行乐、节奏蓝调、摇滚乐来营造片中刺激感官的性感氛围。引领新世纪时髦节奏蓝调潮流并获得葛莱美奖提名的The Weeknd特别为本片打造主题曲"Earned It",MV由电影导演亲自执导并由女主角Dakota Johnson特别跨刀演出;创造6百万张专辑与2千万张单曲惊人销售的全英音乐奖最佳女歌手Ellie Goulding,为电影献上全新创作"Love Me Like You Do";造成网路热门话题的电影预告曲则请到超级天后碧昂丝Beyoncé献声,冠军大作"Crazy In Love"重新改造为魅惑慢板,以及性感情慾酷作"Haunted"独家混音版;以英、美畅销曲"Chandelier"获得葛莱美4项提名的澳洲女歌手Sia全新打造情伤之歌"Salted Wound";以「魔戒」主题曲荣获奥斯卡肯定的英国女歌手Annie Lennox精湛传唱1956年蓝调摇滚名曲"I Put A Spell on You";全英音乐奖提名女歌手Jessie Ware带来挑动性感风情力作"Meet Me In The Middle";电子摇滚乐团AWOLNATION重新改编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 1985年畅销曲"I'm On Fire"。除了为电影特别打造的新歌之外,同时选用娱乐界巨人Frank Sinatra在1959年获得葛莱美奖年度唱片等4项提名的招牌作"Witchcraft",以及经典摇滚乐团The Rolling Stones入选滚石杂志「史上500首最伟大歌曲」名单的1976年名曲"Beast Of Burden"。原声带同时辑录4度奥斯卡提名,作品包括「魔境梦游」、「大眼睛」的电影音乐鬼才Danny Elfman的原创音乐。


 
Viewing all 718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