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门人河南之旅旅拍(四)
↧
一人一张经典碟——卡拉扬·《西贝柳斯:芬兰颂、第二交响曲》
专辑名称:西贝柳斯:芬兰颂、第二交响曲(Sibelius: Finlandia; Symphony
No.2)
专辑艺人: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2011年10月23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当人们将视线仅仅集中在作曲家的某一部作品的时候,对于这个作曲家理解的准确性必然会受到限制,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就是这样。由于《芬兰颂》的光环一直照耀在他的身上,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在西贝柳斯卷帙浩瀚的作品中,《芬兰颂》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当然,他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这部杰作并不代表他的全部创作。一部杰作可能只是某一时刻情绪突然的暴烈,对于作曲家来说,这种偶然性的激情其实并不很多,他们大多时候的创作是平静的,在平静中艺术家才能发现某种隐含在内心深处的,激流的涌动。
有着“千岛之湖”之称的芬兰位于遥远的比方,国土面积中有三分之一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终年的白雪赋予了这个民族坚韧和傲岸的性格。19世纪的欧洲,弱小的民族正处于觉醒和反抗的年代,而独立和尊严正是触发了作曲家们纷纷从本民族传统的民间音乐中挖掘素材,创作了真正属于民族的音乐。这场浩大的运动不但促使了格林卡、斯美塔那、格里格等人的诞生,也促使了在西方主流音乐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民族乐派的诞生。而西贝柳斯正是诞生在这个年代。
和柏辽兹等人一样,西贝柳斯也是半路出家的作曲家,20岁的时候,西贝柳斯还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法律,同时在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但天资的偏好最终使他放弃了法律,随后的几年,西贝柳斯在柏林,维也纳等地开始系统的学习音乐,最终学成归国担任音乐学院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林期间,西贝柳斯结识了同样来自芬兰的作曲家卡扬努斯,在这位作曲家的启发下,西贝柳斯开始关注本民族的历史和史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在19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中,几乎都不约而同的扎根在本民族传统中。如果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观念其实在19世纪就已经成为普遍信仰。
当时的芬兰是俄国的属国,被沙皇统治。由于19世纪末期欧洲普遍的民族主义运动情绪的高涨,这股劲风也波及到了芬兰,独立的愿望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每个人毕生的信念,民族的情绪是感人的,它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归属,是一个民族自发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会激发艺术家的激情。在这股浪潮下诞生的合唱交响曲《库勒沃》便是西贝柳斯根据芬兰的民族史诗《卡莱瓦拉》创作的,此后,《卡莱瓦拉》一直成为西贝柳斯创作的源泉,并根据史诗的内容写下过著名的4首《传奇曲》,名作《图内拉的天鹅》便是其中的第三首。《库勒沃》在1892年首演后西贝柳斯就把它束之高阁,直到他过世后才重见天日,其中的原因令人费解。西贝柳斯在创作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诗《传奇》,但奇怪的是,这部作品当时并没有像《库勒沃》那样成功,这使西贝柳斯深感挫折。1901年,他又将《传奇》重新加以改编。在《传奇》中已经显示了西贝柳斯创作的独特性,苍凉深广的铜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北国冰冷的世界,音乐的主题像一束不绝如缕的火焰,坚毅执着,它在各声部之间不断地重复穿梭,即兀傲不羁又略微显得忧伤,这很像西贝柳斯不苟言笑的个性。西贝柳斯是个偏爱使用铜管的作曲家,这成了西贝柳斯作品的主要风格。这或许和芬兰的自然环境有关,也是被压迫民族的心声,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是在压抑中觉醒的一代人,他们即使表达欢乐也无法摆脱忧伤的情绪,对作曲家来说,这种忧伤掩藏在血液深处。
芬兰在历史上一直是被奴役的国家,在12世纪后它隶属瑞典,到了19世纪它又归俄国管辖。这种世代被奴役的现实自然很容易使西贝柳斯成为一个坚定爱国者。1899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了《二月宣言》,企图取消芬兰的自治地位,开始实行俄罗斯化。民族矛盾被迅速激化,这反而促使了芬兰要求独立的呼声,统治者的得不偿失往往是忽略了民族凝聚的力量,再弱小的民族也有自尊,也会反抗,这或许是历代的统治者最终失败的根源。《芬兰颂》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部伟大的杰作以咆哮般的愤怒揭开了民族独立的序幕。音乐充分运用了西贝柳斯所擅场的铜管,压抑而深沉,它即揭示了一个民族的深重苦难,又唤醒了民族自救的信心,《芬兰颂》使得西贝柳斯名扬四海,也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
西贝柳斯的主要创作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但他的音乐风格并没有受到当时流行一时的现代派作曲风格的影响,而以马勒为代表的晚期浪漫主义颓唐、忧伤、绝望的情绪也没有影响过他。西贝柳斯比较偏爱布鲁克纳的交响曲,相对于马勒来说,布鲁克纳的音乐要简洁的多,他是个虔诚的教徒,音乐中充满着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大地的眷恋。布鲁克纳基本上是游离于19世纪晚期各种流派纷争的孤独的作曲家,他的交响曲冗长缓慢,在当时就被认为是“古董”,而西贝柳斯钟情于他,正是从布鲁克纳旋律宽广的音乐中发现了那种特质,那种置身于大地和信仰之中的精神自足。西贝柳斯在自己的交响曲中,也有类似布鲁克纳的特征,他似乎更喜欢那种浪漫的抒情,那种仿佛沉湎在孤独中的自我凝思。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是他最受人喜欢的作品,在当时曾经被人评论为:“粗俗、自我沉溺而且眼界狭隘,以至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这种批评和布鲁克纳所受到的待遇一样。但现在看来,这部作品确实有着晚期浪漫主义的那种模糊不清的特征,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更无所谓粗俗。
正如我开头时候所说的那样,一个作曲家的某一部作品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人们往往习惯按照它的风格去看待作曲家今后的创作。《芬兰颂》只是产生于特殊时期的作品,它有着强烈倾向性和民族主义情绪,但作曲家的瞬间时刻的激情无法涵盖他一生的创作。正如鲁尔热上尉受大革命感召一夜之间写出《马赛曲》一样,这个“一曲天才”一生也没能再写第二首歌曲。西贝柳斯音乐在大体上还是有着浓重忧郁的情绪,只是不像马勒这般绝望。19世纪世纪末的情绪不可能不会影响西贝柳斯,西贝柳斯的交响曲更像是一段感觉,一个场景,或者是一种寂寞的忧伤情绪,而音乐的激越更多的是个人情绪的抒发,这是西贝柳斯音乐中最真实的部分。西贝柳斯的音乐常常给人感觉冷漠的难以接近,其实这是音乐特征的所在,人的感觉并不是都能说明白的,否则诗歌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它有时只是一段心绪,一丝惆怅,只是作曲家把他写入音乐罢了,他并不需要给所有人解释这是为什么?早期浪漫主义喜欢用文学解释音乐的做法,在晚期浪漫主义那里并不时行。
1907年,马勒在赫尔辛基拜访了西贝柳斯,他们的这次见面是音乐史上有关交响曲风格的一次重要的谈话。马勒认为:交响曲就是世界——它必须容纳一切事务,但对西贝柳斯来说,交响曲则是足以创造所有动机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的逻辑。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马勒实际上是对音乐的一种信仰的表达,但容易坠入不可知论的模糊,音乐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包含一切,也为这一切服务。马勒信仰虔诚,自然对音乐也是这样。西贝柳斯则具体的多,他看重的是音乐纵向之间联系,重视素材,重视素材之间的和谐。从内容上看,马勒更重视精神,而西贝柳斯更重视技术的精湛,不可或缺。但理论毕竟是理论,从音乐上来看,西贝柳斯的激情是有所控制的,忧郁但不颓伤。马勒则相反,情绪一如大江的波涛,滚滚而来,滚滚而去。
在和马勒那次谈话之后,西贝柳斯曾经意味深长的说过:“我活的愈久,就愈觉得古典主义是未来时势所趋。”时至今日,在娱乐文化、快餐文化铺天盖地的年代,我越来越感觉西贝柳斯说得正确,这种感受不但来自西贝柳斯,也是来自自己,风行一时的先锋派音乐早已走入死胡同,斯特拉文斯基在晚年也回到了更为遥远的文艺复兴时代,简单的愉悦才是生命中永恒的况味,可惜这种感悟常常来得太晚。
西贝柳斯在20世纪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勋伯格认为他和肖斯塔科维奇同属于20世纪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他的全部的7首交响曲,大量的民族史诗般的交响诗,早已成为20世纪交响曲的重要文献,并成了芬兰民族的骄傲。在20世纪早期时代,西贝柳斯更是被认为是值得学习的典范。由于世界大战,信仰的破灭和人性的沉沦,西贝柳斯的重要性逐渐被马勒取代。对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马勒音乐中的那种毁灭般的凄苦,正可以抚慰人们的精神创伤。
和罗西尼一样,西贝柳斯在生命后期近三十年完全停止了创作。其中的原因没人知道,有人说他是因为酗酒成瘾,也有人觉得他是患了帕金森氏综合症,根本无法拿笔。但我觉得还是西贝柳斯含蓄的话最能说明道理,在别人的一再追问下,西贝柳斯用一句瑞典谚语回答的说:“还没有猎到熊的人是卖不出熊皮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
↧
《小城之春》:绝望中的希望
小城象征着幽闭,压抑,绝望!它将玉纹的幸福紧紧关闭,它让礼言一家渐渐陷入无望的深渊!志忱的来到让玉纹看到希望,久违的笑容开始出现,礼言的病竟也有了转机。小妹正值豆蔻年华,她对志忱芳心暗许,她是十年前的玉纹!十年的光阴,让有情人劳燕分飞,偏偏缘分捉弄人,十年后他们再相逢,阴差阳错,玉纹已经成为好友的妻子!但她的心里始终爱着初恋情人!志忱想带着她远走高飞,寻觅未来的幸福!但是这份幸福岂非是好友礼言的坟墓!礼言深深爱着妻子,但是自己的病情只有带给玉纹痛苦,他想让玉纹找到幸福,他想解脱!玉纹何尝不想随心上人离去,志忱的出现唤起了她生活的希望,昔日未竟的爱情重燃心底!一次次她想冲破界限,她和志忱在最后一刻谨守着人性的光芒!发乎情止乎礼!爱情包含了责任与义务!礼言的放弃生命让玉纹看到了丈夫对自己无言的挚爱!她终于明白爱不是自私的欲望,爱是一生的守候和无言的关怀!志忱的来让玉纹和礼言都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而志忱的离去却让彼此都懂得了珍惜!有时希望就在绝望之中,宛如小城破败的城墙,它曾经封闭了玉纹的爱情,却又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不知道小妹和志忱会不会走到一起?不知道礼言的病情能否痊愈?但是小城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分明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忘了说一句,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八年抗战刚刚结束,那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好比那小城破败的城墙。《小城之春》以一个家庭的爱情悲欢暗喻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
一人一张经典碟——马里纳·《罗德里戈:阿兰胡斯协奏曲、绅士幻想曲、牧歌协奏曲》
专辑名称:罗德里戈:阿兰胡斯协奏曲、绅士幻想曲、牧歌协奏曲(Rodrigo: Concierto
de Aranjuez; Fantasía para un gentilhombre; Concierto
Madrigal)
专辑艺人: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
唱片公司:Philips
Classics
发行时间:1992年01月13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那是西班牙吉他之父塔雷加的一首著名的吉他独奏曲(您听到的第一首乐曲就是这首经典的音乐)。这首乐曲触发了我一种难以排遣的忧伤的情绪,一种无法用语言能说明白的人生感悟。如雨滴落在古老的宫殿中,若隐若现,它仿佛在述说一段辉煌的历史,或者一段瞬间的感怀,那种失去的年华,惆怅,低落。音乐让人联想起“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其实,在音乐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无言的情韵,无语的彷徨,也只有音乐能超越时代,使自己和某种消失的精神达到永恒。
如今,当我想写20世纪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的时候。我同样反复的听他的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它所激发的仍然是这种缠绵的惆怅,那种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的痛苦,不幸之后所能感受到的宁静的哀婉、高贵、凄迷,那种时间仿佛凝固的永恒。
在众多作曲家中,或许你能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很多作曲家是以金字塔般的,为数众多的作品为人们熟知。比如莫扎特,贝多芬,我们能如数家珍的例举出他们一系列的作品。但罗德里戈,很多人对他的了解似乎只有一部作品,那就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虽然罗德里戈的一生写下了很多的音乐作品,除了西班牙人视为国粹的吉他曲外,另有钢琴、声乐、合唱、乐队作品等,但对于一般的听众来说,一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似乎足够了,而罗德里戈作为20世纪作曲大师的地位,似乎也就是凭着这部作品。这是他一生创作中,天才爆发的最大一次火花,而这部作品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他把普通人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写的真挚,纯净和质朴,《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既是罗德里戈一生中最灰暗痛苦时期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共通情感的产物。艺术要表达个性其实并不很难,但在个性中蕴涵着人类命运、情感表达的普遍性则需要艺术家对于人类精神世界深沉的追寻。所以,一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对于罗德里戈来说已经足够了,他把握住了对情感世界恰当的抒情,并征服了每一个人的内心。
在西方音乐中,西班牙是非常特殊的一支,传统的民间音乐节奏强烈,奔放多彩,忧伤的歌谣又侵人骨髓,让人欲罢不能。而西班牙人常常是以他们真实泼辣,注重感官体验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激赏。但在传统的作曲家中,西班牙作曲家真正被世人所熟悉的并不多,和19世纪著名的民族乐派一样,西班牙的作曲家也属于民族乐派的一支。在音乐史中,阿尔贝尼斯、格拉纳多斯、法雅虽然非常著名,但和同样是民族乐派的德沃夏克、莫索尔斯基等相比,声望则小了很多,在音乐史的书籍中常常也占据着可有可无的位置,篇幅短小。这或许和西班牙人直观,注重感官直觉的写作风格有关,在以结构庞大,思维缜密严谨的西方音乐中,西班牙作曲家的很多作品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品,这或许也是他们并不太著名的原因。
但西班牙作曲家更善于运用民歌,民间音乐,而对传统更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热爱。这使我们发现,在西方音乐风格一直处于变化,甚至是混乱的20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作曲家的音乐基本还是传统的,在20世纪各种时髦的先锋音乐席卷世界的时候,我们极少能发现西班牙的作曲家热衷于这种食之无味,煞有介事的种种古怪的创新。
而罗德里戈一生的创作基本遵循传统,他是一个能从简单的作曲手法中,真正找到内心诉求的作曲家,这或许也是他是盲人的缘故。罗德里戈有着更多的时间在黑暗的世界中沉思,由于失明,他无法和常人那样有很多的社交活动,而客观上静止的生活正是触发他内心活跃的因素。罗德里戈写音乐虽然也受过那个时代各种风格的影响,但正如罗德里戈自己说的那样:“所有这些潮流,在我的音乐中都有所反映。我努力在艺术性和曲式之间找到一种和谐,并把古老音乐的余音合成其词。我把它称之为‘新纯正主义’。”
“新纯正主义”在各种时尚的现代派术语中不见经传,但这句话恰恰构成了罗德里戈音乐的风格,自然,和谐,纯粹。罗德里戈并不希望在现代派的阵营中占据一席之地,或许是他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别人需要什么!
罗德里戈的失明源于3岁时的一场不幸,当时流行的白喉夺取了他的居住地萨贡多所有孩子的生命,只有他和一个小女孩幸存了下来,但当时他还能觉察到一丝光亮,能分辨颜色,一直到他47岁的时候,罗德里戈开始永远的生活在黑暗之中。
所幸的是,这个从小失明的孩子有着不寻常的音乐天赋。他能依靠听觉的记忆来分辨人和事务,这种敏感性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资质,音乐是用声音来传递情绪的,对声音越是敏感,便越是具有形象的塑造能力。但罗德里戈在成长后想学习音乐的愿望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这种反对或许并不需要多少理由,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想成为音乐家尚且困难,对一个盲人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但不久,父亲就为他的天赋妥协了,在家乡的时候,罗德里戈早期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已经博得了赞扬。
在27岁那年,罗德里戈如愿以偿的来到了巴黎,并在巴黎音乐师范学院成为法国著名作曲家杜卡(冼星海在法国留学时,也是杜卡的学生)的学生。不久,杜卡便发现了在班上所有的学生中,罗德里戈是最有音乐天赋的,他不但倾心教授罗德里戈,还帮他联系出版社,结识音乐界的朋友。罗德里戈正是在巴黎追随杜卡的时期,结识了拉威尔和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等人,尤其是法雅,对他今后音乐道路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如果说失明是罗德里戈一生所遭遇的最大的不幸,但罗德里戈同时也得到了上天不少的眷顾。天赋卓越,前途顺利,不但遇到了一流的名师,一流的同行,更是遇到了陪伴他一生的妻子,钢琴家维多利亚。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天使存在的话,那么维多利亚便是罗德里戈的天使。在和罗德里戈相识以后,这个美丽的少女一生便无怨无悔的追随罗德里戈,不但照顾他的生活,处理艺术上的一切琐事,他们的爱情堪称是音乐史上最动人故事,那种相濡以沫,那种关爱令人动容。更重要的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正是他们一段痛苦经历的结晶。
他们的新婚在西班牙的阿兰胡埃斯渡过,哪里美丽的花园,喷泉,飞鸟,清新的空气都给罗德里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这部作品的诞生却是在一场不幸之后的强烈痛苦的召唤。由于难产,他们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巨大的痛苦促使了罗德里戈在音乐中倾注了所有的感情,那种仿佛是远古呼唤的缠绵哀怨的伤情,正是这部作品巨大感染力的所在。罗德里戈是那种质朴纯洁在作曲家,是能在简单的旋律中完全让人沉浸其中的人,在20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具有这种哀而不伤,忧伤高贵,催人泪下的作品。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和一些标题性的音乐一样,标题只是一个名字,其实和音乐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作曲家的创作虽然是有感而发,但并不一定是为了某个具体的事件。孩子的夭折,生活的不幸,触动了罗德里戈内心的隐痛,也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感受,他在音乐中倾诉,祈祷,他找到了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事隔很多年以后,罗德里戈在回忆这部作品创作感受时说:“这部‘协奏曲’是一部纯音乐作品,无任何标题。之所以冠以‘阿兰胡埃斯’是想标明一个时代,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叶,西班牙民歌气息旺盛的年代。”这段解释大概足够我们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就像我时常遇到一些人问我,音乐究竟在表达什么那样。或许是现代人过于的生活在概念的世界中,似乎什么东西都应该有一个能让人明确的答案。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它的意义是什么!他想说明什么?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常常让人难以解答。罗德里戈也同样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他谈起在国外看到的一篇评论说:“这部作品有什么秘诀能让不同数量和层次,不同习俗和爱好,甚至不同种族的各类听众都感到同样的惬意,都唤起他们同样的激情和同样的感动呢?”罗德里戈坦率的承认自己不知道。
音乐是超越种族,超越习俗的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政治,习俗,传统会使我们彼此对人生的认识不同,对生活的观念不同。但对爱,死亡,离别的感受并无特殊的区别,而音乐正是表达了这种无特殊区别的人的情感,《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我们通过音乐感受到了内心潜藏着的真实,或者说是我们在平时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在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中,所刻意隐藏着的秘密的忧伤。
音乐没有秘诀,只是我们太刻意的去按照所谓的生活去生活,音乐打开了我们内心的防线,伟大的音乐正是唤醒我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或许正是唤起了人们重新去认识世界,去认识我们的内心。在20世纪复杂多变的时局中,艺术家已经失去了以往农耕时代对于自然,人情的赞美,渴望。工业革命,战争毁灭了人们身上许多美好的东西,包括艺术。在20世纪的作曲家阵营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作曲家,一种是先锋的,他们以技法、口号的不断创新为创作的目的,成为时尚人物,受到年轻人的崇拜,但代价是失去大量的听众。还有一种便是以罗德里戈为代表的,坚持用传统的手法,以简单,质朴,能被人普遍感知的情感化的音乐语言给人们带来音乐的温暖。他们拥有大量听众,但在职业圈中却常常不被同行称道,甚至还会遭到诋毁。这类作曲家除了罗德里戈外,还有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普契尼、西贝柳斯等很多作曲家。他们所创下的票房和职业艺术家中声誉常常惊人的不一致。
当20世纪作曲家普遍热衷于先锋的时候,普契尼曾经说过:“他们喜欢并追逐毫无意义、缺乏逻辑的音乐。没有人再重视旋律的创作,即使创作了旋律,也只是俗套而已。人们认为交响乐应在歌剧中占支配地位,我恰恰相反,认为这正是歌剧的终结。”普契尼的这种认识恰恰是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过,事实上没有几个人会去关心这种不矫情,不深邃的道理,20世纪很多艺术家崇拜不明白的艺术,崇拜异想天开的创新,其结果是越来越远离艺术。
当有人问罗德里戈对西班牙当前古典音乐看法的时,罗德里戈说:“对新一代充满期望。虽然他们有些脱离我们称之为的西班牙传统,他们却在为靠拢欧洲当代而努力劳作耕耘。”言语中所露出的无奈是对现代音乐隐约的批评。
晚年的罗德里戈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时而陷入沉思,陷入他个人的世界中。或许,我们并不一定会真正知道一个盲人的世界,功成名就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而所到之处,罗德里戈都是被鲜花和赞美簇拥。也许,他承受幸福的时候正是他感觉到人生的孤独的时候。当女儿问她,为什么现在常常沉默不语,罗德里戈只是淡淡的说,现在成熟了,成熟了就不愿多说话了……。
是啊!当《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响起来的时候,语言也将是多么的苍白!
音乐将如何走,是一个永远也无法争论清楚的问题,而罗德里戈的选择的音乐是一条清晰的理性,和丰富的人类情感所能容纳的世界。他眼睛看不清这个世界,内心却有一个真实而清晰的世界。
阿兰胡埃斯!或许能回答我们人类永恒的话题!
阿兰胡埃斯的释义
毫无疑问,《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已然是音乐史上不朽的杰作之一,也是吉他音乐最具说服力的代表作。众所周知,在罗德里戈写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之时,马德里皇家音乐院的吉他主任教授马撒(Regino
Sainz de la
Maza)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给他参考,而罗德里戈对吉他的认识与了解,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吉他家的介绍与解析。因此,在完成《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之后,罗德里戈便将作品题献给马撒。此曲于1939年在马德里完成,而在1940年的12月11日由阿南巴利(J.M.Arambarri)指挥马德里室内管弦乐团(马撒担任吉他独奏)做历史性的首演。
谈到这里,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吉他大师塞戈维亚(A.Segovia)何以终其一生不曾演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典故。据说当塞戈维亚得知罗德里戈将《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题献给马撒之后,心里非常不高兴,因此尽管罗德里戈在1955年又完成了另一首吉他与管弦乐的杰作《贵绅幻想曲》题献给塞戈维亚,但他仍耿耿于怀罗德里戈未将《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题献给他……不知这个故事是否属实,不过塞歌维亚终其一生不曾演奏《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却是事实。
至于曲题中的“阿兰胡埃斯”,是距马德里南方约五十公里处,一个前往格拉那达(Granada)途中闻名的小城。这里原来是一个沙漠中的绿洲,但由于接受了来自地中海温润的阳光与海风,故蕴育出一片繁茂的森林土地。此外西班牙王室卡洛斯一世与菲利普二世都曾在这里兴建行宫,其建筑甚为壮丽,故又有“小凡尔赛”之称。十八世纪之前,这里一直都是王室重要的渡假胜地。
绅士幻想曲
这首协奏曲来自17世纪西班牙作曲家桑斯(Gaspar
Sanz),桑斯是当时的巴洛克吉他高手,他于1674年出版的一本曲集,因大部分为当时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所以有西班牙民族乐派鼻祖的称号。罗德里戈因他太太用钢琴演奏桑斯作品,产生了创作此曲的念头。此曲作于1954年,呈现给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1958年3月由塞戈维亚吉他,约达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首演。《绅士协奏曲》的标题,绅士可理解为塞戈维亚,也可理解为桑斯。
↧
一人一张经典碟——约翰·威廉姆斯·《浪漫吉他精选》
专辑名称:浪漫吉他精选(The Ultimate
Guitar Collection)
专辑艺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唱片公司:Sony
Classical
发行时间:2005年03月29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约翰·威廉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受人尊敬的的吉他演奏大师。他1941年4月24日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四岁时,便从父亲那里获得了他的第一把吉他。当然,这样的“好运气”一般只有生在音乐家庭才能得到,小威廉斯的父亲莱昂纳多·威廉斯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爵士吉他手。11岁时,小威廉斯的才华打动了吉他皇帝塞戈维亚,并被安排参加了大师在意大利的暑期课程。
1958年11月6日,约翰威廉斯在他尚不足18岁时举行了他的首次职业性演出,在那场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吉他皇帝塞戈维亚的一句“吉他王子光临音乐世界!”让威廉斯从此有了“吉他王子”的美誉。
1959年,约翰·威廉斯毕业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随后,他一边受到母校的邀请主持吉他系的筹建工作,一边开始了他在多个国家的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伦敦、巴黎、马德里及日本、苏联和美国等。1963年,他与现在的sony唱片公司的前身CBS唱片公司签约,至今,他在CBS以及后来的Sony唱片公司所发行的唱片已超过80张。除此之外,威廉斯与布里姆的配合也可谓是乐坛的一段佳话。两位风格迥异且都如日中天的演奏家很少能够象他们俩一样有着长年、默契的配合,并把古典吉他二重奏这一音乐形式带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在二重奏方面除他俩之外,也许只有一些夫妻或兄弟的组合才能达到如此境界了。他和布里姆的二重奏唱片都是在布里姆所签约的RCA唱片公司录制发行的。出了布里姆之外,威廉斯作为古典音乐界的核心演奏家之一,还与很多著名的音乐家有过合作,包括小提琴家帕尔曼,指挥家普列文等等。
父亲的爵士吉他手的背景使威廉斯并不象大多数古典音乐家一般刻板,60年代末期,他开始走出古典音乐圈,去尝试各种音乐形式。爵士、流行、摇滚,威廉斯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畅游在自己的音乐旅程之中。此间,他亦在各个领域创造了多项记录,包括唱片的销量、流行音乐的排行榜等等等等。1979年,他在古典阵营惊异的眼光中,和四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天空摇滚乐队,并度过了5年繁忙的时光(因为他仍旧在做着他作为一个古典音乐家所该做的事情)。
90年代以后,约翰·威廉斯似乎又恢复了他的古典大师的本色,年龄和花白的头发似乎也令他更加神采奕奕。此后他在Sony唱片公司所录制的唱片大多获得了超乎以往的更高评价。
1995年,威廉斯大师访华,并举办音乐会。2000年2月21日和22日,威廉斯大师再次来到中国首都北京,举办独奏音乐会和协奏曲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那也是很多中国的古典吉他爱好者心中永远难忘的两个美好夜晚。
在超过40年的演奏生涯中,约翰·威廉斯不但演奏了所有被定义为经典的吉他曲目,更探索了数量惊人的古典音乐,从巴赫到法国浪漫主义﹔他将无数首來自不同文化与形态的世界音乐改编成吉他曲目,包括拉丁美洲、日本、希腊、澳洲、英国和非洲。
本专辑是为了庆祝约翰·威廉斯杰出的音乐成就与录音宝藏,收录的39首曲目是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录音,由伟大的吉他经典浪漫如阿尔贝尼兹,到令人心醉的巴赫的古典乐章,世界民族文化融合于吉他的动人旋律,而电影主題曲如「猎鹿人」、「教会」的戏剧魅力在他的吉他表現下更是扣人心弦。
↧
↧
一人一张经典碟——李谷一·《乡恋》
专辑名称:乡恋
专辑艺人:李谷一
唱片公司:杰盛唱片
发行时间:2010年09月11日
专辑语种:民乐专辑
李谷一,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李谷一是建国后华语乐坛的开创性人物,在国内首倡通俗唱法,贡献之大只有华语乐坛的歌后邓丽君可以与之比肩。
李谷一本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后调入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在5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她演唱了700多首歌曲,其中40多首歌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如《知音》《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1986年她创建中国轻音乐团并担任团长。1988年她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1996年她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
1961年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2000年7月毕业中央党校导师制研究生班。
1961年至1974年,逐步成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十四年里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其中主演《补锅》一剧,于1964年和1965年获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优秀奖,拍成电影,从此知名。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当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4年至1984年,调入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在交响乐《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中承担主要角色。
粉碎“四人帮”后,即参加了《春天》等影片的拍摄工作。此后,进入演唱艺术的新盛时代,先后在国内各省市和国外完成了近两千场次的演出任务。参加历年的重大政治和节日演出活动。参加了中央台和许多省市台的各种电视、广播节目播出。为一百多部电影、电视片配唱。共计演唱创作歌曲、电影电视歌曲三百余首。
经演唱的四十多首歌曲,在海内外成名,如《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羽毛寄深情》、《心中的玫瑰》《知音》、《乡恋》、《迎宾曲》、《绒花》等等,这些歌曲多次在全国性歌曲评比中获奖,并获第三界电影“百花奖”特设的“最佳演唱奖”。录制的个人专辑磁带十余版和唱片多张,销量曾居国内榜首。1981年至1982年,两次与美国纽约交响乐指挥家戴维.吉尔伯合作,演唱交响乐组曲,其中演唱的中国的《三江组曲》获文化部二等奖。评论界认为,其演唱风格和技巧,对我国民族声乐和通俗音乐和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开创了一代歌风。
1982年,从中央乐团抽调出来,着手创建中国轻音乐团的筹备工作。
1984年至1985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者之歌》的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获表演一等奖。
1986年中国轻音乐团正式成立,担任团长。在中国轻音乐团十多年中,筹划演出了几套轻音乐曲目,为我国音乐园地增添新的品种,在国内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并且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乃至全国著名的歌手和演奏员。同时,带领全团从北京到全国五十多个省,地区演出千多场,并且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活动,例如,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演出,为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演出等。受到文化部和地方政府、部队的多次表彰。
在此期间,其演唱艺术再创高峰,《难忘今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国》、《刘海砍樵》等,在国内外颇具影响,为我国声乐艺术拓展了新路。1989年获广电部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1年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新曲目优秀奖”。
曾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
1993年,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和播出了艺术专题片《缘分---我说李谷一》,概括了其艰辛探索的艺术生涯。
1996年,调入东方歌舞团,担任党委书记、第一副团长。除完成繁忙的党务工作和业务领导工作外,还积极完成了中央部委组织的“心连新艺术团”、“京九铁路慰问演出团”、“香港回归晚会”、“澳门回归晚会”、“祖国颂”、“七.一晚会”、“南昆铁路文化列车”以及东方歌舞团演出任务共计二百多场。
几年中,多次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曾以中国艺术家身份,十几次出访美国、法国、荷兰、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及香港、澳门演出,深受欢迎和好评。1978年受到美国总统卡特的接见。1985年在法国巴黎和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歌唱家在这些国家举办的独唱音乐会。
曾多次担任日本、德国、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流行乐坛的大赛和国内中央电视台、文化部等政府以及民间举办的各类音乐比赛的评选工作。
1988年,被具有权威性的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
1996年,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的金奖。
1999年,获CCTV-M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与美国MTV电视台)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近年来在国内多种报刊上,发表过有关演唱艺术及声乐技艺的论述文章。
聘为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湖南省女子大学名誉校长等。
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是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妇女基金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自1982年起至今,为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
↧
天津涌泉寺
↧
一人一张经典碟——汤玛斯·纽曼·《太空旅客 电影原声》
专辑名称:太空旅客
(电影原声)Passenger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专辑艺人:汤玛斯·纽曼(Thomas
Newman)
唱片公司:Sony
Masterworks
发行时间:2016年12月16日
专辑语种:原声专辑
未来人类乘坐“阿瓦隆”号太空飞船进行星际旅行,准备前往另一颗星球,每位旅客都需要沉睡120年,电脑的一个小故障却让男女主角“意外”早醒了90年。孤独的太空旅行中,两位孤独的乘客开始相识相爱,但之后他们发现乘坐的飞船出现故障,而拯救5000名乘客的任务就落到他们二人肩上。
《太空旅客》是一部小巧别致的视觉大作,说它小巧是因为只有区区四个人的表演,其中还有一个机器人,但是每个人都表现精彩出色!说它别致是情节设计,影片以人类的孤独感为主题,刻画了人在极端封闭孤独的境况之下所做的违背良心的选择,虽然有自私之嫌,但让人看了不禁产生同情之感,不知我们在这样情景会不会有其他选择?是选择自杀还是唤醒同伴?他们虽然如期相爱,但女主在得知真相后还是无法原谅男主。后来在一起拯救船员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对方早已经是自己生命中注定的人生选择!他们选择了一起老去,一起陪伴余生!因为他们发现这就是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影片视觉效果惊人,遗憾的是没有在当年奥斯卡影评中获得任何奖项。但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电影原声大碟同样精彩,尤其是男主手牵女主遨游太空一幕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作曲家汤玛斯·纽曼还创作了《闻香识女人》、《海底总动员》、《007大破天幕危机》、《马语者》、《情约今生》、《肖申克的救赎》等等很多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堪称是和约翰·威廉姆斯、詹姆斯·霍纳、约翰·巴里齐名的电影音乐大师电影音乐大师!
《光年之外》是年度科幻巨制电影《太空旅客》的中文主题曲,G.E.M.邓紫棋为其填词作曲,倾情唱出这场由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和“星爵”克里斯·帕拉特主演的太空爱恋。
“缘分让我们相遇乱世以外,命运却要我们危难中相爱。也许未来遥远在光年之外,我愿守候未知里为你等待。”
光年之外
演唱者:G.E.M.邓紫棋
作词:G.E.M. 邓紫棋
作曲:G.E.M. 邓紫棋
编曲:Lupo Groinig
感受停在我发端的指尖
如何瞬间冻结时间
记住望着我坚定的双眼
也许已经没有明天
面对浩瀚的星海
我们微小得像尘埃
漂浮在一片无奈
缘分让我们相遇乱世以外
命运却要我们危难中相爱
也许未来遥远在光年之外
我愿守候未知里为你等待
我没想到为了你我能疯狂到
山崩海啸没有你根本不想逃
我的大脑为了你已经疯狂到
脉搏心跳没有你根本不重要
一双围在我胸口的臂弯
足够抵挡天旋地转
一种执迷不放手的倔强
足以点燃所有希望
宇宙磅礡而冷漠
我们的爱微小却闪烁
颠簸却如此忘我
缘分让我们相遇乱世以外
命运却要我们危难中相爱
也许未来遥远在光年之外
我愿守候未知里为你等待
我没想到为了你我能疯狂到
山崩海啸没有你根本不想逃
我的大脑为了你已经疯狂到
脉搏心跳没有你根本不重要
也许航道以外是醒不来的梦
乱世以外是纯粹的相拥
我没想到为了你我能疯狂到
山崩海啸没有你根本不想逃
我的大脑为了你已经疯狂到
脉搏心跳没有你根本不重要
相遇乱世以外危难中相爱
相遇乱世以外危难中相爱
我没想到
↧
一人一张经典碟——塞西莉亚·芭托莉·《佩格莱西:圣母悼歌》
专辑名称:佩格莱西:圣母悼歌、告慰女王 /
斯卡拉蒂:告慰女王(Pergolesi: Stabat Mater; Salve Regina / Scarlatti: Salve
Regina)
专辑艺人: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a
Bartoli)
唱片公司:DECCA
发行时间:1993年05月07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1710~1736)或许是音乐史上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人。幸运的是他正好生于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凭一部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的二幕喜歌剧《管家女仆》被永载史册,不幸的是他仅仅活了26岁,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佩格莱西的音乐成就或许远不止这些,这部美妙哀婉的《圣母悼歌》就是一个明证,这是他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合唱作品。而在同类作品中,也只有罗西尼、德沃夏克和现代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可与之媲美,但似乎又都不及佩格莱西的这部作品感人至深。
圣母悼歌是一首创作于13世纪的诗歌,十八世纪时配上素歌曲调后成为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中的一首歌咏。(中译为《圣母悼歌》的诗歌其实全称应该是“Stabat
Mater Dolorosa”,意思是“站着的悲悼圣母”。这句拉丁文现在被简化成 Stabat
Mater,翻译成中文时如果直译,那就是“站着的圣母”,会显得有点莫名其妙。所以翻译时候加了“Dolorosa”的含义,而去掉了“Stabat”的含义,并按中文的规律重整了一下,变成了“圣母悼歌”)后来这首诗歌也吸引了许多著名古代、近代、乃至现代作曲家为之配乐,如维瓦尔第、罗西尼、德沃夏克和席曼诺夫斯基等等。而佩格莱西的这首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根据《牛津音乐词典》介绍,这部作品是为圣母玛利亚的七天哀悼日的继叙咏所作的谱曲,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管弦乐队而作”。与其他同类形式作品不同的是,这里改为以女高音和女中音来担任,并用一个小规模的合奏乐队伴奏,其表现出的极强的适应能力叫人惊喜不已。而两位演唱者也不负所望,她们使这部作品中蕴涵的情感随同音乐一道,不仅升向了空中,也深入了我们的内心。它所表达的情感是超越宗教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哀悼包含了无限的情思,体现的是那份热爱之心,而爱心的倾诉本身就不能不具有惊人的力量,当爱心化为旋律尽情而出时,这就是世上最美的音乐,无论你是否信仰基督,它都会深深地打动你——有谁不会被母爱所感动呢。
如果说歌剧《管家女仆》是无心插柳柳成行的巧合的话,那么《圣母悼歌》则是耗尽作者才华的严肃宗教作品。或许佩格莱西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这部有着玩笑性质的幕间剧成了歌剧史上的第一部喜歌剧作品,为此还激发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此后喜歌剧成了歌剧的主流,流行到现在,成为歌剧最主要的形式。
除了歌剧以外,佩格莱西还写过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但大多被人遗忘。这和当时浓郁的宗教环境分不开,像蒙特威尔第、巴赫、亨德尔等除了创作世俗音乐外,都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圣母悼歌原是一首创作于13世纪的诗歌,十八世纪时配上素歌曲调后成为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中的一首歌咏,意思是“站着的悲悼圣母”。后来这首诗歌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之配乐成了现在的“圣母悼歌”。佩格莱西的《圣母悼歌》创作于1735年,当作品写完的时候,佩格莱西已经病入膏肓,不久就因为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有可能在佩格莱西去世的时候,他都不曾听过这部被后人备受推崇的杰作。
佩格莱西的这首《圣母悼歌》最感人的地方在于他的素朴,情绪缓慢凝重而充满深情,歌曲的旋律有着明显的巴洛克时期声乐曲的特点,旋律富有装饰性,宽广悠扬,而作曲更是巴洛克音乐中典型的复调结构,精湛的对位,卡农等使得这部作品洋溢出浓浓的古典气息。全曲由咏叹调和重唱组成,风格有些类似音乐会咏叹调。而其中的第一首的暗含悲伤、第六首舒展凝重,第八首的快速激越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
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a Bartoli),
意大利著名歌唱家。通过演绎莫扎特和罗西尼的经典作品而扬名于世。芭托莉同时对巴洛克音乐和古典乐亦有所涉猎。能够演绎女高音和女中音的角色的她被认为是当世最为杰出的次女高音之一。
安德瑞斯·修尔(是一位德国的古典音乐假声男高音歌手。其专长于巴洛克音乐,他能演唱的音域十分宽广。)演唱的佩格莱西《圣母悼歌》
↧
↧
一人一张经典碟——帕瓦罗蒂·《帕瓦罗蒂经典50》
专辑名称:帕瓦罗蒂经典50 (Pavarotti
The 50 Greatest Tracks)
专辑艺人:鲁契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
唱片公司:DECCA
发行时间:2013年09月02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20年前,我一个人蜗居在浦东的一间小屋里,当时国内刚开始兴起玩胆机(电子管功放),我弄了一台。用胆机听音乐,音色比晶体管温暖自不必说,尤其是在夜晚,关灯以后,胆机上电子管散发出的荧荧灯光,宛如教堂里的烛光,有着丝丝的暖意,令人动容。当时,我经常在夜晚放《黑教堂》,这是当年发烧友人手一张的名碟,尤其是关灯时候用胆机听,那种感觉有身入其境的美妙体验。而在喝酒的时候,我一般听歌剧,让饱满激情的旋律刺激自己的神经,激发自己的情绪。当时听的最多的就是那张卡拉扬指挥,帕瓦罗蒂和弗蕾妮的DECCA版本的《艺术家生涯》,这是一张极为有名的录音,而当年的帕瓦罗蒂和弗蕾妮都正当盛年,声音挺拔,饱满又充满深情。这段经历使我深深明白,孤独的人需要热情洋溢,甚至癫狂的东西来刺激自己的神经。本雅明说孤独的人,即使吃饭都是僵硬的,这让我深有感触,如果当时听瓦格纳歌剧的话,恐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厌烦。
帕瓦罗蒂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在意大利歌剧领域里,他无可争议的是当今第一人,不管多明戈,卡雷拉斯并称“三大男高音”,但似乎都无法和帕瓦罗蒂相提并论,我甚至觉得他们只是帕瓦罗蒂的陪衬,是沾了老帕的光。这三个人中,如果缺了老帕,再添加一个其他男高音上来,恐怕都难以服众。但缺了他们两人,随便再添加谁,我想没有多少人会有异议。帕瓦罗蒂太强了,也太独特了,他的声音是歌剧界独一无二的,是一种个人标志性的声音。虽然对帕瓦洛蒂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我也写了不少有关他的文章,但还是容我唠叨几句,或许还有人想知道一下他的经历。
从三大男高音来说,帕瓦罗蒂的音乐修养不如多明戈,多明戈不但是个杰出的男高音,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指挥也拿的起。在歌剧剧目上,多明戈更是游刃有余,不是其他二个能匹敌的。相比起来,帕瓦罗蒂拿手的歌剧不过区区二三十部。而在戏剧表演才能上,他也不及卡雷拉斯。但就是这样一个胃口惊人的大胖子,仅仅扯开嗓子来一段高音C,就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全世界。如果评选20世纪古典音乐界100个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话,那么帕瓦罗蒂肯定能入选;如果把范围缩小到20世纪后50年的话,那么,帕瓦罗蒂不但能入选,且绝对可以跻身十强甚至位列三甲。当然,这样的评选并非完全是出自于艺术,现代商业的无孔不入,其实已经很难纯粹从艺术的角度去衡量音乐家的成就。
虽然古典音乐在时代面前,早已显得举步维艰,而从事古典音乐的音乐家们也无法享受到先辈曾经拥有的荣耀,但明星却是不会暗淡的,当一些不太出名的音乐家为一纸合同忍辱负重的时候,那些古典音乐界的明星们却不会担心他们的合同。对于帕瓦罗蒂而言,他的成功虽然也有媒体推波助澜的原因,但谁也不会否认他与生俱来的天赋,他那震撼人心的高音,能让听者感受到极限的快感,这就是帕瓦罗蒂的本钱。在男高音中帕瓦罗蒂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帕瓦罗蒂演来演去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剧目,如《茶花女》、《波希米亚人》、《弄臣》、《爱的甘醇》等。但观众买账就是硬道理,即使最苛刻的批评家也会哑口无言。
和很多艺术家一样,帕瓦罗蒂的艺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帕瓦罗蒂年轻的时候,他的歌声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因为他的父亲梦想当歌唱家的理想没能实现,且唱歌对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一直反对帕瓦罗蒂想成为歌唱家的愿望。但帕瓦罗蒂恳求说:如果在30岁前仍然一事无成的话,那么再改弦易辙。于是,从18岁起,帕瓦罗蒂先后和男高音阿里戈·波拉和埃托雷·康波加利安尼(他还教过帕瓦罗蒂的同乡,著名的女高音米雷拉·弗蕾妮)学习声乐,前后共达7年时间。但即是学了这么长的时间,帕瓦罗蒂仍然还没出名,也没有固定收入,在同伴都已相继结婚的时候,帕瓦罗蒂仍是一个口袋空空的穷光蛋,这段时期是帕瓦罗蒂迷惘困顿的时期,他自己也说:“然而,我选择了声乐。鬼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养活自己,也许,永远也不能……”直到1961年,当帕瓦罗蒂26岁的时候在阿基莱·佩里国际声乐比赛中,因成功演唱歌剧《波希米亚人》主角鲁道夫的咏叹调,荣获一等奖,才开始被人关注。一直到1963年,帕瓦罗蒂因为在英国伦敦皇家歌剧院顶替前辈大师斯苔芳诺演唱鲁道夫大获成功。
从此开始走上了一条铺满荣誉和鲜花的金色大道。
多少有些幸运的是,帕瓦罗蒂出道后所遇到的都是音乐界顶尖的大师级的人物,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对他的提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贵人,其他诸如指挥家卡拉扬、克莱伯、伯恩斯坦等在音乐上或多或少的都给予了帕瓦罗蒂不少的帮助,这种机遇即使落在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身上尚且是一笔不小的成名财富,何况帕瓦罗蒂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帕瓦罗蒂逐渐进入事业的高峰。在他的年代,意大利辉煌一代的男高音吉利、莫纳科、斯苔芳诺、贝尔贡齐、科雷里等人虽然都能成为一方诸侯,但却无法摘下皇冠上的那颗明珠。必需要有一个新的男高音来引领世界潮流,而在帕瓦罗蒂相同年龄段的歌唱家里面,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能与之抗衡的男高音,而曾经红极一时的男高音马里奥·兰扎,由于英年早逝,等于给帕瓦罗蒂留下了一片天地。天才也要有天才的机遇,试想,如果不是因为兰扎过早去世的话,帕瓦罗蒂要想坐上男高音头把交椅恐怕还有待时日。
我们现在细数帕瓦罗蒂擅长的重要歌剧无非就是以上这么几部,虽然曲目有些狭窄,但基本上都是高票房的歌剧作品,可见帕瓦罗蒂完全是按照商业路子运作的歌唱家,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歌唱大师,却很难把他看成是艺术大师。而在这些少量的作品中,帕瓦罗蒂最擅长是多尼采蒂的歌剧《爱的甘醇》中的乡村青年内莫尼诺。可以说内莫尼诺就是帕瓦罗蒂的化身。对于内莫尼诺这个角色,帕瓦罗蒂曾经说过:“我喜欢多尼采蒂的《爱的甘醇》。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结果默契,音乐表现淋漓尽致。内莫尼诺的形象既滑稽,又悲怆,如同现实生活一样。他是个农村青年,但不愚蠢。”帕瓦罗蒂是个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在成名前当过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还当过代课老师,这种生活的经历富于了他对角色的同情,当然内莫尼诺最终抱得美人归,和帕瓦罗蒂功成名就一样。帕瓦罗蒂是上帝宠爱的人,这或许是因为意大利人乐天快乐的性格,不少乐评家会指责卡拉扬独断专横,把古典音乐带入商业化,但很少有人去指责帕瓦罗蒂。
2013年是帕瓦罗蒂与Decca合作50周年。1963年,27岁的帕瓦罗蒂与Decca首度携手,展开了他成就辉煌的歌唱事业,也创造了音乐家与主要音乐大厂最长的合作记录。帕瓦罗蒂曾说:“我与Decca一同完成了许多精彩的录音。该公司在我的音乐生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它就像是我家庭的一部分。”为了庆贺这个值得纪念的50周年,Decca特别将尘封了52年之久的,帕瓦洛蒂在1961年,生平第一次登台演出所录下的第一首咏叹调“冰凉的小手”(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做了首次发行,收在这套专辑当中。这使得我们能欣赏到帕瓦罗蒂青年时期的美声。
这套专辑包含两张CD,收录时间均超过83分钟,共50首歌曲,除了这首首发的咏叹调,其他每一曲也都是倍受乐评赞誉的演唱,歌剧因帕瓦罗蒂而广为大众所接受:当年他演唱的普契尼《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被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引用,做为1990年的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主题曲,他的歌声让足球迷们从此爱上了歌剧。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更成功地为歌剧艺术与大众文化间的鸿沟搭起桥梁。帕瓦罗蒂更表示:“许多伟大的歌剧咏叹调,根本就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此话的确不假,只是我们被现代的流行歌曲包围,才会觉得歌剧神秘高雅,其实远不是这回事。
这套专辑中所有录音均由专家精挑细选,母带以24bit重新处理,选曲内容涵盖歌剧咏叹调经典、意大利拿波利民歌,以及与众多超级巨星,如弗兰克·辛纳屈、艾瑞克·克莱普顿、史汀等人合唱的流行金曲,一举网罗帕瓦罗蒂在各种风格乐曲中的精华演唱,绝对一饱乐迷耳福。透过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录音,老乐迷与新乐迷都得以重新认识这位最受欢迎的一代巨星,以及他在Decca
50年的音乐生涯。
↧
一人一张经典碟——多明戈·《多明戈经典50》
专辑名称:多明戈经典50 (Pavarotti
The 50 Greatest Tracks)
专辑艺人: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2015年11月03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1941-),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生于马德里,父母均是西班牙民族歌剧演员,九岁时全家迁居墨西哥。青年时期热衷于斗牛和唱歌。于席德音乐学院毕业后入墨西哥国家歌剧院唱男中音。二十岁那年,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跨入男高音的行列。同年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在美国同台演出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1965年起在马赛、维也纳、汉堡、柏林、纽约、伦敦等著名歌剧院演出。
他的演唱嗓音丰满华丽,坚强有力,胜任从抒情到戏剧型的各类男高音角色。他塑造的奥赛罗、拉达美斯等形象,气概不凡,富于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他还演唱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小歌,又是位颇得好评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作为歌唱家,多明戈已扮演过多达115个歌剧角色,超过音乐编年史上任何一位男高音。多明戈的保留剧目有115个角色,几乎囊括了意大利和法国歌剧中的主要角色。他曾在全球所有主要歌剧院演唱,唱片录音有100多种,其中有93部歌剧全剧的录音,往往同一个剧目多次录音,共8次获格莱美奖。他还曾录过50多个视盘,拍过3部歌剧影片。
多明戈在全球各地举行音乐会,从远东到南美,从美国到几乎欧洲各国。他与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合作举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足迹遍及全球,从罗马到洛杉矶,从纽约到东京,从墨尔本到伦敦,从巴黎到南非。多明戈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年度声乐比赛“世界歌剧声乐比赛”的创始人。他于1993年创办的这一赛事,迄今已在巴黎、墨西哥城、马德里、波尔多、东京、汉堡和波多黎各举行。他是当今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经常被誉为“歌剧之王”、“真正文艺复兴式的音乐家”。
多明戈原本是以男中音起家,但音域宽广的他立刻在男高音领域获得非凡的成就。尤其他不凡的表演天分和执著的事业心,使得多明戈能不断尝试新的戏码,从最初的抒情男高音到后来的戏剧男高音及瓦格纳歌剧,甚至跨足指挥领域,全都赢得观众的热爱。多明戈的演唱以抒情性见长,充满情感和戏剧性的征服力,他的舞台感觉好,表演细腻准确,表演上的才能甚至高于演唱的技巧。多明戈的高音不如帕瓦罗蒂漂亮,但他有一种美丽的音色,嗓音宽厚,他演唱带悲剧色彩的男高音尤有魅力。多明戈在歌剧中的表现,除奥赛罗之外,应该是与萨瑟兰合作的《霍夫曼的故事》、与科特鲁巴斯合作的《茶花女》以及和里恰蕾莉合作的《阿伊达》。
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与宋祖英共同演唱《爱的火焰》。
↧
一人一张经典碟——卡雷拉斯·《卡雷拉斯经典50》
专辑名称:卡雷拉斯经典50 (Carreras The 50 Greatest
Tracks)
专辑艺人:何塞·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
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发行时间:2016年09月11日
专辑语种:古典专辑
何塞普·卡雷拉斯是西班牙歌唱家,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是演绎威尔第和普契尼作品中男高音角色的权威之一。他于1946年12月5日出生在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亚自治区首府巴塞罗那。他的父亲是位支持共和国制的潦倒教师,母亲则是位性格坚强的女人,对于窘迫的家境从未沮丧。在7岁时,卡雷拉斯观看了电影《伟大的卡鲁索》,主演马里奥·兰扎精湛的演技和美妙的歌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时起,卡雷拉斯就立志毕生从事音乐事业。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进入了当地的音乐学校,先是学习钢琴,很快又开始学习声乐。22岁时,著名女高音卡巴耶到巴塞罗那听卡雷拉斯的同学演唱。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了卡雷拉斯的歌声,对他的音色十分赞赏,并与他合作演唱了《露克莱齐亚波契亚》。
卡雷拉斯在巴塞罗那音乐学院学习时师从皮戈教授。在此期间,皮戈着重训练他的嗓音,要求他保持音区的连贯。卡雷拉斯认为:“在整个音域中,男高音的难度最大。因为那不是自然的声音,而是训练出来的假声。然而,同样没有比男高音更能激动人心的了。所以男高音一般都是英雄,或风流倜傥的第一男主角。”在他身上从未出现过被认为是男中音的情况,这得益于卡雷拉斯天生的高音域。1971年,卡雷拉斯以一个意大利“威尔第之声”歌唱比赛的第一名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自此开始了他多年的职业生涯。1972年,卡雷拉斯前往美国。在他演唱了吉亚卡莫·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平科尔顿后,纽约市歌剧院立即与他签定了三年合同。从那时起,声乐界对他的评价就是“甜润,抒情的男高音,拥有天鹅绒般的嗓音”。1974年,他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卡伐拉多西,引起了巨大轰动。他的事业开始进入高峰。1976年,卡雷拉斯遇到了后来对自己的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当时他在萨尔茨堡演出威尔第的《安魂曲》。不久,他们合作拍摄了电影版《唐卡洛斯》。卡雷拉斯认为这是男高音剧目中最难的角色之一,不仅音域很高,而且需要保持充沛的体力,不停地唱。他这样理解唐卡洛斯这个角色:“他的性格柔弱,模糊不清,疑虑重重,任凭他人摆布。他很年轻,不成熟,无法作出自我抉择,因为他的爱而被人利用。他的全部行为都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他要复仇。”《唐卡洛斯》上映后,《歌剧》杂志评价称:“卡雷拉斯是今年最令人满意的男高音。他的演技仍嫌不足,但当他张开肺叶时,就有了鲜明的效果。”这时,他的嗓音和舞台风范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抒情音色被认为非常适合意大利歌剧中较轻的角色。而对于法国歌剧,他坚持演唱的维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卡雷拉斯认为法国歌剧应当用圆润的嗓音演唱,而另一要点便在于发音清晰。
到了80年代,卡雷拉斯开始以演唱重抒情角色为主,他在这一时期演出了威尔第的《游吟诗人》,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图兰多》等著名歌剧。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观众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唱片录音。卡雷拉斯认为,虽然他的嗓音被描述为“甜蜜的男高音”,但是他天生不愿墨守成规的性格却使他“厌倦年复一年以相同的角色在世界各地兜圈子的职业生涯”,“即使这些角色我已能唱得近乎完美。我想,等到我的事业结束的时候,我至少将所有想唱的都唱过了。”然而,40岁之后在音量和音色上进行重大改变确是一种冒险,有了朱塞佩·迪·斯黛法诺等人的前车之鉴,卡雷拉斯并没有通过改变自己原有的特征来适应新的角色,而是利用自己现有的优势,主要依靠丰富的舞台经验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卡雷拉斯和其他很多男高音不同,他并没有过分强求大音量和全能的演唱技巧,而是更重视音乐的感染力——而他也的确拥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后来他自己也曾言道:“唱歌应当用心去唱,一味炫耀演唱技巧便不是真正的歌者。”此外,卡雷拉斯对歌剧角色的理解能力很强,非常善于控制剧情,人物和音乐本身之间的平衡。这都是他的过人之处。无疑,卡雷拉斯取得了空前成功。他所塑造的鲁道夫,卡拉夫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1982年2月,卡雷拉斯和卡拉扬再度合作,在柏林演出《托斯卡》。卡雷拉斯发挥出惊人的水平,在二,三幕间取消40分钟休息的情况下一口气接连唱完三幕而不显疲软,令人乍舌。在80年代,卡雷拉斯的另一经典剧目是比才的《卡门》。他于1982年在马德里首次尝试出演唐何塞这一角色。1983年,他在卡拉扬的指导下重新认识了这一人物。卡拉扬告诉他,唐何塞受到命运捉弄,无法自控,因而杀人,而卡雷拉斯之前对这一角色的处理就仿佛他生来就是个杀手一般。卡拉扬还要求卡雷拉斯将《你扔给我的花》唱得尽量温柔动人,他拿着五线谱给卡雷拉斯看,“比才的提示是Pianissimo,你需要唱到这个音量。”结果,卡雷拉斯以一个惊人的弱音降B结束,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对于唐何塞,卡雷拉斯有自己的理解:“他本是个单纯朴实的人。在第一幕里,他生平第一次发现自己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一个女人。到了第二幕,他已深陷情网,冲动,嫉妒,不成熟。而在第三幕,大多数男高音过分激动或伤感,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其实当唐何塞走进斗牛场时,他满怀希望,他自信能够让卡门回心转意。因此,在这里仍需要有节制的音色。”对于卡拉扬,卡雷拉斯充满感激之情。卡拉扬的歌剧修养很深,“和卡拉扬一起排练的压力很大,能学到的东西也很多。”卡雷拉斯认为卡拉扬很固执,在碰到分歧时往往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卡拉扬说服别人的本事很大。有时我想,如果他让我去唱米卡埃拉,我也有可能会去唱的。”当然,卡拉扬的固执也有错误的时候。他曾请卡雷拉斯出演威尔第歌剧《阿伊达》中的拉达梅斯,然而卡雷拉斯自认为难以达到英雄男高音所需的音量。为此,卡拉扬甚至减少了管弦乐编制的数量,但却仍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987年夏天,卡雷拉斯被诊断出患有血癌。不久,他在巴塞罗那和西雅图做了两次骨髓移植手术。仅经过一年时间的治疗,原本被认为存活几率不到10%的卡雷拉斯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于1988年7月11日在巴塞罗那露天广场举行了复出音乐会,此后又以规模空前的欧洲巡演庆祝自己的归来。1989年,卡雷拉斯在西班牙梅里达演出了歌剧《梅迪亚》,继续自己的舞台生涯。他罕见的生命力令世人钦佩。在整个90年代,卡雷拉斯灌制了大量唱片,对很多以往曾经演唱过的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进行了重新诠释。在这些唱片中,重获新生的卡雷拉斯带给人们的是超越生命的领悟。他的歌声变得更深邃,同时也保持了原有的风格,依然自然,厚重,柔到极处,带有一种“含蓄的激情”。与此同时,自从1990年起,卡雷拉斯开始与帕瓦罗蒂,多明戈共同组织“世界三大男高音系列音乐会”。当然,在每次音乐会中,性格温和,内敛的卡雷拉斯总是最低调的一位。1992年,卡雷拉斯与“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共同演唱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永远的朋友》(amigos
para siempre)。
然而,步入21世纪后,在帕瓦罗蒂和多明戈逐渐淡出的时候,当年曾经无限接近死亡的卡雷拉斯却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忙于举办演唱会和制作新专辑。虽然随着年华老去,近几年来,他的演唱水平已是江河日下,但他仍在不断挑战自我。卡雷拉斯一直是一个敢于追求,不愿服输的人,即使面对死亡他依然不放弃理想。
↧
天津盘山(一)
↧
↧
天津盘山(二)
↧
一人一张经典碟——安穆立特·科尔坦·《神圣轮回》
专辑名称:神圣轮回(Sacred
Circle)
专辑艺人:安穆立特·科尔坦(Amrit
Kirtan)
唱片公司:Spirit Voyage
Records
发行时间:2007年03月20日
专辑语种:音乐专辑
Amrit
Kirtany一个不知名的美声吟唱女声,被冠以最神秘的女声,在少女时代她的音乐天赋被父母发现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她的教练是著名歌剧演唱家Nicolaidi,18岁那年Amrit
Kirtan进入美国音乐戏剧学院,毕业后她搬到洛杉矶继续从事她所钟爱的表演和音乐事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锡克教,从未感受过的平静,从未感受过的幸福。她用2年时间成为一个KRI认证的昆达利尼瑜伽教练。她开始旅行,足迹踏遍印度旁遮普平原以及喜马拉雅山山麓,面对朝圣的地方、印度达兰萨拉的精神,她发现,那是她音乐灵感和精神的根源,她找到了她的音乐之根。
2004年她接触到制片人托马斯,于是心灵音乐-Yoga瑜伽,冥想,疗愈---印度真言美声吟唱专辑顺利出炉。
专辑《Sacred Circle》是
Amrit Kirtan
在2007年发行的,可以说是她自我内省的一个代表作。温柔的意念中,仿佛是地中海微风飘过来的笛声。心和音乐彼此相通,精与神达到和谐统一。
在 Thomas Barquee
的精心制作下,专辑《Sacred Circle》,还配有键盘、Girish、打击乐器和 Domonic Breaux
的笛子。几位特别的音乐家非常欣赏她那高格调的柔美歌声,Dominic
Breaux演奏细腻的长笛,旋律时而耳语时而飞翔,Girish提供了一种温和的打击节奏,Thomas
Barquee既是制作人也是键盘手。这是一种冥想的音乐,自始自终都缓慢、柔和、连贯一致,让人沉醉于此。
初次聆听Amrit
Kirtan这位神秘歌唱家的歌声,感觉那种温和的旋律,温暖心灵的吟唱很适合在深夜,周围都静下来,灯光也暗下,然后一个人静静地聆听...
↧
看门人义卖油画捐助北少林寺修建活动
四川著名女画家余梅女士倾情为看门人所作油画作品《佛子》,收藏至今,珍爱备至。前日去蓟县北少林寺(本寺为河南登封少林寺下院)参观,了解到寺庙修建需要大量资金,遂发心割舍义卖个人收藏油画,所得款项全部用来捐助北少林寺的修建完善。法不孤起,仗缘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希望关注看门人博客的博友和看门人一起为光大佛门,振兴佛教贡献绵薄之力。《佛子》义卖价格只有一万元(此次活动不属竞价拍卖,唯先购先得,共结佛缘),并且额外赠送看门人古典文学译著《里乘》上下册十套。出于油画妥善保存,便于馈赠考虑,此活动以京津两地博友优先,有意者请与看门人纸条联系,阿弥陀佛!
北少林寺在蓟县后山,距离上方寺很近,从2009年开始修建至今。
这是寺庙向社会募集善款的公告,希望佛友伸出援手,共兴佛教!
↧
一人一张经典碟——特瑞·欧菲尔德·《守护天使》
专辑名称:守护天使(Guardian
Angel)
专辑艺人:特瑞·欧菲尔德(Terry
oldField)
唱片公司:NEW EARTH
RECORDS
发行时间:2014年09月08日
专辑语种:音乐专辑
特瑞·欧菲尔德(Terry
oldField)是英国著名的轻音乐家,有心灵音乐大师之称,无论演奏,作曲或者吟唱,都充满了人性的温馨和快乐,缥缈的感觉。在冥想、舒缓音乐大类中,他的作品堪称经典收藏品。在凯尔特风格中悠扬的元素之外,新加入了缓和的中低音,让听者在听觉层次上有了更深的感受,从而能进入的音乐当中体会曲子,体会民族风格,甚至那些消散在历史中的传奇故事。他擅长悠扬缥缈的长笛、钢琴、竖琴、大提琴、古典吉他,能在添加各种自然之声的同时,为听者营造一个轻松平和的音乐冥想环境,令人充分放松进入甜蜜的怀想。一门三英杰,欧菲尔德家族三兄妹,个个都是音乐界的奇才,相对Michael
Oldfield的电子音乐风格,他以独特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与生命,创作出很多耐人寻味的新世纪音乐作品。代表作有《Icon》、《Out
of The Depths》、《Journey into Space》和《A Time for Peace》,其中《A Time
for Peace 平和时分》在2004年荣获音乐最高奖格莱美。
↧
↧
一人一张经典碟——约翰·列侬·《工人阶层的英雄——列侬精选》
专辑名称:工人阶层的英雄——列侬精选(Working
Class Hero: The Definitive Lennon)
专辑艺人:约翰·列侬(John
Lennon)
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
发行时间:2005年10月04日
专辑语种:摇滚专辑
约翰·列侬于1940年出生于英国利物埔。在早年随披头士的辉煌之后,列侬于60年代末脱离乐队个人发展。个人发行的经典专辑有:1970年的《John
Lennon and Plastic Ono Band》,1971年的《Imagine》,1973年的《Mind
Games》,1974年的《Walls and Bridges》等。
约翰·温斯顿·列侬1940年10月9日午后6点30分出生于英国利物浦一个工人阶层家庭里。列侬的父亲在小列侬只有三岁时就抛弃了妻子和儿子,因此,列侬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寄宿在位于沃尔顿郊区的姨母家里。列侬的父亲Alfred
Lennon常常出海,而且一出发就失去连络,他的母亲Julia觉得不能照顾好列侬,因此送他去和他的伯母咪咪及叔叔乔治同住。可能是由于失去了父亲的缘故,列侬在伯母家一直是一个很不听话而且反抗性格极强的孩子。他经常逃学,也不好好做作业而是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1952年9月,列侬进入Quarry
Bank初级中学,列侬进入Quarry Bank之后,于1955年初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摇滚乐队“the
Quarrymen”(采石工人),唱所有的游行歌曲,它正是披头士乐队的前身。列侬一直担任乐队的主要歌手和词作者。
1956年,16岁的列侬所在中学的校长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他前往利物浦的艺术学校学习。1960年,列侬组建了他的“披头士”。并开始在各地的俱乐部演出。第一支单曲《Please
Please Me》诞生。1961年底,列侬和他的The
Beatles碰到了布莱恩·爱普斯坦。1962年5月,披头士正式与伦敦EMI旗下的一家小公司Parlophone签下录音合同。自此,开始了以披头士为主角的摇滚乐“不列颠入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列侬成为乐队中第一个吸毒的人,他还鼓励其他人和他一样学习瑜伽。
1968年,披头士乐队成功发行了“白金唱片”的“The Beatles(White
Album)”之后,列侬与小野洋子还发行了他们共同创作的唱片《两个处子》(Two
Virgins)。由于其封面是列侬与洋子的裸照,因此很多音像商店都禁止出售这张唱片。1969年4月开始录制,9月26日在英发行的专辑《Abbey
Road》(修道院之路),引起乐队成员的分歧,约翰和保罗纷纷指责对方的妻子过分介入乐队的事务,从而引发口角乃至起诉。两个月后,麦卡特尼在发行自己的第一支单曲的同时正式宣布披头士乐队解散。1969年5月,列侬与小野洋子回到英格兰,但不久洋子就流了产,后来类似的情况又发生过几次。为了摆脱失去孩子的痛苦,列侬与洋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录制了两张唱片,其中一张名为“婚姻金曲(Wedding
Album)”,其B面全都是列侬与洋子相互叫喊对方名字的叫嚷声。1969年夏天,列侬还与洋子一起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参加9月份举行的一次摇滚音乐节。
1970年4月披头士解散了,1970年是约翰列侬离开乐队的第一年,他在这一年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Plastic Ono
Band》,专辑中收录了《Mother》、《God》、《Love》,1970年2月,他创作的“Instant
Karma”成为当年的十大歌曲之一。后来,列侬创作了好几首表达自己愤怒之情的歌曲,而麦卡特尼也予以还击,在1970至1973年中,两人的歌战从未停息,后来麦卡特尼以歌曲Let
Me Roll It作为这一切的结束,并再次拜访列侬的家,两人和好如初。1971年,列侬与洋子春天时移居美国纽约。秋天,列侬发行了他的单曲《Imagine》,该乐曲涉及到了他个人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政治问题。10月,他为《Imagine》补充发行的选集。列侬对政客们的仇视也在这张专辑里的《Gimme
Some Truth》里表现了出来,形象的表现出了当时政治家的形象,这首歌也被视为了列侬的一首名曲。12月,一首圣诞单曲《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发行。
1972年他发行了专辑《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专辑中包含的数首政治色彩强烈的歌曲是列侬在与激进分子联系最密切的时期创作的。《Luck
Of The
Irish》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表面看起来歌曲轻快,但歌词里面包含了严苛的评论。这张专辑表现出反抗精神最强烈的是另一首被列侬称为“Woman
Is The Nigger Of The
World”的歌曲。但这张专辑也成为了列侬生前反响最差的专辑。在1973年他又推出了专辑《Mind
Games》和上一张专辑一样,并未大获成功,这张专辑揭示了他与小野洋子之间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他与洋子分居了1年多,而此时他又与美国政府产生了纠纷,美国政府试图将他驱逐出境,而越战的结束也让他从人们视线焦点之中淡出。列侬受到打击,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都没有进行音乐创作。在后来的两年内,列侬染上了很重的毒瘾,并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晚宴和夜总会等场所。在这期间,列侬与艾顿·约翰相识并成为好朋友,创作了多首歌曲。接下来的几年,他登上了飞机开始对抗遣返及争取绿卡的活动。1972年年初,由于美国移民局以1968年列侬因持有大麻被定罪拒绝为他颁发工作许可证,列侬开始了与美国移民机构的斗争。他与纽约当地的激进乐团共同创作了一些纯属政治作品的歌曲,这些歌曲无论是从商业还是从艺术角度而言都没有获得成功。1973年,美国移民局下令要求列侬离开美国,但遭到了他的拒绝。
1974年感恩节的夜晚,列侬与艾顿·约翰一同出现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为观众献艺,但这次的公开亮相却成为列侬一生当中最后的公开表演之一,他演唱了披头士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中的第一首歌曲,保罗·麦卡特尼创作的I Saw Her Standing
There。1975年,列侬的孩子出世,从此他潜心在家养子。1975年年底,列侬在艾顿·约翰的帮助下与洋子之间的分歧有所缓和,10月美国一家上诉法院推翻了此前美国移民局要求列侬离开美国的命令。1976年,列侬的倒数第二张专辑,封面选用了披头士时期的照片,歌曲都是经典翻唱,名字也很简单《Rock
'n' Roll Music》。1980年年初,在将孩子Sean抚养大后,列侬宣布复出乐坛并签署了新的歌曲创作合同。8月,沉寂了多年的列侬与妻子开始录制他们的专辑《双重梦幻》(Double
Fantas
y)》,该唱片于当年11月正式发行。在列侬短暂的一生中,他还同妻子大野洋子一起一直努力倡导和维护着世界和平。可惜的是,在1980年12月8日,列侬在其住所门外被患有精神疾病的歌迷马克·大卫·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枪杀,与世长辞。凶手查普曼在凶杀现场被逮捕,后被判处终生监禁,并且在2000年以前不得假释。12月9日,小野洋子宣布,”列侬不会有葬礼,他爱着大家,爱着人类,希望你们也爱他“12月14日,全世界数百万歌迷们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两点参加了为了列侬而进行的十分钟的默哀。
2005年的10月9日,将是西方人眼中的“共产主义者”,伟大的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65岁生日。在10月3日,一套包含38首歌曲的双张CD《Working Class Hero --The
Definitive
Lennon》届时将要发行,纪念这位“工人阶级的英雄”。精选辑收录了列侬离开披头士乐队后所发行的个人专辑中的主打歌曲。
约翰·列侬演唱会精选
↧
一人一张经典碟——甲壳虫乐队·《伟大的披头四——甲壳虫精选》
专辑名称:伟大的披头四——甲壳虫精选(Bornagen Beatles - The Beatles
Greatest Hits)
专辑艺人: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
唱片公司:Pegasus
Entertainment
发行时间:2011年06月01日
专辑语种:摇滚专辑
披头四的作品总是那么完美。这四个年轻人,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打败了同时代的无数竞争对手,他们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乐队和作曲家而载入史册。
从“Love Me
Do”到“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这张精选辑横跨了八年时间,记载了那段摇滚乐的辉煌岁月。这是一张绝对精彩的唱片,对我来说,经历过那个时代同样精彩。乔治·马丁(被誉为"披头四第五名成员"的制作人)
对许多人而言,披头四乐队代表的不只是一个音乐团体,同样也是一种乐风、一个故事、一个风光的时代。在约翰·列侬逝世即将满20年的这个时候,中唱上海公司继《黄色潜水艇》之后,隆重推出了收录披头四乐队自1963年5月至1970年6月,17首在英国、20首在美国拿下的全部冠军单曲精选辑《Bornagen
Beatles - The Beatles Greatest Hits》,献给所有喜爱Beatles的乐迷们。《Bornagen
Beatles - The Beatles Greatest
Hits》中收录了27首Beatles乐队在英国及美国两地的排行榜上得过第一名的所有歌曲,可谓一网打尽而又绝对超值。唱片中涵概了Beatles乐队三个时期的佳作;包括了刚出道时期,青春萌动爱情期的Beatles的歌曲如“Love
Me Do" 、"I Feel Fine”及“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等之类的清新爽朗的小品;包括了Beatles与THE ROLLING
STONES在歌坛上抗衡,以及乐队受到印度禅师Maharishi的影响后成熟又大气的作品如,“All You Need Is
Love"、 "Yellow Submarine"及“ Hey Jude
”等之类的曲子;当然还包括了Beatles后期,在大野洋子介入乐队情况下的作品如,“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Let It Be”、“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等等。
《Let It Be
让它去吧》对于那些老歌迷的价值在于一种纪念,对美好事物的永恒纪念!对于那些新歌迷来说,到不失一个对于Beatles这支经典乐队的认识的机会。
↧
一人一张经典碟——慧子逸·《佛的游子》
↧